理论教育 庭前花开花落,不拘泥于完美,享受不抱怨的世界

庭前花开花落,不拘泥于完美,享受不抱怨的世界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比起陶渊明的宁静淡泊,李白自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潇洒。李白少时学剑求仙,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在后庭赏花,兴致正高时,遣人去找李白前来吟诗助兴。这两个比丘的提议得到了另外五个人的认同。克制内心的欲望,把心清空,视万物如那庭前之花、天上之云,闲看花开花谢、云舒云卷,你也可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去留无意、旷达风流。

庭前花开花落,不拘泥于完美,享受不抱怨的世界

Don't Complain in Your Life

万物皆不过是心中的一场幻影。那名利得失,就是心中的一朵花;那悲喜忧愁,就是心中的一朵云。心中之物源自空,最终又将瞬息幻灭,归于空寂。你我何必为之喜、为之悲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短短二十二个字,便将人生之淡定自若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人生,虽然人人都向往,然而红尘多姿,凡夫俗子有几个能禁得住这般诱惑?那些能放下世界诱惑,看淡名利的,皆是真英雄、真名士

陶渊明堪称史上宁静淡泊第一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里,安贫乐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处茅屋,一个酒壶,一栏秋菊,逍遥游于世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的安闲自在。

这里没有官场倾轧,没有宦海沉浮,世间一切纷扰都在那秋菊、南山之外。友人、乡人来了,不管他是谁,只要家中有酒,就坐下来共饮一盏再说。话可以慢慢谈,酒可以慢慢喝。喝着喝着,喝醉了,就对客人说一声:“我喝醉了,想睡会儿了。你可以离开了。”

一切都是自然,都不需要应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是何等的随心所欲。

后来,陶渊明家遭遇了火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家没了。也不要紧,搬到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生活。遇上丰年,舂米酿酒,宴请亲朋好友,将园中的瓜果蔬菜也分人一些,与人共享;遇上灾年,饿一饿肚子,忍一忍寒冷,困难的日子也就过去了。

有一个老农带了一壶酒,送到陶渊明家里,劝他说:“你出身侯门世家,是个高雅之人,如今却衣衫褴褛,住的也是几间简陋的茅屋,这不应该是你过的生活。古来历朝历代官场都有清有浊,我劝你还是复出当官吧。”

陶渊明把老农拉进家里一起喝酒,说道:“我怎么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呢?违背自己的心意就是迷失了方向。我的心意已定,已经无法改变了。”一句话,婉言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到了晚年,陶渊明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常常不得已向友人借贷。然而,他固穷守节的志趣却老而益坚。他曾写诗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死都能看得如此之平淡,生之艰辛又有何惧呢?

比起陶渊明的宁静淡泊,李白自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潇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倏然即逝。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苦苦追求那些俗世名利呢?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场经过、一场体验,钟鼓馔玉皆不足贵,贵的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当下,是那稍纵即逝的生命。

李白少时学剑求仙,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驾一叶扁舟,从此犹如一朵野云,自由飘摇。他乘舟既至江陵,又到岳阳,后来又到了金陵扬州等地,辗转于越中山水之间,访遍天下名山胜水,结交天下志士豪杰。

后来,李白因其非凡的才华受到唐玄宗赏识,在宫中当了官,供奉翰林,陪侍君王。然而,他放浪形骸的禀性却丝毫未改。

李白根本不把宫中的明规暗矩放在眼里,常常溜出皇宫,在长安街上饮酒徘徊;对待那些看不顺眼的权贵,不管他是王公贵族,还是名相宠臣,从来不会摧眉折腰。

有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在后庭赏花,兴致正高时,遣人去找李白前来吟诗助兴。众人在长安城外一家酒馆找到了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白,把他抬回了宫中。借着酒力,李白呼宦官高力士为他脱去皂靴,又唤杨贵妃为他磨墨,这才动手创作。(www.daowen.com)

试问,今人有几个能做出这样的豪举呢?

李白并不糊涂,他也知道得罪权贵的下场,在长安几年后被赐金放还便是他即将面临的命运。李白初来长安时,也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也不想把事情搞砸,但一切都是天意,都由命定。在古代,君王是天子,就是百姓头顶的一片天。君王如果圣明,臣子的忠言建议自然会起到成效;君王如果昏聩,做臣子的再讨好他、讨好他身边的人也将无济于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功成名就,就把握自己,活好当下。骑一头白鹿,去青山绿水间漫游,寻求天地之精魂仙气,未尝不是另一种人生。

山水有情,草木有意。在大千世界,人和万物其实没有多少区别。区别的只是人心,因为万事万物原本就是人心对外在的一种幻觉。在遇见一个人之前,你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你也不了解他的世界,他的喜怒哀乐都跟你没有关系。他其实是存在的,但对你来说,他又似乎不存在。那他究竟算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笛卡儿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佛说:“心动,则万物动;心静,则万物静。”

原来,万物都存在于人的心间。心原本是空的。于是,万物既源于空寂,又将归于空寂。

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硬要辩解:“这万物怎么是空的呢?蛋糕苹果都有味道,房子和桌子都有形状,它们明明存在啊!”

这样问的人估计没有想过:蛋糕和苹果从何而来?房子和桌子从何而来?这些东西又将去到哪里?

过去有七个比丘,去深山里修行,希望能够永远摆脱烦恼,去到传说中的极乐世界。这七个人在山洞里苦修了整整二十年,还是没有修得正果。其中有一个比丘忍受不了整日在山洞里修行的清苦,开始抱怨:“修了二十年还修不得正果,看来我们没有慧根,不如还俗去呢。”

另一个附和道:“是啊,去了俗世至少还有田种,还可以盖一所房子,娶妻生子。有的吃,有的住,身边又有人陪,难道不是很好吗?”

这两个比丘的提议得到了另外五个人的认同。于是,修行了二十年的七个比丘决定重返俗世去生活。一天,这七个人行至谷口,遇见了一个沙门。

沙门问他们:“你们在这里修炼了几年?现在是要去哪里呢?”

比丘说:“我们在这里修炼得太苦了,整整二十年还是没有修得正果。与其在山中老死,不如还俗去创造一番功业,等年老了再上山修行。”

沙门微笑着说:“那么,你们以为修了的房子永远都会存在于那里,有了妻儿之后他们就会永远陪伴着你,创下的家业也能昌盛千秋万代吗?人生无常,一切都变幻不息。俗世万物和心中的念想都是烦恼的根源。放下它们,才能修得正果,拥有真正的快乐啊!”

几个比丘听了,这才顿悟,重回山中修行,最终修得了正果。

如果一个人想要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就需要懂得修行,懂得清空自己的内心。克制内心的欲望,把心清空,视万物如那庭前之花、天上之云,闲看花开花谢、云舒云卷,你也可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去留无意、旷达风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