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控制能力在口语表达中的表现
口语交际能否取得成功往往取决于人的心理控制能力的强弱。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运动员在赛前训练时已达到了超越某项记录的水平,但在正式比赛时却连连失误,不能正常发挥。有些人平时能说会道,滔滔不绝,在正式场合说话却脸红心跳,语言木讷。共同的原因是心理控制能力不佳,口语交际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制约,所以心理控制能力的强弱是口语交际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心理控制能力指口语交际中的心理自我控制,绝大多数人在口语交际前(特别是单向口语表达形式的口语交际)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如自卑、准备不足、缺乏信心、不熟悉环境等等。这时心理控制能力的不同,使人各有表现:有的人虽然心跳加快,但能很快控制住这种紧张,并在表述中及时调整,正常发挥了口语表达的水平;有的人则脸红脖子粗,眼睛不敢正视听众,发音器官紧张,台下准备得很充分,台上却乱了方寸,甚至思维停滞,语不成句,无法持续表述。
口语交际中的心理控制,实质上是要掌握好心理控制能力的“度”,把紧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但不影响交际效果,而且适度的紧张感,还有积极作用,它能使人全神贯注,灵感勃发,超常发挥。但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属于心理失控,就难以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了。人的心理控制能力的差异,是由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决定的,其中后天因素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高。许多著名的演讲家都是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才获得成功的,如闻一多、林肯、李燕杰等。心理控制能力的提高,要经过表述者在表述过程中自我体会、自我感受、自我调整才得以完成。
一般交际口语主要以单向表述和双向表述两种表现形式出现。单向表述语具有准确性、层次性,并且单位时间内信息含量较高。双向表述语具有灵活性、敏捷性。
(一)单向表述
单向表述的要求之一,就是在表述过程中,思维运动轨迹与语言符号的输出同步一致。从生理的角度考察,一个人只要发育正常,尤其是听觉、发音器官正常,那么,在同一个文化层次上,人的口语表述能力应当是大体一致,或者是基本近似。但是,实际却远非如此。其原因往往既不在于其发音器官运动能力的差异,也不在于其大脑反应的灵敏度差异,而在于人在口语表述时有无心理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大小。
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经常遇到胆怯、自卑、畏难、自傲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其实也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如初次当众口语表述,怕万一表述不成功丢脸,怕表述内容会引发不同看法和非议,怕在公众面前自身形象“不佳”等等。归根结底,是自信心不强,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口语表述不成功,其实是自己打垮了自己。
1.口语交际中心理障碍的克服与训练
(1)口语交际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胆怯
师范生初登讲台,在众人面前讲话,有时会出现胆怯心理。主要表现是:目光呆滞,不敢与人对视,面红耳赤,呼吸急促,甚至手脚发凉,声音颤抖,手足无措,心里想好的话说不出来。
一般来说,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年轻人初次在陌生人或公众面前说话时,出现轻微的慌张与胆怯,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即使一些著名演讲家,在初练演讲时,也常有胆怯和失败的经历。重要的是要逐步克服胆怯,不能由胆怯而恐惧,再由恐惧而自卑,形成难以扭转的心理定势。
②自卑
自卑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弱化,自卑的人总是过分看重自己的弱点,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或家境贫寒,或长相平平,或成绩一般等,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有自卑心理的人,虽然有强烈的交际欲望,但又不敢大大方方地与人平等交际,他们事事回避,处处退缩,更不敢抛头露面当众讲话,对别人的反应特别敏感,生怕受到冷落和嘲笑。他们在进行交际时,也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出现脸红心跳,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等现象。自卑心理对于正常口语交际的展开与进行是十分有害的。
③畏难
口语交际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为要求高,难度大,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如果再有交际失败的经历,往往会由此退缩甚至逃避交际。
④自傲
自傲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在口语交际中表现为只注重展示自我,他们往往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但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在交际会话中滔滔不绝,自以为技压群雄;在演讲中高谈阔论,不顾听众情绪,从而导致口语交际效果不佳。所以,自傲也是口语交际中应该克服的心理障碍。
(2)心理障碍的克服与训练
克服口语交际中胆怯、自卑、畏难和自傲等心理障碍,根本在于正确认识自己与估计自己。要通过自我暗示进行调整。找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逐步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同时通过训练得到克服。
训练时要根据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方法。比如由于自我分析不当,期望值过高而形成的自卑,可采用自我心理暗示法,有意识地做自我调节;如果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讲话,或不善言辞而引起的胆怯与自卑,则可以采用强化训练法,通过增强实践机会来克服。同陌生人、名人、异性交谈时出现紧张心理,可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加以调控。比如,可以做这样的暗示:“大家都是人,有什么好紧张的。也许他(她)正想同我交谈而难以启齿呢。我做了充分准备,比他(她)有利,交谈一定能成功。”
心理障碍的克服有如下的方法。
①稳定心理法
初上讲台或在正式场合讲话,可通过以下办法使自己的心理趋向稳定:
提前进入教室或会场,熟悉环境;
熟悉听众,同听众交谈,消除陌生感;
做几次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使呼吸与心跳趋向正常;
慢慢喝水,慢慢咽下,稳定情绪;
专心致志,排除干扰,考虑讲课或演讲内容;
上台后不急于开口,扫视全场,待静场后开讲。
②自我暗示法
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可用以下方法作心理调节。
a.直接暗示
直接暗示有人称为“镜子技巧”。一些教师、企业家、律师、演说家去讲课、演说或参加社交活动时,先对着大镜子修饰一下自己的容貌,然后自信地凝视自己整洁的服饰和端庄的仪表大声说几遍:你今天一定成功!最后精神焕发地跨出家门。自信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肯定,这一潜意识的形成会帮助你克服自卑与胆怯,增强自信心。
b.联想求同
如果在教学评比或演讲比赛中发现有强大的对手,决不要盲目自卑:不能认为“我的普通话、风度都不及他,我多么无能呀”!而应该这样想:“他能这样,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许开始还不如我呢,马克思欣赏这样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伟大高不可攀,只因为自己跪着。’如果我站起来,决不比别人矮。”这种避开现实中的差距,通过联想找出双方共同点的心理暗示方法叫联想求同法。
c.交叉比较
有自卑与自傲心理的人应采用两种不同的比较法。自卑者要找出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然后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扬长避短,我也会超过他。”自傲者要找出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然后想:“我这方面不如A,那方面不如B,哪里值得骄傲呢?”交叉比较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克服自卑与自傲的心理。
克服口语交际中的自卑心理可以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先从容易的话题练起,逐渐增强自信,比如,参加全校演讲比赛感到困难,可以先从自己所在的班级开始;与老师交谈太拘束,可先从跟同学、朋友交谈做起;与性格内向的人交往不成功,可以先跟性格热情的人交往开始。经这些由易到难的训练就会发现自己并非不会交流,不会口语表达,从而信心倍增。
训练材料
1.设计十几组常识题(每组5题),随机抽同学上台,每人完成一组快问快答题(提问后3秒钟内回答)。计分评比,答对得10分,超过3秒钟,答错扣10分。目的是训练学生应付突发性提问的稳定心理。
(1)糖吃多了为什么不好?
(2)秋天到了为什么树叶要掉?
(3)小猫的胡子为什么不能剪?
(4)树上有五只鸟,打中一只还剩几只?
(5)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自来水管子里面结了冰,会把管子胀破呢?
2.按点名册顺序逐一上台讲述,介绍自己初次登台时的心理状况,以及如何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稳定情绪的。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由教师或心理控制能力强的同学当场回答有关提高口语交际中的心理控制能力的问题。
3.按学号分派学生到陌生班级即兴演讲(2分钟),锻炼在陌生人面前即兴讲话所需的稳定与自信。
4.低年级学生到高年级班里演讲,由高年级同学质疑、评论,演讲人答辩。目的是训练学生克服胆怯自卑心理。
5.“演播室热门话题”模拟训练。讲台前为假想“电视台演播室”,4名学生排坐台前,就热门话题展开交谈,比如漫谈“追星族”、“关于在师范院校开设教师口语课”等,要求不慌张、不胆怯,神态自然、言谈得体,接语生动,内容有主见,表达有条理。同学听后评议,看谁的心理最稳定、谈吐最得体、表达最清楚。
6.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3—4人坐台前,面对全体同学。创设一定情景,“记者”提各种问题,可以指名回答或自由回答。训练学生在各种突发情况和尴尬场合的稳定心理和应变能力。结束后由全体参加者评选“最佳新闻发言人”。
2.口语交际中心理自控与他控的训练(www.daowen.com)
心理素质的构成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个性差异往往表现为口语交际中的长处与不足。心理自控训练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如何在口语交际中“扬长避短”,以使自己达到现时最佳水平;二是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素质系统并开展“扬长避短”的训练。
传统心理学将人从气质方面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从口语交际的角度来看,四种类型就各有优势和不足。如多血质型,在语言交际中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但往往容易以自己为中心导致“一言堂”;黏液质型在语言交际中沉着、镇静,有自制力,但在语言交际中不够敏捷,而且表述语言中缺少热情;胆汁质型在语言交际中有强烈感染力,但稍不注意,就会显得热情过分;抑郁质型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得敏感而随和,富有同情心,但表现出热情不足,易给人以压抑感。
心理自控的前提是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冷静而理智的辩证认识。这种认识完全不同于按照理论书籍去“对号入座”,而是借助理论对自己已有的交际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并结合社会评价进行全面认识,在这个前提下,自觉地“扬长避短”。
他控的技巧主要应通过话题的表述来体现。可以分为三层意思:首先为话题的构思,如何在观点新颖深刻的基础上,构想出一个别致而不落俗套的表述形式,以两者有机合成的“整体美”来吸引对方;其次为表述语言的语调设计,如安排语调、停顿以及语速的张弛有致,以声音的“抑扬顿挫”来“黏”住对方;第三为表述过程中的从容与应变,在任何时候,表述者都应当以思想的深刻和形式的巧妙来吸引、控制对方。在任何场合下,都忌讳使用要求对方“注意听讲”之类的话语。因为它标志着口语表述中语言的他控魅力已经消失了。
范例分析
小说《人到中年》中有一段傅家杰同陆文婷的对话:
“你呢?你喜欢诗吗?”他问她。
“我?我不懂诗,也很少念诗。”她微笑着略带嘲讽地说:“我们眼科是手术科,一针一剪都严格得很,不能有半点儿幻想的……”
“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诗。”傅家杰打断她的话,热切地说:“你使千千万万人重见光明……”
傅家杰以“诗”为话题,在不懂诗的陆文婷面前受阻。这时傅家杰立刻果断地在表述中以从容和应变来调控话题,通过巧妙的比喻,赞美说“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诗”,避免了尴尬,使即将中断的话题得以延续。
心理控制在口语表述训练中,主要是通过表述者在表述过程中的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来完成的。从自控角度而言,以心中涌有激情,而表述中又“收、放”有度为佳;从他控角度而言,以能调动听众情绪与表述内容的情感起伏同步发展而为上乘。
(二)双向交流
双向交流要求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对方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中国有句俗话:“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惹人跳”,说的是口语交际中两种对比鲜明的效果。而所以出现不同的效果,究其根源往往在于其表述内容和方式在对方心理上所激起的不同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口语交际总是追求“让人笑”的最佳效果,并防范“惹人跳”的不良反应,这就必须学习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对方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活动,以选择最佳的交流方式。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活动一般可以分为“心理相容”和“心理不相容”两种基本情况。口语交际的目的,无非是争取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态度、立场的理解、认可和赞同,而“心理不相容”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阻力。所以,口语交际中,当出现双方“心理不相容”时,口语交际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完成变“心理不相容”为“心理相容”的“心理转换”。因此,表述者先选择对方认可、表示理解的立场,以此为出发点,求得双方情感发展的一致性(实现“心理相容”),然后逐步引导对方转到自己一方的观点、立场和认识的角度上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在一般口语交际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每每使得人们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存在着戒备心理,因此消除交际对象的戒备心理,无疑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沟通训练
心理沟通的语言具有探测性、多样性、多次合成性等特点。
探测性,是指对对方心理尚未了解之时,为探测对方心理,运用语言所作的由远及近,由与对方无关而逐渐向与对方有关的话题的延伸。它通常是指了解、打听有关情况,并借助双方共知的人和事挑起话头,以及向对方嘘寒问暖之类的语言,其目的在于让对方敞开心扉。
多样性,是指在心理沟通过程中,语言在表述形式方面的多样性。如询问、打听,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或以退为进,或以攻为守等等,多用于一方较“冷”(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目的在于设法使对方接过话题,进而实现“心理相容”。
多次合成性,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仅凭一次语言交谈难以实现心理沟通(如一方对另一方有陌生感与戒备心理、不信任感与防范心理等),因而有时要通过两次甚至多次交谈才能实现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语言的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在心理沟通过程中,表述者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对对方心理的剖析。
口语交际中的心理沟通,是双方都以对方为交往对象而进行的双边活动。对教师来说,能否与学生沟通,形成相容心理,是教育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1)倾听
要沟通首先要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可以满足对方自尊的需要,减少对方自卫与对抗的意识,为心理沟通创造有利的氛围。倾听的过程是深入了解对方的过程,也是准备做出反应的过程。交际中,倾听不仅是尊重对方的体现,而且能避免在处理问题时由于武断而造成的失误。
倾听并不是只用耳朵去接受信息,必须用心去理解,做出相关的反应。倾听要耐心、虚心、会心。
耐心地听。这是指对方讲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即使他所讲的内容你已经知道,为尊重对方,你仍得耐心听下去。特别听学生申辩,切不可粗暴地随意打断,即使对方发火,也要让其尽情发泄,之后也就自然会缓和下来。
虚心地听。这是指对不同意的观点,不要中途打断或妄下判断,即使对方错了,也要在不伤害对方自尊的情况下以商讨的口气提出看法。
会心地听。首先是善听弦外之音,不被虚假的表面信息所迷惑,善于捕捉背后的真实意图。特别要注意对方的体态语,有时可能传达出言辞背后更为真实的信息。其次是要会心地呼应,可以简单地重复对方话语,发问或表示赞同,更多是用注视、点头、微笑等态势语。
(2)认同
建立认同心理,就是设法寻找同谈话对方的共同语言,以求得心理上的接近与趋同。认同心理是互相沟通的基础。
认同的方法有:
①存异求同
需要沟通的双方往往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即使如此,双方还是可以先找到一些大家都无法拒绝的客观事实而取得共识的。待缓和后,再转入需要沟通的话题,效果要好得多。
②设身处地
先绕开敏感话题,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当他觉得你的确为他着想的时候,在精神上就会处于松弛和开放的状态,也就可能会较为客观地理解和评价你的观点,沟通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有时双方的情感反差很大,这时也需要设身处地体察领悟对方特定境遇中的情感,形成感情的认同感。
(3)调控
口语交际中的调控,是指为达到控制说话的主动权,以实现沟通心理、统一思想的目的而运用的语言技巧。
①迂回诱导
对一些难以直说、或不便单刀直入的问题,可以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通过类比、推理等办法来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这叫迂回诱导。
②情绪感染
感染是人际间情绪的同化反应形式。交际过程中,一个人说高兴的事,对方也愉快;一个人说不幸的事,对方也难过。情绪感染是调控的一种好办法。例如,三十万汉军把项羽的十万军队围困在垓下时,军师张良教会汉军的九江士兵唱楚歌,顿时“四面楚歌”缭绕,于是楚军军心大乱,纷纷逃跑,不战自溃,逼得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这是汉军采用情绪感染法调控楚军心理取得极大成功的一个范例。
在双向交流中,针对对方的具体情况,选择什么样的探测性语言有助于促使对方敞开心扉,选择哪一种表述方式,更可能使对方接过话题而不是避而不答;一次交谈未能实现心理沟通,怎样留下话头,并被对方所接受,以便于下一次再交谈时能有所进展,而不是“原地踏步”等等。这些又构成了成功的心理沟通语言的另一个基本特点:贴近对方心理。
2.心理转换训练
心理转换,首先应用于以“心理不相容”为其特点之一的辩论。
任何一场辩论与争执,表述者的目的,都在于改变双方心理不相容的状态,争取对方观点、立场和对抗心理的转变,而由心理不相容到相容的转变,主要还是要靠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当双方心理转为“相容”时,争辩的目的就接近于实现,争辩本身也就可以结束了。
“心理转换”不仅仅出现于辩论过程;以交谈而论,一般来说双方的心理是相容的,是否就因此而不需要“转换”了呢?其实不然。譬如,交谈中一方向另一方谈理想,谈抱负,另一方也赞成,但就是不想做出应有的反应。从双方心理态势来分析,虽然相容,但其中的一方反应显得消极、被动,而双方既然展开交谈,根本目的还在于说服对方,因而还是存在着一个使对方心理态势由“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的转换问题。
如单向交流中的演讲或作报告,其目的在于说服他人,使其原有心态发生转变,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因此,在成功的单向表述中,双方心理态势的总体发展趋势仍是由:(开始时)心理相容或不相容→(借助)心理沟通→(实现)心理转换。
如此可见,无论是单向表述还是双向交流,交际双方都不约而同地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语言表述,使对方心理态势发生变化,进而观点发生转变,并最终达到思想认识上的一致和认同。
训练材料
1.学生选择自己的某一个性特点(如不爱说话,不爱与异性同学交往等),作深入剖析,并写成文字表述稿。教师按点名册,逐一要求学生上台,将以上文字表述稿转换成口头语言,当众讲述。
2.考试前夕,父母关怀备至。有一次晚饭后,父亲看见你在房间里边听音乐边复习功课,当场大发雷霆并拎走了录音机。第二天,你同父亲开始了沟通……小组讨论:采取什么办法同父亲沟通好?每组编一个小品上台表演,然后全班评议。
3.运用心理沟通技巧,同生活中你认为最难接近的人进行一次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