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督教时期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

基督教时期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教父哲学时期的教育思想早期的基督教主要是通过耶稣的牺牲、使徒的献身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同时,他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创新者,又形成了系统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从而对近代西方、乃至现代西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督教时期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

三、基督教形成及发展时期的教育思想

基督教形成和发展时期的教育思想是指教父哲学时期、经院哲学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思想。

1﹒教父哲学时期的教育思想

早期的基督教主要是通过耶稣的牺牲、使徒的献身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公元2~4世纪是基督教传播、发展并取得统治地位的阶段。这一时期,一方面,基督教要真正影响世界,就必须在神学思想、哲学基础、社会表现形式上更加精致;另一方面,基督教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来自各方面势力的怀疑和敌视,这也需要基督教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在公元2世纪以后,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在信仰的指导下,运用东西方社会已有的理论和思想资源,特别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传统文化,对基督教信仰加以解释和论证,从而形成了基督教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综合理论,后人也把这批人称为“教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奥古斯丁,他写了大量著作,约有9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书札和布道言论,其中,主要著作有《论上帝之城》、《三位一体论》、《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以神学和哲学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根据他的观点,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对上帝充满信仰、虔诚的基督教徒,是培养优秀的教士,因此道德教育居于首位。他认为,通过道德教育,人们可以用理智节制欲望,使情感服从理性,专注心灵的修养;通过道德教育,有助于造就一种为善的倾向。奥古斯丁的道德教育内容可总结为七德目,包括三条神学德目(信仰、仁爱、希望)和四条世俗德目(审慎、节制、坚毅和公正)。

所谓信仰,是指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是人类道德现象的最终根源。信仰是人们幸福和力量的源泉。“幸福就是来自真理的快乐,也就是以信为快乐,因为天主就是真理。”(69)所谓仁爱,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它指在爱上帝的同时,也爱上帝创造的人类。奥古斯丁说:“谁爱你,在你之中爱朋友,为你而爱仇人,这样的人真是幸福!”(70)他的仁爱观主要是个体对神圣精神境界的追求,而对物质、身体的爱好必须服从于精神。所以无论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的渴望和追求,而非为了肉体的满足和享受。所谓希望,是指对神以及神创的天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至美至善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人们只有寄希望于神的恩典。奥古斯丁说:“我们得救了,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如果我们还没有得到当前的解救,只有寄乎要得来的解救……那有待乎来世的解救,其本身将是我们的至富。”(71)

所谓审慎,是指“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善恶的鉴别上,以求使一个人对于所企求的与所避免的事物,不会有错误发生”(72),即趋善避恶。所谓节制,就是要与自己的肉欲作斗争。所谓坚毅,就是要去忍受生活中的种种不幸。痛苦是上帝对人的考验,因为不幸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没有毅力和勇气的表现。所谓公正,指每个人尽其天职,使肉体归于灵魂,灵魂再归于上帝。

从上可以看出,奥古斯丁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同时也培养了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具有优良品质的人。

2﹒经院哲学时期的教育思想

11世纪,西欧出现了经院哲学,到13世纪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院哲学家。其中,托马斯·阿奎那是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哲学融合于神学之中,创立了庞大、系统的神学体系,对后世西方神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创新者,又形成了系统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从而对近代西方、乃至现代西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完全是为基督教及神学服务的,但其儿童观和教育方法也体现了一定的和谐意义。

(1)儿童观

首先,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存在依赖于物质和精神的存在,但人的精神的存在更重要。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人不但具有动物的各种功能,更有不同于动物的存在物。人的存在主要是精神的存在,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的灵魂是有机、有感觉、有智慧和有意志的。早在胎儿期,人就已具备有机的和有感觉的灵魂,其后又附加了有智慧的灵魂。正是智慧和意志构成人类灵魂的本质。

其次,由于人的智慧灵魂的存在,加之人具有单一的人格,因而每个人之间都是有区别的。他说:“‘灵魂被肉体的质料个别化,在于肉体分离之后仍保持个别化,如同图章压在蜡块上的印迹一样’这一命题可被理解为……肉体不是灵魂存在的全部,但灵魂的存在都与肉体有关。同样,肉体不是灵魂个体性的全部原因,但这一灵魂的本性能与这一肉体相结合。”(73)按照托马斯·阿奎那的说法,每个人都有按其本性适合特定肉体的灵魂,因而每个人的灵魂不同,这样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个体,使其具有差异性。

再次,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具有自主的能力。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的灵魂和意志是有理智的,“惟因人是理性的,他才有自由的选择”(74),因此人不像兽类那样被动。当人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有自决的能力,因此人是自由的,他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做出自由选择而不是由外界原因迫使他去行动。

最后,每个人都有生来平等的自由。托马斯·阿奎那从自然律出发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自然律是与人本性相适合的东西,它涵盖了人的本性的一切行为,人是依从自然律来行事的。例如,从人的自我保护到繁育后代,从追求幸福到服从良心都是依照自然律的行为。因此,符合自然律的行为都是好的。从这一思想出发,托马斯·阿奎那进一步指出,“所有人的自由生来平等,虽然其他禀赋都不平等。一个人不应像工具一样服从于另一个人”(75)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个体存在特点的见解,反映了其儿童观的基本内容和倾向。他重视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存在,重视人的理智和作用,重视个体的差异,重视人的自由选择,以及重视人的平等思想等等,从而使他的儿童观与中世纪传统的儿童观有着明显的区别。

(2)教育方法

托马斯·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这些方法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www.daowen.com)

①正反论辩式。就是在教学中摆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然后通过细致的分析,对其他观点加以评说,并提出自己的主张。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把与主题有关的正反论点都陈述出来,通过分析、评说,使持有不同主张的学生看到各自观点的偏颇,从而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主张。

②开放调和式。这种方法是指在分析问题时,对相关论题或概念做仔细的区分,然后把对方的观点放在更大的范围内,指出其观点在某个层次上是正确的,但在更大的范围内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这样,就把表面上看似完全对立的观点解释为从不同角度或层次上看待同一对象所产生的结果,是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经过阿奎那的分析,学生可以看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主张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与其以偏概全,排斥对方的观点,还不如吸收对方的正确观点,使其成为自己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宗教改革及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宗教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教育思想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其中马丁·路德是近代西方国民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理论先驱,对欧美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为基督教学校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这两篇专门阐述教育的论文中,同时也散见在有关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家庭、婚姻等问题的论述中。他有关教育目的的二重性、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等的论述都体现着和谐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的二重性

马丁·路德提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人人都可以凭着虔诚的信仰获得救赎,因此他提出,要打破罗马天主教会垄断的、仅仅以培养充当神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中介的特权神职人员为目的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虔诚信仰的、具有独立理解能力并能解释《圣经》的信徒。同时,还应该培养世俗政府的统治者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才。

马丁·路德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宗教化和世俗化的二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既要培养真正的基督徒,使人们虔诚信仰基督从而使灵魂得救;又要重视教育对世俗政权、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并从政府利益出发,培养有才能的统治者。另外,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管理,还应培养有才能有道德的男人和女人。相对于以往基督教忽视教育的世俗性的状况,他提出,即使没有灵魂、天堂或地狱,政府也需要由学校来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最大的幸福、安全和权力乃在于有才能、有学问、聪明、正直和有文化的公民,他们能维护、保全并利用各种财富与优势”(76)。对于社会来说,教育能使社会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转;对于个人来说,教育既能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又能使他们的心灵在非现实的理想世界里找到归宿和寄托,使自己的心灵享受安宁。

(2)普及教育和国家办学的教育思想

马丁·路德基于宗教平等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权利平等,主张普及大众教育,并基于教育目的二重性的思想明确提出教育必须由国家承办。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他呼吁必须给男女儿童适当的教育和抚养,必须不辞劳苦、不吝花费地教育年轻人,因为对年轻人的教育是市长们和市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家长应尽的义务。他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中第一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第一,认为政府是神所创造的保护人类幸福生活的完美机关,它不能靠暴力和武力来维持人类的社会生活,而要靠健全的法律。所以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智慧建立并学习法律,这是教育的使命和人类最佳的选择。第二,宗教事物和国家事物同等重要,所以有必要通过教育把最聪明的儿童培养成为教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国家、教会和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儿童实施义务教育,应该让所有的普通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第四,教师是最有用、最伟大和最美好的职业,世间最高的美德就是教育年轻一代,所以要大量培养优秀教师并且养成尊重教师的美德。(77)

(3)新教育体制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育思想,路德认为有必要建立新的教育体制。他指出,教育体制应包括男女兼收的家庭教育、初等教育、拉丁学校、大学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合适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首先,路德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路德指出,随着天主教学校的衰落,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接受教育。但家长必须明白,即使没有天堂、灵魂,社会同样需要良好的学校和有学问的人。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和增进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

其次,当儿童到一定年龄,父母已没有能力进行教育时,就必须送子女到国家开办的初等学校接受教育。学生主要学习宗教知识,但同时也要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他认为,学习希腊文、拉丁文等语言可以增进理解《圣经》;学习历史可以提升道德和人性,了解国家的兴衰、成败、得失;学习音乐可以使人们忘记忧劳烦闷而神游于太虚之境,远离罪恶,感受人生的欢快和愉悦。(78)此外,路德也非常强调数学体育手工艺的学习。鉴于当时学校忽视自然科学的学习,他提出儿童每天只须在学校学习一到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则在家里学习商业知识、手艺或做家务及其他孩子所喜爱的工作。

拉丁学校主要从初等学校选拔有才华的学生继续深造,把他们培养成为教师和教士,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选拔拉丁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更深入地学习语言、修辞、文法、历史、数学、自然科学、音乐和体操课程

马丁·路德没有留下教育专著,其教育理论也不够系统,但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