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从1世纪到2世纪,罗马帝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其强大和繁荣是建筑在奴隶制和扩张的基础上的。面对强大的罗马政权,被奴役、被压迫、被征服的人民要想作出有效的反抗几乎不可能。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到宗教中去寻找精神的寄托。基督教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恩格斯说,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62)。因此,早期的基督教具有平等博爱的精神。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徒之间患难与共,互相周济。这些都体现在耶稣基督本人的教育活动及思想中,也反映出其和谐教育思想的特点。
耶稣本人究竟存在与否虽然仍未有定论,但基督教信仰的耶稣并非现实中的耶稣,而是《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因此无论历史上是否真有耶稣其人,但这个人物对基督教创立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耶稣通过《圣经》及其他教会文件显示了其独特的教育活动和思想。西方不少教育史家认为,耶稣的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史的影响相当巨大。(63)耶稣的和谐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信人人可教,爱是信仰的基础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上帝是造物主,是世界至高无上的主宰,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因此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本质差异的。基于这样的信仰,耶稣的教会对一切人开放,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是聪明人还是愚蠢者,耶稣认为都是可教的,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凡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凡信者皆为亲属。”(64)在耶稣看来,一要爱“你的神”,二要“爱人如己”。(65)在耶稣眼中,天父上帝是最大的爱,神对人的爱是无尽的,虽然人犯罪作恶,背弃了神,但慈爱的天父却像牧人不肯丢失迷途的羔羊一样,去寻找他们,召唤他们,拯救他们。神的普世之爱是一切爱的基础,通过基督教的教诲和启迪,一切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博爱精神。(www.daowen.com)
2﹒以天地为课堂,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对众人施教
耶稣传教,在他的身边总是跟随着众多的门徒弟子。他以天地为课堂,以随处可见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随时与他们进行讨论,回答他们的问题。对于社会上的普通百姓,耶稣总是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教导他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们愿意听,他就讲。他在讲解中多运用寓言、格言、比喻,既形象生动,又深刻清晰。他诲人不倦、一视同仁。
3﹒以拯救人的灵魂为最高教育目的,以高度的献身精神树立起精神追求的楷模
在耶稣眼中,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道德精神的养成,是一种人性的教化,是对人的精神拯救。与古希腊的很多哲人一样,耶稣也把知识和道德看成是合一的,只不过在他的理解中,反映人的精神追求的道德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有了对神的信仰,有了这种精神的追求,人才可以认识世界,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知识。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后人在评价耶稣与同时代从事教育的其他智者时指出,耶稣是精神上的智者,而其他人是才智上的智者。(66)耶稣本人就是追求崇高精神目标的楷模。他不为物欲的吸引所动,甚至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实现人生的追求。在他看来,“天国来临”并不是外在的事件,而是人内心世界的改变。因此,对人施教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对人的爱心,需要身体力行地作出榜样。他认为,教育是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对人的精神的沐浴,教育者本人必须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典范,同时是塑造人心灵的工程师。“使耶稣成为基督的正是他的人格力量与教导”(67),“他为西方教育史所打下的烙印是不可磨灭的”(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