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希腊:文化意蕴与学校实践

古希腊:文化意蕴与学校实践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希腊既是古代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美而典型的代表,也是和谐教育的萌芽期,其和谐教育思想的代表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2﹒古希腊“三哲”的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雅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

古希腊:文化意蕴与学校实践

一、古希腊:和谐教育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是古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希腊既是古代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美而典型的代表,也是和谐教育的萌芽期,其和谐教育思想的代表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1﹒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和谐观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各种能观察到的事物都有“数”的属性,由于万物都有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所以“数”是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在地面上都住着人。”(25)他指出,作为本源的数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就是“每一个数都是与奇偶这组对立有关,都是奇偶两个对立方面的统一,而奇偶两个对立方面的统一就是和谐”(26)。所以,和谐在数的特征与比例中得到体现,比如“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27)

既然万物是由数构成的,万物本身就是数,而数与数的适当比例又构成了和谐,那么,和谐的观念就是最好的观念,它体现在宇宙、音乐及人的心灵中,也体现在合理的社会关系中。毕达哥拉斯把这一概念引入教育中,他在《金言》中提出,“生活的全部目的或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全和完善的境界”。这可能是关于和谐的最早的书面论述。

首先,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体现着一种和谐。他研究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指出其与地球的距离比率分别相当于三种和音,即八音度、五音度和四音度的和音。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天体和谐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此做了解释:“他们认为数的要素即万物的要素,而全宇宙也是一个数,并应是一个乐调。他们将事物之可以数与音律为表征者收集起来,加以排练,使宇宙的各部分符合一个完整的秩序。”毕达哥拉斯把天体之间的距离等于八音度、五音度、四音度的比率当然是错误的,但却强调了天体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而规律本身也就体现了和谐。

其次,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他指出,音调是由数学原理决定的,音律本身就是数与数的关系,由于数的适当比例造成了和谐,所以音乐本身就体现了和谐。另外,音调的差别是由于音量不同而致,故适当比例的音量就构成了谐音。可见,音乐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它能使人的情感和顺、情绪平衡、意志坚定、思维有序,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最后,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德是一种和谐。“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完善和神一样。所以一切都是和谐的,友谊就是一种和谐的平等。”(28)(www.daowen.com)

和谐概念本身就是希腊人所喜欢的概念,它鲜明地体现在希腊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中。毕达哥拉斯把这个概念当作其哲学的原理和教育的目的,并把它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用它来说明天体的运行、社会的存在、人的心灵的活动以及人的道德等,从而使这个概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的行动包括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精神。

2﹒古希腊“三哲”的和谐教育思想

在西方教育史上,雅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而古希腊“三哲”都是和谐教育的提倡者。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方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音乐和体操、歌和舞的相互配合教育来陶冶儿童的情操,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也体现了雅典的和谐教育,为和谐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又在其老师柏拉图灵魂三分法(理性灵魂、动物灵魂、植物灵魂)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和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提出,与人的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因此,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人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29),使其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但他同时强调,儿童的体育锻炼要与他们的身体相适应,因为过度的和不足的锻炼会损坏体力,损害儿童的身体健康。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三种性格,即“过度、不足和中间”。他说:“事物有过度、不足和中间。德行的本性就是恰得其中间。”(30)“中间”是有理性的人追求的目标。例如“在鲁莽和怯懦之间是勇敢,在放纵和冷漠之间是节制”(31)。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有三个源泉,即天性、习惯和理性。优秀的道德品质,必须利用天性,“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32),最终趋于理智的高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33)。人生来就是爱智慧的,智育的任务就是让儿童掌握真理,发展其思维能力并培养善行。为此,他提出了儿童学习的四门基础学科,即“读、写、体操和音乐”(34)。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并使人们悠然自得地度过“闲暇”。他特别重视音乐,认为音乐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性格。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应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他所说的“自然”就是指儿童的年龄特点。他是第一个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原则的思想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他提出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并规定了各阶段的教育要求、内容和方法。他把人的教育分为幼儿期(0—7岁)、青春期(7—14岁)、高年级(14—21岁)三个阶段。指出在幼儿期应以儿童的身体发育成长为主。在儿童未满五岁前,应以游戏为主来锻炼身体,并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岁后可以开始课业学习,但不宜过重,仍然要有充分的游戏活动。在青春期,应使其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对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他认为,处于7—14岁的儿童的心灵最易接受音乐教育。在14—21岁的高年级阶段,主要任务则是发展青少年的理智灵魂,教育内容可能是哲学、数学、物理、音乐等。

亚里士多德将各方面教育与人类的灵魂联系起来,认为缺少任何方面,人的灵魂就不完整,从而把教育的和谐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总的来看,古希腊的“和谐”教育思想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很重视人的身与心两方面的和谐,其中的不足之处是鄙视体力劳动和职业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