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和谐教育:文化意蕴与学校实践的近代成果

和谐教育:文化意蕴与学校实践的近代成果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有为主张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可以看出,蔡元培与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蔡元培全面发展的“五育”教育思想,变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为现代社会的“健全人格”,其教育方针所体现的和谐理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和谐教育:文化意蕴与学校实践的近代成果

三、近代的和谐教育思想

近代以来,我国思想家、教育家的和谐教育思想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1﹒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详细地描述了理想的教育制度,在这个无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世界里,教育普及,人人平等,从孕妇怀孕社会就开始负责胎教,直到其成为服务社会的人才。他设计的“大同世界”的学校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康有为主张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妇女怀孕之后皆入人本院接受胎教,胎教的主要内容是“以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127),每日有女傅讲授“人道之公理,仁爱慈惠之故事,高妙精微之新理,以涵养其仁心”(128)。育婴院收3—6岁的断乳婴儿,以“养儿体,乐儿魂,开儿识为主”(129)。小学院招年满6岁的儿童,其特点是“性情未定”、“人道蒙养之始”,所以,小学阶段首重“养体”,“开智”次之。在中学阶段,由于“一生之学根本于是”,所以在“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可以学礼习乐矣”。大学院收16岁的中学毕业生,学习五年,教育内容“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人人各从其志,各认专门之学”,另外还要从事“实验之学”。

康有为很重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场所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人本院应在“水泉环绕之所”,育婴院应居“楼居少而草木多”之处,小学院当择“山水佳处”,中学院应择“广原爽塏远海近沙之地”,大学院则不宜统一并置一地,应视学科类型而设。

在教师选择上,康有为认为,人本院女傅必“自医出,公举为之”。而育婴院的女保,应考虑“德行慈祥、身体健壮、有恒性而无倦心”之女子,小学院也应该用女傅而非男子,女傅除了要“德行仁慈”,还要“学问通达,诲人不倦”,中学院、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才皆由公推。

康有为的教育理想及其提倡的从胎教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在当时社会似如镜花水月,虽不乏空想色彩,但亦促进了和谐教育的进程。

2﹒王国维培养“完美之人物”的教育宗旨(www.daowen.com)

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完美之人物”。所谓“完美之人物”,就是一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他认为人的能力,分为精神之能力与身体之能力,“完美之人物”就是精神和身体“无不发达且调和”的人。其中,人的精神能力又由智力、情感和意志三部分构成,所以“完美之人物”的教育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智育、德育、美育、体育。“智育”培养人的智力,“德育”培养人的意志,“美育”培养人的情感,“体育”培养人的身体,这样,王国维就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了培养完美人格的德智体美四育兼备的主张。

智育是对人的知识的培养,一个人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有理论和实际两种,理论知识能够满足人们的求知欲,而实际知识能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知识,才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德育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王国维认为屈原杜甫等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有高尚伟大的人格,如果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不仅个人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而且社会也不会安定。美育具有综合效用,它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一能“调和其感情”,二能“陶冶其意志”,三可以发展学生的“聪明官及发生器”。(130)

王国维在分别论述德、智、美三育的同时,又指出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行动,总伴随着知、情、意的心理过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再加上身体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完全的人物”。

3﹒蔡元培的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的“五育”方针

蔡元培在1920年发表普通教育的宗旨时,强调要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所谓健全人格,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德、智、美、体四育。他强调“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的”(131)。可以看出,蔡元培与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不过,蔡元培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更深层的论述,进一步提出了世界观教育,统称为“五育”,分别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育。

蔡元培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受因果律的制约,与空间、时间不可分离,属于政治范围,以现实幸福为目的;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因果律的制约,无时间、空间可言,是超物质和超政治的。

蔡元培指出,军国民、实利主义和公民道德属于现象世界的教育,它们以现实的人类幸福为目的,但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即实体世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靠属于实体世界的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人们对“现象世界”的物质生活及人类幸福保持既不厌弃也不迷恋的态度,而对于最高精神境界“实体世界”又具有渴望追求的心理,以期达到思想自由、意志自由的理想王国。二是“非有出世之思想者,不能善处世间事”,即只有站在超越现实世界的高度才能处理好世间的种种问题。此外,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还必须以美感教育为桥梁。蔡元培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132)在他看来,美感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高尚纯洁的习惯,当人的七情六欲一旦成了艺术的元素,则美感之外,别无杂念。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则别有兴趣。火山赤舌,大风破浪,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则转堪展玩”(133),这就是说,对于现象世界既无厌弃亦无执著,所以“人即脱离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情感,而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134)

蔡元培全面发展的“五育”教育思想,变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为现代社会的“健全人格”,其教育方针所体现的和谐理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