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莱默猜想同余式解法:思辨数学真谛

莱默猜想同余式解法:思辨数学真谛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莱默猜想|同余式解法|莱默,20世纪美国著名数学家。关于中国剩余定理的一次同余式解法还有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所说的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就是现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的一次同余式解法。)直到此时,由《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开创的一次同余式问题,才真正得到了一个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中国剩余定理”的高度。

莱默猜想同余式解法:思辨数学真谛

莱默猜想|同余式解法|

莱默,20世纪美国著名数学家。莱默的贡献主要在数论领域,他也是一位计算数学家。他对卢卡斯函数、连分式、伯努利数与多项式、丢番图方程、数值方程、解析数论、模形式、筛法以及计算技术等都有研究。他曾解决过数论中的不少问题,如大整数的分解与是否素数的检验,并发现了伪平方数。他第一个用电子计算机对黎曼f函数的根进行了大规模计算,得到了临界线上前1万个零点,后又增加到2.5千个零点。

秦九韶《数书九章》

莱默猜想究竟如何呢?同余式MM′=1modp……其中p为奇素数,它的解的情形与性质,显然是使用中国剩余定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中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关于中国剩余定理的一次同余式解法还有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建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3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这个故事中所说的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就是现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的一次同余式解法。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韩 信

这里说的同余式MM′=1(modb)……中的奇素数是指不能被2整除而且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正整数。奇素数指的是奇数的质数。既是奇数,又是素数(质数)。比如3,5,7,11……除了2以外,所有的素数(质数)都是奇素数。设M=np+r,M′=n′p+r′,其中0<r<p,0<r′<p,则有MM′=rr′(modp),因此解同余式MM′=1(modp),只需考虑M与M′介于0与p之间的解。例如,p=13时,对应的解有(M,M′)=(1,1),(2,7),(3,9),(4,10),(5,8),(6,11),(7,2),(8,5),(9,3),(10,4),(11,6),(12,12)。其中(1,1)是显而易见的,无论p为何值,(1,1)都是(1)式的解,称为平凡解。(www.daowen.com)

人们更关心非平凡解的性质。非平凡解是矩阵代数中的定义,AX=0,行列式|A|~=0,则X有非平凡解,否则,只有平凡解X=0。因为任何线性空间的子空间都过零点,所以明显的等于0的时候解是成立的,但这显然没什么意义,说这个0解是平凡的,否则,就存在不平凡解了。

数学家莱默希望人们关注M与M′的奇偶性相反的解,将其解的个数记为Np。例如,N13=6,即(2,7),(5,8),(6,11),(7,2),(8,5),(11,6)。现在已经求出N3=0,N5=2,N7=0,N11=4,N13=6,N17=10,N19=4,N23=12,N29=18,N31=4。莱默由此归纳出:当p=4n-1时,Np能被4整除,即Np=0(mod4);当p=4n+1时,Np被4除余2,即Np=2(mod4)。莱默不仅希望人们关注M与M′的奇偶性相反的解,更希望人们从此爱上数学,爱上科学。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尚未得知。

数学链接 SHU XUE LIAN JIE

《数书九章》与中国剩余定理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九韶在他的《数书九章》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我们可以从“物不知数”题的几个关键数字70、21、15中找到如下的规律:其中70是5和7的倍数,但被3除余1;21是3和7的倍数,但被5除余1;15是3和5的倍数,但被7除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为此,秦九韶提出了乘率、定数、衍母、衍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并详细叙述了“大衍求一术”的完整过程。(由于解法过于繁细,我们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书籍。)直到此时,由《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开创的一次同余式问题,才真正得到了一个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中国剩余定理”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