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因素渐进地引入知识基础的创新观可通过回顾五个互相衔接的创新理论来佐证:源自科学的知识创新、源自市场需求的知识创新、源自市场上各主体之间联结关系的知识创新、源自技术网络的知识创新,以及源自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
1)创新的工程理论(engineering theories of innovation)
根据这一理论,改进产品或流程的创新机会来源于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理解。该理论认为,基础研究和工业研发是新的或改进的产品与流程的源泉。为了按照研究结果确定的规格参数制造产品,从研究结果到产品的界定、生产标准以及技术的应用,整个过程中,生产与研究开发均按线性顺序依次进行。在该理论中,产量是工程问题的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理论中,创新被解释为有形资本的组合,包括技术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财务资本。
2)创新的市场拉动理论(market pull theories of innovation)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认为创新的思想源自市场。该理论仍将研究视为开发与改进产品或流程的知识源泉的关键所在。但是,他们首次引入组织因素来解释创新:技术可行性仍被视为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已不再是创新成功的充分条件(Carter and Williams,1957;Myers and Marquis,1969)。创新要取得成功,必须考虑组织可行性。该理论认为,创新就是用有形资本的组合加市场数据与资料这一无形要素。
3)创新的链接理论(chain-link theories of innovation)
创新的工程理论与市场拉动理论均假设,知识与市场的联结是立即且自动进行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了克服以上两种理论的缺陷,一种新的理论出现了。在20世纪80年代初,莫厄里等(Mowery and Rosenberg,1978)就建议人们注意研究市场之间通过工程、生产、技术开发、营销以及销售所建立的联结关系。80年代末期,Von Hippel(1988)等学者均强调企业与其客户及供应商联结所获得的信息。在这些理论中,创新就是有形资本的组合加有关客户和供应商的数据资料这一无形资本。(www.daowen.com)
4)创新的技术网络理论(technological network theories of innovation)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了创新的技术网络理论。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创新型企业通过合作网络与信息交流而与高度多元化的主体联结一起。该观点强调企业外部信息源的重要性:客户、供应商、咨询公司、政府机构、政府实验室、大学等。企业与外部信息的互动越是持续与密切,它们就越有可能获得吸收信息。换句话说,产品与流程的开发与改进必须同时满足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与网络可行性的标准。该理论在强调技术网络重要性的同时,对合作、网络等方面的信息交流进行了讨论。
在技术网络理论中,技术网络是企业获取吸收数据并将之转化为信息的工具,从而,创新就是有形资本与技术网络这一无形资本的组合。
5)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ies of innovation)
创新的工程理论认为,创新由研究决定,而技术网络理论认为,创新是由企业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的无序互动过程决定的。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继承了两者的思想,并有所发展。该理论认识到知识在培育创新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是因为企业所累积的技术知识量不断扩大,以及通信技术的使用使得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
与技术网络理论相比,社会网络理论更加强调关系工具而不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并将知识而不是技术网络视为关键的无形要素。技术网络理论向社会网络理论的演变,是由不断增加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挑战所驱动的,这些信息是指产品或制造业流程的开发或改进的信息。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知识体现在网络与社区中,社会资本就成为理解创新的必需要素。因此,创新源自有形资本组合以及企业及多元化主体之间可持续的无序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