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医学美学素养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雄伟的奇观激起人们崇高的美感,这是自然现象的美。“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这是古人描述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诗句,其豪华精美令人惊叹不已,这是社会物质造就的美!自然界里一切美的事物,如日月光华、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鸟啾虫鸣,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审美感情和评价,都可以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产品中一切美的东西,如楼台亭榭、桥车舟楫、厂房机器,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衣帽裙履、壶碗杯盏、家具灯具,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审美的对象,也都可以引起我们的美感,可以引入美学研究的范围。
既然世间万物都有美的存在,那么,在素有“博大精深”之称的医学领域,又有哪些美的现象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呢?让我们怀着医者特有的严谨态度去探寻医学中美的世界吧!
第一节 医学美学概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更新,医学正向延年益寿的更高目标和医学审美的更高层次发展,同时,美学也在向应用领域拓宽。这便导致了医学与美学的联姻,产生了医学美学这一新兴的学科。
一、医学美学的渊源与发展
(一)国外医学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医学美学起源于整形外科,两次世界大战中大量有创伤性畸形和缺损的伤残战士要求医生为他们做整形、修补和再造手术,尽量恢复其原貌和功能。医生们经过大量的这种手术实践,手术方法一再创新,技术也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既然可以对创伤引起的畸形缺损进行修补,就一定可以对先天性、感染性的畸形缺损进行整形、修补或再造,从而满足人们对审美新的需求。二战结束后,英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开始注重生产发展、社会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们对自身体态和容貌美的追求欲望随之高涨,要求做美容手术的人逐渐增多,20世纪70年代,美容外科从整形外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美容整形外科”。1979年,“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在美国纽约成立,不久出版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本美容医学杂志《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和美容外科专著,之后日本出版了世界上第二本美容医学杂志《日本美容外科学会会报》,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容外科才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普遍接受和重视。
(二)我国医学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传统医学美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几乎同时产生,从殷商到西周,各项文字记载表明医学美学古已有之,例如,殷商时期人们已养成洗手洗面的习惯,贵族不仅用“汤”沐浴,还用“潘”(煮熟的米泔汁)来洗发;周代人们意识到“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的医疗意义;战国后期《韩非子·显学》中记载道:“脂以染唇,泽以染发,粉以敷面,黛以画眉。”说明那时就已发明了简单的日用化妆品,并且广泛用于日常的梳妆打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龋齿病因是“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可见,两千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龋齿与饭后不漱口有关,算得上牙齿健康、保洁史上绚丽一页。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鲜鸡蛋清制作面膜,治疗面部瘢痕;历代医著还记述了名目繁多的美容技术,大概有药物美容、经络刺激美容、气功美容、药膳美容和手术美容这五类。另外,我国在元代就有鼻梁修补术的记载,见戴良所撰《九灵山房集》。
综上,我国传统医学审美思想和美容医术起步均较早,但因为长期受到传统保守思想的桎梏而未能很好发展,不过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现代医学美学与整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学美学作为医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系统科学,在我国开始形成,它是当代中国医学界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的形成和发展顺应了当代科技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促进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它的形成与发展,激活了人们的生命意识与内在情感,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地向着生命活力的高层次演进。
作为一门新兴的、有广泛研究范畴和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医学美学的历史还不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方面,尚需不断研究和成熟;在学科纵向和横向发展方面,更需要做大量系统、深入的工作。要拓宽发展途径,必需注重整个学科领域里所有内容的研究和发展;要研究医学行为美学,揭示医学领域中职业行为美的内涵和审美规律;研究医学管理美学,揭示医学管理中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规律;研究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美的影响,揭示治疗康复和保健工作中的美学规律;还要研究医学工程、医学科研和医学环境中的美学现象与审美规律。只有拓宽,才能全面展现出医学美学的学科特征,才能有学科发展的美好前景,更好地推动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能够自觉运用美的规律、原则及修养,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患者服务。
二、医学美学的内涵
(一)概念
关于医学美学的概念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共识,综合各家所说,医学美学是以医学为基础,美学为向导,运用美学与医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医学美、人体美、医学审美、医学美感及其在医学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切医学美现象及其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人文医学学科。
(二)性质
医学美学是医学与美学相互参透的产物,是美学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落实,是医学科学的一个新兴的组成部分。医学美学与普通美学具有的亲缘关系,决定了它理论医学的学科性质,因此在各临床学科、医技学科和护理、医院管理、康复、疗养、预防保健等医学活动中都有审美要求,讲究真、善、美的统一。医学美学与临床医学的亲缘关系决定了它临床医学的学科性质,如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实用医学美容技术学科等。总之,医学美学是属于医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群。医学与美学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反映出医学美学的交叉重叠的性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实践水平的提高,这门学科越来越趋于独立的发展。
(三)任务
医学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医学领域中各种医学美和医学审美规律,从医学发展以及人类对健康、美丽的需求来看,医学美学应有以下基本任务:
首先,为健美医学提供理论支持,为增进当代人类的健美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哲学家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美的需求必然提高。医学美学就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满足人类对自身美的追求,在健康这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为维护和增进当代人类的健美素质提供科学、系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其次,继续深入系统地研究医学美学理论,为美容医学学科的整体建设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以更好地指导美容医学实践。例如,我国学者曾将“人体美黄金律”这一医学美学的原理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美容手术的设计和操作中,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美容效果,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医学美学新理论来指导美容医学的实践。
最后,加强对医学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为医学审美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努力把医学美学学科研究的领域扩大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鼓励更多应用医学研究者来共同探讨医学领域中的各类美学课题。
三、医学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和任何一们学科一样,有其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主要探讨整个医学实践领域中一切美的现象和审美的规律性问题。具体来说,医学美学有四个主要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医学人体美
人是医学关注的主体,医学美学的基本核心是人体美,传统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是生物人体的健康,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医学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健康”一词不仅仅指没有疾病,而且还包含在精神上也要处于完美状态。健康本身就是一种医学美,是人体美的最基本条件,因为不健康总是有损于人体美的。
医学的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或者群体,医学的任务是医治人类的疾病,给他们健康并满足他们心理上对健康的需求;医学美学既要研究医学人体美的各种形式、形态,还要研究与医学人体美相关的因素,包括机体健康状况、社会经济、文化状态,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等,所渉范围非常广泛。
(二)研究医学美
医学美是在医学领域中存在的美,是与医学预防保健有关联,并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的感性形象,是人的探究力、创造力的体现。医学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指在维护、修复、改善、塑造与增进人体形态神态之美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包括一切有助于医学人体美的医学技术实施设备条件、医学作业环境与建筑布局状况,医务人员形象与行为表现的审美等;
(2)由医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与格式以及各种医用图表与模型等所显现出来的美。
(三)研究医学审美及医学审美关系
通常认为医学实践过程也是审美实施过程,承担了解服务对象健康状况,运用医药技术手段维护、修复、塑造或改善人体美的医务人员是医学审美的主体,而接受服务者则是审美客体。但是针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操作、行为表现、医疗环境、医疗技术效果等,被服务者又是审美主体。医学审美关系就是人们在医学审美活动和医学审美交往中所发生的一种涉及美丑问题的具有感情与认知倾向的关系。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两个方面。
医学审美的关系有三个特征:①医学审美是一种在共同目标上发生的关系,医患各方都要维护医学人体美;②医学审美是一种以个人感受为基础而发生的关系,医学美感有个体性;③由美感的个体性决定医学审美认识常有差异。
(四)研究医学美学修养及医学美学教育
医学美学修养和教育是医学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医学美学的特点、内容、形式方法和培养目标。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医护人员积累了许多医学美学经验,但要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更好地为医学实践服务,必须通过医学美学教育来努力提高医学美学修养,这是进一步发展、完善、创造医学美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医务人员需要接受,而且要通过医护人员来施之于医疗对象。
四、医学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医学美学这门学科一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也与医学、美学、中医美学思想、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有着递进的层次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联系有:
(1)哲学:医学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可以说哲学是美学的理论基础。医学美学的研究内容与哲学有密切关系,它属于哲学性质的学科,是哲学研究的特殊表现。因为哲学探寻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学的本体论,包括真善美、知情意等人生问题,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也就离不开对其心理机制的探讨,从而给人类指出理想、指出前进的方向,因此,两者都包含审美观;另一方面,哲学为医学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一个研究医学美学的人都离不开哲学观点的指导,都是站在一定哲学立场来研究和论证他所研究的问题,同时,医学美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发展哲学的内容,推动哲学的发展。尽管如此,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其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是不能互相混淆和互相替代的。哲学研究整个客观世界,医学美学则只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部分群体——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审美活动这一特殊群体。哲学可以指导医学美学特殊规律的研究,但不能代替其研究,而以医学美学代替哲学,以特殊代替一般,也是不正确的。
(2)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与医学伦理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之中,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才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一般来说,美是以善为基础的,大凡美的东西都是善的,恶的东西不可能美,美和善不可分割。医学中,符合医德的要求,才可能是美的;而美好的事物,也必然符合医德要求;医学伦理学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医学美学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医学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正确审美观念,二者互相贯通,存在同一性。但其也有区别,医学伦理学研究医务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关系,研究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研究医患之间、医务员之间、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随着医学发展而面临的许多伦理难题等,其基本范畴是善恶;而医学美学研究医患的医学审美和审美教育问题,其基础东西都是符合医德要求的,但符合医德要求的东西未必都是医学美学的东西,他们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能将之混同。
(3)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和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研究方法上,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知识,即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研究医疗实践的各种有关问题,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护人们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而医学美学需要借助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材料和成果,研究感觉、知觉、表象、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医学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因素综合活动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另外在医疗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因素不仅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对症下药。无论是患者接触的环境,还是临床治疗,都要激起病人的美感,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接受和配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但是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目的等方面都有区别,不能相互混淆和替代。
(4)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医学美学的一系列原、准则的确立及学科发展都离不开生理学,生理学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研究基础,因为医学美学维护与塑造人体美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标准是以人体生理特点及机能活动规律为依据的。医学美学的实施既要考虑人体的均衡、对称等自然美,又要维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的脑力、体力活动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当代生理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也为医学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医学管理学:医学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分支,是研究医学科学技术和医疗实践的科学,是一门从科学上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综合性学科,如果其也能遵循美学原理,那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无法计量的。另外在医院管理评价中也有医院审美评价的内容。
(6)其他:医学美学还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自然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看,医学美学将与社会生活发生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将与各门学科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节 医学美
2009年3月12日,杭州城西华星路一小区内,一名21岁的漂亮女孩因为厌食症死在家里;2010年11月17日,法国女演员兼模特伊莎贝尔·卡罗,死于厌食症,年仅28岁。
这些原本如花一样的女子,都是因为刻意的节食减肥,最终导致厌食症而死,在她们心中,瘦就是美,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没有生命的美还能称其为美吗?医学上人体美究竟是怎么定义的呢?
一、医学人体美
(一)医学人体美的内涵
1.人体美
人体美指人体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狭义的人体美多侧重自然属性,主要指人的形体和容貌的形态美,关注的是人的形态学特征,但是人还具有社会属性,故从广义上说,人体美包括人的身材、相貌、五官、装饰的美,也包括人的风度、举止言谈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的人体美才是完整的美、是真正的美。
2.医学人体美
医学人体美是以人的健康为基础而产生的现实存在的真实的人体美,是指在健康状态下人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都处于健康状态下的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的统一。这是从医学和美学两个角度确立的医学人体美的概念。
医学人体美是医学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医学与美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产物。其概念的提出,既是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学深入研究的结果,也是现代医学模式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需要的医学总目标的根本要求,是现代医学在更新健康概念时所提出的一个具体目标。
(二)医学人体美的特点
医学人体美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活力内在美和外在形体形式美的统一
医学人体美是一种富有形体美和生命活力美感的人体,其健康活力内在美通过外在体形美表现出来,是一种富有形体美和生命活力美感的统一体。
(1)人体内在美的内涵。
生命是医学人体美的载体,亦即生命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相协调的合乎目的的和谐的统一状态,是医学人体美的现实基础。一般人的生命过程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生殖、衰老和死亡阶段;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这些过程中也逐渐完善、发展、衰老、灭亡。因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医学人体美的基本要素,即只有生命美,才能赋予人体美。死亡是生命的终结,随着生命的终结,医学人体美也自然消失。
健康是医学人体美的前提,医学认识与实践的终极目的,就是维护人的健康,创造条件促使疾病向健康转化。对医学人体而言,健康是美的基础,美是健康的外在表现。只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各器官系统才具有健全的功能以调节、代偿和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即只有生理健康的人,才能表现出人体美。一旦疾病给机体带来病理变化,使某些器官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就会使人体美遭到损害。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和内在动力,生命活力是医学人体美的源泉。健康的人体在生命运动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表现为现实的生命活力,只有这种生命活力的跃动才能使人体美得到充分的体现,使人体脸色红润、眼神炯炯、肌肉发达、坐立挺拔、步履矫健有力,从而体现出生命的美。
(2)人体形式美的内涵。
人体的生理结构美,又分为宏观结构美与微观结构美两个层次。宏观结构美即人体的整体美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均衡、匀称、协调之美;人体的微观结构美指人体内细胞染色体和DNA双螺旋等微细结构之美。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人体血肉之躯的整体美,即人的形体美。
人体天然地汇聚所有形式美的法则,几乎全方位地反映了所有美学规律,诸如对称、匀称、均衡、整体性、节奏、主从、和谐、对照、黄金律、多样统一性等形式美的法则,从而使人体美成为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奇迹与造化。
运动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形象和运动中潜藏着韵律和节奏的律动,健美的人体其动作存在着和谐的关系,并有一种形体不断变化的微妙的连贯性。体形的高低起伏、转折所形成的轨迹具有韵律感,人体动态线的长短、强弱、急缓、疏密产生节奏,使人体体现出动态美。
2.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达·芬奇认为:“人体是自然中最美的东西”。这是把“人体”当作一个“类”与大自然中其他“类”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人体这个最美的“类”具有普遍性,一般人体都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柔和、体形匀称、动姿协调等美态。例如,头部大致是相当于身高的1/8,肩宽为身高的1/4,平伸两臂的宽度等于身长,乳房在肩胛骨的同一水平上,大腿的正面宽度等于脸的宽度等。又如,脸部的长宽比、躯干的长宽比、乳房所在的位置上下长度比、脐上下长度比等都近似0.618这个黄金指数。人体美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人体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人种、各民族、各地区人群一般美学参数有许多差异。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大气中的各种物理参数,诸如气温、气压、温度、日照以及降水等是形成人种特征的重要因素。人类学家根据皮肤颜色、头发颜色和形状及眼睛颜色来区分人种,并确定其美的具体参数。
(2)不同年龄段的人具有不同的医学人体审美标准。
人体美与人的年龄相适应。不同年龄段的人体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青春期是人体发育达到成熟阶段,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春男女,体格发育迅速,身高、体重的变化使男青年显得强壮有力,肩宽腰粗,下肢细长;而女青年则上身细窄,下肢丰满,充分表现出人体青春的健与美。人进入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变化,机体的衰老,皮肤张力和弹性降低而松弛。衰老使人体美逐渐减色。
(3)不同性别的医学人体美具有差异性。
无论是容貌还是形体,男女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也是生物规律。人体美性别方面不同点除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差异外,从美学原则上观察,主要为男性以“刚”取胜,体现为雄伟矫健,即所谓“阳刚之美”;而女性以“柔”见长,主要体现为温柔典雅,即所谓“阴柔之美”;男性体型呈倒三角,上宽下窄,不平衡,宜于动;女性体型呈正三角,上窄下宽,较为稳定,适宜于静。
(4)同一个体在不同情绪状态中表现出的人体外表生理特征也不同。
人的情绪好坏不仅影响各脏器生理功能,而且直接影响到肤色的变化。人的心情愉悦,大脑内神经调节物质乙酰胆碱分泌增多,体内会产生有利于血液通畅、皮下血管扩张的物质。血液涌向皮肤,使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郁郁寡欢,焦虑愁闷,会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上皮细胞合成过多的黑素,堆积在皮肤细胞之中,使皮肤变得灰暗无华。
【小资料】
人体黄金点
黄金分割律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1或1∶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0.618)。
附:
黄金点:①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②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③、④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⑤、⑥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⑦、⑧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之分割点;⑨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⑩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⑪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⑫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⑬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⑭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表面上看人体美是一种形式美和自然美,但实际上包含丰富而具体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因此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医学人体美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身体作为劳动的物质前提分析,医学人体美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合璧。社会劳动使猿变成人,由于脑量的扩充使人的额隆起如球状。正如人类学家多弗兰兹·威登雷奇所说的那样,“头颅变圆”是人类进化的最后几笔。而直立也塑造了头上各器官眉、眼睛、耳朵、牙齿、颈、下巴、嘴唇、两颊和鼻子等。可以说一个最普通的现代人与猿类相比,谓之“眉清目秀”并无丝毫过分。
(2)医学人体美是人类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动物阶段,人类不可能脱离动物界遗传、变异、生存、竞争的自然选择的生物界矛盾运动的规律。进入人类社会之后,人类远古祖先只有以有益于族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特征为美,例如,人体比例、对称、均衡、灵活等,人类并在种族繁衍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使这些人体美特征得到巩固完善。
(3)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某一人种的人体审美观往往在特定的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并构成一种较为稳固的审美内容,从而形成特定地区或范围的人体审美文化。
(4)从人体作为意志与思想的载体上观察,人体具有社会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对人体美的标准不同,必然打上思想性格的烙印。黑格尔说:“人类生存的全部有限性都造成了个别面貌特点及其经常的表现。”这就是说人的形体和面相的美反映他的经历、品质和性格,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的身体总是感性地呈现着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的某些社会本质。
【小资料】
中国人的五官端正
五官端正,整体布局符合“三停五眼”、“四高三低”、“三点一线”,细部可参照相关标准评价;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例协调,符合三停五眼。三停是指脸型的长度,从头部发际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即从发际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颏各分为一等分,各称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脸型的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长度为五只眼裂的长度,除眼裂外、内此间距为一眼裂长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长度。
二、医疗卫生环境中的医学美
树立良好的医务人员形象,保证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务人员关系,以及医政管理的有条不紊,医院环境的安静、优雅、舒适等都能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治疗环境,促进疾病的痊愈。把医学美学思想运用到医疗技术的创新,有序、规范的医院制度管理,医院的文明建设,创优质服务以及环境优化设计,把美学艺术与医疗卫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发展和管理好医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早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退居》中就有,“看地形向背,择取好处”“客至引坐,勿令入寝室及见药房,恐外来者有秽气,损人坏药故也”“水作一池,可半亩余,深三尺,水常令满,种芰荷菱芡,绕池岸种甘菊”“阅目怡闲也”。既讲述了美化医院环境,安静、优雅、舒适的医院环境能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治疗环境,促进疾病的痊愈,并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医政管理的有条不紊,更有利于医务人员关系的融洽,是医患关系审美和医院建设审美的有机结合,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医务人员
医学是追求美、创造美的一种技术实践活动,并在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闪现出美的光华,医务人员是医学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医务人员的医学美是在追求与塑造美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医务工作者既要从理论上揭示追求与塑造美的一般规律,又要在其指导下从事追求与塑造美的实践活动,因此,医务人员的医学美更多地体现在外在美与内在美上。
1.内在美与外在美
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是以患者为服务对象,其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且社会对卫生系统的要求高于其他社会行业,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应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努力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鉴赏、激发、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适应病人和社会人群的需求,使治病和保健工作取得更好的效应,现代医务人员更应重视自身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不仅能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美的享受,也能使医务人员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达到更好地统一,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1)内在美。
人的美虽然有多种自然因素,但却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美的特征,可以说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更突出其实质内容,因此人的美虽然有一些形式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她)的内心世界的美,这种内心世界的美就称之为“内在美”。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心灵意识结构可以称之为“心灵素质”,故内在美又称“心灵美”。
医务人员的内在美是指医务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的美,即医务人员的内在美体现在其心灵美上,体现在其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道德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道德责任感即医务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对待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负责的道德情感,是医务人员工作义务的具体化,如对病人要做到尽快检查确诊病情、合理熟练治疗、对病危对象及时抢救、对病人视作亲人、及时护理等,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应感同身受、同情和体贴病人疾苦,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以利于患者更好更快康复。
人道主义精神是指医务人员重视病人的疾病,关心和同情病人的疾苦,积极自愿地为解除这种痛苦而不懈努力工作。两千年前《黄帝内经》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人的生命非常看重,认为医学本身就是仁慈之术,对病人生命要悉心呵护,竭尽全力救治。现代社会医务人员更应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病人人格,竭尽全力防病治病。
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救治病人的目的,不辞劳苦忘我工作,必要时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因为患病无定时,治病也无定时,随到随治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召之即来,来之能医,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具有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2003年我国非典肆虐,不少医务工作者奋斗在一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与病菌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挽救了无数生命。
医务工作者的任务是利用所掌握的医学技能,救死扶伤、保证人民健康,其职业属性是不折不扣的服务性行业,各级各类医务工作者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没有以权谋私和以医谋私的权利,这既是医生的做人原则问题也是职业道德问题,尤其在当今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情况下,更加要求医务人员在具备良好业务素质的同时,增强责任心,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努力塑造心灵美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为患者解除病痛,促进身心健康。
(2)外在美。
在医疗实践中,病人在医治过程中为了同疾病作斗争,努力实现其自身审美理想,更加需要从为其服务的医务人员身上得到美的慰藉和鼓励,那么,医务人员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外在美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
具体来说,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都是其外部形象和外部表现的美,如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等都可以称之为“外在美”。
语言美指医务人员在同病人及其家属交流时使用礼貌性、安慰性、解释性、柔和性语言,并能够根据不同病人特点灵活使用,注意避免使用生硬、粗俗和刺激性语言。
仪表美指医务人员穿着整洁合体、朴素大方,不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穿着适合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同时工作精神饱满、个性气质俱佳。
行为美指医务人员对待病人动作轻柔、举止庄重,尽量多做一些对病人治疗康复有利的行为,避免对病人无礼的行为和延误病情、耽搁治疗的行为。
人的外表虽是人的外部因素,但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品德、学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给人以舒畅、亲切、明快之感。在病人心目中,医生是高尚的职业,医务人员具有的和善态度、大方仪表,从容举止等方面应该符合病人心目中的职业形象,给病人带来信任、安慰、温暖、希望以及生命的寄托;相反,一个医务工作者如果衣冠不整、蓬头垢面、语言粗鲁、工作松散,则难以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导致病人心情抑郁、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同时医务工作者也损害了自己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3)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医务人员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一方面内在美决定着外在美,有什么样的内在美,就有什么样的外在美,内在美是外在美的内在根据,外在美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离开了内在美,外在美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离开了外在美,内在美就缺失了表现的土壤,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两者又都具有独立性,是相互对立的,有内在美,不一定就有外在美,有外在美不一定就有内在美。
良好的医疗效果首先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内在美,不但要求医务人员有高超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医风医德,当医务人员具备了内在美,而外部形象或者外在表现有一定欠缺时,内在美起着主导性作用,甚至对外在美的欠缺起着弥补和掩饰作用。一个具有美的心灵虽然外表不太养眼或者有所缺陷,但是仍然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人们并不认为他是丑的。相反,一个衣冠楚楚、徒有其表,只会夸夸其谈、摆花架子,缺少务实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精神的医务人员,人们也不会认为他是美的。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饰,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可见医务人员的外表美一旦离开内在美就会贬值。
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常常以一个整体发挥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首先,两者的和谐统一对病人身体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辅助作用;其次,两者共同出现对医务人员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整个医风好转起到了推动作用。
2.医务人员美的塑造
医务人员从事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维护人体身心健康的神圣工作,这项工作本身就是美的一部分,是人们追求美、向往美的一部分。因此医疗实践逐渐变成了美的实践,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也在进行着美的实践和塑造,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1)塑造美好的外表。
首先医务人员应注意仪表美,要给人一种亲切、端庄、纯洁、文明之感;其次要注意语言美,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理因素,用准确的语言去开导疏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担心情绪;再次,医务人员要追求行为美,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注意举止文雅、行为端庄、对患者的隐私给予保密。和善的态度、从容不迫的举止,能给患者更多信任、安慰和希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塑造良好的审美观。
美是一种能够使社会的人普遍获得愉悦的客观属性和社会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良好的审美观,以便更好地在实践中认识、评价、追求和塑造医学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医务人员首先应该端正审美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在治病过程中向病人展示更多美的形象;其次努力培养提高创造美的自觉性和能力,为此多进行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审美观塑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地追求美、创造美。
(3)塑造高尚的人格。
塑造高尚的人格重点在于医务人员心灵的美化。不仅表现在品行的善良,同时表现为高尚的道德情操。黑格尔说: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可见,高尚的品格能让人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来感染周围的其他人群。
医务人员要想达到以上塑造美的境界,则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并应用于实践。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些有关医学美学的书籍,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要领,并用这些美学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活动,并将其规范为自觉的行为。
(二)医院环境
如果从走进医院的第一刻开始,就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温馨气息,则会觉得心情顿时没有那么沉重;如果挂号、检查、拿药都在整洁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看病时的恐惧则会减轻。不管对病人还是医生,安静、干净、整洁的医院环境,都是就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环境中医学美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由传统模式即单一的生理治疗转向心理、社会等多元化治疗,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人们到医院看病不仅需要良好的生理治疗,还需有心理上的安慰及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为病人创造一个清洁美丽、温馨、舒适的绿色就医环境,是发展现代医院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也是医院形象的具体展现。
1.创建良好的医院环境
好的医院环境在创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
(2)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
(3)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
(4)有保护患者的隐私设施和管理措施。
(5)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6)落实创建“平安医院”有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有成效。
2.医院环境的建设
医院环境建设的目的必须是以病人为中心,处处要周密思考患者所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医氛围。近20年来,世界各地大部分老旧医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新建、扩建及装修等,除了在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卫生条件,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要求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外,医院的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院惯有的与疾病和死亡联系的气氛逐步被新颖的、亲切的、与生活联系的气氛所取代。如在医院内附设一些生活设施、各类商店等,将日常生活情景纳入医院建筑群,大厅和候诊室设计成起居室形式,使医院增添了生活气息,缓和了对医院固有的冰冷、痛苦的联想,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入院如住家,自觉自愿配合治疗。同时,自然的景色,生命的活力,也对大部分患者起到了宽慰作用。
(1)侯诊室。
病人到医院就诊,既惦记着家中或工作单位的未了事宜,又担忧自己的疾病,对任何等候都会感到不耐烦。而候诊室又往往是需要病人等候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候诊室设计就应考虑到这一心理因素。将可重复和公共使用的面积尽量集中,把线性走道改为点型厅室,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小型门诊部采取各诊室围绕在一个候诊厅周围是可取的形式。但要保证候诊室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平面分区合理。空间宽敞了,环境安静了,郁抑和焦虑的心情也会随之缓和。室外景色、墙面挂图、各种展示橱窗、绿化盆栽以及舒适而布置活泼的座椅,都会对患者产生有益的作用。如采用二次候诊制度,应设置“此刻诊治到×号病员”的指示牌,使候诊者安心候诊。
(2)通道。
医院房间多,单调而漫长的走道连健康人都会感到疲劳,何况患者。将通道局部放宽、转折,变化色彩,重点装饰,添加一个采光口或者一侧布置景色小内园等都是打破走道单调沉闷感的手法,这类细腻的处理,往往让病人容易记住病区,少走不少弯路。
(3)病房区。
住院病人会有各种需要,但最关键的一个共同要求是希望得到真诚的关怀、治疗和护理,病人能经常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是十分重要的。电话、电铃、电视屏幕装置等设备是一种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仍然是不可轻视的环节。因此可以在病房的一面墙设置固定玻璃矮窗,使病人能看见宽敞的护士站,窗内侧装有病人可控制的窗帘,又保证了休息和私密的需要。国外医院在儿科病区和监护病区大都采用了这类矮墙。同时医院病房内要设有空调、卫生间、中心供氧、中心吸引、音响,实现了病房“宾馆化”,尽量为病人就医创造和谐的内外环境。
但是病房大小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毫无疑问少床病房优于多床病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少床病房应该是医院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应考虑到病人怕寂寞的心理,设置一些公共会晤的空间。美国蒙特里社区的病房就很有特色,在二层的病房楼中每四个单床间组合成一个小组,围绕着一个公共阳台,二楼的阳台上部,有个穹窿形天窗,相应的地面有个玻璃透光井为底层阳台提供日照和增加天窗。病房都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而公共阳台则是四位病友交往和接触自然的小天地。病区由若干个这样的小组构成,并设有供公共活动的园林化共享空间。病区设有活动室,供病员读报、看电视或接待来访亲友,轻病员在室外活动也可减少对同室病友的干扰。
(4)标志图象。
由于分类部门众多,流线复杂,不论建筑平面布局如何清晰合理,都难以胜任引导、标界的要求。病人对方位产生迷惑或者往返徒劳,必然会加重焦虑和疲劳,对病体有害,因此标志图象就显得格外重要。医院的标志图象应该具有普遍的可识别性,并且自成体系。标志图象应构图简洁、形式明确、色彩悦目。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起到点缀、美化的作用。
(5)噪音和色彩。
患者对噪音非常敏感,因此医院创建选址时要认真考虑,除了远离噪音源以外,对医院机械设备和工作运行中的噪音也应采取消音措施。出于整洁和卫生的愿望,长期以来医院内部都采用白色。墙面、天花板是白的,家具是白的,连医生和护士的服装也全是白色的。现代科学已证明,长期处于白色环境内,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不利的影响,眼睛会疲劳,精神会紧张。白色环境时时提醒患者“正住在医院里”,从而使其联想到病痛,产生不快感和恐惧感。当对颜色视觉的负后像效应可以减少视觉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被认识后,许多医院手术室墙面首先改用了红色血液的补色——暗绿色,同时医院大部分墙面以及家具也改用对病人康复和精神产生有利影响的色彩。有关研究认为,明快的暖色调起坚定信心和减轻悲痛的作用,沉静的冷色调起消除烦闷,使人宁静的作用,灰暗的色调有抑制兴奋的作用。当色彩的这一研究领域取得肯定的临床效果时,医院建筑的色彩处理将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6)室外休闲环境。
在院内修建花园,把医院创建成花园式医院。栽树种草养花,绿化了院落,使医院,春有百花、夏有阴、秋有果实、冬有绿,并把代表生命的绿色,建设成为医院环境的主色调;设置亭榭、桌椅、喷水池等设施,供病人散步、健身、休息、观赏之用,使之成为景色宜人、便于病人休息康复的场所,徜徉在院内有赏不够的花草树木,阅不尽的人文景点。
近年来我国医院的总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各地和各个医院之间还是参差不齐,一些医院仍存在卫生不好、环境嘈杂、人性化设施太少等问题。群众反映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挂号大厅嘈杂拥挤、医院挂号大厅人多、嘈杂、拥挤。患者聊天的声音,医院的广播声音、医护人员的叫号声,搅得人心情烦躁,无宁静感,在大厅里呆一会儿,让人觉得心烦头晕;人性化设施不全、候诊室没有服务信息、杂物乱堆、座椅不够、电梯半天不来、厕所地面有污水……这些问题,虽然都不涉及治病本身,但也影响了患者的就医情绪。如到某妇产医院检查的张女士就因为要验尿,排队上厕所等了快10分钟;医院外环境太混乱。停车困难、医院门口乱哄哄、小商小贩太多、号贩子猖狂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前来看病的患者。医院周边环境混乱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医院在设计之初没有想到现在这么多人开车来看病。还有的医院处在闹市区,周边街道本身就不宽敞,甚至有时对急救车出入都会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医院环境不再是简单的解决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更需要在改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基础上,尽全力为患者及其他家属创造一个优美的医疗环境,更好地体现高效便捷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时代要求。
(三)诊疗过程的医学美
临床医疗是一种维护和塑造人体美的医疗实践过程,其美学宗旨要求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医学审美观点选取最佳医疗和护理方案,使患者尽早恢复康复,以满足患者审美心理需求,同时使医务人员审美境界得到升华。
1.医院规章制度是医学美开展与实施的基本保障
现代化医院工作信息量大、随机性强、工作繁杂、分工精细、协作紧密。如果没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将会导致医院工作的混乱,给病人诊疗造成严重后果。规章制度对各项技术操作和管理工作做出了必须遵守的规定,医院规章制度是医院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科学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不断条理化、定型化的结果,起着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国家把医院分为三级十等,一级医院是基层医院,三级医院是大型医院,甲等是优质医院。这就是为医院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
(2)卫生部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如在工作制度中有查房制度、三级(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检诊制度、手术管理制度、急症抢救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以及病历书写等60余项制度,都有明文规定工作人员在上述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去做等。
(3)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如《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医疗、护理技术工作的程序、方法和质量等方面作出了要求,用以规范医务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保证质量,防止差错事故。
(4)医德医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如医德规范、住院规定、病人守则、探视制度、陪伴制度等,具体规定了医务人员在治病救人中的道德要求和标准,病人在住院治疗中应遵守的规定。有了这些制度的约束,就能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对病人的生命负责,让病人放心。
2.临床医疗中的审美原则
希波克拉底说“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中最为卓越的艺术。”可见,医学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和崇高的地位,在医学实践中,医疗工作者既要重视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更要重视医学审美,按照审美原则和要求,提高医学审美修养。
人体美的基础是健康,疾病和创伤使健康受到损害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临床医学运用医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由医务工作者进行诊断和实施正确的治疗手段,达到挽救生命、消除病痛、维护人体健康和美的目标。在医学实践中,人的生命应放在首位,应以维护人的健康为审美原则的核心。具体说,医疗中的审美原则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挽救生命为第一原则。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是人体美的基础,一旦生命结束,其所体现的人体美也随之消失,所以在临床医疗中,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要把抢救病人生命放在首位。如乳腺癌患者患侧乳腺扩大根治术必然影响女性的形体美,但在生命与人体美之间,应首选保住生命。
(2)选择最佳诊治方案原则。
医疗救治在保存生命的前提下,考虑安全可靠、诊疗效果稳定、病人承受痛苦最小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损伤形体和机能的常态,以此作为患者最佳的诊疗方案,力求达到解除患者病痛和保持人体美的统一。
小贴士:
皮肤切口设计
皮肤外科手术的切口位置和走向的选择与愈合后的瘢痕质量、局部外形和功能恢复紧密相关,因而,在设计皮肤切口时应注意以下因素。
①朗格氏线(Langer):1861年Langer在尸体皮肤上戳许多洞,这些洞形成有一定方向的椭圆形,其长轴连接起来即为有名的朗格氏线。多年来,朗格氏线一直成为切口线的标志。
②皮肤自然皱纹线即表情线:皱纹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深,年轻时皱纹不明显,但在表情肌活动时即可显露,皱纹线与朗格氏线不一致时,皮肤切口应与皱纹线一致。
③轮廓线:耳根、鼻翼沟、红白唇交接处、发迹线、眉周缘、颌骨下缘、乳房下皱襞等。手术切口选择在这些部位较为隐蔽。
④隐蔽切口:如经口腔或鼻腔内切口,施行面颊部深部肿瘤切除等,术后无瘢痕外露。但是,此种切口显露较差,且系污染切口。
⑤推挤试验:在皮肤松弛的部位,用拇指和食指于不同方向推挤皮肤,可见皮面上呈现纤细平行纹理,或出现不规则的菱形碎纹,选择切口方向应与平行纹理一致。
⑥关节部位:关节部位切口方向应与关节面平行,不得纵越关节平面。必须跨越关节面时,应经由关节的侧正中线,或将切口设计成弧形或锯齿形,以免发生瘢痕挛缩,限制关节活动。
(3)贯穿始终原则。
医学审美是医学领域中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以人为中心,把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作为审美理想,要求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要按照医学审美的规律去为患者服务,各种诊疗都围绕着维护人体健康和美的目标而展开,故临床医疗中的各个环节,内外妇儿等各临床科室,都是运用它的医护技术、药物、器械、手术和心理疗护等手段,通过一系列诊疗措施,来纠正人体的病损和功能的破坏,从而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健康,维护和塑造其健康的人体美。因此,不断提高医学审美技能,让医学审美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能之一,贯穿于医疗实践全过程。
3.临床医疗中医学审美的具体实施
(1)正确运用诊断技术。
医疗的目的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而正确诊断疾病是其最基本的技术实施,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能给予合理的治疗和用药,故确诊是病人得以康复、维护人体美的首要条件。
那么正确的诊断过程是什么呢?诊断过程就是试图用一种原因来解释患者所有的临床表现,并使这种解释能在逻辑关系上自洽。面对一个病人,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病史采集:根据患者或者家属的描述记录病情发生发展的经过。这些经过和细节都可能是诊断所需的信息。
例如,一名患者因上腹疼痛来到医院,医生所关心的将是患者疼痛的时间(白天还是晚上),疼痛的诱因(有无进食,进食什么),疼痛的部位(局限在上腹还是向下腹部“转移”或向后背部、肩部“放射”),疼痛的变化规律(阵发还是持续),疼痛的缓解方式(吃饭缓解还是吃饭加重,坐位疼痛重还是平卧疼痛重),疼痛的性质(刀割样,火烧样还是绞痛)等。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医生进行鉴别和筛选的“材料”。同时还要结合其他一些伴随症状和资料,如患者过去的病史、服药史、过敏史、旅游史、家族史、放射性毒物野外动物接触史,儿童还要了解生产史、母乳喂养史、免疫接种史等,找出异常情况,缩小疾病筛查的范围。
在完成病史记录之后,还要进行体格检查。很多疾病单凭患者描述是不够的,体格检查能给医生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例如,脑疝患者常常昏迷无法言语,但是医生通过观察瞳孔和神经反射就能了解大致病情;右下腹固定点的压痛能帮助医生诊断阑尾炎;老年人摔倒后下肢的特殊体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股骨颈骨折或者粗隆间骨折等。细致的体格检查往往不容易遗漏重要的临床表现,为诊断提供线索。
经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医生将有针对性地开出检查单,验证自己的初步推断或进一步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对全血细胞进行分类并计数;对尿液,组织液、引流液、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比重测定和成分化验;对血清蛋白、离子浓度和某些特殊成分进行测定;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培养并测试哪些药物可以有效对抗它;通过大型成像仪器和设备对身体内部进行细致了解。在这些领域,科学技术的利剑发挥了它强大的威力。凭借这些结果,多数常见病能够得到确诊,即找到了某个能够解释所有临床表现的疾病名称。
但是在医学实践中,一种临床表现往往代表十数种甚至数十种疾病的可能。例如,上腹痛可见于胃溃疡、胃穿孔、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炎、肠梗阻、阑尾炎、急性胃炎、肝炎、大叶性肺炎、心肌梗死、消化道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酮症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腹主动脉瘤……医生所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资源找出患者的病因所在,这个鉴别、分析的过程就是诊断路径。
另外,对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采取试验性治疗是经常采取的诊断方法之一。例如,对于某些症状上非常符合结核,而又找不到结核杆菌存在证据的病人进行2周疗程的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如果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则可以明确结核病的诊断;如果治疗无效果,则可以考虑排除结核病。同样的方法有时还用于对其他感染性疾病进行确诊或排除。例如,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由于病情紧急,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抗生素覆盖所有可疑的病原体,然后根据实验室报告和临床表现逐一撤药,以争取宝贵的时间。某些疾病处于早期时并没有很多有价值的临床线索,这时医生往往会采取“观察”的策略,并同时进行对症处理,比如退热、止痛等,直至患者的表现足够作出诊断为止。这些诊断方法往往伴随着争议,需要在医生与患者进行过良好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可见,正确的诊断还要依赖于医生对社会、文化和心理有相当了解,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医学与人文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故在医疗实践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不能有半点马虎。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①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准备好相关器械物品。
②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③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同时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操作要求:
①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对于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的操作须严格遵守执行无菌操作理念。
③需局部麻醉时,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适量麻醉溶液,按要求注射。
④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脉搏、呼吸等,有不良反应时应停止操作,并予以相应处理。
操作后处理:
①操作后常规敷裹,嘱咐卧床休息,注意观察及处理术后反应与并发症等。
②注意清理器械用品,整理患者病床或治疗室。
③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做好交班工作等。
(3)优选药物。
“是药三分毒”,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引起这样那样的副作用,所以安全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保障安全用药首先就要选对药,对症治疗才能尽快康复,也才能产生较少药物的副作用,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因对症下药,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合理地联合配置用药;二要严格用药剂量,特别对于老年人、小孩和慢性病患者;另外要多注意用药方式和方法,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不同的用药途径,因为市场上每种药品的用药方法都是为了发挥最佳疗效而研究确定的。如硝酸甘油片必须舌下含服,经舌下黏膜吸收才能迅速发挥药效,口服则作用慢,药效降低。只有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保证用药安全。目前,80%以上的药物通过口服途径用药,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丸剂、口服液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胶囊打开口服对人体有害。因为有的胶囊具有肠溶性质,可以使药物免遭胃酸破坏,保证药物在肠道顺利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如果把胶囊打开服用,会导致药物被胃酸破坏而失效。还有的胶囊是为了掩盖药物的特殊气味或苦味,增加患者服药的舒适度。因此,如没有特殊注明,胶囊一定不能打开服用。
(4)心理治疗。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他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存,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仍然继续存在,在临床医疗中重视病人的基本需要的研究,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有很大帮助。通过医务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等,去影响并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从而减轻或者消除患者心理上和躯体上的痛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促使治疗过程向健康方向发展。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可以开导其思想,使其放松,以此减轻他们的病情,抑制老年病的发展。即使有一些老年人的疾病能用药物或手术治疗,若再配合做些心理治疗,患者的病体会恢复得更快,旧病复发率也将明显降低。
(5)手术治疗的审美要求。
医务人员作为雕塑人体美的艺术师,除了应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准确娴熟的美术技巧,外科医生在选择手术时要注意:可手术、也可不手术时选择不手术,而不需要手术,则一定不要手术,因为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手术尽可能小,多开展进行微创手术,目标明确,只针对现有病情手术,同时千万不能做预防性的手术(如腰间盘突出,只能做有症状的部分,不能把所有突出都切除),手术时尽量减少组织损伤,时刻牢记住手术越大,对身体结构的破坏越大;手术时间相应延长,手术风险相应增大。(www.daowen.com)
(6)特殊科室美学要求。
临床医学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性质、部位及不同治疗方法,将医学分为内、外、妇、儿、眼、口腔、皮肤等科室,这些学科的专业特点不同,对美学要求各有不同。
内科:其审美要求主要体现在真善美统一的实践基础上,首先求真,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真是美的基础,美离不开真,更不能违背真。内科医生在接诊时,应耐心倾听患者病史,认真做好体格检查,综合分析病史,只有最大限度得到客观、完整、可靠的第一手疾病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其次讲善,即讲究高尚医德,对患者具有高尚的责任感和人道精神;最后追美,要时刻注意医护人员的外在美,诊疗技术美及医院环境美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不仅仅是临床内科的基本审美要求,也是其他各科共同追求的审美目标。
外科:从疾病的诊断、明确、护理、治疗过程中外科与内科审美要求基本一致,但因为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故要注意手术的美学要求,包括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切口的走向、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注意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等。
皮肤科:皮肤科的审美要首先了解皮肤美的标准,皮肤美主要从皮肤的颜色、弹性、光泽几方面来判定。由于种族的差异,人肤色不尽相同,东方人肤色微红稍黄;大部分非洲人呈棕黑色;欧美的白种人肤色多为粉白色。健康的皮肤富有弹性、细腻、光滑、柔韧,触摸时质感良好。中国人属于黄种人,青年女性肤色以浅玫瑰色为最美,当然白嫩而带红润的皮肤也不错,这说明皮肤具有良好的营养。
皮肤是否健美,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判断:
皮肤的健康:没有皮肤病,肤色正常。
皮肤的清洁:没有垢污、斑点、没有异常的突起和凹陷。
皮肤的弹性:既光滑柔软而又富有弹性,不应皱缩、粗糙。
皮肤的生命活力:红润有光泽,而不苍白、青紫或蜡黄。
皮肤的正常:不敏感,不油腻,不干燥。
皮肤的耐老:随年龄增长而肌肤能抗衰退或只是缓慢的衰退。
由上可见具有健康的、清洁的、弹性良好的、富于生命活力的、正常的和耐老的皮肤,就是真正健美的皮肤。只有在人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拥有美的皮肤,皮肤科在接诊时要正确诊断引起人体皮肤病变的原因,其次选择适宜药物,内外兼治,由于皮肤在人体表面,比较直观,故治疗中还要注意患者心理情绪调整,做好医患良好沟通。
五官科:
眼睛——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是我们获取大部分信息的源泉。眼睛还是容貌的中心,是容貌美的重点和主要标志。人们对容貌的审视,首先从眼睛开始。一双清澈明亮、妩媚动人的眼睛,不但能增添容貌美使之更具魅力和风采,而且能遮去或掩饰面部其它器官的不足和缺陷。“画龙点睛”这句成语,体现了眼睛生理功能中的美学意义及其重要性。眼睛的形态、结构比例如何,对人类容貌美丑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美学家称人的双眼是“美之窗”,眼睛美主要体现在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故在眼科医学审美要求中,重点体现在对有损眼睛形态结构的和视力、色觉功能的疾病的抢救治疗和维护上,如防盲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预防眼睛外伤和一些常见的疾病如先天性白内障、高度近视等就是为了保护眼睛的正常功能和形态结构,以维护人体美的完整。
耳朵——耳朵是五官其中一个重要器官,它除了掌管听觉外,也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耳可分为耳廓、外耳道、中耳和内耳几部分。若是耳的任何一部份受损,结果可能严重,甚至会造成失聪。耳科治疗中的审美也着重在形态和功能两方面的恢复:形态方面主要针对外伤所致的耳廓畸形、招风耳、外耳中耳道外伤后引起的皮肤肿胀、撕裂、出血,耳聋、耳鸣、耳痛及耳道狭窄等;功能方面主要在听觉和位觉上,如平衡障碍等。
鼻子——鼻子是人体的嗅觉器官。据统计,在鼻子内壁仅5平方厘米大小的地方,就分布着1 000多万个嗅觉细胞,它们和人的大脑相联系。这样,鼻子就能够很灵敏地辨别几千种气味。同时它还是人体呼吸道的大门。当人们呼吸时鼻毛像个忠实的卫士,对空气进行仔细过滤,把灰尘挡在外面,保证肺部和气管的清洁。鼻腔内分泌许多粘液,能粘住溜进鼻孔内的灰尘和细菌。鼻腔还具有对吸入的冷空气加温的作用。有些人睡觉时喜欢用嘴呼吸,这会使细菌进入呼吸道,引起咽喉、气管等处发生疾病。因此鼻腔若有炎症、占位性病变,应及时治疗,同时在根治病变的同时,应注意恢复通气功能及其在容貌中的比重。
因为鼻子坐落在脸庞中央,向前隆起呈长三角形锥体状,对构成容貌起重要作用,为面之冠,是展示面部轮廓美和个性的重要因素。俗话说“面美如花,美鼻当家”,就是对鼻子在面容中重要性的生动比喻。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鼻子才最好看,最符合自己的长相呢?那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人的脸型和五官搭配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欧美人以高鼻梁为美,而中国人鼻梁以小巧细窄为美。鼻子的形态因种族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从而展现不同地域风采的美。
咽喉——咽喉是人体的呼吸通道和发音器官,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气管的通向胃和肺的通道,颈的前方上部紧接面颊的部分。咽喉部疾病会影响通气和改变发音,故治疗中的审美要求是及时抗感染、清除呼吸道异物,日常生活中注意用嗓卫生等。
(四)护理过程的医学美
1.护理美内容
护理美学知识是做好对患者全方位护理的基础和前提。护理美内容包括形式美、行为美等。
(1)形式美。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首先接触的是形式,如果美的形式唤起了人的美感,便有助于对内容的接受,因此,它不仅是内容美的表达,而且也是审美评价的重要要求。
其实,形式美的情感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护士服装的洁白、干净、合体,给人以纯洁、高雅、明快、真诚之感;衣领、衣边、腰带的平整,给人以端庄、稳重、安定、平静之感。同时,形式美也应是与环境相协调的。如医护人员的打扮就应是朴素的,而露于帽沿外卷曲的头发、艳丽的高衣领、咯咯作响的高跟鞋等,显然这种打扮同医务工作的性质和病房幽静环境是很不协调的。当然,朴素并不能同服装的脏、乱、破等同起来,后者恰好破坏了形式美。同时,病人见到了穿肮脏破烂衣服的医务人员,会有害怕与厌恶之感。
(2)行为美。
行为是塑造心灵的途径,也是显示心灵的表现。一个护士,一心一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内在思想感情,都要通过行为表达的。
走路:护士走路的步态要快速而轻盈,以显示紧张、负责与饱满的情绪,相反,走路慢慢吞吞、一步三扭、边走边呼小调,就显得懒惰、松散、怠慢与失职。病人见到走路都不稳的护士,便难以产生信任之感。
站立:护士在病室、办公室、走廊等场合站立时,要端正、笔直、双腿直站、成本字步或规范站立、双手自然下垂或双手握于腹前(不要插入衣袋),这样显得稳重与平和。把手插入衣袋,给人以游闲之感;扭腰歪站,给人以懒散之感,站时抖肢晃腿,给人以轻佻之感;站时收、腹弯背,显得精神萎靡。在病房里,有的护士半站半靠床,坐病床上,或坐在办公桌上,这都是不允许的。
动作:护士在工作中的一切动作都要轻巧,不要发出令人不快的响声。要柔和,不要增加病人任何痛苦,才符合行为美与心灵美的要求。音响过大与动作粗暴都会给病人带来不快与痛苦,护士应当切切注意。
2.影响护士美的形象的习惯与行为
(1)以生理性因素为主的行为。打呵欠是精力疲惫的表现,不要在病人面前发出声响,可以闭口或用手掩口打呵;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保护性反射,不要面对病人咳嗽,要手帕掩口咳;打喷嚏,也是鼻粘膜受刺激后的保护性反射,注意不要面对病人,要用手帕捂鼻;打嗝,是隔肌痉挛,暖气是胃排气,都要注意回避病人。
(2)不良习惯。不少护士有许多不太引起注意的不良习惯,如挖耳道、抠鼻孔、用小指甲剔牙齿、提拉裤子或裙子、隔着衣服抓痒、抓股摸腹、搔头、用舌舔手指来翻纸页、用手擦擦鼻涕、随地吐痰、把指关节按得发响等,都应及时纠正。
(3)对待病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查房时,过多注视、评论和抚摸病人漂亮的服饰,目不转睛地注视异性病人;随便接受病人送的小物品;随手抓病人的东西吃;任意向病人借东西等。以上“小节”行为都要注意避免,以免影响工作和损害护士的道德形象。
(4)直接影响护士道德的行为。对病人的财物要妥善保存,不得丢失,更不得挪用。病人向护士诉说有关病情的隐私,护士要守信保密,不得当笑料信口传播。
(5)另外,护士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对异性病人追求相爱;在工作期间,若病人有求爱表示,应严加拒绝。
3.护理美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1)提高对护理美学的认识是关键,要纠正认为有良好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便能做好护理工作的偏见。可在每月举行一次患者、家属座谈会,发放评议表以不断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在护理工作中具有良好护理美的重要性。
(2)提高审美观,真正认识到整洁大方的衣着、和蔼体贴的语言、谦虚有礼的举止、娴熟轻柔的操作,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真正的护理美。
(3)培养仪表美、姿态美、风度美等形式美的内容从日常行为入手,结合收看护士行为规范录像。如坐姿态要端正、大方;走路时步态要轻盈、肩正身直;站姿要健康、挺拔。上班时间可适当化淡妆,说话、开门、关门、操作要轻,在不违反操作原则情况下,提倡用兰花指等。
(4)不断加强医德、护德的学习,以培养行为美。无论什么情况均能平等地赋予患者同情和人道主义的帮助,把服务人文化、护理方式个性化、服务流程温馨化,让标准和制度与护士的个人行为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
(5)注意培养语言美。古语说:利刃割肤犹创合,恶语伤人创难消。一般情况下,患者、家属把护士看作是解答疾病疑点的百科全书,所以护士解释时要耐心,接待要主动,语气要婉转,多用些尊称、敬语、谦词。
(6)加强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和掌握护理美学知识。
认识护理美学的重要性除了认真学习外还有自我约束,这是不可缺少的意识过程,然后有了习惯行为的养成,即变为无意识、情不自禁地表现良好的护理美,最后升华为自身素质。护士只有成为具有外在美、内在美的人,才能适应护理工作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服务对象的医学美
(一)儿童
1.生理特点
儿童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无论是对健康状况的评价,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其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的损伤实现自然改善或修复,因此,只有度过危重期,常可满意恢复,适宜的康复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其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而且一旦造成损伤,往往影响一生,因此,应该特别注意预防保健工作。具体生理特点有:
(1)解剖方面。
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干、四肢比例发生改变,内脏的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如肝脏右下缘位置在3岁前可在右肋缘下2厘米,3岁后逐渐上移,6~7岁后在正常情况下右肋缘下不应触及。
(2)功能方面。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也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自不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此外,某年龄阶段的功能不成熟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婴幼儿的代谢旺盛,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是此时期的胃肠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
(3)病理方面。
对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肺炎球菌所致的肺内感染,婴儿常表现支气管肺炎,而成人和年长儿则可引起大叶性肺炎。
(4)免疫方面。
年幼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因此抗感染免疫能力比成人和年长儿低下,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因此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年幼儿童特别重要。
(5)心理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及时发现小儿的天赋气质特点,并通过训练予以调适;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养,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
(6)预防方面。
已有不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得以避免,此项工作基本上是在儿童时期进行,是儿童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许多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的儿童预防已经受到重视,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有关;成人的心理问题也与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
2.儿童审美特征
如前所述,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是连贯的,再加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就使得儿童审美具有特殊性。
(1)动态发展性。儿童处在一个动态发展时期,无论从体格上还是智力上都在不停变化中,在审美上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如小儿的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指标都呈现出了稳步增长态势,因此在诊治儿科疾病中要充分注意这一美学特点。另外,童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儿童越来越多接触并融合到周围环境中,其心理特点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如思维力由直观转向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文化地域性。从外表看,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的儿童有很鲜明的差别,如美国崇尚个人文化,讲究个人利益第一位,我们中国崇尚集体文化,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使得两国的儿童也呈现不同的心理品质特征,进而对审美产生影响。
(3)体格健全。一个体格发育符合标准的儿童才会给人以健美之感,这是儿童审美的基本要求,即首先没有任何畸形、残疾和缺陷,各器官健全、发育良好,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常态。儿童保健就要求根据小儿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观察其身体状况有无某些疾病,尤其是内分泌疾病的线索,及时给予纠治,以维护和塑造儿童形体之美。
(4)智力发育良好。儿童的体格发育与智力水平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影响智力发育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和教育,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逐步学着丰富与完善其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形成良好的智力,一个不仅体格发育健美,而且聪明活泼的孩子,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3.儿童医疗保健的审美原则与实施
(1)审美原则。
由于儿童自身特点的变化,要求在儿童医疗保健的工作中遵循发展性、独特性等审美原则,具体有以下三点:一要预防疾病对身体的损害,由于儿童各器官及功能还不健全,身体免疫能力较为低下,对各种病毒、细菌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易罹患各种疾病,从而损害整体的美感;二要注意准确及时诊断,并进行恰当治疗。儿童由于其自身生理发展特点,使得其发病显现出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如果医治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会导致疾病恶化加快,甚至造成终生损害,另外儿童反应差,很多症状表现不典型,且又不能很好诉说清楚,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工作更加认真负责,经验更加丰富,观察更为细致,做到判断正确才能对症治疗;三要注意合理用药,结合小儿生理特点,兼顾治疗效果和对机体的影响。
(2)儿童医疗保健的审美实施。
很多研究证实,健美的体魄不仅与先天素质有关,更和后天的成长教育密不可分,故要达到儿童的审美标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为儿童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这种营养不是专指某一种养分,而是指全面的生理过程,例如,婴儿出生后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足够的蛋白质等,幼儿时期则需要为其提供量小且多样化的食品,学龄前儿童则尽量多喂食乳肉蛋豆类食物,青春期主要保证高热能和丰富营养素食物的供给等。
其次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好的家教形式和氛围有助于儿童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同时为儿童提供智力训练方法,因为3~7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经常让儿童做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既符合他们好玩、好动的天性,又寓教于乐,促进儿童智力发育。
再次提倡和加强儿童体格锻炼,通过各种户外游戏及活动,让孩子多进行奔跑、跳跃、体操、跳舞等训练来活动全身各部位肌肉和器官,以促进儿童健康发育。
最后则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平时注意增减衣物,定期给儿童接种疫苗,防范风寒等。半数以上儿童患过牙龈炎,故还要保持儿童口腔清洁,可有效预防儿童的牙周疾病。
(二)妇女
1.生理特点
女性一生中,随着年龄增长、性器官的发育,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男子的生理特点,在医疗保健中的美学问题也显现在女性一生的各期中。了解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助于女性保持身心健美。妇女一生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1)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女性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出生后与母体分离,血液中女性激素量迅速下降直到消失。所以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乳房肿大或分泌少量乳汁,个别新生儿出生数日后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短期内可自然消失。
(2)幼年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称幼年期。在10岁以前,儿童身体持续发育,但生殖器仍为幼稚型,约10岁起,卵巢中开始有少量卵泡发育,但仍不到成熟阶段。卵巢形态逐步变为扁卵圆形。女性特征开始呈现,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面积储;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渐向骨盆腔内下降;乳房开始发育。
(3)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
①生殖器官的发育:下丘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及作用的加强,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亦有明显变化,称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致使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
②第二性征: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后月经周期也多无一定规律,须经逐步调整才能接近正常。
(4)性成熟期。
卵巢功能成熟并有性激素分泌及周期性排卵的时期称性成熟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逐渐成熟,持续约30年。在性成熟期,生殖器各部和乳房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改变。此期妇女生育活动最旺盛,故称生育期。
(5)更年期(围绝经期)。
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向衰退过渡的时期称女性更年期。此期最突出的表现为经量渐少,最后绝经。一般发生在45~52岁,但这个时期长短不一。又分别有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之称。在更年期内,多数妇女的卵巢分泌功能减退比较缓慢,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和代偿,故不致发生特殊症状,仅有10%~30%的妇女不能适应而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
(6)老年期。
此期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老化。卵巢缩小、变硬、表面光滑;阴唇的皮下脂肪减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阴道粘膜变苍白光滑,阴道逐渐缩小;子宫及宫颈萎缩,这些都是生理上的正常现象。国际上一般以年龄60岁以后为老年期。由于衰老,性激素减少,易致代谢紊乱。
2.当代妇女审美特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明确、大胆。与过去相比,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念有了三大变化。
(1)美化自己的目的发生了改变。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但现在的女孩已经是在“为悦己而容”了。对此,社会学家指出,如今发生的这些改变说明,在男女地位和关系中,女性已经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变迎合为征服,有的甚至做到了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了生活形式和精神层面的双重独立。
(2)从掩饰女性特征到以“性感”为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国女性所崇尚的美是朴实、精干、男性化的刚强,那时的女性齐刷刷地剪短发、穿宽大的衣服,羞于向人们展示女性特征。然而近年来,人们的审美开始向女性原有的柔美、性感回归。都市中的女性勇敢地亮出了自己漂亮的双腿,吊带衫和长卷发也长盛不衰。不少女性为了更有“女人味”还不惜重金隆乳、垫臀。
调查显示,41%的中国女性希望自己拥有的首要魅力就是性感,其次是美丽的容貌,然后是亲切感。
(3)从描眉画眼到注重气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美容还是一个很狭义的概念,那时很多女性都把化妆等同于美容,大街上常常能看到一些因为爱美把自己搞成“熊猫眼”或“血盆大口”的女孩。但近年来,我国女性对脂粉的兴趣越来越淡,而是把力气下在提升气质上。不少女性开始跳芭蕾、练形体、学钢琴、读名著。因为大多数女人都懂得了一个道理:再漂亮的女人都会老,但是气质好的女人却是越老越有味道。
3.女性医疗保健审美原则及实施
(1)女性医疗保健审美原则。
女性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器官的发育,身体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从青春期到老年期均有不同的特点,为使妇女在各期中保持身心健美,必须加强妇女保健。在妇女保健实施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条保健审美原则:首先要加强妇女保健,保障女性身心健美,努力普及妇女生理卫生教育,使妇女了解各时期的身体生理变化和保健知识;定期开展妇科普查,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注意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维护女性形体健美;其次要指导合理选用药物,避免药物损害女性健美;最后则是个人重视保护性器官发育和功能健全。
(2)女性医疗保健审美的实施。
①日常饮食方面要注意多食果蔬,因为果蔬不仅富含纤维素、维生素,更重要的是植物雌激素,多食果蔬可使女性青春常驻,同时宁淡勿咸,注意每人每天摄盐不宜超过5克,少吃盐,可有效预防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再次烟酒之害,女性尤甚,戒烟限酒可有效预防肺癌、食道癌、肝癌等。
②生活习惯方面要注意劳逸结合,进行晨跑锻炼、旅游等,既回归自然,又有益身心。育龄妇女更要注意优生优育,坚持一夫一妻,可有效预防产科意外、艾滋病等对身体带来的病症。
③心理状态要调整好,生活中乐观向上,多笑少哭,对待外貌保持自然的心态,明白锻炼减肥可行,盲目节食有害,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0~25,即体重数(kg)/身高数平方(m2)等。
④社会适应方面,要敬业爱岗,因为事业有成的女性多半人缘好,社会适应性强,可有效预防心理压力带来的危害;要敬老爱幼,一般中年女性是家庭和睦的纽带,心地宽厚,善解人意,能使自己和全家受益。
(三)老人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值得各界关注。
1.生理特点
衰老是个体生长、成熟的必然的连续变化过程,是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老年人生理状况通常发生以下变化。
(1)体表外形改变老年人须发变白,脱落稀疏;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弹性减低导致皮肤出现皱纹;牙龈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关节活动不灵;身高、体重随增龄而降低(身高在35岁以后每10年降低1cm);指距随增龄而缩短。
(2)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视力和听力的下降;心脏搏出量可减少40%~50%;肺活量减少50%~60%;肾脏清除功能减少40%~50%;脑组织萎缩,胃酸分泌量下降等。由此,导致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减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3)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老年人动作和学习速度减慢,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均降低,加之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减弱和人格改变,常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免疫监视功能降低,容易患各种癌症。
2.审美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美的内心体验,老年人也不例外。老年人虽然身体上打上了年龄的烙印,但是心理上依然想变得年轻有活力,例如,老年女性整容热潮早已兴起,更多的老年男性爱穿得年轻时尚。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是人精神的需要,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产物,更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新的时代赋予老年人新的自我审美意识。美丽的外表不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也可以增加自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的提高,现在老年人大多物质生活比较充裕,也有了充裕的时间来追求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即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的爱美欲望会受到心理的自我约束,但依然会将爱美心理进行转移和寄托,例如,想方设法美化家庭环境,外出旅游或者探亲访友时讲究穿着样式、面料贵重及样式新颖等,还有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打扮得漂漂亮亮等都是老年审美的表现。
3.老年保健审美原则与实施
老年保健审美原则是开展老年保健工作的行动准则,为今后的老年保健工作提供指导。
(1)全面性原则。
老年人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健康,故老年保健也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全面性原则包括:①老年人的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②疾病和功能障碍的治疗、预防、康复及健康促进。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全面的老年保健计划是非常有益的。许多国家已经把保健服务和计划纳入不同的保健组织机构,例如,身体的、心理的和环境的组织机构中,为了使这些机构能与各种社会服务一起更好地适应老年人具体的健康需求,需要寻找一个更为统一协调的办法。
近20年来各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以支持家庭护理为特色的家庭保健计划,这一计划中的医护人员或其他服务人员可以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从医疗咨询、诊疗服务、功能锻炼、心理咨询一直到社会服务的一系列支持性服务,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2)区域化原则。
为了使老年人能方便、快捷地获得保健服务,服务提供者能更有效地组织保健服务,所提供的保健要以一定区域为单位,也就是以社区为基础提供的老年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的工作重点是针对老年人独特的需要,确保在要求的时间、地点,为真正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提供社会援助。为此,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是非常重要的。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营养、意外事故、安全和环境问题及精神障碍的识别,全部有赖于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健康教育工作者、保健计划设计者所受到的老年学和老年医学方面的训练。另外,还需要有老年病学和精神病学专家在制订必要的老年人保健计划和服务方面给予全面指导。
(3)费用分担原则。
由于日益增长的老年保健需求和紧缺的财政支持,老年保健的费用应采取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办法,即政府承担一部分、保险公司的保险金补偿一部分、老年人自付一部分。这种“风险共担”的原则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4)功能分化原则。
老年保健的功能分化是随着老年保健的需求增加,在对老年保健的多层次性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老年保健的各个层面有足够的重视,在老年保健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及评价方面有所体现。例如,由于老年人的疾病有其特征和特殊的发展规律,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医院的建立就成了功能的最初分化;再如老年人可能会存在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有从事老年医学研究的医护人员,还应当有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参与老年保健,在老年保健的人力配备上也显示明确的功能分化。
(5)联合国老年政策原则
①独立性原则。老年人应当借助收入、家庭和社区支持及自我储备去获得足够的食物、住宅及庇护场所;老年人应当有机会继续参加工作或其他有收入的事业;老年人应当能够参与决定何时及采取何种方式从劳动力队伍中退休;老年人应当有机会获得适宜的教育和培训;老年人应当能够生活在安全和适合于个人爱好和能力变化相适应以及丰富多彩的环境中。
②参与性原则。老年人应当保持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与其健康直接相关的政策,并与年轻人分享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老年人应当能够寻找和创造为社区服务的机会,在适合他们兴趣和能力的位置上做志愿者服务;老年人应当能够形成自己的协会或组织。
第三节 医学审美
一、审美
(一)审美的定义
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二)审美的特征
概括地说,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例如,动物(像蜜蜂、蚂蚁、海狸等)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仅仅是其本能的一种活动,它们世世代代都是一个样子;而人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象的特点、规律,为自己建造各式各样功能不同、风格迥异的房子,四合院、别墅、宫殿、摩天大楼,或圆,或方,或木结构,或钢筋水泥……其中更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建造者的趣味和标准,凝聚人的感情。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它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主动积极的审美感觉,是既有思维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二、医学审美及医学审美特征
(一)医学审美概念
医学审美是更高层次的医学美学实践活动,是指人类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的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形象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意识和观念。
它包括医学审美趣味、医学审美感受、医学审美观念、医学审美能力和医学审美理想等多种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受社会经济、政治和哲学、伦理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物质关系上,与医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受医学实践活动水平的制约。
(二)医学审美关系
医学审美关系是指在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医学审美主体是指能在医学实践活动中以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探索研究医学美和创造医学美,实现医学审美需求的行为主体,在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的医务工作者、患者、健康的社会人群都可以充当医学审美主体。
医学审美客体是与医学审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是医学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指在医学审美活动中具有医学美特质的一切人、事、物,包括医学理论、医学技术、医疗仪器设备、医疗环境、医务工作者、患者等。它是激起医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客观存在,也是医学美感的源泉,同时又制约着医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
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审美实践中最重要的关系,没有审美主客体,审美实践就无法产生和进行。在医学审美实践中,审美主客体共处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构成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研究审美主客体关系可以充分满足病人的审美需求,提高医学审美水平。
(三)医学审美的特征
医学审美是医学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学审美是更高层次的医学实践活动
医学实践活动是围绕保障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最终目的的实践活动。医学实践活动按其所涉及的直接目的可分为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三类:其一,求“真”的医学实践活动。“真”指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是医学美创造的保障,这类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演化规律,如药理学、病理学知识的形成。其二,求“善”的医学实践活动。“善”指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是医学价值判断的根本宗旨,这类活动主要包括医务人员依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患者进行客观正确的诊断治疗,以帮助解除病痛、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善”的行为。其三,求“美”的医学实践活动。医学审美活动属于此类范畴。
在“求真”、“求善”“求美”三者关系中,“求真”是实现“求善”和“求美”的保证;“求善”是“求真”的目的,也是“求美”的前提;“求美”则是“求善”的升华。以义齿修复的整个医疗过程为例,医生自始至终所体现出来的良好医德、所作义齿能满足咀嚼功能的要求,体现了医学实践“求善”的要求;医疗环境的优雅、医疗言行的优雅以及义齿“色、形、质”的良好形势美感,则体现了医学实践“求美”的需要;对于义齿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认识以及完成义齿所需技能的掌握,则体现了医学实践“求真”的需要。
2.医学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
医学审美的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医学审美具有高度的神圣感。
从古至今不衰的生命神圣论告诉我们,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且只有一次。应尊重、珍惜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涉及人生命的医学审美也自然是神圣的;医生要敬畏病人,因为他把生命交给医生,要敬畏医学,因为医学是一个未知数最多的探索领域。
(2)医学审美必须遵循医学规律的特殊要求。
医学领域的审美,不仅要遵循一般的审美规律,也要受医学领域自身规律的约束。医学的局限性就是医学的特点是研究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的未知数最多。另外医学有很大的风险性,医疗的特点是在活的人体上施行诊断和治疗。医学的局限在于认识的局限,医学的局限在于方法的局限,医生与病人,要注意这三句话: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m Aways(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
(3)审美具有功利性。
生命健康是医学美的基础,医学审美只有在充分考虑医学功利之后,对形式外观审美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
3.医学审美的复杂性
由于医学审美的对象是人、是患者,这使医学审美具有了其独特的复杂性。首先,人的生命具有复杂性。生命体不同于冰冷的无机体,生命体有着比无机体复杂得多的结构和变化,人的生命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这使医学审美主体不仅要具有特有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来考虑审美对象的结构和功能,还要顾及患者的身心及审美需要。其次,医学审美要求的复杂性。医学审美主体和医学审美客体会由于他们不同的职业背景、教育程度及不同的民族等因素造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巨大审美差异,使审美要求表现出复杂性。
三、医学审美评价
(一)医学审美评价的内涵
评价,作为一种对人或事物价值的认识,是人们以各种精神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一定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和可能后果的反映。医学审美评价指社会人群、就医的伤病者和医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医学实践过程的事物和行为具有的医学审美价值,包括美与不美以及美的程度所作的一种判断。更概括地说,医学审美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审美观念、审美程序等,对医学审美对象进行美的价值判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角色不同,所受的教育、生长环境与文化背景各异,难免有着评价上的差别。医药卫生事业面向社会,为伤病者和社会人群的健美、长寿的需求服务,医务人员的预防和诊治工作做得怎样,其医学审美价值如何,它同医务人员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思想品德有关,同医务人员的审美能力也有关。
(二)医学审美评价的分类
医学审美评价主要由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特征所决定,医务工作者的医学审美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欣赏,在整个医学审美评价中起着导向和提高的作用。从评价的角度分类,医务工作者的医学审美评价一般可分为专业评价、系统评价和局部评价三种类型;依据医学审美评价主体可以分为社会的、院方及医务人员群体、患者及家属群体、医务人员个人;一般可以归结为两种评价,即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但主要侧重社会评价方面。
(三)医学审美评价的作用
通过医学审美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审美水平和医学审美能力,促进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医学科学为患者服务的水平,其主要作用有:
1.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
医生从事着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这需要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境界为保证,需要完备的审美知识为前提,医学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在医学领域推行和实施的,医务人员要默默耕耘、辛勤劳作、终身学习、奋斗不息,更要竭尽全力解除病痛,维护医学的圣洁与荣誉。医学美学评价有助于医学美学理论和知识深入人心,有助于把医学美学理论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2.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医学审美评价主体为医务人员群体和患者,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协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比较、审美评价的过程,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督促改进医疗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技巧和能力,有效缓和改善医患关系。
改革开放30余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医患矛盾的激化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呼唤法律手段解决医患纠纷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社会人文因素对医患关系的深层影响,导致医患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医疗机构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药品价格虚高,医院不合理的收费,都引起患者的不满;个别医护人员医德医风欠缺,医疗技术不精,服务态度不佳,缺乏和患者的沟通,造成医患对立;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缺乏了解,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少数媒体对医患矛盾不合事实、不负责任的宣染报道,也往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我国医生从事的是责任重大、风险率很高、性命攸关的一种特殊职业,既要担负着医疗工作中艰巨而神圣的任务,又要做科研带教学,知识呈现几何速度增长,日常工作负担日益加重,压力、风险、挑战俱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前人所承受的负荷。这就需要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在实践中反复不懈的的验证,用一生认真的学习、思考和总结,来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
第四节 医学美学修养
当代的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应当重视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审美情趣,提高认识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成为既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又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的全面的医学人才。那么,如何加强医学美学的修养呢?
一、医学美学修养的内涵
医学美学修养就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理解美的一般和特殊本质,掌握评价美和医学美的要求与标准,提高医学审美水平,培育感受和创造医学美的能力,将医学美的要求变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从而提高自己人格美。
二、医学美学修养的意义
医学美学修养对于个人和医学科学进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美学修养包括医学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完美人格态度的再修养。医学科学博大精深,要做到诊疗技术的精益求精,必须要有很高的医学美学修养。例如一位外科医生为患者动手术前,需要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在为患者去除病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持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疤痕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不经过长期的医学美学修养,没有很深的医学美学造诣,就做不到技术的精益求精。
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医务人员的人格美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人类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日益关注,身为医生单纯依靠技术的时代已行将结束。在追求高科技、完善高精尖医疗器械等“硬件”的同时,“软件”升级也不容忽视。现代医务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加强美学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再塑医生的形象,以使“人性化”服务和“人本观”理念落到实处,其中素质的培养、修养当属重中之重,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素质培养的一环,技术素质培养固然重要,但作为全面的素质培养要求而言,技术仅为其一,人格培养有时更凸显其重要性。
三、医学美学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医学美学修养是学校教育、社会发展和医务人员个人努力共同促成的结果。社会发展对医学美学提供了要求和标准,学校系统有意识的美育是医学美学修养的重要手段,而这些外在的教育影响最终还须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的素质修养。那么医务人员如何从学生时代就加强自己的医学美学修养呢?总结起来四句话:在勤于学习中加强,在勇于实践中养成,在善于自省中提高,在严于律己中升华。
(一)在勤于学习中加强
医学美学修养是一个动态的、没有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艰辛求索、不断改造的过程。学习对于每一个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来说,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加强医学美学修养首先应要注重美学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是提高修养的基础和前提。不同领域的美学知识是相通的,医学生和医务人员一是要学习艺术美知识,并在感受音乐、美术、文学等人类优美的艺术作品中,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二是要善于发现美。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蜿蜒于群山中的万里长城是一种气势磅礴的美;巴黎铁塔是一种竦峙的美;丽江古城是一种典雅的美;威尼斯水城是一种浪漫的美;波浪滔天的大海是一种浩瀚的美;一个和善的举动,一句暖人的话语是一种语言行为的美……无论哪种美,都是这个大千世界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只要我们用心灵去发现,美就无处不在。因为有了美,我们的心灵就会充满爱,生命就变的多姿多彩;三要加强医学美学知识的学习。医学美学是人类美学的一部分,但又有着医学领域中的特殊性。作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我们要不断学习本职业务知识,努力增强自己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在勇于实践中养成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同时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医学美学修养的过程也如此。美是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美也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在学习、生活、实习、工作过程中时时刻刻和美学打交道,要将学习而得的美学理论转化为服务病人、治病救人的现实本领,必须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实践是成就事业的磨刀石,也是提升修养的练兵场,任何修养都要在实践中养成,也要在实践中验证。
有一个船夫在激流的河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个想渡到对岸去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哲学家问:“你懂得历史吗?”船夫回答:“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回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哲学家刚刚说完了这句话,风把小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两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则寓言,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三)在善于自省中提高
自省是一种修养,而不是一种简单对过去的咀嚼。如果说人生是一盘棋,那么当下到僵局的时候,自省便是指引你继续前进的灵感。通过自省,人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与自己做斗争。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有好的修养的人一定是善于在自省中提高的人。
自省不等于是盲目的自责,我们自省的话语应该是积极的,是在往好的方面引导自己的思想言行:我的说法有没有对他人有益?我的想法是不是善意的、有建设性的?我的做法是不是有益于社会?我的情绪是不是正面的,是不是有助于清除情绪污染、净化自己和他人的心灵空间?自省的最高层次,就是对自己和世界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不断塑造和提高自己的人格美。通过自省,我们才能进一步将理论的与实践相结合。
(四)在严于律己中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个道理众人皆知,而真正做到严于律己的人并不多。很多人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出了问题总是一味的埋怨别人和环境,长此以往的结果是思想僵化、经验教条、固步自封。所以我们要能够坚持严于律己,努力按照医学美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品格,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升华,进而塑造自己的人格美,做个真正有医学美学修养的人。须知医术凝聚着多少人生的希望和渴盼,性命相托之中维系着多少家庭的悲欢与离合,乃至社会的稳定及发展。患者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应意识到这沉甸甸的份量和治病救人这一职业的崇高神圣,要慎之又慎,诚如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所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最后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美学修养不仅是一个专业问题,更是反映着这个人的思想道德、志趣情操、人格品质等诸多方面的修养程度。作为一名热爱生命健康之美,有志于人民健康事业的当代医学生,一定要怀有一颗感恩社会的心灵,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医学的精神品德,从而达到内外兼具的美学修养。
思考题:
1.什么是医学美学?其性质是什么?当代医学美学的任务有哪些?
2.医务人员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临床医疗中审美原则有哪些?
4.护理美学包括哪些方面?具体的实施措施有哪些?
5.女性医疗保健中审美原则是什么?其实施措施有哪些?
6.医学审美的定义是什么?医学审美有哪些特征?
7.简述医学美学修养的内涵?个人如何加强医学美学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