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医学人文素养基础教程编写缘起

医学人文素养基础教程编写缘起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绪论一、编写缘起医学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必须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又有高尚医德的合格人才,把全面贯彻执行国家高校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任务。作为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从培养医学生基本人文关怀理念和意识、掌握有关人文知识和技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出发,旨在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尝试编写了《医学人文素养基础教程》一书,期盼师生们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

医学人文素养基础教程编写缘起

绪 论

一、编写缘起

医学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必须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又有高尚医德的合格人才,把全面贯彻执行国家高校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任务。近年来,围绕高校培养目标,党、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培养。1998年教育部即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这些为医学生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修养问题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在诸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医务语言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学院校相应开设了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医疗机构也加大了对于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和管理。上述研究与实践为医学生、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展现了一派空前朝气蓬勃的景象。但毋庸讳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继而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及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医学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诸如,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在教育的理念上也存在不同程度偏差,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没有上升到人格与精神层面的培养高度。这些造成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理想,无法适应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综合性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医患关系紧张、医患沟通困难、医疗纠纷频出不减等,而且有的已变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诸多个案表明,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迫在眉睫。作为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从培养医学生基本人文关怀理念和意识、掌握有关人文知识和技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出发,旨在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尝试编写了《医学人文素养基础教程》一书,期盼师生们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

二、关于医学人文素质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医学专业素质与医学人文素质关系的思考

提起人文,很多人认为似乎是医学以外的其他东西。其实不然,由于医学本身的人文性,医学与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一,人文直接运用于医学,如医学美学在人体美容、外科手术等方面的运用;其二,人文间接作用于医疗,如医务语言素养对于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等;其三,人文对医疗具有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如医事法律、医学伦理对于医学行为的指导等……因此,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专业素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之所以将人文素质单独提出,一是针对生物医学的传统医学概念而言,二是进一步强调人文素质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二)关于将医学人文素质初步系统化、明确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思考

人文素质修养包罗万象,涵盖内容很多,涉及到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法律、心理、艺术、伦理等很多方面,是伴随每个人整个一生的修身养性过程。因此,将全部的人文素质修养内容系统化和明确化,是很难做到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具体到医学这个领域,将人文素质修养进行初步系统化、明确化还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医务工作作为“窗口”服务行业的性质要求,相对于一些非服务性行业人员的人文素质修养要求的内隐性、不确定性和非功能性等特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更多的外显性、规范性、功能性等特点;二是如果不提出系统化、明确化的医学人文素养基本内容和要求的话,则医学人文素质修养的整体性概念缺失,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由此得不到系统的培养,仅靠自然熏陶和日常积累,势必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状况。因而,提出相对明确、具体、系统化的医学人文素养基本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医务工作职业的特殊性的。

另外,近年来关于医学人文素质修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使其进一步的整合成为可能。

三、本书的基本特点

(一)集知识性、指南性和实践性于一体(www.daowen.com)

知识性:本书介绍了基本的医学人文知识,包括医学伦理、医务语言、医学心理、医学美学以及医事法律五个方面的内容。

指南性:本书不仅指明了医学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指出了加强人文素质修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对于医学生与医护人员的学习与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就如同在医学的大门前立了一个指示牌,指明了人文素质修养的方向与路径。

实践性:本书在编写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医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医学人文素养的实用性,而不是流于口号式的宣传。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均来自于医学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对于当代的医学生和医院环境等较为了解、熟悉而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教师、医务人员、医学生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关于人文素质修养主体的认识与把握

人文素质修养的终极目标是精神和人格的培养,必须通过行为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意识才能将外界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且人文素质是与个人自身特点相结合的,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色彩。因而,本书充分强调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是人文素质修养的主体“医学人文素养”的提法本身就是对其主体性认识与把握的重要体现。

(三)强调了医学性和实效性

本书将与医务工作联系最为密切的医学伦理学修养、医务语言学修养、医学美学修养、医学心理学修养、医事法律修养五个方面作为医学人文素质修养的核心内容,不仅基本涵盖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修养的基本要素,而且突出了医学性特点,强调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许多关于中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表明,一些发达国家人文课程更突出实效性。国外认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应体现在服务病人上,医学院是一个专业学院,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实现医学与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并始终贯穿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以病人为中心,二是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暂时还没有强调突出医学性特点,因此实效性较低。

(四)基础性与开放性结合的指导思想

人文素质修养的内涵博大精深,伴随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非一朝一夕或一门课程所能完成。因此,贯穿于本书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人文素质修养的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基础性是从医学生当前实际出发,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养成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基本的品格,从而能够顺利走向临床工作岗位,达到临床医务工作所需的人文素质基本要求,而不宜要求过高过深。开放性是要引导学生或医务人员进行广泛性的阅读,树立与时俱进、终生学习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在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拓展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历史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医学人文素养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的。本书阐述了医学人文素养的历史渊源、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展现出医学人文发展的历史脉络。一是使广大读者知道,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二是使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明白,医学人文素养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有做到不断修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