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巴菲特与科布里克:价值投资的巅峰交融

巴菲特与科布里克:价值投资的巅峰交融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巴菲特遇见科布里克全球最伟大的价值投资大师非巴菲特莫属,研究巴菲特的书籍和文章极多。按照彼得·林奇的介绍,科布里克是他认识的最优秀的基金管理人。科布里克的投资模型,更适合在竞争行业中选择优秀的成长股。能够保证买入并长线持有的就是巴菲特式“价值股”、科布里克式十倍甚至百倍“成长股”吗?

巴菲特与科布里克:价值投资的巅峰交融

巴菲特遇见科布里克

全球最伟大的价值投资大师非巴菲特莫属,研究巴菲特的书籍和文章极多。但是,仍有很多人不满意巴菲特一贯稳健的投资策略和风格。这也难怪,时代在前进,新经济、新行业、新兴朝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总是严谨地跟随巴菲特的脚步,那么很多伟大的新经济企业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

为此,这里为您介绍一位专注于成长型股票投资的大师,他没有专注于“旧经济”股票,而是为投资者买入了高通、戴尔、雅虎、Google之类的新经济企业股。他就是本书第一章开头就提及的美国国道研究资本基金(State Street Research Capital Fun d)的管理者——弗雷德里克·科布里克(Fr e d e r i c k R.Kobrick)。他拥有30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他管理的国道研究资本基金被《今日美国》评为近15年来最优秀的5只基金之一;科布里克资本增值基金(Kobrick’s Capital Appreciation Fund)则被评为整轮牛市中最优秀的5只基金之 一。科布里克出版了一本书叫The Big Money:Seven Steps to Picking Great Stocks and Finding Financial Security(《赚大钱:7个步骤挑选伟大的股票和寻找财务安全》)。彼得·林奇还专门为这本书写了书评推荐。按照彼得·林奇的介绍,科布里克是他认识的最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他通过新的选股方法为投资者扫清了许多复杂的障碍,告诉投资者如何利用简单的常识和普通的方法,及时筛选出伟大的股票。

两位大师的策略代表了股票投资的两大策略,根据他们的选股标准构建的股票投资组合具有鲜明的特色。我总结了相关书籍和文章对两位大师的点评,将两种策略的对比和实战评论列成一张对照表格(见表2-3)。

表2-3 巴菲特和科布里克投资策略对照比较表

续表

科布里克告诉我们,一些最优秀的股票主要是通过仔仔细细地观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喜欢而寻找到的,并且要能尽早甄别出那些能够带来“重复性”的伟大的商业模型,永续保持的生产经营。这是一条经时间检验有效的方法,在微软、戴尔或者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上应验有效的法则,同样在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等新秀型企业身上应验。(www.daowen.com)

科布里克的投资模型,更适合在竞争行业中选择优秀的成长股。巴菲特及与其类似的理念大多强调企业的“特许经营权”,注重企业的自然垄断、收费桥梁、高进入壁垒、品牌等特征。但是,很多给投资者带来高回报的个股,如科布里克成功投资的麦当劳联邦快递、耐克、戴尔、思科等,多数是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谈不上垄断收费、进入壁垒等。所以,科布里克再三强调:普通投资者不应该想着跟证券分析师或技术派人士争个高低,而是应该端正目标,致力寻找能够产生巨大财富的伟大企业。发现这类伟大企业应该越早越好,通过仔细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论证其盈利模式的假设,认清他们的经营战略,评估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伟大的管理催生伟大的企业和盈利能力,并会不断驱动股价创出新高。

对比两位大师的投资策略,实战操盘中投资者应该会对以下三点存有疑惑:

第一,长线该多长?大师巴菲特的“买入并持有”策略讲究的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定持有股票,不管它是涨还是跌,所以巴菲特的平均持股时间是17年。巴菲特曾讲了一段令旁人听起来觉得比较离谱的话:“我们希望永久地保留我们的3种主要持股: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Capital Cities/ABC Inc.)、GEICO和《华盛顿邮报》。即使这些股票的价格高得离谱,我们也不会卖,就像如果有人向我们开出了远高于我们认为See’s或《布法罗晚报》(Buffalo Evening Ne w s)应值的价钱,我们也不会出售它们一样。”(《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劳伦斯·坎宁安编,陈鑫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80 页)这种态度不是在买卖股票,而是发誓与公司共存亡,这种长线法则令我们叹为观止,也是大多数欲复制巴菲特神话的模仿者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二,如何看待估值?这个问题也与是否长线持股有关。不管是投资者打算像巴菲特那样考虑十几年持有某只股票,还是像科布里克那样期待所持有的“伟大企业”股呈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成长,估值虽然十分重要,但是似乎除了最初买入之际必须考虑安全边际和尽早识别未来的十倍股,其余时间似乎根本不用考虑估值问题。因为在漫长的持有期间,再好的股票也会有价格昂贵的时刻。更何况估值是一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判,难以提供精准的买卖时点。所以,总是想着股票价格是否贵了、该不该卖了,那是肯定没法做到长线持股的。实战中,大多数机构也是雾里看花,经常忙着卖出认为是高估值的股票,换入低估值的股票。难道普通投资者真能那么自信,认为自己所持的股票就是“十倍股”,估值的高和低真的容易测算吗?需知,大师仅仅是极少数几个,而大师背后的饮恨沙场者却多如牛毛。

第三,是否先要经历千锤百炼,然后或许有些希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两位大师的成功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检验。但是,普通投资者仅仅阅读了大师的年报和书籍,就真的能够简单地掌握大师们的投资精髓吗?能够保证买入并长线持有的就是巴菲特式“价值股”、科布里克式十倍甚至百倍“成长股”吗?没有经历千锤百炼、拥有丰富的经验,这恐怕也是不太可能办到的。所以,实战中必须经历各种操盘阶段,摸索总结出适合当前市场特点、适合自己操作性格和习惯的投资方法,简单地照葫芦画瓢恐怕是难以奏效的。更何况中国证券市场、中国的上市公司与美国的成熟资本市场和美国企业,存在很多制度性、本质性的区别。实战中如何学习大师的成功经验,灵活学习和运用,这恐怕是我们这些后行者应该勇于探索的关键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