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说被谏言者如果按照谏言者的要求去做了,就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忠言的力量是伟大的,忠言的人格更是可敬的。善于讲真话、敢于讲真话的人,即使可能被一时误解,但最终会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敢于直谏的贤臣,他们敢于把真话讲出,敢于向当政者犯颜直谏。虽然这其中也包含了诸多风险和不测,但他们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义无反顾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敢于直言才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勇敢的谏言者,但是他的谏言却只为自己获得了好处——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一颗忠心。
曾国藩十年京官生涯,心系朝廷,以一颗血诚之心,关注和批评满清统治中所存在的弊端。为了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他几次冒死进谏当政者,要戒除骄傲自满的思想,不能只听阿谀奉承的话。他连上的七道奏折虽然没有得到咸丰皇帝的重视,但他的行为却表明了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
曾国藩为了换来天下的安定和国家的富强,为了不失自己的一片忠心,做好了奉献一己之命的打算。他把一句句“忠言逆耳”的话语化成一封封奏折呈现在皇帝面前,当然,这也意味着他将自己的生杀大权交给了皇帝。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敢于为国家大局着想,实在不愧为一代忠心耿耿的名臣。
自1840年雅片战争的爆发到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短短十年时间,大清朝面临着全国各地人民此起彼伏、风起云涌的反抗和斗争,正逐步走向风雨飘摇的低谷。然而,不思进取的清政府却依然被腐败所笼罩,这让一心为国的曾国藩甚是愤怒,为了能让沉睡的大清朝及时清醒,在咸丰皇帝登基不久,曾国藩便连上奏折,希望他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革除弊政,从政治上给予一番整顿,可惜这并没有引起咸丰帝的重视。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月的一天,太平天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突破重重围堵,扯旗北上,这让南京陷入了危险境地,成为清政府的心腹大患。面对岌岌可危的江南局势,面对年轻且刚愎自用、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志大才疏的咸丰皇帝,曾国藩深感忧虑,他怀着一片赤诚忠心,凭借书生的一腔热血,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向咸丰皇帝犯颜直谏于是就上了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奏折。折中他直接对咸丰皇帝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首先,批评咸丰皇帝对派往广西前线的人员安排不当,过于在小事上计较,而疏忽了大局的稳定;其次,批评咸丰皇帝对受奖人员只是敷衍应付,过于追求粉饰,而不讲求实际意义再次,批评咸丰皇帝不能守信,刚愎自用,过于专制;最后,告诫咸丰皇帝应该多向古人学习,要学会宽宏大量,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要因为忠言逆耳就憎恨直谏的人。(www.daowen.com)
满折子都是批评和告诫的话语,这让难以遮挡过失的咸丰帝龙颜大怒,他一把将这封上书狠狠地摔在地上,并命令军机大臣对曾国藩进行处罚,治他犯颜之罪。后来,在众人的苦苦求情下,曾国藩才得到咸丰皇帝的宽恕,免去了责罚。
面对充满危机的社会,面对一直沉睡的大清朝,曾国藩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化成点点话语上书皇帝。虽然自己的犯颜直谏惹得咸丰皇帝大怒,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但在曾国藩看来,这却是值得的。
曾国藩犯颜直谏的事情一时间在朝廷上下传了开来,他的勇气和信心让朝野上下顿时对他产生了敬意。当然,这件事情也让他从默默无闻而一举成名。事后,咸丰皇帝在经过一番明辨是非和深思熟虑后,认识到曾国藩的忠心耿耿和良苦用心,也最终被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所打动,不但没有对其产生不好的印象,反而还降旨表扬他敢于讲真话,敢于直言,并任命他为刑部侍郎。
一封犯颜直谏的上书,虽然令他生死未卜,但同时也充满着莫大的机遇。所幸的是,曾国藩抓住了这次机遇,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忠心耿耿,而且也得到了咸丰皇帝的肯定。可以说,这次上书,对曾国藩的政治前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总而言之,虽然忠言逆耳,但许多时候却也是激发成功的巨大力量。曾国藩的犯颜直谏使他功成名就,深受重视,并且也使得大清朝的江山得以稳定和延续。当然,这也主要得益于君主的明智。所以,无论作为领导还是普通人,都应时刻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明辨什么人对自己是真正有利的,而什么人又只是阿谀奉承。只有对别人的建议和直言懂得积极听取的人,才不愧为优秀、明智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