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气指的就是有些人只要他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尊重他人。
人随着官位的升高,往往 “官气”也越来越大。“官气”的表现大概有四种:
一是“豪气冲天”,满嘴的新口号,满口的新思路。动不动就是大战略,讲得头头是道,但很少落实。群众初听动心,再听冷心,最后灰心,到头来再听这样的“豪言壮语”就感到“恶心”。
二是讲排场、比阔气、摆架子。这种人凡事爱摆“场面”,认为场面就是“脸面”,没有像样的场面就显不出尊贵。吃喝,一掷千金,毫不心疼;出行,前呼后拥,车马成行;入住,豪宅深庭,婢前役后。
三是自视高人一等,唯我独尊。这些人骨子里充满着官重民轻的思想,对待老百姓不是平易近人、满腔热情,而是趾高气扬、爱理不理甚至是以权代法,以我为法。
四是听不得不同意见,这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当“班长”当“家长”,一听表扬就笑,一听批评就跳,甚至对敢于批评的同志视为刺儿头,给穿“小鞋”,打击报复。
曾国藩最烦巧滑、偷惰、钻营、逢迎、敷衍、颟顸等官气、衙门气他说:“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防彼碍之弊。”他又说:“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
曾国藩选官吏,主要看重三个方面,第一要操守好,第二个要官气少,第三办事有条理。所谓官气少,就是不好摆样子、讲排场。选士兵他要世代务农的人,要看手有没有茧,手粗不粗糙,他说这个最可靠城里的人来当兵,尽管很会说话,但很油滑,不能用,尤其是从绿营逃出来的散兵游勇,湘军一概不接受。还有一点就是不用侠客。当年湘军声名很大的时候,有很多人来投奔,他说这些人都是不受管束的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乱我军规者,绝不录用”。
一日,魁时若将军与曾国藩谈心,说他家四代都是一品大官,但是他家的妇女却从没有穿过绫罗绸缎。这让曾国藩很震惊,他反省自己平日常常以“俭”字教人,而近来在饮食起居上却“殊太丰厚”,自家的妇女在穿戴上也过于讲究了。他“深恐享受太过,足以折福”。
虽然曾国藩官拜总督,但是每日吃饭却十分简单。他常以一荤为主,有客时略有增加。赵烈文在日记中曾记载了他与曾国藩的一段关于食谱对话:(www.daowen.com)
“官持一纸示师(曾国藩),师颔之。顾余曰:‘此何物?足下猜之。’余说不敏,师日:‘此吾之食单也。每餐二肴,一大碗,一小碗,三簌,凡五品,不为丰,然必定之隔宿。’余称佩佑德,因曰:‘在师署中久,未见常馔中有观鹜,亦食火腿否?’师曰:‘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兴酒方每斤零沽。’余曰:‘大清二百年,不可夫此总督衙门。’师曰:“君他日撰吾墓铭,皆作料也。”相笑而罢。”
曾国藩非常痛恨绿营官气深重,就在湘军中抵制消除官气。
曾国藩深刻调查了绿营军官投机取巧、迎合钻营的腐败风气。他深感积习难改,“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战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离朴散淳,其意荡然”,曾国藩从内心里慨叹:即使“岳王生,或可换孱兵之筋骨;孔子复生,难遽变营伍之习气。”
曾国藩为了从根源上肃清这个问题,所以规定,一方面湘军不用入营已久的绿营兵、守备以上官;另一方面,他强调挑选将领要侧重“淳朴”。所谓“淳朴”是指脚踏实地,无官气,不浮夸虚饰。曾国藩经过遴选,将大量 “淳朴”之人委以重任,此举大大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曾国藩带头摒除官衙排场,禁止部下迎送的虚文,他强调识拔人才要看其是否“有操守而无官气”。曾国藩对那种带着一种官气,只会高谈阔论而无实际办事能力的人持鄙夷态度。认为这是读书人的大毛病:“读书人之通病,往往志大言大,而实不副也。”后又批评道:“读书人之通病,约有二端:一曰尚文不尚实,一曰责人而不责己。尚文之弊,连篇累牍,言之成理,及躬任其事,则忙乱废弛,毫无条理。”他对读书人缺点的分析真是非常到位。
曾国藩能够识拔有用人才,主要是因为他能够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故此才有知人之明。他观人用人,“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有些人把“官气”当做特殊的政治待遇,以为功勋大、地位高,虽官袍脱下,但“官气”犹存,“习惯成自然”,仍然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无意中养成了这种不好的习惯,必遭他人厌恶。尊重他人既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誉形象,无论做任何事,不尊重他人,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首先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官气”十足而令众人生厌了。
当官者“官气”一浓,百姓便会“退避三舍”,发展下去,只能是失掉民心,失掉“官位”,最终落个“垂头丧气”。有一句官场的流行语是这样说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持这种思想的人得意便猖狂,会更加无所顾忌地运用权力为自己谋财取利,但在退下来之后就成了孤家寡人,无人理睬;有的还因得意忘形肆意妄为而栽了大跟头。
曾国藩做官做久了,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切勿养成官气。唯其如此,他才在战战兢兢中走出了一条官场上的绿色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