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每天学点灵活做事的智慧

每天学点灵活做事的智慧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在时势变化时,不断追随时代的脚步,灵活变通,不然自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曾国藩作为儒家的最后一名大儒和信奉者,当然对变通深有领悟。他还规定,不纳粮者一经抓获,就地正法。做事如果不善变化,是很难成功的。变化是权宜之计,也是应对之策。不同的时期,曾国藩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说明他善于从诸子百家中吸取养分充实“变”字功夫。后来容闳称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典型人物”。

每天学点灵活做事的智慧

要做成事业,并做大做强,非一日之功,而是个长久积累的过程,需要与时代的节奏同步。也就是说在时势变化时,不断追随时代的脚步,灵活变通,不然自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中国古典哲学儒家早有对变通的告诫。曾国藩作为儒家的最后一名大儒和信奉者,当然对变通深有领悟。曾国藩扎实的儒家功底,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咸丰二年(1852年)做京官时期打下的。他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受到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家的指点,以致在理学素养上有了巨大的进展,进行了理学所重视的身心修养的系统训练,建立起为人处世的各种“功夫”,包括“变”字功夫。

儒家的“自强不息”是一种“变”与“化”的过程,但曾国藩意识到如果只信奉儒家,思想一定会有所缺失,“变”与“化”也仍旧是僵死的,所以,他在对待太平军和捻军的镇压上,以及湘军管理的问题上,做出的一系列主张措施,表现为对法家“严峻刑法”思想的“时用”。他提出要“纯用重典”,认为非采取“狠”的手段不能为治。而且他还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而得残忍严酷之名也在所不辞。他确实是这样做的,他设立审案局,对所捕的土匪严刑拷打,任意杀戮。他还规定,不纳粮者一经抓获,就地正法。在他看来,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这个时候得让位于“严峻刑法”的法家思想。

曾国藩的“变”字功夫,好像是对他其他功夫的背弃,其实不然儒道两家都提倡“变化”,荀子有“逆取之法”,强调的就是“变”;庄子说:“化则无常。”即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做事如果不善变化,是很难成功的。变化是权宜之计,也是应对之策。

有些人这样评价曾国藩:“其一生善变,书字初学柳宗元,中年学黄山谷,晚年学李黄海,而参以刘石,故挺健之中,愈饶妩媚。”这是说曾国藩习字善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辞赋,即与庸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为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军务,义变而为申韩。尝自欲著《挺经》,言其刚也。”这里说的是他学问上善变。

曾国藩的同乡好友欧阳北熊是这么评价曾国藩的:曾国藩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这个说法大体上描绘了曾国藩一生三个时期的“变”字功夫。(www.daowen.com)

纵观曾国藩一生的处世之道,他是以儒家为本,杂以百家为用,各家思想几乎在他的每个时期都有所体现。随着形势、处境和地位的变化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的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这些都反映了他深谙各家学说的“变”字功夫。不同的时期,曾国藩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说明他善于从诸子百家中吸取养分充实“变”字功夫。后来容闳称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典型人物”。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写信给魁联,说:“我在公寓内设立了审案局,十天之内已处斩了五个人。世风不厚之后,人们各自都怀有不安分的心思,一些恶人造谣惑众,希望天下大乱而去作恶为害,稍微对他们宽大仁慈些,他们就更加嚣张放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都市抢劫将官府君子视同无物。不拿严厉的刑法处治他们,那么,坏人就会纷纷而起,酿成大祸就无法收拾了。因此,哪怕只能起一丁点的作用,也要用残酷的措施来挽回这败坏已久的社会风气。读书人哪里喜欢大开杀戒关键是被眼下的形势所逼迫的,不这样就无法铲除强暴,无法安抚我们软弱的人民。这一点,我与您的施政方针恐怕比较吻合吧!”

在曾国藩身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基因,正是这些基因,才使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物之一和最后一个精神偶像

凡是成大事者,均有识时务、谋深计的功夫,这是他们成功的两大砝码。初尝成功的甜头就忘乎所以,不栽跟头才怪;一受打击就没劲了,抹着眼泪暗自叹息,这种人也成不了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