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成功的关键:胆识胜于才能

提升成功的关键:胆识胜于才能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识者方能进行决策,才能预料事情的整个过程。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在清政府看来,苏州和常州等地的丢失远比攻占安庆重要,所以强令曾国藩东进。曾国藩拒不应命,坚决执行自己的军事行动,攻打安庆。然而,曾国藩仍然没有遵命,在上奏咸丰帝的奏折中,强调攻占安庆的重要性。他认为平定江南,必先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才能成功。

提升成功的关键:胆识胜于才能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中庸》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有识者方能进行决策,才能预料事情的整个过程。决策前有谋划就不会绊倒,做事提前有决定就不会受困,行动提前有安排就不会错乱,道路选定以前有目标就不会穷途末路

知己知彼,方为识;时机不成熟不妄动,是为识;利用对方弱点先发制人是识;窥探对方的破绽,后发制人,亦为识。有识,就是有眼光,能谋略,再配合才能,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人才,曾国藩认为,“打造军队,首在拣选将才,而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智略深远”摆在第一位,可见在曾国藩看来,见识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能做多大。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所谓学问,即有学有问,而通过学与问获得见识,才是最终的目的。见识在书本上领悟,更在实践中获得。

咸丰皇帝在咸丰三年至四年,连续下了四次诏书,让曾国藩出兵援助武汉、黄州、安徽庐州,可见每一个地方出现危急的时候,皇上都巴不得曾国藩出兵。但是曾国藩确实有自己的一套,他咬定牙根坚决不放松,四次下诏四次抗旨。他在给清廷写的奏折中讲自己为什么迟迟不出兵,因为自己现在担着很多骂名,自己还戴着孝,如果现在出兵,等于在太平天国强大的攻势下以卵击石,别人会笑话他。

曾国藩分寸拿捏得非常好。(www.daowen.com)

江南大营是清政府建于天京城外的营垒。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时,钦差大臣向荣便率兵在城外孝陵卫建立大营,围攻天京。咸丰六年,清军围攻太平军被打败,向荣败死。咸丰八年,钦差大臣和春、提督张国梁攻打到天京城下,再建江南大营,于城东、西、南三处筑垒挖壕,长达百余里,对天京形成包围之势,使太平军感到了巨大的威胁。清政府依靠江南、江北大营对抗太平军,便以为有恃无恐,所以没有对湘军统帅曾国藩委以要职。

谁知咸丰九年,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了,并且太平军开始着手攻击江南大营,以粉碎清军对天京的包围。洪秀全封刚从香港来的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咸丰十年一月,在各路将领共商破营之策时,洪仁玕提出用“围魏救赵”之计发兵进攻杭州,敌必然会来救,等到江南大营分兵之时,太平军再回军进攻江南大营,这样定能解天京之围。洪秀全采纳了此计,派李秀成猛攻杭州,打死了浙江巡抚罗遵殿,江南大营果然分兵来救杭州。清军中计后,充分理解战略意图的李秀成急速回兵,会合陈玉成、杨辅清、李世贤,一起攻打江南大营,数小时后江南大营就被攻破了,太平军乘胜攻占了苏南广大地区。和春、张国梁浙江巡抚徐有壬都战败身死。

这时,清政府把镇压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左宗棠对曾国藩说:“这真是天意呀!江南大营的庸将弱兵如何能担起扫平敌贼的重任,今日溃败,正是后来者立功的大好机会。”曾国藩却很冷静对于下一步怎么走他有自己的思考,“决不能让最高权力集团像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一样,看出江南大营的覆灭是清政府放弃绿营军转而依靠湘军的开端。”

当李秀成率兵进攻杭州时,清政府急忙下令曾国藩缓攻安徽,东下救苏州、常州。由于李秀成进兵迅速,曾国藩的湘军还没有赶到,太平军已攻破了江南大营,又连克了苏州和常州。在清政府看来,苏州和常州等地的丢失远比攻占安庆重要,所以强令曾国藩东进。曾国藩拒不应命,坚决执行自己的军事行动,攻打安庆。清政府见此情形,只得于五月间授以曾国藩兵部尚书,署两江总督之职。清政府以为给了曾国藩这么大的官,他就一定会率兵东进了。然而,曾国藩仍然没有遵命,在上奏咸丰帝的奏折中,强调攻占安庆的重要性。他认为平定江南,必先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才能成功。向荣、和春等人之所以失败,并非败自军事实力,而是败于战术,他们想就近攻围金陵,结果战守错乱,屡进屡挫,攻不下金陵,反而丢了苏常二地。

曾国藩重申自己的军事方略,坚持自长江上游而下,先外而内,稳扎稳打,步步进逼,最终再攻克金陵。如果放弃安庆东进,必然重蹈向荣、和春的覆辙。

可见,关键时刻曾国藩的“识”字功夫发挥作用,他如果听命调遣就会继绿营军之后成为清政府的一颗被动的棋子,打赢了,给这颗棋子一点好处,打败了就会弃之不顾。曾国藩善于体察人情世故,他认为人常有两种积习:一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种人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他形象地称这种人是瞽者,即看不到方向的人。还有一种人是天天忙于身边的琐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远见卓识。这两种人终究很难成功。基于此观点,他提出:“成大事者必须目光远大,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但必须按目标一步一步走下去,方有成功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