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胜己为宜-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智慧

胜己为宜-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智慧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择友,如同求师。古有岁寒三友的称法,梅兰竹之所以被君子尊为朋友,正在于他们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的品质。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而惹怒了朝廷,遭到贬斥。可见,在某些方面胜出自己的人,是朋友的最好人选。曾国藩择友,注重的是对自己能否有所裨益,结交的大都是高朋之人,博雅之士。在从政生涯中,曾国藩保持这一原则,只要品行学识高出自己的便都会虚心求教,进而成为良师益友。

胜己为宜-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智慧

古人择友,如同求师。古人善于从一切美好事物中求取其善,尊为师。这个师可以是人,甚至可以是物。古有岁寒三友的称法,梅兰竹之所以被君子尊为朋友,正在于他们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的品质。胜己,则不分贵贱,部分阶层,便都是良师益友。抱着这种开放的交友观念,人将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互为师友的名人。如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二人在一生中并没有能见上几面,但对彼此都相当敬仰。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第一次相见。夏天,二人与高适结伴,同游梁宋。次年,李杜二人在齐鲁再次相遇。秋,李杜二人别于兖州石门,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则南游吴越,此后,二人再没有见面。在这以后,杜甫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可以说,此后半生,杜甫都在怀念李白,不管流落何地,他随时都可以想起这位比他大十一岁的兄长从而写下刻骨铭心的诗句。此二人是中国诗史上两座并峙的最高峰,但是在个性和写作上都各有所长,并不相同。人们说文人相轻,但是,正因为二人能互为师友,才能惺惺相惜,互相辉映。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而惹怒了朝廷,遭到贬斥。在去彭州的途中,无人相送,因朝中与之相近的所谓朋友都怕被说为朋党,被牵连只有一个叫王质的官员却抱病而去相送。范仲淹从此看出朋友的真与假王质这种真实的感情和大胆,让范仲淹感动,自然尊为知己。可见,在某些方面胜出自己的人,是朋友的最好人选。这样的人亦师亦友,为师时,能像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劣处,为友时,能在残酷的现实前得到心灵的难得慰藉。

曾国藩择友,注重的是对自己能否有所裨益,结交的大都是高朋之人,博雅之士。他反复嘱咐兄弟:“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

曾国藩拜师交友自有他的原则和标准,他说:“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若举止威仪,诚实通达,可以尊之为师;一个人若博学典雅,擅长诗文,可以待之为友。在从政生涯中,曾国藩保持这一原则,只要品行学识高出自己的便都会虚心求教,进而成为良师益友。(www.daowen.com)

例如何绍基,字子贞,精通书法,擅长诗词曲赋,是一个很典型的文人。曾国藩在与他的交往过程中,觉得何绍基所长,正是自己的不足在何绍基的影响下,他非常重视写作和赋诗。

刘传莹,湖北汉阳人,专攻经史考据。而曾国藩对此不是很懂1846年,曾国藩在城南报国寺养病,于是便向他请教古文经学与考据刘传莹向曾国藩请教理学。于是,二人互相切磋,各自都进益不少。在与刘传莹的交往过程中,曾国藩增长了知识,拓展了学识,开阔了视野

另外,他还经常与吴廷栋、何桂珍等人讨论程朱理学,向邵懿辰请教今文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