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在人群中,通常表现得过于聪明的人,都不大招人喜欢,聪明外露反而会遭到反感和排斥;相反,那些看起来迟缓憨厚,锋芒内敛的人,反而具有亲和力。这是为什么呢?表现得聪明,令旁人疑窦丛生,倍加防备,看来钝拙的人让人放心,聪明人倒吃了亏。其实看来聪明的,其实是愚蠢的小聪明,往往招致怨恨,钝拙更接近大智慧的外相。
纵观历史人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因为不懂得藏锋显钝,结果死于非命。三国时期的杨修,有大才而得到曹操之子的推崇,也因才华过露而招致杀身之祸。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
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有杨修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息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听到后便厌恶杨修。
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杀死。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人追求心中理想是有价值的,追求好的名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人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过于急切地表现自己,恨不得时时都要让自己的才华压倒别人,就难免反为才华所累。“好粥要以文火煮之”,追求目标也应该耐心地争取。真正有才华的人,会在适当的时候掩藏自己的才华。(www.daowen.com)
曾国藩在谈到为人处世的禁忌时,一直强调为人要戒除表现欲过强,戒除夸夸其谈,到处炫耀才华。人的这种无理智的到处表现和炫耀,就像孔雀因为自己的美丽,喜欢在众人的面前开屏一样。同当士兵,就想着要挺出于同列;同当小军校,就想在军校中出人头地;同是将军,就想着比别的将军高一头;同是主帅,就想着比别的主帅高明。虽然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锋芒过露反而适得其反。这些人的共同点往往是不能脚踏实地地,安分守己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曾国藩曾吃过才华过露的苦。他在初入官场的时候,就是因为表现欲太强,因此处处遭人忌妒,被人暗算,就连咸丰皇帝也不相信他。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政府给他三个月长假回家守孝,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回来后,曾国藩认为自己才能出众,要创办湘军,朝廷必须给予自己足够的权力,才能统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在奏章中直接伸手向清朝廷要权力,遭到了咸丰皇帝的拒绝。同时,四面八方的指责扑面而来。大家指责曾国藩在行军途中弃军而去,已经属于不忠的行为,现在又要挟朝廷更是不忠。在这种责难面前,曾国藩幡然醒悟,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经过沉寂后的复出,曾国藩在自身修养方面有了脱胎换骨的改观。
曾国藩说:“处兹大乱未平之际,惟当藏身隐匿,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至要至要。”
曾国藩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他认为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是想表现自己的长处,但是却不知,在他表现自己长处的同时暴露了自己的短处反而得不到重用。曾国藩在官场的磨练,让他逐渐收敛起自己的锋芒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养成了一副遇事看似钝拙,实则智慧深藏的作风钝拙之感的来源,就是将自身才华隐藏起来,因此就要在表面上给人以憨厚和与世无争的印象。在最需要作为的关键时刻,再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
大智若愚,给人“钝拙”的印象,这是曾国藩藏锋智慧的精华部分也是很多职场新人、官场新秀急需学习的处世策略。一个人在社会和官场生存发展,如果愚蠢到连自身都难以保全,何以谈到做大事。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小聪明的概念在这些人的脑子里该得到彻底的荡除,否则,空有一腔志向,却永远找不到实现抱负的那条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