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降低言行,学习曾国藩处世之道

降低言行,学习曾国藩处世之道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官之道,宜有张有弛。在清朝之前的历史上,已有很多劳苦功高却谨言慎行甚至全身而退的例子,比如范蠡。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臣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曾国藩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角逐功名,治国平天下完成后,同时也受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名声鼎盛之际,宜收敛言行。淡出世外,则得以保全自身。

降低言行,学习曾国藩处世之道

为官之道,宜有张有弛。居官之路,该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只进不退,定生祸端,只退不进,无所作为。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管子也说:“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已经持有而依然追求盈溢不止,不如就此打住,马上停止;怀揣利器而炫耀其锐利,不可能长保其平安;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的;富贵而骄人不止,自己会招来祸害。功遂身退,这是天道。有时候这个“止”与“退”,并非离开是非,抛却功名,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是一种为人的大智慧和境界。

清朝之前的历史上,已有很多劳苦功高却谨言慎行甚至全身而退的例子,比如范蠡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臣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曾国藩看到,自古以来,位高权重的人,没有一天不是在忧患之中度过,现在自己上下难当,左右难处,怎么办呢? 同治三年,曾国藩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他本可以高枕无忧:一则正值自己兵霸一方之时水陆两军均在旌下;二则自己劳苦功高,战绩威震天下太平军首府金陵唾手可得;三则自己对清朝廷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心直身正;四则弟弟国荃也厉兵秣马,相与照应。但曾国藩依旧忧心忡忡,一是因为军饷拮据,恐怕军营哗变,功败垂成,丢城失地,遗患江西;二是户部奏折似有意在他与皇帝间制造猜疑;三是因为自己用兵太久,担心清朝廷内外怀疑他擅权专利。兵权太重,利权太大,这才是祸事。(www.daowen.com)

反复思虑,再三筹划,曾国藩做出决定:解去兵权,告病引退。一来可以平息别人的怀疑诽谤,二来向朝廷表明自己不敢久握重柄,三来对自己还有避其重取其轻的意思。曾国藩想,如果从此事机日顺,四海之内不再兵刃相向,自己就长期引退并终老山林,不再出山参与政事这于公于私都是值得庆幸的。

对曾国藩来说,引退山林并不是迫不得已,他不引退,同僚也无可奈何,清政府也无可奈何,并没有证据表明他图谋不轨,况且他屡次拜恩受赏,似乎都没有理由隐退。但曾国藩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角逐功名,治国平天下完成后,同时也受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委曲求全明哲保身。老子的话:“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别人也许做不到,但还有比曾国藩更明了藏锋智慧的人吗?

名声鼎盛之际,宜收敛言行。激流勇退,不仅仅体现勇气和智慧,还需要有对待欲望的淡泊态度。淡出世外,则得以保全自身。难得的是,一个人既可以做到于国家有用,又可以做到淡化自我中心意识,只有将自我放到最小,才会有长远的眼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天下的至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