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就是在告诫人们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不恰当的时机展露锋芒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唯有韬光养晦,善于保护自己,避凶就吉,才能养精蓄锐,待机而动,成就一番事业。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事事都想要表现自己,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才智。这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一个具真正有能力的智者,是不屑于用这种方式的,因为他知道,这样的结果,会伤害到很多本该结交的朋友,在社会中,多个朋友多条路,很多人就是在狂妄自大中迷路了,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迷路的。普通人如此,为官者更应深藏不露,等待时机。要学会把自己置于众人的眼光之外,把自己置于被遗忘的角落。
曾国藩在刚出道的时候,因年纪轻,也会锋芒毕露,从而遭人嫉妒受人暗算,处世处处碰壁,直到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曾国藩为此也曾苦恼。后来好朋友吴树敏写信狠狠地批评了他,才使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的修养方面有弱点: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
后来,曾国藩在严酷的自我修炼过程中,收起了锋芒,改变了待人处事的态度。及至复出,为人处世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
曾国藩不但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弟弟要收起锋芒,对于自己幕府中的人,他也是这样要求的。
有一天,曾国藩与幕僚李鸿裔在家中聊天,正好胡林翼来了,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一个人在内室。
李鸿裔闲来无事,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一篇《不动心说》来看。这首诗也是曾氏幕府中一个幕僚写的,诗文中有一段,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你把我放在年轻、貌美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不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高官俸禄面前,我会要吗?不,我不会。”年轻而不知深浅的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这些人徒有虚名,便拿起笔在上面题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说:“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意思是说“你们连美女、高官都不要,但又依附着曾国藩,是为了什么?可见虚伪至极”。
曾国藩送走客人后,来到内室,看到了李鸿裔写的打油诗,批评他道:“这些人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你揭露了他们,他们在我这里就待不下去了,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失去衣食来源,就没有办法生活了。这些都是因你而起,不恨你才怪呢。”一语提醒了李鸿裔,他顿时出了一身冷汗。(www.daowen.com)
像李鸿裔这样有才华的人,多在日常言语间管不住自己。但曾国藩深蕴大才而不流露,反而是胸怀大志,实际上只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肯在言语和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这样,旁人便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
曾国藩作为钦差大臣镇压捻军的时候,刘秉璋曾任辅佐军事的襄办之官为曾国藩出计献策。刘秉璋献防守运河之策,要求清军在河岸修起长墙,阻止捻军马队渡过,试图把捻军围在一个角落里一网打尽。
李鸿章在江督行署,觉得这个计谋行不通,亲自给刘秉璋写信说:“秦朝有万里长城,如今有万里长墙,秦始皇没有意料到在两千多年后遇到你这个知音。”言语间都是讽刺。
曾国藩很不满意李鸿章的这种做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曾国藩剿捻也没有进展,清政府失去耐心,便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多次上折要求继续统军剿捻。清政府没有接受,只留曾国藩在军中效命。经过一段时间,曾国藩了解到剿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长期耗在这里对自己也没有多少好处,就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了李鸿章。历史证明,曾国藩作出的这一决策是明智的。
身在官场,容易招祸,而树大招风,官做得越大,越要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因自己权力过大遭别人猜忌。当遭受不信任时,就要学会适当地放官,也就是放权,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上。让别人注意不到你,遗忘你,你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
智者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是曾国藩的又一藏锋智慧,对今人仍有借鉴意义:谦虚待人、静以处事是人生的大智慧;谦虚是藏器于身的外在表现,切不可过分恃才傲物锋芒毕露,那样难免会中伤于人而为自己埋下隐患;凡事要留有余地,与人共事不可遮人光芒,方能免于遭人暗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