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每日学习曾国藩智慧,提升处事技巧

每日学习曾国藩智慧,提升处事技巧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生活中,低调的人往往有共同的特征,即朴实、谦逊。这样的人往往赢得很多不同类型人的共同敬服。这种人身上仿佛带有神奇的力量,永远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却也不会熟腻无间到令人没有进退。这些人无不认识到,朴实是万物之本,而谦逊是永远向上的根基。

每日学习曾国藩智慧,提升处事技巧

现实生活中,低调的人往往有共同的特征,即朴实、谦逊。这样的人往往赢得很多不同类型人的共同敬服。这种人身上仿佛带有神奇的力量,永远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却也不会熟腻无间到令人没有进退。这些人无不认识到,朴实是万物之本,而谦逊是永远向上的根基。

“朴实”二字,曾国藩经常提及诫己教人,其本源即在于“实学传统,但经过曾国藩的简化、提炼,成了他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

“朴”字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即内圣、品德部分,要求人应当坚守原则,逐步强化自身素质。“实”字则强调经世效果,即事功、勋业部分,要求注重实效,使自己的学问、思想能产生积极影响。二字合一恰好浓缩了最高人生理想。曾国藩所以常提不厌,正是为此。

曾国藩虽然也是读书人,却摒弃了大多数读书人的坏毛病,读书人多不务实,说得多做得的少,缺乏实践精神。曾国藩发扬了读书人好的一面,即“经世致用”的精神,为人民和国家做了很多实事。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他在给部下名将张运兰的信中说道:“我楚师风气,大率尚朴实,耐劳苦,老湘营恪守成法,故声名历久不衰。鼓励他“整顿岭南军务,不特革其骄疲之习,尤宜挽其浮靡之风”,“坚持定力,崇朴去浮”。

虽然历经宦海风波和岁月磨砺,曾国藩为人上也有圆通之处,但他本质上还是终生恪守“朴实”二字,他经常要求部下要“除去官气,专务朴实”,还说“古人之有为者,不外乎此。即近日湖南诸贤,亦不外此”。他在给帐下幕僚孙衣言(后官至太仆寺卿)的信中教导说:“方今浮尚浮华,目染耳濡,不患不趋于文,只患不葆其质。植根朴拙,乃大器也。”可见,他把朴实作为成大事的基础。

朴实,可以说天性带来更多,而谦逊,则需要在每一日的修炼中得到精进,尤其在一个人平步青云或志得意满之时,若能像最初一般谦逊,那么未来可以说是一片坦途。曾国藩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必中虚,不著一物,尔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

刘向在《说苑·敬慎》中更概括出六种谦逊的美德:“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谦的实质,是卑己以高人,以足为不足,永远不自足,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永远保持上进之心。(www.daowen.com)

无论在做学问,还是治军或仕途,曾国藩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曾国藩的崛起,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谦以自持,严以驭下,则名位悠久矣。”

在论学方面,他以切身体验告诫弟子:“读书穷理,不办得极虚心,则先自窒矣。”又说:“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怒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孔子这样的大贤,况且有“一字之师”的美德,一般的凡夫俗子,还有什么可骄傲的?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自从受命组建湘军,便“痛心疾首深自刻责”,“诚恐有师心自用之处”,于是“惟有敬谨省察,不敢师心,而务要虚心,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即使在升任两江总督兼节制四省军务之后,曾国藩仍没有丢弃这种谦逊的思想,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日记中看出:“古之得虚名而值对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辙之咎也。”

在为官过程中,从年少的轻狂到中年的老练,在吃了狂傲自满的无数亏之后,曾国藩也总结出了关于谦逊的诸多经验教训:主动地与当地官员交好,也学会去团结绿营,由此在官场上成功地网罗了人心。

曾国藩功成名就后,许多人拜到门下投师,而他是不承认老师这个名分的。他所正式认可的如“曾门四子”的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都是普通人,没有正式官职,这说明曾国藩为人低调,不享其名,另一方面,也有避祸的考虑。在明清时期,师生非常容易结党,历代党争,大多是由师生关系作纽带形成的。

在《周易》中,只有“谦卦”有吉无凶,是最吉之卦。无论为人或为官,如不能做到真正的谦逊,则必危。所以说,只有不存私心,真正为民请命的官员,才能远避祸端和波折。多一分朴实谦逊,多一分人缘儿,曾国藩以其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