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曾国藩智慧:少责他人,多反思自我

曾国藩智慧:少责他人,多反思自我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少苛责别人,多检讨自己,才能将为人的道路越走越宽。曾国藩与左宗棠和沈葆桢有过很大的矛盾,但由于曾国藩本人没有指责他们,只检讨自己,才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曾国藩一生功业巨大,德行超拔,立言甚多,能够做到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少苛责别人,多检讨自己”的待人智慧。

曾国藩智慧:少责他人,多反思自我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只见到别人的缺点不断加以苛责,难免受到别人的疏远。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毛病,否则天下都是圣人,也就没有教育的存在。只有少苛责别人,多检讨自己,才能将为人的道路越走越宽。

任何一个人与他人相处,都难免会发生冲突与摩擦,这个时候,不应该去指责别人的不是,而应该主动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不是之处曾国藩认为,和气待人不仅是旁人的福气,也是自己的福气,暴戾之气太重,则会导致家庭不和、兄弟反目,招致祸端。

曾国藩也曾年轻气盛,天性脾气暴烈,因志向远大,在为官的过程中经常被人嫉恨。曾国藩在家守制时,郁结难平,于是忍不住对家人发脾气,经常与弟弟甚至弟媳妇都发生口角。后来,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阵亡,曾国藩陷入痛苦的自我悔恨之中,他在以后的家信里不停检讨自己的行为:“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长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去年在家,以小事急竟,所言皆锱铢细故。洎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及!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少抒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 他曾多次为自己在家守丧期间的坏脾气而检讨,说因此才有曾国华之死。

曾国藩之所以在后来的治军中拥有好人缘,与他常自我检讨,不苛责别人有直接关系。曾国藩说:“行军之道,贵在人和而不争权势,贵求实效而不尚虚名。”举大事者不拘小节,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发扬别人的优点。

曾国藩与左宗棠和沈葆桢有过很大的矛盾,但由于曾国藩本人没有指责他们,只检讨自己,才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www.daowen.com)

左宗棠曾经三番两次地指着曾国藩的鼻子批评,言辞激烈,毫不留情,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记恨他,而是依然真诚地和他保持来往,并从左宗棠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他诚恳的态度也让左宗棠很感动。

同治元年(1862年),因为给养接济不上,湘军处境极其艰难。当时湘军主力7万人,每月须粮三四百万斤,然而皖南、鄂东、赣东一带人少地荒,粮饷难以征集。就在这个紧急关头,祸不单行,江西巡抚沈葆桢为确保江西本省的军队粮饷,擅自截留了供应曾国藩雨花台大营的江西漕折银5万两。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一般人都会大为光火,纵然是曾国藩那样有涵养的人,也“以江西诸事掣肘,闷损不堪”,尽管如此,他写信给沈葆桢时还是不忘一个“和”字,语气极尽委婉商量之能事:“幸俄顷来数较丰,为今年所未有,差强人意。若能如此,月之入款,即全停江西漕折犹可支持,特恐不可为常。且待万过不去之时,再行缄商尊处通融办理。”不仅如此,在日记中曾国藩还自我检讨:在这样大乱之时,沈这样的举动算不上傲慢无礼,自己不该记恨,还是要以“和”为上。曾国藩还说:“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恤,有无相济,情也。”

在曾国藩看来,要和气待人,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还必须抑制自己急躁的脾气。他认为一个人常发脾气,足见“器量不容,治心之不深也”。功成名就后的曾国藩,开始研究老庄之学,着力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使得他对于“和气待人”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开始对自己的后代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尽力培养其宽和的心性。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只有常见己过,做自我检讨,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少苛责别人,多检讨自己——检讨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不是自我欺骗,而是藏有一颗智慧的自知之心,所谓自知之明,只有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学习到别人的长处。那么,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官,谁还能打败你?曾国藩一生功业巨大,德行超拔,立言甚多,能够做到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少苛责别人,多检讨自己”的待人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