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人生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状态。一个人是否过得幸福快乐,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而非客观环境决定,因此,心理的变化是个人能否快乐幸福的关键因素。“和”也是为人处世的极好策略,它是一种黏合剂,可以将周围的人全部黏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达成个人的成功境地。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曾国藩极为推崇孔子“和为贵”的思想,他进一步指出:“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曾国藩也是一个善于运用“和”成就自己事业的成功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仅以“和”的策略团结对手,还善于以“和”的精神来提升湘军的气势和士气。他以真情实感与下属、士兵建立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得整个军队从上到下都有坚实的感情基础维系,因此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聚在他的身边,使整个湘军团结成一个整体。
曾国藩痛恶八旗绿营彼此败不相救,“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据此教训,他给湘军制定的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利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在《要齐心》的歌谣中,曾国藩又再三重申“只要齐心不可当……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做手一双。”又写《忮求诗》教育将士消除彼此间的嫉妒之心。
由于曾国藩的不懈努力,湘军终成“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的战斗团体。一个集体或团队齐心合力之“和”,是其成功的基本。一旦结成凝固的利益关系,就会痛痒相关,荣辱与共了。攻占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前后,是曾国藩湘系集团极盛时期:4年多时间,共有21个湘军集团首领先后出任督抚,为封疆大吏,把持清朝半壁江山,他们编织成一个特殊的关系网,呼吸相从,祸福相依,成为晚清主政的中坚力量。
曾国藩说,湘军所建立的,是千万人同心同力的团体。很多人才乐意为曾国藩所用,其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和”字。“和不仅维系着一个队伍、一种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维系它能够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和”可成事, “和”字促成同心协力,曾国藩不仅在治军上重视“和”,即使在治小家上也重“和”。他说,家和则福自生。兄言弟从,弟请兄允,一家人融洽相处肯定会发达,相反兄弟阋墙,婆媳扯皮,夫妻计较,这样的家没有不败落的。要守得住“和”字才会万事兴隆。(www.daowen.com)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曾国藩作为长子,对待兄弟竭力爱护,严苛教导,而不是姑息纵容。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国藩共兄弟五人,有四人投身行伍。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曾国葆病殁天京围,以曾国藩、曾国荃成就最大。曾国藩家书致曾国荃最多。曾国荃勇且狂,曾国藩既为之喜又为之惧,百般维护。为避猜忌,“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曾国藩一度要自愿牺牲,退出仕途,以成全曾国荃的发展。另一个弟弟曾国潢则长期操持家事,解除兄弟们治军从政的后顾之忧。“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弟弟曾国荃也曾给曾国藩提过意见,说他过于严肃,常给人下不了台;曾国藩虚心听取,说:“和气致祥,自有可卜昌盛之理。”
曾国藩说过:“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娇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而曾家却直到第三四代,仍旧人才辈出,成为一个常盛的百年家族。曾国藩封侯拜相;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成立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曾纪鸿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是清末著名的数学家。“和”字被曾国藩领悟到了极致,也在实践上做到了极致,而致事业家庭都远远超越了一般人。
“和”可成事, “和”字促成同心协力,这是曾国藩的待人智慧之一,其对今人的启示是,只有心灵和谐的人,才能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才能开创理想的事业局面。有些人无论是在对人还是在对己方面,都很难做到和谐,而“和”一旦失去,人的幸福、成功也就很难保证了。特别是在社交场中,如果你还是一个小人物,要是不懂得用“和”的策略,你将无法得到上升的基础和台阶;如果你是一个不懂得“和”的头面人物,那么你将无法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无法有效地带领人们做一番大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