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学问,杂而不精,是庸才所为,择学专精,方为正才大道。读书贵在坚持,循序渐进,贪多则无所获。书富如海,百货有之,滴水穿石,不疾而速。唯有专注、有选择地学习,才能领会明了。
曾国藩读书极专,他曾说:“治学贵专,不专则广览而不精,博阅而不深,只能得其皮毛而失却其本质,知其形而忽其实,懂其表而不识其内涵。专一是治学的标尺,越专则标度越深。”
在给弟弟的家书中,他说: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意思是,想求精通学业,也没别的办法,也就是要专心致志而已。俗话说:“艺多不养身。” 就是说不够专一。挖了许多井却喝不到水,就是因为有不专心致志的毛病,诸位弟弟总须力图专业。比如九弟有志于书法,自然也不必别的一点儿都不学,但每天练字的工夫,是断不可不提起精神来做的,如此随时随事,都会有所感触省悟。四弟、六弟,我不知你们对什么有兴趣?如果有志学习经书,则必须专守一经;如果志在作制义,就必须专看一家文稿;如果志在作古文,则必须看熟一家文集。作各体诗道理也一样,作试帖也是如此,万不可以兼营并骛,那样则必会一无所能。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国藩自琉璃厂买到一套《朱子全书》为了弄清治学的门径,他登门拜唐鉴为师,此时唐鉴正襟危坐于陋室认真思考,努力实践,年纪几近七十的他,学习还是严肃恭敬,秉持修身之要,读书之法。唐鉴告诉他:束检身心,读书明理,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读书不二,即学习要专精,唐鉴教导曾国藩研究经学应该专一于一经,如果一本书读精了,才可以读其他的书;急于求成的话,一本也读不通。(www.daowen.com)
无论读书还是求学,无恒心、不专心很难有所成就。他教导儿子曾纪泽“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恒”字说起容易,做到很难,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那么人人都是圣贤。只有 “守常”,才能获得成效。曾国藩根据自身经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读书除了有恒的习惯,更要有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内容有书本知识,也有社会知识,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是书本知识或社会学问,如果我们对什么都不求甚解,那就不可能有成就;如果只知道死读书,而不用心去读不知道从书中发现真理,悟出道理,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不能以所学观察事物、指导言行,读而不思,思而不察,察而不深这样的读书只会沦为工具。
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懂得学习和借鉴。在信息时代,用有限的时间去筛选几乎无限的知识,需要一双慧眼。读书不二,学习要专精,生命是有限的,如何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无限的成绩,曾国藩给后人做出了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