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云:“奉先思孝。”就是说,事奉先祖要念念不忘尽孝;作为人子首先要想到尽孝。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如果想都没有想到那又怎么谈得上做到呢?所以心中无论装有多少事,多大的事,便总有一块是留给父母的,这就是做子女的本分。
《礼记》说:“凡为人之子,冬温而夏清,昏定晨省。”说的是儿子对父母要进的孝道礼,令父母不受冬天寒冷和夏天炎热之苦,照顾父母起居,嘘寒问暖。中国人早有羔羊跪乳的说法,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立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连孝道都谈不上,哪里会指望他有什么其他人品修养?
曾国藩的“敬肃”首先体现在父母身上。
曾国藩出外做官常年不归,心中没有一刻不记挂自己的父母。在其家书中可见一斑。
他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六日写给父母的信这样说: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正月八日,恭敬地庆贺祖父母双寿,儿子去年冬天做了寿屏两架。今年同乡送寿对的五人拜寿的来宾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没有吃晚酒的,于十六日和二十日补请。
“儿子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多,几乎是一天到晚应接不暇。媳妇及孙儿女都平安。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的信,四弟想跟季弟一起从汪觉庵老师学习,六弟想跟九弟到省城读书。儿子想父母大人家里的事越来越繁杂,不能经常在家塾学堂照管几位弟弟。并且四弟天分平常一定不可以一天没有老师讲解课文和修改诗文,一定不可以耽搁一课请父母大人就听从儿子的请求,叫四弟、季弟从觉庵老师,他们的学费儿子在八月汇款回来。两位弟弟自然会更加发奋学习了……
“家庭和睦,那福泽自然产生。如果一家之中,哥哥说了的话,弟弟无不奉行;弟弟有请求,哥哥总是答应,充满和气而家道不兴旺的,从来没有见过。相反的,如果不失败,也从来没有见过。希望大人体谅儿子的心志!就以这封信禀告叔父大人,恕我不另写了。六弟将来必定是叔父家的能承提家事和祖业的人,为我们族上争光,可喜可贺。谨向大人禀告,其余内容以后再禀告。”
曾国藩的“敬肃”还体现在对其他亲属长辈的孝道上。
他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会发现大部分学问即在家庭日用生活中。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梯”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史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才是真正的大学问。
曾国藩的“敬孝”也体现在提醒、敦促兄弟们尽孝上。(www.daowen.com)
“万德孝为先”,因为一个人是靠父母来到世间,其次的关系便是兄弟之间的情谊了。一个人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首先培养的便是这两种关系。曾国藩曾在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十一日写给弟弟的信中要求他孝敬长辈:
“初三日接皇上廷寄(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编者注),我被赏赐了三口顶戴,现在写奏折谢皇上恩典,寄谕和奏折寄回去。我正在服母丧,并没有在家里守制,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想起来,真是局促不安。如果仰仗皇上的天威,江面上的敌人次第肃清,马上奏皇上,回家侍奉父亲,祭奠母亲,稍微尽为人之子的一点孝心。诸位弟弟和儿、侄辈,务必体谅我这一份心意,在父亲饮食起居方面,要十分检点,不要出什么疏忽不到之处,对于母亲的祭品、礼仪,一定要清洁,要诚心诚意,对叔父那边要做到敬爱双全,没有一点隔阂,兄弟姑嫂之间,总不可以有半点不和气。凡属一个家庭,勤、敬两个字,能遵守到几分,没有不兴旺的;如果一分都不遵守,没有不败落的;和字能遵守到几分,没有不兴旺的,不和没有不败的。弟弟们试着在乡里把“勤、敬、和”这三个字到家族亲戚中去一个一个验证,一定会觉得我说得没错。”
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十三日写给弟弟的信:
“弟弟们在家,总要教育子侄辈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既有了权势,那么家里的子侄最容易产生骄傲奢侈、放荡不羁。‘骄、侈’二字,正是败家之道,万万希望弟弟们时刻留心,不要让子侄们近这两个字,至关紧要啊!”
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廿二日写给弟弟的信:
“……一切军事详情,都在具奏报告。现抄录寄回,敬祈呈父亲大人、叔父大人一阅,刘一良于二十日到田家镇,得悉家中老幼都平安十分欣慰。”
曾国藩敬家人,有一个“道德精神”的前提,没有这个道德精神做根基,是谈不上孝道的。何为道德精神?道德精神是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的精神。和合是存有的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可以达到人和而天和、人合而天合、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的和合境界。
基于这种观念,曾国藩敬重家人就包含了一种道德的责任,他说“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率兄弟以不孝吾不敢也。”
儒家向来倡导以孝治天下。曾子的《孝经》中说,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同我们所讲的为官的是人民公仆的道理同出一辙所以后来发展下来,唐宋以后的说法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他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感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孝悌,何谈对国家的爱和百姓的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