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理策略:回答是否统一揭示真实想法

心理策略:回答是否统一揭示真实想法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一点,正是小王设下的一个圈套,当小王再提到这个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回答自己最爱喝的饮料,很明显,他是不打自招,也只好承认了偷钱的事实。但使用这一策略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所问的问题必须是细节性的、对方不曾留意的就如案例中的秘书小王一样,问对方始料不及和不曾留意的问题,对方才有可能露出破绽。

心理策略:回答是否统一揭示真实想法

法官判案时,经常会采用这样一种问话方式:当嫌疑人陈述了某些情况后,他会时不时地问嫌疑人:“请你复述一下××晚上九点钟你在做什么?”如果嫌疑人在说谎,那么,法官会发现,他每次的答案虽然大同小异,但却都有细节上的不同。当法官问过很多次之后,他最后一次的答案可能和第一次的答案南辕北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往往都会想方设法去圆谎,而要编造一个谎言,他就需要再去编造更多的谎言来弥补这个谎言的漏洞,于是,他每次编造的谎言都会不同。而人们对于发生过的事,印象是相同的,口供也是相同的。因此,“重复的问题看对方的回答是否统一”就是法官们经常用到的审问嫌疑人的策略之一。

比如,作为妻子,如果你发现丈夫最近的行为异常,你可以这样“旁敲侧击”:“对了,你刚刚说你昨天晚上和小刘他们打牌输了多少钱?”如果丈夫昨晚真的和小刘打牌,那么,既然他昨天晚上能回答出来,现在也一定记得输钱的数目。假如丈夫今天回答的数目与昨天的回答不同,那么,很明显,他昨天撒谎了。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故事:

小张是公司新来的员工,但似乎有点小偷小摸的毛病。

这天,当大家下班后,小张还想在办公室上一会儿网。正巧,他看见了主任办公室的门还开着,好奇心使他悄悄地进去看了一下。巧的是,办公桌抽屉也没有上锁,里面放着厚厚的一叠钱。面对金钱的诱惑,小张最终没能抵挡住,于是,他顺手牵羊,拿走了几张百元大钞,并且,他很有自信地认为,没有人会发现。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第二天一大早,主任就在办公室嚷嚷起来了:“你们谁偷了我办公室的钱?办公室怎么还有这样偷偷摸摸的人啊……”但没有一个人承认。其实,主任也听说小张有小偷小摸的毛病,但没有证据,也不能说什么。这时候,主任秘书小王想出了一个招儿,能测出钱到底是不是小张偷的。

下班后,小王看见小张要离开公司,赶紧追上去问:“今天下班去干什么呀?不回家陪女朋友?”小王故意试探性地问。

“她在老家呢,不需要我陪。”

“哦,对了,刘主任的钱被偷了,你知道吧?也不知道是谁干的,每个人好像都有不在场的证据,我昨天和刘主任一起出的门,周大姐也说跟你一起下班的,真不知道是谁干的。”小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偷偷看了一下小张的反应。果然,小张很慌张地接过话茬:“是啊,周大姐还跟我一起去喝了杯东西呢。”

“嗯,周大姐也说是你请她喝了一杯柠檬水呢……”小王和小张就这么聊着聊着一起离开了公司。(www.daowen.com)

后来,快分开的时候,小王突然问:“小张,昨天你和周大姐喝的什么呀?”

苹果汁啊,我最爱这个了。”小张随口一答,说完,他才知道自己说错了。

秘书小王让偷钱人小张不打自招的秘诀在于:他编造出了周大姐这个中间人,故意为小张制造了一个不在场的证据,而当小张对自己放松警惕,他再问这个问题,小张却回答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张在圆谎时,根本没注意到一个细节问题——这杯饮料到底是什么?而这一点,正是小王设下的一个圈套,当小王再提到这个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回答自己最爱喝的饮料,很明显,他是不打自招,也只好承认了偷钱的事实。

可见,我们在不知对手虚实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重复某一问题的方法来投石问路。但使用这一策略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所问的问题必须是细节性的、对方不曾留意的

就如案例中的秘书小王一样,问对方始料不及和不曾留意的问题,对方才有可能露出破绽。

2.对方前后几次的回答出入越大,越表明对方话语的真实性不高

有时候,对方前后几次回答的话中含义是同样的,但这也有可能是对方为了圆谎事先编造好的。此时,我们就要看他的几次回答的出入,因为人们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描述时基本上都会以同样的语气、词汇,否则,则会尽量想当然地编造语言。

可见,我们要想看透他人说的是否是真话,就要懂得主动出击,然后引导对方多暴露自己,最终把握好时机看出对方的真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