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现代交际中,倾听的作用尤为重要。倾听,是人们建立和保持关系的一项最基本的沟通技巧,也是一种心理技巧。英国管理学家威尔德说:“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没有积极的倾听,就没有有效的沟通。
说话是一种权利,但倾听也是一种义务。美国的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一些职场高层的平均时间分配是:9%的时间在“写”,16%的时间在“读”,30%的时间在“说”,45%的时间在“听”。可见,倾听意识有些缺乏。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沟通,以此获得对方的好感。只有用心倾听,我们才能获得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完整信息,也才能让说话者感受到我们的理解与尊重。用倾听向对方表达的是:“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很理解你。”当我们与交际对方达成一种心理共识的时候,我们的交际目的也就达到了。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当时的松下电器也遇到了其他企业所遇到的问题。为此,松下幸之助决定调整销售体制,但这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随后,为了倾听大家的想法,松下幸之助召开了集体会议。会议开始,松下幸之助就说:“今天我召集大家来这里,就是想知道名位对改变现下的状况有什么具体的想法,请大家各抒己见吧。”
说完,松下幸之助就请那个原本持反对意见的人带头发表意见,他则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倾听。
当所有人都发完言,松下幸之助才缓缓地站起来,开始陈述自己的意见,也就是新的销售方法、推行目的等。当松下幸之助说完,那些原本持反对观点的人居然都沉默了,接下来,他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应该说,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能解决这次的问题,完全得益于这次会议,而会议的成功也得益于他善于倾听。他把说话的机会交给这些下属,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从而很快消除了反对者的不满,最终成功推行了自己的改革措施。
其实,沟通的过程无非就是听与说的过程,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理解,更能帮助我们掌握很多言谈间的信息,是赢得他人好感的关键。
倾听不仅是一种心理策略,也是一种能力,戴尔·卡耐基认为:在沟通的各项能力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倾听的能力。滔滔不绝的雄辩能力、察言观色的洞察力以及擅长写作的才能都比不上倾听能力的重要。
具体来说,我们在倾听他人说话时有以下几个要点要注意:
1.保证你倾听的专注度
我们倾听他人说话,精力是否集中,不仅关乎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对方话里的含义,是否能发现一些细节性问题,更体现的是对对方的谈话是否在意。
并且,你要做到身体往前倾,直接面向对方,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脸、嘴和眼睛的三角区域,这不仅是一种尊重,更表明你在认真倾听,就好像你要记住客户所说的每一个字一样。
你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保持专注不分心,就是最基本的倾听技巧。这是所有技巧中最难养成的,但它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www.daowen.com)
2.用你的肢体语言给予肯定回答
以下是表达认同的肢体语言:面带微笑;眼神要专注;不时地点头;做一面镜子,感受他人的情绪:他人高兴,你也高兴,他人皱眉,你也皱眉……
3.不要急于打断,不要急于下结论,等你的客户说完
如果对方说出的是我们不同意的观点、意见,我们会在心里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反驳对方,但我们不要急于反驳或者作出判断,对不同的想法和不正确的观点,要等待对方说完以后再作进一步的交流。
4.与客户进行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为什么要闭着窗户,让对方来猜心思呢?不要再抱怨对方为什么不理解你、不相信你。用眼神与客户交流,如果我们两眼空洞无神的话,就会给对方留下心不在焉的印象,那么对方就会认为你不值得信赖。
与对方谈兴正浓时,切勿东张西望或看表,否则对方会以为你听得不耐烦,这是一种失礼的表现。如果目光游移不定就会使对方联想到轻浮或者不诚实,就会对你格外警惕和防范。这显然会拉大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为良好的沟通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
5.复述
我们在与他人沟通前最好复述一下对方的观点,这不仅是一种认同,更能检查你是否在认真倾听。
6.适当地使用讨教的语气求教
我们可以放低姿态,以讨教的语气进行交流,比如,你可以问对方:“请问,您刚才说的电脑的配置,指的是哪些方面呢?”倾听时如此反馈,一来会体现出你在认真倾听,二来可以满足对方好为人师的心理,以此促进交流。
7.表达认同,但先要停顿一下
当对方讲完以后,你不要凭自己一时高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应该先暂时地停几秒种,确保对方已经讲完你再说话,否则,假设对方只是暂时停顿整理思绪,那么,很明显,你接话只会让对方心生反感。同时,这样做,还有两个好处:你的沉默表示你对对方刚才所说的话非常重视。对对方的言论表示慎重,这是一种最大的恭维。第二个好处就是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可以准备如何应对对方的发话。
“喜欢说,不喜欢听”是人的弱点之一,喜欢被认同是人的弱点之二,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掌握这两个人性的弱点,让对方畅所欲言的同时获得一种认同感,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