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苦口婆心地正面说服似乎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人们都有不服输的逆反心理,越是被否定,越是要证明自己;越是受压迫,越是要反抗等。因此,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正话反说的暗示方法,诱导对方进入“圈套”,从而使对方心知肚明。
秦朝的优旃是一个有名的幽默人物。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这时能言善辩的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破例收回了成命。他的话表面上是赞同皇上的主意,实则是说如果按皇上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而麋鹿是没有能力用角把他们顶回去的。这样的正话反说,因为字面上赞同了秦始皇,优旃足以保全自己;而真正的含义,又促使秦始皇不得不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在应酬中,如果我们反对他人的意见,但又不想因此得罪人,把气氛搞僵,不妨运用这种正话反说的语言,既不伤对方的面子,又能收到想要的效果。
的确,正话反说是运用隐晦的语言旁敲侧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
一天早上,在上班高峰期,一辆公交车上挤满了人。突然,一个急刹车,一个老人一不小心踩了旁边的姑娘的脚。年轻人脾气大,姑娘立即说了一句:“你个老不死的!”
车上的人都看着姑娘,也都想听听老人是怎么回答的。没想到老人一点也没生气,反而笑着说:“谢谢!谢谢!”
老先生为什么这么回答?车上的人都糊涂了。人家骂他“老不死的”,他不但不生气,反而乐着说“谢谢”,想必是老人已经老糊涂了。
此时,就有一人问老先生:“人家骂你,你还谢人家,这是为何呢?”
老先生说:“她哪里骂我了?她这是祝福我呢,她说的这句话,第一说我老了,第二说我不会死,这不是给我祝福吗,我不应该感谢她吗?”听到此话,周围的人都笑起来,而姑娘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事实上,老先生的做法是对的,他运用的就是正话反说的语言暗示法,面对年轻姑娘的无礼,他心中肯定不满,但却没有当即用语言反驳,而是采用一种语言转移暗示法,将不利于自己的话,转移为有利于自己的话,从而让姑娘认识到自己的失礼。
如果你是一个深谙批评艺术的人,就要努力去满足下属的这种心理需求。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正话反说来达到让对方心知肚明的效果呢?
1.先肯定
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被直接指出错误,批评的副作用也是可想而知的。相反,人人都爱被表扬,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批评。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的缺点、失误以及小错误,我们不妨先采取正面鼓励、肯定和表扬的方式,这样,会把对方的错误意识上升到最高点,在后面的批评指正工作中,对方的领悟也就加深了。(www.daowen.com)
在一节英语课上,老师挑同学起来带读单词,并且读完后大家要给这位同学提出一些意见与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李想很幸运地被老师挑中,他平时英语成绩不错,因而胸有成竹地拿着课本走上讲台,尽力使用最标准的发音带同学们读单词,尽管如此,读完之后,他还是马上“遭遇”大家的“找错”,李想感到羞愧难当。
然而接下来班长的找错过程却让李想又重新找回了自信。班长是这样说的:“首先,李想的带读是非常优秀的,他的发音等都很标准,只不过呢,有几处小的错误……”因为这句话肯定了李想的带读工作,使他的信心没有受打击,所以李想对班长的指正也听得更“清楚”,记得更牢,对英语的兴趣也是只增不减了。
2.矛盾法得出正确结论
有一次,他在塞纳河畔开了一个画展,把自己的作品都张挂起来。有个50多岁的妇人从旁边走过,见了他的画,说:
“哎哟,这画可真有意思。眼睛朝那边,鼻孔冲向天,嘴是三角形的呢!”
皮埃尔对老妇人说:“欢迎你来参观,太太。这就是我描绘的现代美。”
“哦,那太好了。小伙子,你结婚了吗?我把长得和这张画一模一样的女儿嫁给你好吗?”
老妇人的一句问话,使皮埃尔陷入了双重标准的窘境。
这种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幽默的氛围。这种方法能制造幽默,因为它们常常把人置于几种不同的环境中,凸显出人类的弱点,令我们惊讶、羞惭、深思,让我们觉得有趣、可笑、意味深长。
总之,要让他人心知肚明,目的不在于批评,而在于指正,正话反说更能达到效果,更发人深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