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人心隔肚皮。”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更是在处处设防,担心上当受骗。特别是一些圆滑世故的人,喜怒不形于色,我们单从语言上很难看出这类人的内心活动。所以若非通过观察对方的神色举止,是无法轻易地判断出来的。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一天晚上,从事销售行业的丈夫很晚才回来。进门后,看见妻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在等他,他就向妻子解释因为有许多事要和客户交谈,所以才耽误了时间,并保证下次一定尽早赶回家,陪妻子吃饭,希望妻子原谅他。但他说话时却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摸嘴唇,而且尽量避免与妻子的目光相对。善良的妻子也没有多想,为“疲惫”的丈夫准备好宵夜后,就睡觉去了。
事实上,我们很明白,丈夫撒了谎,因为他的动作已经出卖了他,他一连串的动作都是为了掩饰什么。遗憾的是,这位善良的妻子还是被他的理由蒙骗了。当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和故事中的这位妻子一样“善解人意”,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一销售场景:
客户:“价格真的太贵了!我看我还是不买了。”为其介绍产品的是销售员小李,小李听到客户这样说,并没有放弃推销,因为她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客户看到这款化妆品时,突然睁大了眼睛,便不再看其他款了。
于是,她尝试着问:“小姐,那您认为贵了多少钱呢?”
客户:“至少贵了500元吧?”
小李:“小姐,您认为这套化妆品能用多久呢?”
客户:“这个嘛,我比较省,怎么也要用半年吧。”
小李:“如果用原来牌子的化妆品,要用多久呢?”
客户:“原来两三个月要买一套吧,因为效果不太明显。”
小李:“这样吧,您看原来那个牌子的化妆品是200元一套,可以用两三个月,我们按照三个月计算,您半年需要花400元,但是小姐,实不相瞒,我们的化妆品如果您省着用,至少可以用一年,这是所有客户得出的共同经验,由于它富含的营养成分比较多,所以每次只要用一点,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了。”
客户:“真的是这样的吗?”
小李:“这是我的客户一致的反馈。这个周末您有时间吗?我已经约了所有客户举行一个联谊会,希望您也能参加。”
客户:“这样啊,好,我相信其他女孩子的眼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化妆品推销员处理客户异议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之所以能判定出客户的反对意见“我看我还是不买了”并非真实的想法,是因为她观察到客户的眼神变化:客户看到这款化妆品时,突然睁大了眼睛,便不再看其他款了。这是一种心有所属的表现。
可见,聪明的人不会只听交往对象的语言,还会观其神色举止,因为言语可以装假,而神色举止的真实性却高得多。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神色举止来洞察他人的内心呢?
1.神色
(1)当对方眼神四射、游离不定时,这说明对方已经对你的谈话没有兴趣了。此时,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停止你的言论或者再寻找一个新的、能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2)当对方的眼神上扬时,便说明你的话让对方感到不以为然。此时,即使你能寻找到更多充分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言论,也很难让对方信服,你还不如戛然而止。(www.daowen.com)
(3)当对方面带微笑、神色恬静时,这表明对方对你的表现很满意。此时,你不妨继续说几句对方爱听的话。如果你有求于他,那么,此时开口的成功概率比较大。
当对方有以下神色时,表明他是乐于并专注于倾听你说的话:
(1)嘴角向后拉起,或是嘴呈半关状态。
(2)随着讲话的内容,表现出各种表情(因为他正听得入迷)。
(3)眼睛眯起来,或者眨都不眨。
(4)随着讲话人的动作或指示而转移他的视线。
2.举止
举止,指的就是身体语言。什么是身体语言呢?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
以下是一些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常识性身体语言,需要我们掌握:
(1)付账: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在空中捏在一起或在另一只手上做出写字的样子,这是在餐厅表示要付账的手势。
(2)愤怒、急躁:两手臂在身体两侧张开,双手握拳,怒目而视。也常常头一扬,嘴里咂咂有声,同时还可能眨眨眼睛或者眼珠向上和向一侧转动,也表示愤怒、厌烦、急躁。
(3)很骄傲、不可一世:用食指往上推鼻子。
(4)赞同:向上翘起拇指。
(5)“讲的不是真话”:讲话时,无意识地将一食指放在鼻子下面或鼻子边。
(6)“别作声”:嘴唇合拢,将食指贴着嘴唇。
(7)“害羞”:双臂伸直,向下交叉,两掌反握,同时脸转向一侧。
(8)威胁:由于生气,挥动一只拳头。因受挫折而双手握着拳使劲摇动。
(9)绝对不同意:掌心向外,两只手臂在胸前交叉,然后再张开至相距1米左右。
(10)因为事情失败而颓废: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向下,向身体两侧伸出。
当然,观察人的神色举止只是读懂人心的一个小小的部分,需要我们掌握和了解的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观察,于细微处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动态,这样,即使面对那些经验丰富的人,也能先观其心而采取具体的应对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