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文体选择与搭配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文体选择与搭配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受到尊崇的文体。还有一些在文学史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文体。它们构成了文学史书写的基础部分,或者说本质部分。由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导致了这种文体的两面骑墙的特征。从上面可以看出,经过历史的筛选淘洗,文学史最终的书写对象其实就是三种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这些都是文学史作品选择的基本文体。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文体选择与搭配

以“文”为本,这是文学史的基本立场。但这只是大而化之的说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就会涉及一个根本的也是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以哪些“文”为本呢?

在中国古代,“散文”就是一个混乱的概念。它可以指称文学性的散文创作,如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也可以指政府公文,即所谓的散体文都是散文;也可以包括历史创作,如《史记》、《汉书》等。这一对象所指的模糊性,为文学史的书写带来了困难。

这种情况在现代时期同样存在。文体是文学史构成的本体部分,因为它直接指向文本的风格样式。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中被写进文学史的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的文体:首先是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最为尊崇的部分,不用统计,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将其列入叙述的范畴之内。当然,被尊崇的是新诗,而不是旧体诗。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之上,继承了中国文学对于诗歌的尊崇意识,但是却反对旧体诗入史。当然,也不乏基于时间的维度,而将旧体诗入史的。但在总体上处于少数。其次是小说。当中国文艺史家历史意识觉醒的时候,小说就被作为与诗歌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文体而在文学史中加以叙述。虽然在中国古代其地位等而下之。再次是散文。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受到尊崇的文体。现代时期出版的古代文学史都把散文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加以叙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例外。在所有的现代文学史中,散文应该是“美文”,一直具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尽管现代散文理论已经很发达,但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显然不及诗歌和小说,叙述的篇幅和比重相较于古代有着较大的下降。在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还将报告文学作为散文之一种列入其中进行叙述。以上三种文体在所有的文学史中都一定会被述及的。

还有一些在文学史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文体。首先是戏剧。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于传统戏曲基本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文学特性,所以传统戏曲尽管在现代时期仍然非常的繁荣,并出现了梅兰芳等戏曲大家,但现代文学史并不述及。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只述及对于新文学来说具有合法性的话剧。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史中都有关于话剧发展的描述。其次是翻译文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与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8章为“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蓝海的《中国抗战文艺史》(现代出版社1947年版)也注意到抗战时期翻译界的“名著热”现象。[1]还有“电影文学”、“报告文学”和“文学批评”等等。(www.daowen.com)

在上述所列举的所谓的“文体”中,通过我对于文学史的观察,有些基本的文体仍然活跃在文学史书写中,有些则已经隐退了,有些则正在隐退。依然活跃的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所有的文学史都雷打不动地叙述到这些文体的文本。它们构成了文学史书写的基础部分,或者说本质部分。没有对于诗歌、散文、小说作品的叙述的文学史是不可想象的。而其他的则各有其处境:话剧,本是新文学最新的部分,因为它纯粹是舶来品,以用来代替中国传统的戏剧的。在早期的现代文学史中,大都列有专门的章节来叙述话剧作品及其演变的历史,但是,及至当代尤其是到了90年代后期,文学史越来越对于话剧不感兴趣了。原因在于,话剧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文体,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但有文本,还有表演和导演,甚至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当现代时期,剧作家比较重视文本的时候,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具有极强文学性的剧本,所以它可以纳入文学史讲述的范畴。而一旦当它不再总有剧本,在消费时代降解为一种纯粹的舞台艺术的时候,它已经不属于文学史讲述的范畴了。还有电影。早期也有文学史将其列入文学史的讲述范畴,但那也是基于电影剧本。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技术性特征的综合艺术,一旦没有了剧本也同样不属于文学史关注的对象。尽管唐金海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不但把电影文学纳入文学史,而且对电视剧文学也应进行专门的叙述;但是这毕竟不是文学史写作的主流。再次是翻译文学。文学翻译存在极为强烈的二度创作的问题。阅读翻译作品,与其说是与原作者作品对话,还不如说是在与译者对话。但是,翻译文学毕竟是一种二度创作,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创造性总是受到原作的掣肘,其版权当然也受到原作的巨大制约。所以文学史上尽管有许多史家将翻译作为创作来看待,但还是无法阻止其在后来的文学史讲述中的失落。最后是报告文学。由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导致了这种文体的两面骑墙的特征。它也是越来越多地被列入了新闻学史的叙述范畴,而不是文学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经过历史的筛选淘洗,文学史最终的书写对象其实就是三种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也就是那些纸面的文字创作,文学性的创作。这些都是文学史作品选择的基本文体。但是,中国现代时期由于很多综合艺术都有着优美的文本,如话剧它不仅是表演文本,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有着优美的文字文本;还有的电影它的存在也不仅是镜头文本同时也存在着优美的文字文本,因此,都可以将其纳入文学文体书写的范围之内。

总之一句话,文学是文字之学,只要有文字文本,而且是优美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体式,都可以入选文学史书写的法眼。我碰到的一些文学史,把一些没有文字文本,即使有文字文本也没有文学性的电视剧和电影等都纳入到文学史中来。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有的电视剧和电影等虽然具有优美的审美性,但是却根本没有文字,也没有文学性,虽然文学性也是一种审美性,但文学性和审美性还是有差异的。文学性的审美性首先建构在文字的基础之上。假如因为电影和电视剧同属文化范畴而纳入的话,显然文学史就会膨胀为艺术史,膨胀为文化史。当学科界限消失的时候,文学史也就不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