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详细解析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详细解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用财政收入总额、财政收入总额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体现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主要是其相对量,即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指标的关系。因此,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可由税收收入占GNP的比例体现出来。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详细解析

第三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在数量上的总水平。它是衡量国家财力和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大小的重要指标。通常用财政收入总额、财政收入总额占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财政收入规模,从政府的意愿及满足财政支出的角度出发,似乎是越多越好,但财政收入受国民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过多,会减少企业和个人占有社会产品的份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过少,又满足不了政府实现其职能的财力需要,因此,如何确定适当的财政收入规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可以用财政收入的绝对量和财政收入的相对量两种指标。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及其衡量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的实际数量。财政收入的绝对量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集散程度,体现了政府运用各种财政收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参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范围和力度。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是财政总收入,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总收入、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和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收入或补助收入,地方上解中央收入,以及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等。财政收入的绝对指标系列,具体反映了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形式和数据。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及其衡量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有关经济和社会指标的比例。体现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主要是其相对量,即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指标的关系。衡量财政收入相对规模的指标通常有两个:一是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二是税收收入占GNP或GDP的比重。

1.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

这一指标综合体现了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关系,体现了政府调控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结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力度、方式和地位等。在GNP一定时,财政收入占GNP比例越高,表明社会资源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机制集中配置的数额越多,私人经济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反之,财政收入占的比例越低,表明政府介入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和直接配置资源的份额和力度就越小,市场配置的作用和地位也就相对增强。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是衡量一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指标,其他指标如财政收入占GDP或国民收入的比例以及在分级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等,都可由这个基本指标推导出来。

2.税收收入占GNP的比例

税收已成为现代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和最稳定的来源,税收收入通常占财政总收入的90%左右。因此,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可由税收收入占GNP的比例体现出来。税收收入占GNP的比例又称为宏观税负率,它是衡量一国(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

3.非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

非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反映了一国(地区)的GDP中由政府以各种非税收收入形式占有或支配的份额。税与非税收收入的功能不尽相同,所体现的收入原则有很大差异,而且,税与非税收收入在政府的预算处理方式上也不相同,而且税与非税收入客观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削减关系,反映了政府不同时期的财政收入政策或是财政政策的不同指标。而且,非税收收入如果占GDP的比例过大,有可能会侵蚀税基。因此,仍有对非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这一指标进行研究的必要。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的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相适应。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增大了,必然要压缩社会消费水平。相反,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就要减少国家财政资金的必要集中,从而影响国家的建设投资以及国防、科学、文教、卫生、支援农业和必要的物质储蓄等方面的开支,延缓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财政收入规模必须适当,它要受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价格及收入分配体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最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人均占有GDP上。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是形成财政收入的基础。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多,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就会比较大,财政收入占GNP或国民收入的比重就会比较高,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均是如此。

经济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经济因素对财政收入绝对量的影响。经济越发达,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可供财政分配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财政收入通常也会随着的GNP增长而基本同步增长。如美国在20世纪初,GNP约为205亿美元,财政收入约为16亿美元;而到20世纪90年代(199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433亿美元,财政收入为12020亿美元。在扣除分配程度加深的因素后,其财政收入绝对额仍然有极大的增长。在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尽管财政参与分配的程度很高,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但就财政收入的绝对额来看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一个国家政府财力的对比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其次,财政的分配对象是剩余产品,在整个社会的剩余产品中,政府也不可能全部将它们用于财政支出,在价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们的必要产品消费是相对固定的,随着人均的增加,剩余产品增长的速度超过了GDP增加速度,财政收入规模就可能相应扩大。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NP值的比重基本上都是随经济的发展、人均GNP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以美国为例,其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在20世纪前20年基本上都在10%以下;20~40年代逐步上升到20%左右;50~70年代逐步上升到30%左右;80~90年代则都在33%以上。横向来看,1986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5.4%,中等收入国家为24.0%,而英国为37.9%,法国为40.9%,荷兰则高达51.6%。(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从根本上看,不同国家的财政收入分配都是由与之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

据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测算,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诸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比重已从20世纪初的5.2%,上升到20世纪中叶的40%,70年代进一步上升到60%以上,其中美国和日本等国高达80%左右。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通过降低物耗,提高剩余产品价值的比例,从而扩大财源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尽管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但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8倍,它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每百元可提供50元财政收入,而其他因素仅为13元。由此看来,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制度因素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制度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由于不同的制度对政府财政的职能和作用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会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分配制度。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区分了四种制度:古典的(自由的)资本主义、新古典的(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正统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和自由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等四种类型。制度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大小,从而直接影响财政集中率,即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比重。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影响财政分配在整个经济分配中的份额,政府职能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影响各级政府财政分配在整个财政分配中的份额。在古典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的职能作用最小,而在正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职能作用最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的扩大引起的财政收入规模增大,以及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实践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引起的财政收入的变化,都证明了制度因素对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指标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在一些基本制度大体相似的国家,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仍有一些差异,通常与各国政府所选择的福利政策有关。如同样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和北欧各国,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北欧各国大多数是高福利的国家,因而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可高达50%。相比之下,美国政府的福利压力相对要小得多,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一般维持在33%左右。

(四)价格因素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价格因素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通常不是实质性的,而主要表现为对财政收入的货币表现形式的影响。由于现代国家的财政收入都是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以货币形式来实现的,因此价格的变动当然会影响财政收入的货币表现额,物价的上涨将导致财政收入的贬值现象。财政收入的变化是通货膨胀对财政收入分配效应的指示器。通货膨胀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但小于名义增长率;二是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名义收入是正增长,实际是负增长;三是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不增不减。

此外,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还与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将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一是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这些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二是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利比例是不同的。这样,产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缴的税收就会有增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最终影响财政收入规模。

三、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和调整

如何确定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财政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关系。财政收入规模,一方面必须保证国家行使其职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能妨碍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如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大,将会影响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如果过小,使资金过于分散,国家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满足,财政的宏观调控削弱,也不利于国民经济资金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所以必须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规模。

确定财政收入的规模可采用两种方法:

(一)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指综合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数量关系式确定财政收入的规模。

(二)支出测定法

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如果测定出各种公共需要对财政的资金需求量,换句话来说,就是测定出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的合理支出,那么,相应的一年的合理的财政收入就是本年度应该组织的财政收入数额。

上面的两种方法是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比较理论性的、原则性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财政收入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定数值或比例,应根据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政府职能的变化而适时地加以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