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融危机原因探究及制度根源

金融危机原因探究及制度根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引发了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人说,表面上看这两次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1929年大危机的导火线是有效需求不足;当下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却是有效需求“过度”。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因此,短期利率上升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是银行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

金融危机原因探究及制度根源

二、危机原因探寻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钱教授突然反问道,张金伟先是一愣,他没有想到钱教授会突然地发问,“从历史上发生的危机看,危机发生的原因应该是多样的,如过度投机、故意炒作、国际资本冲击、金融疏于监管等等”,钱教授笑了笑,接着说道……

(一)危机根源争论

相信人类从第一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就从没有停止过对金融危机发生根源问题的探讨,那么金融危机究竟有没有根源?国内外的学者大都认可金融危机应该有根源,但具体到根源在哪儿,则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从1929年美国大危机爆发起,经济学界就没有停止过对危机根源的反思。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引发了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些反思似乎不得要领,总是在“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上转圈子。有人说,表面上看这两次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1929年大危机的导火线是有效需求不足;当下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却是有效需求“过度”。但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并无本质不同:都是生产超过了人们的有效需求。

有人认为,许多经济学大师都发现,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都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正循环过程:从繁荣、过度繁荣、疯狂直至崩溃;然后转入负循环过程:那就是资产价格崩溃、通货紧缩经济衰退、萧条,然后再缓慢复苏。这两个过程是怎么产生的?起点是什么?我们仔细研究每次金融危机,发现每一次金融危机在第一个阶段即正循环出现之前,毫无例外都有一个信用宽松或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的过程。崩溃是怎样开始的?即负循环是如何开始的?毫无例外都是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开始的。资产泡沫可能是股市房地产市场泡沫,也可能是其他资产出现泡沫。经济体系一旦进入正循环和负循环过程,即使政府采取各种政策行动来试图阻止资产价格泡沫的恶化和泡沫的破灭,实际上却往往无能为力。比如美国政府尤其是美联储在2005年开始发现资产出现泡沫之后,连续17次加息,从1%一路加到5.25%,也没有控制住。资产价格泡沫最终是自己冲到一个无法维持的高度,随着人们预期的改变而轰然崩溃。所以,要寻求金融危机的根源,要先弄清楚货币政策、货币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否认,货币制度的安排是人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它虽是无形的,但时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古典经济学大师李嘉图说过:“货币政策就像路灯一样,只有坏了时人们才明白其重要性。”

还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www.daowen.com)

(二)危机的导火索

在现代经济中,健康的金融系统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及保持有效的风险控制能力的最有效的保证。不少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以某些金融机构的倒闭为征兆,而金融机构在金融动荡中的脆弱性又往往使得局部的金融市场演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自198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四分之三成员国的金融体系均出现过问题。金融系统的不健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央银行控制能力低;二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类似的问题会产生以下影响:降低金融中介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导致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财政成本,引发经济衰退,造成产出和财富的损失。

1.短期利率上升。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为短期存款也就是对广大银行储户的借款,资产主要为长短期贷款,资不抵债时就宣告破产。当短期利率上升时,金融机构支付的利息增加,但由于资产方面主要是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资产收益不能很快调整,银行的利润就可能降低或发生损失。因此,所有的银行都可能面临某种程度上的利率风险,即使银行能将利息负担转嫁给借款者,实际利率上升也会通过借款者的偿债能力下降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因此,短期利率上升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是银行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而短期利率上升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通货膨胀的上升、银根收缩、国际利率上升、金融自由化放松、银行利率限制及防卫对汇率的攻击等。

2.银行借入外汇贷出本币。当银行借入外汇、贷出本币时,本币的突然贬值就会威胁到银行的盈利,因为只要货币贬值对放款者而言都是一种损失。许多国家对银行的外汇头寸作出限制,但有时银行会规避这些限制,例如在国外融资的银行可能选择发行用外币标值的国内贷款而避免外汇暴露头寸,这时外汇风险转嫁给借款者,但本币突然贬值仍可以通过坏账增加对银行的盈利造成负面影响。外汇贷款在1981年智利、1985年墨西哥、1994年土耳其等国的银行危机中都起了一定作用。拉美、亚洲、东欧国家90年代初期的经验表明,短期外国资金大量流入后银行存款的大量提现可能导致银行危机。基于资本账户开放,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涌入,造成国内信贷膨胀。当国外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下降或投资者对国内经济的信心动摇时,国外投资者大量抽逃资金,这时国内银行就可能因流动性不足而发生危机。

3.银行存款保证与过度信贷。如果不对银行存款进行保证,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会使存款者在银行宣布破产之前大量提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银行挤兑”。因为银行资产是非流动性的,存款挤提加速了银行的崩溃。实际上,Diamond&Dybvig(1983)已经指出,银行的倒闭可能是自我加强的,也就是说即使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并未恶化,只要存款者认为别的存款者在提现就可能引发银行的倒闭。理论上说,如果对存款进行保证,应该不会发生挤兑现象。存款保证可以是明示的,即银行从政府部门或私人保险公司为储户购买全部或部分的保险;也可以是暗示的,即存款者正确地判断政府或者不让银行倒闭,或者在银行倒闭时,会对存款者提供补偿。但实际上,政府的保证会使银行偏好更大的风险,即道德风险。如果对银行的外部监管不力,由于道德风险就可能导致银行过度信贷。然后这些银行的过度贷款产生了通货膨胀——并非一般商品而是资产价格的膨胀。资产价格的膨胀产生于一个循环的过程:风险贷款不断增加,促使资产价格不断上升,使金融中介机构的状况看起来更好。然后泡沫破裂,金融机构的坏账剧增,资不抵债而导致破产。当进行金融国际化时,这一扭曲会进一步加剧。假设一国没有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则必须依赖于国内的有限储蓄,对国际市场利率变化不敏感。这样金融中介机构产生的过度投资需求并不能在事实上导致过度投资——只能引起利率上升。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就可能使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演变成现实的资本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