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北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西北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西北道教胜地典故陕西Shanxi尹喜观象楼观台1.尹喜观象楼观台楼观台位于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边,距西安约七十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另在楼南高岗筑说经台,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成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至明清,已形成道教十方丛林性重点宫观,为西北数省道教徒授戒律、学习道教知识的主要场所。

西北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第七章 西北道教胜地典故

陕西

Shanxi

尹喜观象楼观台

1.尹喜观象楼观台

楼观台位于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边,距西安约七十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相传,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晋惠帝在此植树十万余株,迁来居民三百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唐高祖李渊老子为祖宗,亲往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并扩建规模。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近3000年的历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老子墓、炼丹炉、吕祖洞、十志洞、迎阳洞、栖真亭、元始台、化女泉、上善池、延生观、王母宫、西楼观、八卦井、红孩洞、龙庙等文化古迹、遗址六十余处。

2.紫气东来,老子传道

据传,周时大夫尹喜,字公文,自幼聪明好学,善观天象,遇事沉着,长于思考,瘦削的面孔上嵌着一对深邃明亮的眼睛。他喜爱凝神沉思,能把一切世事看穿,心胸广阔,以德化人,故而手下人对他无不五体投地。遇有疑难之事,都要请教于他。

一天早上,尹喜登草楼而东望,见东方天空紫气升

腾、祥云缭绕。尹喜本善于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他自言自语地说:“夫阳气尽九,星宿值合,岁月并王,复九十日之外,应有圣人经过京邑,吾当于函谷关遮迎之。”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到关,敕门吏曰:“若有老翁从东来,乘青牛,勿听过关,当禀我知。”

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至期,果见一老者骑青牛而来。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肩,眉长三寸,慈祥中透着深不可测的智慧。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

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系周守藏史。因周室内乱,去官,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躬身迎迓,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老君曰:“吾亦知子之奇。”遂相携入关。

关令尹喜在老君前执弟子礼甚恭,不时请问道要。一日跪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弃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老君为之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即《道德经》五千言。其他问请之精义,尹喜另行整理成书,名《关尹子》。另在楼南高岗筑说经台,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成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3.上善若水,祛病救民

说经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宫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相望。山门前,有石阶盘道,蜿蜒而至台顶。楼观台之说经台前,有一八角亭,八角亭内竖立石碑一块,碑上有我国古代大书法家赵孟的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书法遒劲,气韵生动,是一块珍贵的文物古碑。亭侧有一石砌的小水池,池内壁有一张口石龙头,口中吐水,使池水终年不断,这就是有名的古楼观文物古迹之一的上善池。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春,周至地区遭遇千年不遇的时疫,在此疫中死亡的人不少。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致坚,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前门有块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我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说经台山门之前寻找石板,小道士果然在说经台前,山门外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更觉神奇,就用此水治了三十余名道士的时疫。凡喝此水者,只要两个时辰,其病自愈。消息传出后数天,远近百姓皆来取水,凡饮此水者,时疫皆退,简直就是“药到病除,圣手回春”。三年以后,元翰林院学士,大书法家赵孟来楼观台游览,听得泉水医病的故事,深感奇异,又因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等文字,就写了“上善池”三字。

4.老子试徒,美女化泉

说经台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炼丹炉,传为老子当年炼丹所用。台的东南方有一个“仰天池”,传为老子当年打铁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台的西边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训弟子徐甲之处。传说老子西游途中将一具白骨点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达函谷关后,老子将七香草点化成美女考验他,徐甲经不住诱惑,刚要有所动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现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为其求情,老子方又点化白骨为徐甲,并用拐杖怒触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冽,至今尚可饮用。台的东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为椭圆形,冢方4米,占地20平方米,墓前有清代毕沅书“老子墓”碑石。

西安城里八仙宫

1.吕祖成道地,慈禧避难处

八仙宫原称“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初创于宋,建于唐兴庆宫局部旧址。其名之由来,源于八仙故事。相传此处为唐代“长安酒肆”,吕洞宾在此饮酒,遇钟离权点化而得道。后人于其地立“长安酒肆”石碑。题“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相传吕洞宾落第后遇钟离权,钟离权于炉上煮黄粱饭,并拿了个枕头给吕洞宾睡觉。吕洞宾梦见自己中进士、当官、升侍郎、成亲、为宰相、被诬告、获罪、家破人亡、穷困潦倒……这时,他忽然醒来,见黄粱饭还未熟,方晓贵不足喜,贱不足忧,人世不过一场大梦。于是弃家拜钟离权为师,入终南山潜心修道,后于“长安酒肆”(也就是今天的八仙宫)飞升。

据八仙共碑石记载,宋时此地常闻隐隐雷声,百姓因建雷神庙以镇之。后有人看见八异丐于雷神庙手捉飞来蟑螂食之,丐去后遗下遍地粟壳,乃视为八仙游戏人间,遂建庙祀之,称为“八仙庵”。到了元代,道教全真教大兴,全真教以汉钟离、吕洞宾为北五祖之二,遂在此“长安酒肆”、仙迹故址“雷神庙”、“八仙庵”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庙宇殿堂,成为颇具规模的庙观。至明清,已形成道教十方丛林性重点宫观,为西北数省道教徒授戒律、学习道教知识的主要场所。

据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难至西安,住于八仙庵西花园内,赐银千两给当时方丈李宗阳“增修牌楼”,并颁赐观额,名“敕建万寿八仙宫”。于是八仙庵改名“八仙宫”。

2.八仙传说

宋元之际,民间流传的八仙传说逐渐形成。八仙传说与金元时全真教的兴起有关,全真道所奉的“北五祖”中有钟离权和吕洞宾,而钟、吕二仙在八仙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道藏》有《钟吕传道集》,钟吕金丹道风行宋元,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南宋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有《混元仙派图》,列出钟吕的传承世系,第一代钟离权传吕洞宾,后以吕洞宾所传为多,有曹国舅、何仙姑、李铁拐等。这说明钟吕金丹道的兴起与元明八仙故事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后者的许多原型来自前者。元代的八仙名目不尽相同,如有的无何仙姑,而有余仙翁;有的无张果老、何仙姑,而有风僧哥、玄壶子。直到明代才大体上定型,但也还有个别不同的说法。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俗称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据道书记载及民间传说,八仙“事迹”如下:

大道无相铁拐李

铁拐李,相传名叫李凝阳,或名洪水,小字拐儿,自号“李孔目”。《混元仙派图》称其为吕洞宾弟子。《历代神仙通鉴》载:李凝阳从老子和宛丘生魂游华山,嘱弟子曰:“倘游魂七日不返,方化我尸魄。”不料弟子因母病危,提前将其尸体焚化,游魂无依,附于林中一饿死的乞丐身上,变得形容丑陋,跛右脚。老子告诫他说,真道不可着相,只须功行圆满,便是异相真仙。铁拐李常常拄铁拐,背葫芦,游历人间,解人危难。

神人托生钟离权

钟离权传说是神人托生,生下来不哭不闹,不吃不喝,到第七天时忽然说了一句让人大吃一惊的话:“身逐紫府,名出玉京。”紫府、玉京都是玉皇大帝的宫殿,这明摆着是说他在天宫中已经挂上了号。长大以后,做了汉代的大将军。有一次奉旨征讨吐蕃,不幸兵败失利,独自一人逃出来钻入山林中。但这对他来说却并非坏事,这时便有异人指点他寻到了东华帝君的府上。东华帝君给他饮了麻姑酒,又给他吃了胡麻饭,然后对他说:“功名富贵,总是浮云;战争胜败,都是气数。你看万古以来,有谁长坐江山,有谁永享富贵?将军又何必苦恋功名?”钟离权听了这番话,一腔英雄热血顿时化为飞灰,转而拜东华帝君为师,专心修道。以后又得高人传授,从此日日飞升。以后与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等人结为道友,号称八仙,四处云游,随心所欲,济世度人,普佑天下。

八仙中的半边天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神。传说何仙姑十五岁时得到异人指点,吞食云母粉而变得身轻如燕,往来如飞。后来干脆辟谷不食,语言也与常人不同,能知未来过去,能断人凶吉祸福。有人说武则天曾召见过她,但在赴京的路上却抛下宫中来人忽然不见;又有人说唐明皇时她又在宫中出现,驾五色云降临宫中斋坛。

貌似乞丐实是仙

《续仙传》载称: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每行歌于城市乞索……似狂非狂。行则振靴言曰:‘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后踏歌濠梁间,于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后来传说,蓝采和有时变成挎着花篮的姑娘,直到清代的戏文中还是女妆打扮。

很多人都认为蓝采和不是这位仙丐的本名。有人说他就是唐末五代著名的道士陈陶。陈陶本来出于儒业名家,很有学问,可惜生不逢时,只得入山隐居,每日上山采药,以卖药为生。卖了药便回来喝酒,喝完酒便起舞唱歌。他唱的歌是:“蓝采禾、蓝采禾,尘事纷纷事更多。莫如卖药估酒饮,归去深岩拍手歌。”这首歌是他根据山里的民歌重新填词的。

不读诗书学神仙

韩湘子,字清夫,据说是唐吏部侍郎韩愈之侄,或外甥、侄孙。《列仙全传》卷六载:“遇纯阳先生而从游,登桃树堕死而尸解。”韩湘子来拜见韩愈,韩愈勉力他用功圣贤之学,韩湘子回答说:“湘之所学与公异。”曾作诗自称:“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韩愈不信,即为开樽,果成佳酝;又聚土,一会儿开碧花二朵,花间拥出金字一联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愈读之不解其意,后因谏佛骨事谪官潮州,途中遇雪。韩湘子冒雪而来,问道:“公能忆花间之句乎?”愈询其地名即蓝关,感叹不已,方信湘之不诬。传说他系吕洞宾弟子,被吕度为仙人,由此名列八仙。

不贪富贵只羡仙

传说曹国舅是北宋著名大将军曹彬的孙子。他出身显荣,仪表非凡,身在富贵之中,却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粪土;他又生性恬静,一心向道,连皇上的恩宠封赏,也不当回事。一天恰逢钟离权、吕洞宾二位仙长云游到这里,知道曹国舅有修仙的意思,就问他:“你在这里修炼什么?”国舅不假思索,随口答道:“修道。”二位仙人问:“道在什么地方?”国舅用手指指天。这时钟、吕二位知道曹国舅已经悟到了修道的真谛,于是传授他道家秘法,将他引入仙班。

孚佑帝君内丹祖

吕洞宾,在道教中是“北五祖”之一,又被封为“纯阳孚佑帝君”。传说他本是唐末京兆人,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后来游华山遇到仙人钟离权度化得道。正史《宋史》上则说吕洞宾是唐末宋初关西异人,有道术,也精剑术,虽然已经百余岁,却还是步履轻捷,顷刻间往来百里,常至华山与另一位著名道人陈抟相会。吕洞宾和钟离权把炼内丹的方法加以系统整理,并大力宣扬,对于后来道教有很大的影响,他和钟离权也被奉为“钟吕内丹”的祖师。

毛驴倒骑张果老

传说张果老是混沌初分时的一只蝙蝠精所化,经常倒骑小毛驴,日行万里。到了住所,他便把这小毛驴像纸一样折起来放入口袋里,他日要用时再取出放开。唐玄宗派人到修道的中条山去请张果老入朝。使者态度傲慢。张果老不动声色,当时就来了个气绝身死,吓得使者连忙焚香求情,张果老才慢慢苏醒。直到玄宗第二天派人来请,这才慢吞吞地进宫。玄宗看到张国老貌不惊人,就问道:“先生您是得道之人,为何也老朽成这个样子?”张果老一听,不如干脆将头上几根稀毛拔光,把嘴里几颗疏齿也敲光,弄得满头满脸都是鲜血。玄宗连忙派人将他扶去息歇,可等一会儿张果老重新出来时,面目虽然没变,但已经是满头黑发,满口皓齿了。

全真祖庭万寿宫

1.重阳祖师北七真

历史上的王重阳(1113-1170年)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一代宗师。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成。入道之后改名祊,字知明,号重阳子。其家族本为咸阳著姓,后迁居终南山刘蒋村。重阳幼好读书,自稚不群。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又颇喜弓马,金熙宗天眷初(1138年)应武举,中甲科。

相传48岁时,王重阳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吕洞宾之化身,授其修炼口诀,遂通仙道。曾作《遇仙诗》云:“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正隆五年(1160年)中秋,再遇其师于醴泉,且“留秘语五篇,令师读毕焚之”。又指东方令观之,见七朵金莲结子,其师笑曰:“岂止如是,将有万朵玉莲房也。”后创全真派,即以金莲为其标志。于是离家,游居终南之间,举止若狂,世人莫测其情。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于南时村作穴居之,潜心修持。名“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风灵位”于墓上。至大定三年(1163年)秋天功成,埋填此墓,迁居刘蒋村结茅为庵居之。大定六年(1166年)于长安(今西安)滦村吕道人庵壁题诗一首,以示其志云:“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廿六日,王重阳烧掉所住茅庵,前往山东传道。是年七月,抵达宁海(今山东省牟平县),马钰(即马丹阳)夫妇筑庵事之,题曰“全真”。先后亲传马丹阳、孙不二(女)、丘处机、刘长生、谭处端、郝大通、王处一等七人,应七朵金莲之兆。由是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大定八年(1168年),在文登建“三教七宝会”;九年(1169年)又先后在查山建“三教金莲会”,在福山建“三教三光会”,在蓬莱建“三教玉华会”,在掖县建“三教平等会”。“自是远近风动”,“与会者千余人。”有先辈云游者见之叹曰:“愿力宏深,真旌阳在世。”大定九年(1169)十月西归,前往陕西传道。次年(1170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正月初四日,王重阳召马丹阳、丘处机、谭长真于榻下,嘱咐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教诲,处玄、长真当管领之。”又目视丘处机云:“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也。”又谓谭长真等曰:“汝辈前程,皆在马公手。”遂书《物外亲眷诗》一首,书毕俨然返真。马丹阳等人扶其仙柩,葬于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派尊为三大祖庭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将《道德经》、《孝经》及《心经》作为早期全真道修证经典。他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尚符,不事黄白,并制定了全真派道士出家制度。其传世著作甚多,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其弟子中著名者有七位,即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世称“北七真”。

2.活死人墓

在金庸的小说中,王重阳的练功地点“活死人墓”是重阳宫中最神秘的地方。其实,历史上真是有“活死人墓”这个地方,的确也是王重阳修道练功的地方,但却在距重阳宫还有四五里路程的“成道宫”中。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为了保护起见,没有让人进去,就用土封住了。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

3.天下祖庭,全真圣地

大重阳万寿宫位于终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40公里处户县祖庵镇,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重阳宫在金代就有“天下祖庭”之称,到了元代,成为“天下都道院”,乃全国七十二路道教汇集点。那时的重阳宫,规模很大,西到白马河,东到涝河,南接终南山,北临渭水,面积四十余平方公里,有厅房五千多间,道众上万人。真是人物荟萃,景致非凡。当时人称:“关中以山水甲天下,终南以明秀甲关中。重阳宫之胜绝,尤终南之冠也。”后来几经丧乱,重阳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文物毁弃殆尽。1986年,县文化馆拿出专款重修重阳宫,将山门和院墙整饬一新,并由祖南书法家王景堂在大门上方工笔写下“全真圣地重阳宫”七个金色大字。当然,其规模已大不如前了。

4.祖庭碑林三绝碑

重阳宫内有三柏一包银、二柏一眼井、扒柏龙雀树、祖师拴马桩等景观,但最有价值的,则是集中于原重阳宫最雄伟壮观的建筑玉皇阁遗址上的碑林。据说从前有三千六百座石碑,现在仅存三十一座。其中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号称“三绝碑”,另还有《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五代皇帝圣旨碑和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

重阳宫碑林中,最著名的是三绝碑。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道德高尚,学识超群,深为元世祖所器重,位居国师,全真教和重阳宫也因而倍受重视,此碑便是见证。它的正面,刻着“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几字及相关碑文,由元代文学家赵世延撰文,书法家赵孟亲书,为其一绝;背面由元世祖撰书“敕赐大重阳万寿宫”八字,字迹刚劲饱满,为其二绝;通身如墨,油黑光润,以掌拍击,回音如钟,又称墨玉碑、回音碑,为其三绝。碑身用青石做成,最高者达7.2米,最低的也在3米以上。碑下卧着乌龟,周围刻着盘龙,气势极为壮观。

5.儿啼钟,脚印石

宫内原有一大钟。传说造钟时,弟子们各处募钱,有一妇人不愿出钱,并嘲戏说:“要孩子吗?”徒弟便拿了孩子的一只鞋。造钟之日,铁水熔化,流入模子,但总不成功。王重阳问弟子们募捐时可曾遇到什么事情,一弟子便把妇人的事告诉了他,王重阳便将鞋掷入炉内,于是钟成,而孩子却一命归西。故钟声有如儿啼。

宫内有大石一块,名叫“祖师脚印石”。据说王重阳曾往楼观台挑菜,回来后感到鞋内有沙石垫脚,便倒了出来。谁知此石落地便长,到第二天看时,已俨如一座小山。王重阳上去拍了一掌,又踩了一脚,才遏止了它的长势。如今石侧还印有一个深深的脚窝。

第四洞天为华山

华山位于华阴县境内,为五岳中的西岳。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1.第四洞天为华山(www.daowen.com)

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花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东峰是华山的奇峰之一,因峰顶有朝台可以观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阳峰”。北峰也叫“云台峰”,山势峥嵘,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南面山岭,电影《智取华山》即取材于此。西峰叫“莲花峰”,峰顶有一块“斧劈石”,相传神话传说《宝莲灯》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南峰即“落雁峰”,是华山主峰,海拔2083米,也是华山最险峰,峰上苍松翠柏,林木葱郁,峰东有凌空飞架的长空栈道。中峰亦名“玉女峰”,依附于东峰西壁,是通往东、西、南三峰的咽喉。

2.华岳似掌

华山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峰东北有仙掌崖,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华岳仙掌”。

相传在远古时,黄河东岸的首阳山(今山西中条山)和黄河西岸的太华山是一条山峦。那时,这里气候温润,山上郁郁苍苍,白云缭绕;山下良田无际,炊烟袅袅,人们过着安宁的日子。

这一年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老寿星多喝了两盅,一不小心,手里玉杯一斜,琼浆洒下天庭,立刻变成了人间横祸:汹涌的洪水,很快淹没了良田、村舍,大地一下子变成了水乡泽国。人们的怨气冲进主宰西方十二万里天地的白帝少昊那里。白帝赶紧向玉帝禀明此事。玉帝大惊,即传旨给巨灵仙要他下凡人间,立即排除这一祸事。

巨灵仙头如笆头,眼似铜铃,脚大十围,浑身是劲。他落下云头来到华山的危崖下,一只手遮在额头向东眺望,观察片刻,就一缩身挤入大山之间,只见他,左手一拳,右脚一蹬,使尽全力,将身一展,只听见一声巨响,山开地裂。顷刻间,百尺高的黄浪,如离弦之箭,向东喷射而去,抬头看华山,已被推进秦岭之中,回头望首阳,已在波涛之北。这时,屹立在水浪中的巨灵仙望着咆哮东去之水,长舒一口气,哈哈大笑,遂驾彩云向西而去。巨灵仙虽然走了,但他那只仙掌却深深地印在了巍巍华山东峰的绝壁之上,给西岳华山增添了一幅神奇无比的胜景。

东峰上还有甘露池、下棋亭等胜迹和“鹞子翻身”险径。“鹞子翻身”是一块三面凌空上凸下凹的巨石,上垂一条铁链,人们必须双手紧握铁链,脚踏石窝,面壁挪步。到石崖尽头,两处互不相连的石罅断了去路,一根横木插在石缝中,游人要像鹞子翻一个身才能迈上对面的峭壁,下达博台。博台又叫“下棋亭”,传说是陈抟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的地方。

3.劈山救母

华山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的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

有一年,王母娘娘寿诞,大摆蟠桃会,天上的各路神仙都来赴宴、拜寿。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三圣母和殿前金童也来了,拜寿期间,他俩相视笑了一下。庄严的蟠桃会,怎容得这种轻薄的行为?众仙议论纷纷,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把三圣母贬到西岳庙旁的雪映宫去了,金童也被打下凡间。

金童托生在一个姓刘的家中,起名刘玺,字彦昌。刘家非常喜爱刘玺,每天叫他攻读经文,20岁时他便中了秀才,那年开科,刘玺上京赶考,路过华阴,闻听三圣母十分灵验,遂进庙求签,问问前程,他望着三圣母秀丽、端庄的塑像,不禁肃然起敬,便恭恭敬敬地摇签筒。事不凑巧,适逢三圣母外出赴宴,看门童子不敢贸然赐签。刘玺虔诚的抽出了第一签,一看是个白板空签,心中有点诧异。抽了第二支,还是空签。他惶恐地去抽第三支,把签筒摇了又摇簸了又簸,久久不敢去抽。当第三支签落在地上时,不看则已,一看他满腹希望顿时化为乌有,全身瘫软。原来还是一支空签!想到十载寒窗,前程未卜,功名无望,不由悲从心生,便将一腔怨恨信口吟成一首打油诗,题在雪映宫的墙壁上。诗是这样写的:“刘玺提笔怒满腔,怨乃圣母三娘娘,安居神龛心如铁,枉受香火在一方。”题诗罢,刘彦昌拂了拂衣袖上的尘灰,昂首挺胸,扬长而去。

三圣母驾着祥云回到宫中,听看门童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诉说一遍,又看了墙上的题诗,又羞又恼。随身丫环灵芝更是义愤填膺,忙安慰三圣母说:“公主且莫生气,想那狂生去了没有多远,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为公主报这侮谩之仇。”于是主仆二人驾起云头,唤来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命令他们即刻作法。刘玺正在赶路,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四起,雷鸣电闪,大雨倾盆。一介书生怎经得起风吹雨浇,他踉踉跄跄,挣扎前行,终因雨大路滑,体力不支,倒在泥水之中。三圣母怨恨已除,心中大快,一边令四位仙师收去云雨,一边站在云头向下仔细一望,这才发现倒在地上的竟是一位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一想到这场风雨说不定会断送这位书生的前程,一丝怜悯、几分爱慕油然而生,她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口气。灵芝见刘彦昌的狼狈相,早动了恻隐之心,又看三圣母对刘彦昌心生爱慕,更欲成人之美,连忙说:“看来那书生粉墙题诗,并无甚恶意。这场风雨也太猛了些。我们可不能见死不救呀。”说着,只见她纤指一点,一座竹篱茅舍就出现在刘彦昌的前方。不久,茅屋里就走出了一位白发老婆婆和一位伶俐可爱的村姑来。婆婆与村姑把昏迷不醒的刘彦昌搀进了茅屋,煎药熬汤,沏茶煮饭,照料得十分周到。村姑与刘彦昌一见如故,竹间和诗,灯下伴读,相敬如宾,渐生爱慕。婆婆看这一双小儿女情投意合,连夸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便择吉日,做主让他们缔结了百年之好。只可惜考期在即,刘彦昌不敢久留,于是约定归期,恋恋不不舍地赴京应试去了。

一日,三圣母下嫁刘玺,怀有身孕的事传到二郎神杨戬的耳朵里,这位玉皇大帝的儿子,怎容得皇妹干出这种有失体面的事。便提起他的三尖两刃刀,匆匆向华山脚下的雪映宫奔去。三圣母见哥哥来势很凶,急忙施礼问安,端茶让座,杨戬劈头就问是否婚配凡人刘玺,,三圣母怎敢承认?这时,杨戬拿出闪闪发光、寒气逼人的宝刀,要求三圣母在宝刀上吹一口气。三圣母颤抖着吹了一下。杨戬一看,果然怀了孕,大骂三圣母不知羞耻,私配凡人,违犯天条,有失仙体,立时就把她压到华山西峰顶上的一块大石头下面。

刘彦昌上京考中进士,做了洛州知县,可怜的三圣母在那块石头下,受尽了各种苦难,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沉香。她怕二郎神害了沉香,包好婴儿,写了血书,交给丫环灵芝,让她送往洛州。沉香长到十岁时,一天秦国舅的儿子秦官保,讥笑沉香没有亲娘,是个私生子。沉香大怒,失手打死秦保官,跑回家去,向父亲说了闯祸的根源,刘彦昌只得讲出真实情况。沉香听后,决心到华山救出母亲。

那日,吕祖正在蒲团闭目静坐,忽觉心中翻腾,屈指一算,沉香要来华山救母,心想这是一桩义事,我要助他一臂之力。吕祖便亲自前往山下等候。沉香来到山下,见了一位道长,急忙施礼:“请问道长这山可是华山?”

“问华山做什么?”

“救我母亲。”

“你母亲是何人,现在哪里?”

“我母亲是玉帝小女儿三圣母,被舅舅杨戬压在山上的石头下,故到此来救。”

“去不得!去不得!杨戬乃是天上凶神,心毒手狠,武艺高强,你小小年纪,岂是他的对手,劝你罢了此念!”

沉香坚定地说:“为了救我母亲,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和他较量一番。”

“有志气!”吕祖向沉香说,“如不嫌弃,我愿传你武艺,不知意下如何?”

沉香听罢,满心欢喜,急忙上前跪拜师父。从此,便在吕祖门下学艺。他每天起早贪黑精心学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天,吕祖外出,嘱咐沉香在家好好习艺。沉香闭了庙门,舞枪弄棒,用心练习。饭时,不见师父回来,他又练了起来。一直练到太阳偏西,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去厨房做饭。他进了厨房,发现笼里有用面做的九头牛和二只虎,觉得有些奇怪,但饥饿难忍,顾不得许多,就吃完九牛二虎,马上觉得力大无比。来到院中拿起平时用的武器,轻飘飘的不应手。他东张西望,见墙角放一碗口粗、八尺长的铁杵,用手一抓,不轻不重便挥舞起来。正在这时,吕祖回来了,他哈哈大笑,说:“好了!好了!”沉香收起铁杵,双膝跪下,吕祖对他说:“你的武艺学成,可以上山救母了。开山钥匙在你舅父杨戬那儿放着,他有一犬一鹰,十分厉害。我赐你药丸二枚,圆的伏犬,长的伏鹰,到时自有用处。”沉香听罢,便提着铁杵,上山去找杨戬。

他到了天门,看到许多天将簇拥着一位威风凛凛、傲气十足的大神,便打躬说道:“我叫沉香,前来救母,找我舅父要开山钥匙。”

杨戬听了,双眉竖起,大瞪两眼,吼道:“大胆小儿,竟敢放肆,早滚开,免你一死!”

沉香看他那股神气,料是杨戬,便先礼后兵地说:“请你把开山钥匙给我,以便放我母亲出来。”

“孽障!不给你点颜色,怎知我神威!”杨戬拿出三尖二刃刀,朝着沉香的脑袋劈下来。沉香举起铁杵,奋力一扬,只听“咔嚓”一声,那把刀断为两节,上半截朝天空飞去。二郎神又气又急,一声咆哮,叫来了哮天犬。哮天犬张着血盆大口,腾空扑来。沉香抛出圆形药丸,哮天犬张口吞下,霎时牙关紧闭,躺在地上打滚。杨戬见哮天犬死去,又放出神鹰。神鹰双翅一展,遮天掩地,两只利爪,犹如尖刀。沉香又抛出长型药丸,把那神鹰的两只翅膀都定在空中,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来。这时,威风一世的二郎神满脸紫青,头疼身软,坐在一块石头上。沉香向前,索要开山钥匙,他只得命天将取出。沉香一看,原来是一柄闪闪发光的月牙斧。

沉香提着月牙斧:“娘啊!娘啊!”从北峰喊到南峰,从南峰又喊到东峰,这边叫,那边应,始终找不到娘在哪里。他心想,纵然有了开山钥匙,找不见娘的住处,也难以救出娘来。于是,他便放声大哭,直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位山神听见沉香的哭声,深深感动,跑来说:“孝顺的孩子啊,你的娘在西峰。”沉香这才抖擞精神,迈步登上西峰,大喊一声:“娘呀!”立即听到“儿呀,娘在这里”的回声。沉香腾空跃起,高举铁斧,朝着峰顶上奋力劈下,只见万道金光一闪,霹雳之声震天,峰顶被劈开一道缝。这时,三圣母从中慢慢走出,母子相认,悲喜交集,痛哭失声。此后,刘彦昌也弃官不作,来华山隐居,为的是亲人团聚,终生相守。

沉香痛哭呼唤母亲的山峰,被命名曰“孝子峰”;刘彦昌隐居的地方称“刘玺台”;峪道里丫环灵芝所化的灵芝石亭亭玉立。西峰斧劈石旁,华山神斧巍然矗立,斧把上还题着一首诗:“华山神斧,七尺有五。赐于沉香,劈山救母。”

4.弄玉吹箫双跨凤

中峰也叫玉女峰,它略低于东、西、南峰,海拔2042.5米。关于玉女峰,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呢。

相传当年秦穆公膝下无女,终日郁郁寡欢。一天,使者献上一块宝玉,秦穆公正在欣赏,宫女来报:“娘娘生下一女孩。”穆公大喜,便取名“弄玉”。到16岁时,弄玉公主姿容丰美,聪慧过人。一天晚上,弄玉公主在楼上用笙吹一曲“凰寻凤”,清音悠悠,如泣如诉。忽然,从东方传来阵阵萧声。起初,她以为是笙的回音,后来仔细听,却是“凤求凰”。一会儿,云中飘来一位美貌的少年,自称是华山明星崖萧史,而后飘然而去。公主却一见钟情,昼夜相思。穆公得知后即命大将孟明到华山,请回萧史与小公主结成夫妻。一天萧史对弄玉公主说:“我想回华山修道,不知公主意下如何?”公主欣然答允。二人便乘龙跨凤,不辞而行,飞到华山明星崖。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箫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至今这一神话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的银白色花岗岩石亭,是1987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

现在所看到的玉女祠建筑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底部为一巨型龟形石,东边为头,西边是壳。

祠内塑有玉女神像,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祠两边是为游客和香客准备的简易床铺、玉女祠原设有客堂,内曾有光绪皇帝上山时用过的“龙床”、康熙皇帝赐的黄罗伞和蟒袍、慈禧太后赐的凤冠玉带,还有慈禧书写的“鸾泰凤舞”匾额及光绪皇帝书写的“仙苑花雨”匾。祠的南边石板上有一棵古松,人称“无根树”。由于此树周围条石垒砌并无土壤,只有一洞,古树生长其内,堪称一绝。村旁有一石臼叫“玉女洗头盆”,盆虽不大,但容量却不小。杜甫在《望岳中》就曾写到:“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盆。”贾岛也有:“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

这里地方不大,但景色甚佳,题刻极多。诸如“双手擎天”、“砥柱中天”、“揪剑吉祥”、“皇图巩固”等都是几尺大字,个个苍劲有力,看上去真是一种艺术享受。近几年来,这里新建了楼房,设有游人接待站和照像部,是游客登华山的主要休息处之一。

5.韩愈投书

华山北峰又名“云台峰”,山势孤耸,三面都是绝壁,只有一道山岭通往南面山岭,形势十分险要。影片《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北峰继续前进就到了登华山的第四险关——擦耳崖——因路窄且依壁临渊,游人无不贴壁擦耳而行(现临崖已筑护栏),故名。再经上天梯、日月崖等险道便是著名的苍龙岭。它是通往华山东、南、中、西诸峰的必经险道,其长不足一千米,宽仅一米左右,两边是万丈深渊,游人走到如此奇险无比的岭脊,每每令人却步。传说,唐朝诗人韩愈,来到此地,为此险境吓得号啕大哭,把随身带的诗稿和与家人诀别的遗书一起丢下崖去,至今崖上还刻有“韩愈投书处”诸字。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此,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作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6.陈抟修仙地,玉泉通玉井

玉泉院在华山峪口,为太华山麓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为上山游客必经之地。玉泉院为园林建筑,它充分利用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精心设计,巧妙构造,使山上山下的景色融为一体,整个布局十分严整。由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山洪暴发,河水改道而废。现玉泉院之水是改引峪中河水曲流入内的。玉泉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回,老树虬蟠,绿荫蔽日;更有长廓回曲,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望。游人至此,心旷神怡,烦虑尽消,真乃佳境。康有为曾写诗赞美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迥医树无忧。泉水岳色可忘出,让与希夷睡万秋。”

玉泉院最早始建于宋初,是名隐士陈抟的修行之所。宋皇祐年间,道士贾得升又于此为陈抟建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毁于水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华阴县令陆维垣建亭树榭,绕以周垣,始具今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又几度修葺,院名匾额为郭沫若先生所题。因宋太宗赐陈抟号“希夷先生”,所以古时将玉泉院大殿称为“希夷祠”。

现在称做“玉泉院”,这其中还有一个奇妙的传说。

原来这里有一股明净的泉水,晶莹如玉,与华山峰顶的“玉井”相通,故称“玉泉”。传说,一年的夏天,金仙公主偕同侍女游览华山,在莲花峰玉井打水洗头时,不慎将头上的玉簪坠落井里,很不高兴。第二天公主下山后到这里休息,当她在泉水里梳洗时,却找到了在山上丢失的那枚玉簪。这就证明该泉与玉井相通,因此就给这个泉起名“玉泉”。以后又就地修筑了这个闻名的玉泉院。

7.老祖身后传奇多

希夷祠在玉泉院的最高处,是贾得升为祭祀陈抟所建的祠堂。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因其隐居华山,不仕朝廷,所以宋太宗赐号“希夷”,取意陈抟的追求高妙深远,无从感知。传说陈抟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立遗嘱给徒弟贾得升,要贾得升在自己仙逝后把太宗皇帝当年所恩赐的仙鹤、鞍马等原物归还朝廷、宋端拱二年(989年)陈抟化形于华山峪石室,贾得升便遵照师父遗愿,入朝廷拜见宋太宗。太宗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又把这些遗物回赐贾得升,还赐钱五百万,要贾得升在云台观营造北极殿,以实现陈抟生前的心愿。所余之资,贾得升便为师父建造了这座祠堂,并塑造金身,虔心供奉。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朱官重新修葺扩为今置。祠堂两边各有配殿三间,今为华山道教协会办公处。祠堂前有五楹厅堂,祭祀者须穿堂而过。今堂上奉全真教华山派创始人郝大通塑像。祠堂前还有古树两棵,一株为紫薇,俗名“痒痒树”,游人轻抚树干,枝叶便晃动如抖;另一株曰腊梅,每至寒冬腊月,梅花含苞怒放,星星点点如同蜡塑,奇香扑鼻。祠堂后原有二臣塔,为埋葬宋王朝使臣尸骨之处。人传二使臣来劝陈抟应诏辅佐朝廷,被陈抟谢绝,遂亦看破红尘,束发作了道士,后便仙化于此。

希夷睡洞在山荪亭下。紧北几步为埋葬陈抟尸骨的地方,称希夷冢。传说陈抟化形于华山峪石洞中。洞前原有铁索可攀,因陈抟尸骨色呈浅红,经年放香有游人好奇盗去趾骨,众道动怒,砍断铁索,使游人再也不能攀入洞内。后来又过了许多年,道士们商议为陈抟筑墓,常拿着陈抟的尸骨化缘。明嘉靖年间陕西巡按一元携副使张凤泉谒岳庙,遇一位道士出示陈抟尸骨乞清改葬。一元夜里梦见陈抟对他说,所改葬之地需戴岳履河。第二天,一元等随从官员们来到华山北麓,从朝元洞处慢慢向东察看地形,得先生当年卧云之所(即睡洞),见室中石像睡卧之态宛如梦中所云戴岳履河,于是就向北几步定下墓址。此处前依无忧佳木,后拥石室,左环古柏,右绕清泉,又与云台旧居相对,且南仰乔岳,北俯大河,其间城市村墟鳞次栉比,正是善穴。时隔不久迁葬工程就动工破土,后将陈抟衣衾等物全葬于此。时华阴县士大夫们都赶来送葬。传说当年久旱无雨,葬毕忽然雷雨大作,百姓们都说这是先生之灵得到安妥所致。明万历年发洪水,冢被冲毁,棺木飘出,道士们又将陈抟尸骨复葬于希夷峡,故今冢已为虚冢。

希夷睡洞内现有希夷石雕像一尊,俗传病者祷而抚之,沉疴辄愈。沿周有无忧树数株,山荪亭前的一棵传为陈抟亲手所植,虽干朽而根不枯,每逢万世便发新枝。游人树前默祷,可望消灾避难,无忧无虑。

8.华山镇岳宫

镇岳宫位于西峰东坡下边。这里林木繁茂,苍松插天,溪水环绕,松涛声和流水声交融在一起,甚是清雅。

镇岳宫为一楼一殿,供奉镇守华岳之神,即“西岳大帝”。宫内有一大石洞,内供“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洞外崖壁上镌刻有“华庙观上院镇岳宫”八个大字。正殿之前有一玉井,水潜流而下,《李攀龙记》中有“在上宫前五尺,水行上而潜于下”的记载。此井就是当年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于华山修道时,早起汲水洗头不慎将一把玉簪掉入,第二天,返回“仙姑观”到玉泉院洗手时从水中拣到了玉簪的那口井。玉井上边,明朝建玉井楼,此楼构造玲珑。据《三才图记》载,玉井“可十丈,围经半之”。《华岳志》有“玉井生千叶白莲,服之可羽化”。韩愈写《古意》诗称道:“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有《观玉井》诗一首描写玉井美景:“玉井穿何岁,源通大液津。藕藏十丈种,花发几千春。占瓷银床冷,澄波玉体新。令人思太乙,莲叶卧高真。”

在镇岳宫附近,沿山涧小溪有28个小水坑,泉水清澈,好似一串明珠。将三峰之水,直泄水帘洞。据《三才图记》载:“石洼如泊,凡二十八,上应列宿如贯珠。”因天上有二十八宿,这里有二十八潭,所以人们将此称之为“二十八宿潭”。这里是一块洼地,海拔一千七百多米,两股溪流汇合于此。从前这里是一大片莲花,每到夏季,这里莲花朵朵,草青林茂,景色格外迷人。所以清代桑调元作《镇岳宫》一诗:“当峡镇岳宫,直压飞云顶。爽气豁金天,澄泉涵工井。仙人高掌开,司寇峨冠整。莲花烂空浮,一朵青烟冷。依微滇黔山,破碎夕阳影。石烂在层霄,独立秋光旭。”镇岳宫门前有一巨大松树,人称“华山大将军”,七八人手拉手都抱不住。游人到此,无不惊叹!

9.陕西小故宫,西岳白帝庙

西岳庙在华阴市城东五里处,为历代帝王祭华山神的地方。庙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初年,原址在仿罗夫河东、桥营村南,名“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至北魏兴光初年(454年)逐步迁于今址,曾称为“西岳华山庙”、“金天王神祠”、“华岳庙”,俗称“下庙”。明代始称“西岳庙”遂成定制,沿用至今。建筑形式为外城内廓、中轴对称,其规格仅次于皇宫坛庙的二级祭祀建筑。它的庄严宏伟、富丽堂皇实是北京故宫的缩影,更有“陕西故宫”之称。

西岳庙供奉西岳华山神白帝少昊,《五岳真形图》说他身服白素之袍,头戴太初九旒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御书楼前“少昊之都”牌坊即表明了他在西岳庙的主人地位。西岳庙供奉的还有白帝少昊的辅佐神——秋神蓐收,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淮南子·天文篇》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

西岳庙的建筑极为宏伟。灏灵门即是西岳庙的山门,其后为棂星门和大殿,从它的建筑形式看来,是经清代改建了的,但枋檀上的彩画也还保持着清代早期的式样。金城门,在棂星门之后。是一座六椽屋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建筑物,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灏灵殿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有回廊,殿基高大,前有月台,其平面为“凸”字行,周围系用条石砌成,使这座建筑物更显雄伟壮丽,它是西岳庙的正殿,历代帝王到陕西来,一定要到这里瞻仰浏览。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太后题的“金天昭瑞”、“仙掌凌云”等几幅牌匾。月台院前更有八角形的碑亭及四方形重楼式的御碑楼各两座,惜殿后寝宫、穿殿及配殿均已荡然无存。因此就目前这座大殿的外观看来,它的绝大部分建筑形式,已是晚清的了。

万寿阁在庙后尽处正对灏灵殿,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继五凤楼、灏灵殿之后被焚毁,修复后至抗战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又毁于火。今楼阁虽毁,台基仍然完整,所有柱顶石均保留在原地未动,故阁的面阔进深及其回廊和左右对称的转藏楼等的平面形状,均能一目了然。台有踏道,可登台俯瞰庙内或眺望华山诸峰。

10.玄宗遇岳神

五凤楼后院各代名碑林立,曾被誉为陕西的“小碑林”,如今仅剩下唐玄宗的“御制华山铭”残字碑。此碑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唐玄宗东行去泰山封禅,第二天来到华阴县,看见华山之神从几里外前来迎拜。唐玄宗问手下人,手下人都说没有看见。玄宗随即又召来各位巫师,问神在哪里。惟独老巫阿马婆奏道:“神在路的左侧,红头发、紫衣服,正在迎候陛下。”玄宗看看她笑了,因而下敕命给她,让她请神先回去。玄宗皇帝来到庙前,看见华山之神身背装弓箭和衣甲的筒器,俯伏在殿庭东南的大柏树下,就又召来阿马婆问之。阿马婆证实了皇帝之所见,玄宗便对她礼敬起来,并让她向神致意,然后下山而去。随即,玄宗下诏书给诸岳之神,赐封华山之神为“金天王”,并亲自书写碑文,以示宠爱。

今残碑东西宽3.1米,南北宽1.6米,高2.1米,碑四周为线雕的神兽图案。碑座由两块巨石构成,中间用生铁铸成的线板相连。碑座四周为身高1.6米的金甲力士浮雕。玄宗亲自撰写碑文。《唐书·吕向传》载:“华岳碑,玄宗年迈收制碑,碑高五十余尺,阔丈余,厚四尺五寸。其绘制扈从太子王公以下名,制作壮丽,镌琢精巧,天下碑莫比也。”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碑,可惜黄巢起义军自潼关进兵长安,经华阴焚西岳庙,碑随之毁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