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南道教胜地典故:探索中国旅游文化

西南道教胜地典故:探索中国旅游文化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西南道教胜地典故四川Sichuan成都青羊宫青羊宫位于成都市新西门一环路内侧。儿子急忙赶赴回家。因七曲山是国内外文昌宫(梓潼宫)的发祥地,故称七曲山大庙,简称大庙山。据《梓潼县志》记载,祖籍四川西昌越西郡,后移家定居梓潼七曲山,在此开馆教学,采药治病,倡导耕稼,排忧解难,助民安居乐业。张亚子此行为获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云笈七签》载云台山治为道教二十四治之第十七治,下八治之首,历来为著名道观。

西南道教胜地典故:探索中国旅游文化

第六章 西南道教胜地典故

四川

Sichuan

成都青羊宫

青羊宫位于成都市新西门一环路内侧。这是成都市内建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青羊宫一地原名青羊肆,是一处物资交易市场。

传说春秋时代的老子西行到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时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说罢,老子骑牛进了楼观台附近的吾老洞,将那青牛变成了一个青羊。不久,老子转世投胎到现在成都青羊宫地方的一个李姓官宦家中。老子走后,尹喜遵照老子的教诲,精勤修道,三年后终于得道成仙。于是,他便前往蜀郡寻访老子。

尹喜到蜀郡后,到处打听“青羊之肆”在何处。问来问去,无人知晓,他好生纳闷。一日正在街上行走,看见两个童子赶着一只青羊,他忽有所悟,忙问:“你们将羊赶往哪儿?”二位童子说:“我家老爷三年前生一公子,最喜欢玩青羊,两天前羊丢了,我们好不容易才寻见。”尹喜听说公子出生三年,不禁大喜,便对童子说:“你们对公子讲,北方尹喜来了,能否见一面?”两位童子回家将此话禀过公子。公子说:“让他来见我。”忽然,李家的房子变得又高又阔,三岁小孩变成了一丈高的金身。李家二百多口人都大惊失色。老子说:“我是太上老君,不要疑惑。来的是我的徒弟尹喜。”说罢,老子将青羊化作一座大山,他引着尹喜徐徐攀登,直升到了天上。他们朝见了元始天尊。元始天尊赏赐尹喜许多东西,封他为二十八天的天主。这以后尹喜随着老子到处传道,被称为“九天仙伯文始无上真人”。

青羊宫内的石刻吕祖像,相传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由清末著名刻工陈宝鑫等刻。传说成都郊外住着相依为命的贫寒母子。一次儿子离家时间较长,一天半夜他梦见一位身穿道袍、银须齐胸的老人对他说:“快回家,你母亲病了。”儿子急忙赶赴回家。儿子回家后,母亲满面春风地对他说:“你请老翁带来的药我吃了,现在身体好多了。”儿子非常惊奇。母亲说:“我们是不是遇到神仙啦?那老翁说在成都青羊宫的湖边有一棵老梧桐树,树下有块石碑,如果把石碑挖出来立在湖边的小亭里,就是对他最大的感激。”石碑于是出土。

文昌宫

文昌宫,坐落在四川梓潼七曲山顶峰的古蜀道两旁,距县城北9公里。因七曲山是国内外文昌宫(梓潼宫)的发祥地,故称七曲山大庙,简称大庙山。(www.daowen.com)

七曲山大庙,是全国建造最早的文昌庙。据史载,大庙始建于晋代,为百姓祭祀张亚子而立,当初仅建一个小庙称“亚子祠”。

百姓为何祭祀张亚子呢?张亚子生于晋武帝泰康八年,卒年不详。据《梓潼县志》记载,祖籍四川西昌越西郡,后移家定居梓潼七曲山,在此开馆教学,采药治病,倡导耕稼,排忧解难,助民安居乐业。张亚子此行为获得了百姓的爱戴与尊敬。对张亚子名声最有影响的还在于他的思想和著作。他的著作有《阴骘文》、《孝经》、《遏欲文》、《功过格》、《救劫经》、《延嗣经》等。其中《阴骘文》集中表现了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观、伦理观、治世观、宇宙观。因而封建统治阶层把张亚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并提,在有关张亚子和文昌的史籍上,称“北孔子、南文昌;文昌是先天的孔子,孔子是后天的文昌”。由此,张亚子受到历代帝王推崇、封赐,随之寺庙得到逐步扩建。如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安史之乱,逃奔四川,途经七曲山,住宿于庙,晚上梦见一位头戴方巾帽的儒生谈平定安禄山捷报之事。第二天果然应梦,认为张亚子是神,就追封为左丞相,建“灵应祠”,将自己在七曲山的住宿处命为“送险亭”。后来唐僖宗避难四川加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又命令扩建寺庙。此后,从北宋开国皇帝起至南宋理宗时先后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显武烈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等。特别到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了“文昌宫”。文昌帝君同时被视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灵,成了人们祈祷求福消灾的偶像。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一组建筑结构宏伟,体制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后,常得保护和修葺,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历史格局。现存殿宇楼阁二十余座,占地面积一千三百多平方米。整个庙宇结构严谨、错落有致,画栋雕梁、莫不精工巧制,与周围四百多亩古柏融为一体,较完整地展现了古寺庙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历来被誉为剑门蜀道上的明珠。

云台观

云台观位于四川苍溪县东南15公里,阆中市北10公里。《云笈七签》载云台山治为道教二十四治之第十七治,下八治之首,历来为著名道观。治即教区。云台山又名天柱山、灵台山。

东汉张陵(一名道陵),沛之丰人,《神仙传》云:“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法’”。原住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后与弟子入蜀,住鹄(一作鹤)鸣山中(在四川大邑县),著道书二十四篇。相从受道者,出五斗米,俗称“五斗米道”,正称“正一道”,即“正一明威之道”。《北魏书·释老志》云:“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颁其户。《云笈七签》载张陵于顺帝汉安二年(143年)七月一日,登青城山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应天二十四气。后增四治,以应二十八宿。《神仙传》谓张陵在云台山七试弟子赵升、王长。《女仙传》谓:孙夫人,张道陵之妻,同隐龙虎山。天师入蜀,夫人栖真江表,道化甚行。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到蜀,居阳平治(在彭州)。后于桓帝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与天师于阆中云台山同日升天。陵死,子衡字灵真,世号嗣师。衡死,子鲁字公祺,复行其道,雄踞巴、汉垂三十年。

真武三丰祖师殿

祖师殿亦名“真武宫”,位于青城山风景区天师洞上二公里处。殿宇始建于晋,名“洞天观”。传说这里有洞与天师洞相通。宋宣和年间,更名“清都观”。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张三丰祖师,故称“真武宫”,又名“祖师殿”。祖师殿为四合院建筑,小巧玲珑,背负轩皇台,面临白云溪,风光清幽。相传,唐代道士薛昌在此隐居修炼。殿后有灵骨塔、薛昌浴丹池等遗迹,唐末道士杜光庭亦在这里隐居、读书、著述,读书台遗迹犹存。宋代文士张俞夫妇,隐居白云溪清都观前。文彦博镇蜀,出俸金市此溪相赠,号“白云隐居”。

张三丰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史书中称他不修边幅,号“张邋遢”。据传,其能读书过目成诵,寒暑只一袖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不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明朝初年他入山修行,被明朝皇帝封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后人奉为武当派祖师,建观塑像供奉在祖师殿内。张三丰的闻名于世,和明成祖有关。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声言得助于真武大帝。成祖即位后,为了报答真武大帝,便派人重建真武大帝的本山武当山。这时,在武当山找一位道士作为代表出面,是很自然的;加之张三丰已小有名气,所以张三丰便成了明成祖寻访的对象。而恰恰这时张三丰不知去向,这就更增加了关于他的神秘性。于是成祖越发想要见到他,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寻访张三丰的声势。寻访前后持续了十年,人还是没有找到。越是没有找到,张三丰的名气也就越大,于是各地关于张三丰显圣现身的传说不断出现,一时到处都传报见到了张三丰的踪迹,弄得奉命寻访他的特使东奔西跑,疲于奔命。明成祖寻找张三丰的原因,据说有两个:一是借找张三丰为名寻找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祋虽然辈分小于明成祖,但他是正式继位的皇帝。明成祖夺了他的江山,他却不知去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使成祖多了一块心病。要知道,他虽然失败了,但他有天子的身份,仍然得到不少大臣的拥护,如果有一天他振臂一呼,还有可能卷土重来。因此成祖非找到他不可。闹得满城风雨的寻访张三丰,实际上却是为了捉拿建文帝。另一个原因就很简单了:张三丰既然是活神仙,那他必然有金丹妙药或者飞升道法,只有找到他,诸事才好商量,否则得道成仙只是一句空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