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华南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华南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华南道教胜地典故海南Hainan宁济庙宁济庙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中和镇是海南的古镇之一。冼夫人上书皇帝,列举了赵纳的种种罪状,皇帝下书判处了赵纳,并委命冼夫人招抚南方各族人民。海南各地也纷纷建起冼夫人庙,冼夫人成了海南人的保护神之一。1984年,宁济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海南省的旅游胜地之一。五仙观座北朝南,依地势而建。

华南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第五章 华南道教胜地典故

海南

Hainan

宁济庙

宁济庙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中和镇是海南的古镇之一。在镇州前街上,一棵绿叶扶疏的凤凰树掩映着一座古朴的庙宇,这便是宁济庙。

宁济庙始建于唐代,具体年代不详。据地方志《儋州志》载:“自唐末已立庙。”此庙是儋州黎民百姓为纪念冼夫人而建造的。现存的宁济庙为1920年重建。庙里建有大殿堂、八角亭,庙大门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庙前,九具石雕人像跪立于影壁墙。庙宇间石碑屹立,墙壁上彩绘花卉鸟兽,琪葩瑶草,争奇斗艳。

冼夫人,据考证为广东省电白县人。540年,冼夫人来儋县后,向梁朝廷提出重置崖州,梁朝廷同意了,于梁大同中在海南岛重置崖州(崖州系指崖州府,管辖海南岛,而非后来指三亚市的崖州),属番州管。当时州总管赵纳贪污腐化,鱼肉黎民百姓,激起了黎族人民的不满,并群起反抗。冼夫人上书皇帝,列举了赵纳的种种罪状,皇帝下书判处了赵纳,并委命冼夫人招抚南方各族人民。她走县串乡,说服民众,维护了民族团结。冼夫人的丈夫冯宝死后,岭南一带大乱,番州刺史欧阳纥引诱冼夫人叛乱,她坚决反对,并带兵打败叛军,稳定了政局。隋初,冼夫人率部属归顺隋朝,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追赠其丈夫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的事迹,史书中有记载,《北史·烈女传》:“谯国夫人冼氏,世为南越首领。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压服诸越,海南儋耳归者千余洞。”在庙里现存的清代《宁济庙冼夫人加封碑记》、《宁济庙冼夫人碑记》中,亦记载有冼夫人“保境安民”的事迹。

宋朝时,苏东坡被贬于海南儋耳,了解了冼夫人的事迹后,写了一首诗《和陶拟古九首·冯冼古烈妇》高度赞颂她,诗曰:

三世更险易,

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

犀渠破余疑。

宁济庙自唐以来,几经兴衰。宋代破败不堪,明清时代是鼎盛时期,史书载,“光绪二十七、八年间,城民捐资,新建庙阁、角亭及修葺正殿头门”等,自此宁济庙富丽堂皇,规模宏大。海南各地也纷纷建起冼夫人庙,冼夫人成了海南人的保护神之一。现在,琼山市梁沙村建有海南最大的冼夫人庙,而宁济庙则是海南人纪念冼夫人最早的庙宇。1982年,冼夫人学术交流会在海口市召开,学者们专程考察了宁济庙。1984年,宁济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海南省的旅游胜地之一。

毗耶庙

海南临高设县始于隋代。距现在的临高县城4公里外有个山岭,古时称为毗耶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有县官在岭下建官亭,遂把此岭更名为高山岭,相沿至今。

岭上有座古老的毗耶庙,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庙是石屋结构的风格,上面雕有彩龙。庙的前面是亭,两侧为庑宇,四面围着红墙。山门朝南而开,沿着山门拾阶而下,便临一泓寒潭。寒潭为古火山口的遗迹,千百年来未见干涸,甚称奇异。

毗耶庙最早修于元代延祐元年(1314年),而这之前,先有过坛,又有过祠。历代的官宦百姓每年开春都祭祀于兹,祈求一年的安泰和平、风调雨顺。

关于庙里供奉的毗耶神的诞生,有不同的传说。据《正德琼台志·坛庙》所载:“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青州人王氏,家居邑之西村。王氏有二子:长名祈,次名律,与邑人王居杰猎于山,倦憩石上。祈为石所啖,居杰引刀不解。祈曰:‘我乃毗耶大神,隐此石室,以后可以纯白三牲,三载一祀。’语讫,则神人两途矣。律与居杰归而谋之邑人,如期致祭。”

《太平寰宇记》则说:“山顶有虫,状似天蛇,俚人呼为毗耶。”邑人有难求拜此物,竟能消灾避邪,降赐福泽,敬而神之。

还有另一种说法:汉代以前印度婆罗门教的毗耶大师显灵于此山一块巨石上,并留下信物——毗耶梵文石碑,人们感激西方神灵千里之遥的光顾,进而把它尊崇为保护神。现在这块石碑已不知去向。

现在庙的正堂门口,挂有“嵩高维岳”的横匾。庙内正中设一神坛,神龛后壁两侧,刻有对联:

天下名神,独钦仰止

为海隅迤福,得近瞻之

这位毗耶大神的确不负众望。它感念当地人民的香火,竟然不时显灵帮助子民们除难消灾。现在庙宇的左侧,遗有元人留下的《高山毗耶神祷雨有应记》石碑,对此颇有记载。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石碑字迹斑驳模糊,难以全部辨认。但从残留下来的文字依然可以想象出这位毗耶大神的神通广大:

“宋靖康间,贼攻掠我边境。登山叩神,而神以万蜂驱之。宋建炎三年,贼侵境,官叩神求助,一指顾问,渠魁授首。……元延祐甲寅春,民以旱告邑宰,一祷而霖雨作。”

虽然可能是巧合,但作为旅游文化之一部分,仍是受旅游者欢迎的。神坛的前两侧,还刻有一副对联:

宰我邦者为好官,是海是山同福泽

谓彼政者能廉吏,一草一木尽甘棠

毗耶神的神通不仅在于能显灵降福,而且还能滋育威慑那些主宰一方生灵的官吏们清廉正直。在这里,人们的美好愿望可以通过神的旨意得到某种神圣的渲泄和庄严的秉守。

广东

Guangdong

五仙观及其传说

五仙观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在历史上屡废屡建,观址亦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期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观,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迁至西湖玉液池畔(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大火,后再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仙邻巷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达十多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沅殿、廊庑等。现在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廊庑等已荡然无存,仅存仪门、后殿和岭南第一楼部分旧建筑

五仙观座北朝南,依地势而建。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硬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刻有“五仙古观”四个大字,为清同治十年(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所书。仪门前还保存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是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仪门东边小学内有环砌砖栏水池,内有一块纵横约四米的天然红砂岩石,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即“穗石洞天”的“穗石”。“仙人姆迹”在石面凹处,形似大足印。进仪门后是中殿遗址,之后才是后殿。后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三间10米,高7米,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盖顶,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鱼,正中脊刹为宝珠饰。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抄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窗,灵巧通透。五仙观不仅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特色,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而且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传说。

据传,周朝时,楚庭(广州古称)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不聊生。一天,万里晴空,风和日丽,忽然间从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衔一茎六穗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们把稻穗分赠给广州人民,并祝福此地今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永无饥荒。说完,五位仙人飘然离去,留下五串金灿灿的谷穗和五只眷恋人间的仙羊。后来人们将稻种撒播大地,从此这里年年丰收。五只仙羊后来化为石羊,永久地保佑着楚庭人民风调雨顺,幸福吉祥。

有关五仙降临的年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比较广的是周代。有人认为,这个传说大约发生在周夷王八年。另一种说法,五仙降临是战国周显王时期。还有另一种传说,晋朝时,吴修为广州刺吏,还未到任,有五位仙人骑着不同毛色、背着五谷种子的羊来到广州州衙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就一幅五仙人像表示祥瑞和纪念,并且称广州为“五仙城”。

广州人民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观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称之为谷神。

五仙的故事,真实地反映古代人民对安定、美好生活的祈盼——广州是曾经得到过仙人们恩赐的福地。有什么能比“永无饥荒”更好的事呢?何况五仙送来的还是优良品种,难怪人民把五仙奉为谷神了。

五仙观钟楼内悬挂巨钟的原是一根细小的葛藤。藤身仅有指头般粗,却能稳稳吊起重逾万斤的大钟,历数百年而不断,真是奇迹,也令人费解。关于这根细小的葛藤,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班轿夫抬着一大官乘坐的八抬大轿,走到坡山脚下,扎轿的绳索突然断了,轿子停了下来。上边坐着的大官,暴跳如雷,吓得轿夫们不敢作声。有个胆小的还跪下求饶道:“大老爷,请您稍等一会,我们马上找绳索来把它扎好就是了”。那大官凶神恶煞地叫道:“限你们半个时辰,误了我的公事就要严惩你们!”

几个轿夫马上分头找绳索。可是在这荒山野岭之中,哪里找得到呢?眼看时辰快到了,几个人急得满头大汗,其中一个轿夫急得哭了起来。因为他家里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病在床上,还等着他挣钱回去买药治病呢!他一边抹着泪,一边在山岭上转来转去,低着头四处寻找,希望能意外地找到一条绑扎轿子的绳索。忽然从他背后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小伙子,你在这荒野之中,徘徊四顾,找什么呀?”那轿夫回头一看,这老人相貌非凡,好像在哪见过,便恭恭敬敬地给他鞠躬行礼,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老人听后笑了笑,指在路旁山边的一条葛藤说:“这就可以用,拿去绑轿吧。”轿夫以为他戏弄自己,冷冷地说:“这条藤又细又短,绑鸡都不够力呢!”老人顺手把那根藤拔起,交给轿夫说:“赶快拿去绑轿吧,不然耽误了时辰,你又要受苦了,何况你母亲还在家里等着呢!”说完就不见踪影了。轿夫心里好生奇怪,过去常听人说,这一带曾有仙人现身,莫非今天有幸遇仙?于是他拿着那条葛藤,急急忙忙跑回停轿子的地方,把经过告诉了同伴。大家半信半疑,只好试着用这根藤来绑扎轿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条短而细的葛藤,越扎越长,扎一圈,它长一圈,直到把轿子扎好,刚好用完,不长也不短,扎得结结实实,比原来绳子扎的还稳当。到了驿站,轿夫们仔细察看,发现藤尾上现出“吕洞宾”三个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大仙吕洞宾赐给的“仙藤”。

后来坡山上建五仙观、铸大铜钟,张贴告示,要找绳索吊大钟。轿夫看到五仙观张贴的告示,便把那条葛藤献了出来。果然,一条小小的葛藤,竟然吊起了近万斤重的大钟,一时传为奇闻。

又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有个英国人听说五仙观葛藤吊巨钟之事,大为惊奇,专程从北京来广州到五仙观禁钟楼上仔细观察这条葛藤,心想一定是宝物,不然怎能吊得起如此巨大的铜钟,并且历几百年而不断呢。于是,他找到五仙观的道士,说:“这么细小的藤吊这么大的钟太危险,我给你们一条大的铁索换上去。”道士信以为真,答应了他,那英国人便骗取了葛藤。

英国人骗到仙藤后,准备带回使馆。当他到达江边时,看到碧波荡漾的珠江水,想起手中这条积满尘土的仙藤,便走到江边去洗。谁知,藤一沾江水,霎时江面上白浪滔天,狂风四起,那仙藤竟化作一条苍龙,挣脱英国人的手,跃入江中,推波逐浪,再一跃身,腾空而起飞上蓝天。

著名道场纯阳观(www.daowen.com)

纯阳观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新硄镇五凤村漱珠岗上,占地一万平方米,是广州著名的两大道场之一。广州道教中常有“北到三元宫,南去纯阳观”之说。

纯阳观由清代道士、天文学家李明彻(李青来)在两广总督阮元大力支持下创建。观名取自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纯阳子)之名,观内建有悟真堂、杨孚南雪祠、松枝仙馆、菊坡祠、八仙楼、凤凰亭、朝斗台等景观。近代,居廉、居巢、苏云朋、高剑父、高奇峰等著名书画家常在此地结社雅集,留下不少墨宝和史迹。1986年,由香港道教圆玄学院、蓬瀛仙馆投资,修复了纯阳大殿、香亭、灵宫殿、山门等。

纯阳观四周古树葱茏,奇石嶙峋,观内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沿岗东南角拾级而上,台阶盘旋,高敞的山门上刻有阮元题的“纯阳观”三大篆字,左右伴有石刻对联“灵山松径古,道岸石门高”,由清末广州富商潘士成所题。纯阳观在1963年3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阮元任两广总督,成立修志局修纂《广东通志》,正为找不到编纂舆地部分及主绘本省地图的合适人选而焦虑。有官员极力向阮文推荐李明彻,并转呈上李明彻的《寰天图说》书稿。阮元阅完手稿,评价很高,决定将书稿出版,亲自撰序,并聘请李明彻担任《广东通志·舆地略》主编。

李明彻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油画家、天文学家,名明彻,号青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生于番禺(今广州)。他由于家境贫困,12岁当了道士。当时广州是西学东渐的首冲之地,李明彻勤奋好学,努力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掌握了天文、地理、三角几何学,并且自学绘画制图。他不仅擅长国画人物山水,还会画当时鲜为国人所知的西洋油画,名气不小。阮元慕名请他绘了一批油画,还命他携画随关舶上京进贡。李明彻在京期间,曾到主管天文历数的钦天监参观学习,对他后来在纯阳观筑朝斗台观测气象而成为天文学家,可谓得益非浅。他返穗后,又赴澳门向洋人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面经历之法。李明彻在白云山潜心学习,后到观音山(今越秀山)龙王庙任司祝,将十几年积累的天文学资料、观察成果和研究心得整理撰成《寰天图说》三卷、续编二卷。《寰天图说》收入有关地球、日月、星辰及雷雨、地震、潮汐等方面论文81篇,绘有全国大部分省份地图。是广东古代唯一一部天文学专著,也是我国天文学史上极其珍贵的图书。

李明彻不负总督阮元所托,完成《舆地略》六卷,绘有广东舆地总图及各州府县诸图,观图按此比例可测远近。另绘晷度附近南极星图、分野、气候,共一卷。此卷被人称道为善本。按地方志编纂惯例,在世者之著作不列入著录,阮元特破格批准将《寰天图说》收录入《广东通志·艺文志》。

李明彻在编纂《舆地略》过程中,为踏勘地形,到过不少地方。他登上河南五凤村万松岗岗顶观凤凰台,见此处为河南制高点,近览珠江,远眺云山,景色迷人。据说此处苍松是东汉杨孚从河南移植于此繁育而成,杨孚、崔与之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设帐讲学。李明彻决意在此建座道观,作为晚年修道之处。因见岗上苍松挹翠,岗下碧水环流,好似玉碟上一颗明珠,遂将岗名改为漱珠岗。

李明彻建观的提议得到阮元极力支持。阮元不仅带头捐俸,还发动达官贵人、名绅巨贾捐资、赠款。李明彻苦心经营,克服重重困难,历时5年,终于在道光九年(1829年)纯阳观落成。

在纯阳大殿之后有一座朝斗台,是李明彻当年编纂《广东通志·舆地略》时,为观测气象和星辰变化而建筑的观象台。台高8米,呈四方形碉楼式,以青灰色石块砌筑,底层是一座石室,门楣刻有“朝斗台”三字,楼顶为一约十平方米的平台。

李明彻在纯阳观落成后3年逝世,终年84岁,原来下葬三元里松柏岭,1950年迁葬在纯阳观内。观成之后,阮元又在殿后两侧分别兴建了纪念杨孚和崔与之的杨孚祠和崔清献祠,两祠与纯阳观相辉映。

纯阳殿是观中主殿,供奉的是号为“纯阳子”的吕洞宾。吕洞宾(798-?)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是全真道派“北五祖”之一,世称吕祖,名岩,字洞宾,相传为唐京兆人。唐会昌(841-846年)中,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汉钟离授以丹诀,时年64岁。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他的神话传说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

传说中的吕洞宾蓄着五绺长须,手执拂尘,身背宝剑,颇具仙风道骨。吕洞宾为百姓解除苦难,消灭祸害妖孽的同时,却好酒贪杯,寓幽默于世俗百态之中,可谓“平易近人”,所以深得群众的信赖和喜爱。

吕洞宾少年时,每日下笔万言,出口成章。他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时,一天在长安酒肆遇见了一位羽士,羽士在酒肆的墙壁上偶书三绝。吕洞宾感到惊讶,遂上前拜见,又应羽士之邀,吟诗一首,挥笔提于壁上:

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

谁能世上正名利,欲事天皇上玉清。

羽士从诗中窥出吕洞宾的心思,便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住在终南鹤岭,你从我遨游好吗?”于是两人同憩肆中。云房先生自己烧火做饭,吕洞宾就枕昏睡,并很快进入梦乡。睡梦中自己成为年轻士人进京赶考,还中了状元,升官发财,娶了两房妻子,都是名门之后,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又生儿育女,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后在朝为相10年,独掌朝政,权势显赫。只因一个偶然的原因,获罪抄家,家资充公,妻离子散,最后落得孑然一身,穷困潦倒。就在他立于风雪中,方兴浩叹时,被猛然惊醒。云房先生已站在他的床前笑吟道:“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仙人知道我刚刚做过的梦吗?”吕洞宾大惑不解地问。云房说:“你的梦千变万化,50年间的荣华富贵、辛酸痛楚都在里面。得不足喜,失何足悲,世有大觉,才知道人世间不过是一场梦幻。”吕洞宾顿悟,遂拜云房先生为师,求传度世法术。

此后云房曾十试吕洞宾,吕洞宾心无所动。云房先生知道他将来一定能够得道成仙,但功尚未完成,便授他黄白之术,以济世利物,待他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再行超度。于是将他携至鹤岭,亲传上真秘诀。后来云房先生外出云游,临别时与吕洞宾约定10年后洞庭湖上见,并授以灵宝华法及几粒灵丹,嘱以捧金简宝符语。吕洞宾对云房先生非常感谢地说:“我一定要度尽天下芸芸众生,才愿意上升仙界。”云房先生听他言罢,便乘云驾雾,冉冉飞升而去。吕洞宾得到云房先生的亲传法术及火龙真人的天遁剑法,于是开始云游四方,往来江淮等处,济世安民,试灵剑法,斩除蛟害。相传隐显变化400多年,神通广大。

由于吕洞宾在道教中的地位较高,全真道以他为纯阳祖师,号称“吕祖”。元明两代的封建王朝封他为纯阳帝君,所以他成为道教诸仙中最活跃的一个,传说故事极多,祭奉活动极盛。清人顾铁卿详细记述苏州人庆祝吕祖诞辰的情形:“(四月)十四日为吕仙诞,俗称神仙生日,食米粉五色糕,名‘神仙糕’,帽铺制垂须须钹帽以售,名‘神仙帽’。医士或招乐部伶人集庭事,击牲以酬或酌水献花,以庆仙诞。”当天清晨人们携幼扶老涌向苏州城内福济观烧香,还说这天吕洞宾会化成乞丐,混迹人群,为人治病,超度有缘之人成仙。在其他地方,如北京人们就到白云观祭拜吕祖,天津人则去吕祖堂。清代以来,各地大多有吕祖庙,据记载,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吕祖庙,当首推山西芮城县境内永乐宫的纯阳殿,历来香火最盛。一般道观中都附设有吕祖殿,广州的纯阳观则以“纯阳”命名,更是国内绝无仅有,反映广州人对吕洞宾的推崇。人们不但到庙中祭拜吕祖,而且在家中奉祀吕祖画像。南宋初年陆游的诗中有“天下家家画吕祖,衣冠颜面了无同”之句,正反映了吕洞宾在道教中的崇高声望和深远影响。

纯阳观纯阳殿附近,原有杨孚祠,由阮元所建。祠门匾“汉议郎杨子南雪祠”,为阮元所写。

杨孚,字孝元。汉章帝时举贤良,对策上第,拜为议郎。汉和帝即位,欲对匈奴用兵,杨孚曾上疏劝止,主张息兵。官至临海太守。杨孚故宅遗址,在离漱珠岗不远的下渡头村。至今杨孚故宅遗址存有古井一口,称为“杨孚井”。杨孚是个博物学家,又是一个诗人。屈大均说,数广东历史上的诗人,当自杨孚始。这是指杨孚所著《异物志》中的“赞”而言。“赞”是一种文体,在《异物志》中,“赞”多为四言,有韵,颇有诗味。如《榕》一章:“榕树栖栖,长与少殊。高出林表,广荫原丘。孰知初生,葛硆之俦?”

杨孚的《异物志》记述南海珍异,有人说“粤人著作见于史志,以议郎(杨孚)为始。”如果说有岭南文派,那么也该数杨孚为始了。

南雪祠前一岩石上有“梅社”刻字,当是诗社之名。尚有“漱石”、“松雪”、“介节为俦”等题刻,则是后人怀念杨孚所作。

广州人习惯称珠江南岸为“河南”。其实,河南的得名与珠江无缘。在汉代珠江河面是现在的八九倍之宽,有“小海”之称,广州习惯称渡江为“过海”,称珠江边为“海皮”。按惯例,应称“海南”而不叫“河南”。

据说,此处“河南”的得名跟黄河的南岸河南省略有渊源。

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代,今海珠区下渡一带是一个大岛,下渡村头住着一位才子,名叫杨孚。杨孚才识过人,被举荐上京任“议郎”。杨孚秉公勤政爱民,深得下属和同僚的尊敬。宫中有个守门人叫张宝,是洛阳人,他3岁丧父,12岁进宫守门,18岁母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孑然一身。杨孚可怜他身世凄凉,送他十两银子,又为其母亲办丧事。张宝感激不尽,发誓要还报恩人。

过了二三十年,到杨孚告老还乡,张宝依然贫穷潦倒。他知杨孚将回广东,心想,自己虽然还不了十两银子,但也应送点什么给恩人,聊表敬意,可是家徒四壁,正在着急之时,杨孚上朝经过他家门,张宝一见面便说:“恩公,俺用你的十两银子,到现在还……”杨孚拉着张宝的手深情道:“你的心地像霜雪一样洁白,我算领教了。老夫多年来蒙你照料,我是特意向你告辞的。”说完拱手作别。张宝流着泪,把恩人送到门口,看见前年栽种的两棵五鬣松,长得绿油油的,非常可爱,他叫住杨孚,当即挖了一棵,送给杨孚,说:“这东西虽不值钱,但它四季常青,冬凝瑞雪,恩公就把它带回广东,做个纪念吧。”杨孚接过这棵五鬣松,带回广州种在庭院里。不到三年,五鬣松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有一年冬天,气候温暖的广州竟然下起大雪,杨孚家门前的这棵松树挂满了霜雪。广州人都觉得奇怪,纷纷前来观赏,都说,杨孚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人们便称下渡为“河南”,后来发展到整个珠江南岸地区都称为“河南”了。

观内的附属建筑和清献祠是为了纪念崔清献而建的。崔清献为南宋时的增城人,曾任经略安抚使,右丞相,后隐居乡中,南宋理宗皇帝赐名其居室为“菊坡”,故世称“菊坡先生”。纯阳观主慕其名,推崇其道德文章,立祠于观内奉祀。

何仙姑与何仙姑家庙

据古今史籍记载和传说,何仙姑未得道成仙之前,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娘,是广东广州增城小楼仙桂村人,生于唐代,何素女眉清目秀,天香国色,仪态万方,自幼性格内刚外柔,孝敬父母,而且博学多才,诗词曲赋样样皆通,人称才女,特别擅长绣织,深受乡人赞赏,远近闻名。何素女年方15岁时,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投井自尽。在迎亲之日喜乐齐鸣,花轿来临之时,何素女却不知去向,家人惊慌失措,四出寻找,一个家人寻找到井边时,只找着何素女一只绣鞋,大家都以为她定是投井自尽,家人急忙下井捞救,却捞不到尸体。男家迎亲不成,失尽面子,而将何家告上衙门,提出活不见人,死要见尸,何素女父母因此而受尽官司之苦。

话说何素女投井成仙后,驾祥云仙游福建莆田得知父母受官司之累,适遇莆田县令调任增城县,何仙姑将官司的原由相告,并请其准许随官船回乡。那县令体察实情,答应了她的请求。但当帆船启航之时却不见何仙姑赴约,等候良久,仍然未见踪影,县令只得起锚启航。帆船开出之后,船家发现船尾水中有一具女尸日夜随船逆水而进。船至增城发现这具女尸正是何素女真身。何仙姑显出“逆水浮尸”的神通,目的是使县令深信她“得道升仙”而了结此案,解除父母官司之累。又有传说是吕洞宾受其他六仙之托,为参加每年三月三日一年一度的天后娘娘寿诞,凑足八仙向王母娘娘祝寿,而下凡云游人间寻找有仙风道骨之人,最后选择了何素女,并超度为仙。

相传,千古女皇武则天得知何素女升仙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一事十分感动,下诏令增城县令为何仙姑建祠奉祀,赐予紫霞羽衣,并立碑纪念。

这就是何仙姑得道升仙的故事,因为何仙姑确有其人,故千百年来其故乡增城人民对她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建有庙宇奉祀。

何仙姑得道升仙的传说出现在唐朝,但今何仙姑家庙却是始建于明朝,明朝之前增城是否建过何仙姑家庙已不得而知。明代以来,因战乱和天灾人祸,家庙也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今天的何仙姑家庙是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除家庙外,尚存仙桂村遗址、盘龙古藤、仙姑井等遗迹。何仙姑家庙古迹不多,故事却不少,几乎每处古迹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何仙姑家庙位于增城小楼镇,是一座三进砖石台梁式结构的殿宇。家庙正门门额上有“何仙姑家庙”五个石刻大字,大门两旁有一副行书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上联中“履舄”二字道出一千多年前何素女抗婚投井升仙时遗留下的绣鞋,遗留在古井之畔;下联意为数百年来人们对何仙姑的爱戴和崇拜。

何仙姑家庙一进有一大屏风,上有何仙姑彩画像,貌若天仙、栩栩如生。屏风之后是二进,是供奉何仙姑的正堂。何仙姑像以香樟雕塑而成,身穿绣花霞披,头戴珍珠头饰,端庄秀丽,面目慈祥。堂内挂满牌匾、锦幛,既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每年农历三月初七日仙姑诞和农历初八仙姑升仙日两个节庆,远近民众、香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前来拜祭。人流涌涌、摩肩接踵,香烟缭绕,盛极一时。

何仙姑井位于庙内,又叫天花井,是传说中何素女投井升仙的主要遗迹。井边有石鞋模型,传说是当年何素女投井时留下的绣鞋。为什么只有一只绣鞋呢?另一只又在什么地方呢?传说不一,有传说在今天风光旖旎的百花山庄,有传说在盈园荔枝生态主题公园内。仙姑井深数丈,据说家庙四周数里内的井水均略带咸涩味,不好喝,只有仙姑井水清澈甘冽,略带甜味,用井水沏出的茶特别香醇润滑,被人们视为仙水,有健身强体之功效。

麻姑仙桃长在仙姑井右边一座屋脊上,已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传说是麻姑献寿的仙桃。麻姑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邑人,修道牟州东南的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传说中的仙人)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撒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相传,她的手指像鸟爪,故唐代杜牧有诗言道:“杜诗韩笔愁来读,似俏麻姑痒处搔”。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种仙桃,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绘麻姑像赠送,称“麻姑献寿”。何仙姑家庙内的仙桃虽然生长在缺少土壤的屋脊上,也没有人淋水施肥,却奇迹般长得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据说曾有一些不肖之徒和好事者爬上屋顶,以图偷拔仙桃,占为己有,但却无一成功。有一人偷拔不成,将仙桃枝干折断,结果患了不明之病,最后在家人陪同下,到何仙姑神像前祈祷悔过,才得以痊愈。据说吃了仙桃能益寿延年,因此每当桃熟时节,许多善男信女不惜重金提前订购,以求益寿延年,家庭幸福。

距何仙姑家庙约三百米处,有一株古藤。据1986年专家鉴定,此古藤已有千年树龄,学名“白花鱼藤”,是稀珍植物,号称藤类之冠。它是环绕着一株古榕树繁衍生成,由于古藤与古榕缠绕交错,已分不清是藤生还是榕生,其根在何处。古藤枝干直径150厘米,延伸跨度达30米,覆盖面积近五百平方米。古藤6月开花,8月结果。花开时节,芳香四溢,结果时节,果实累累,远处看去,古藤盘根错节,宛如欲驾云腾飞的巨龙,因此被称为“盘龙古藤”。

传说何仙姑升仙后返回故乡,常在家庙附近的树林里修炼。一天,超度她成仙的吕洞宾云游来访,无意中他的手杖缠住了何仙姑配戴的绿丝带,何仙姑不减少女的羞涩,以为师父有所不轨,慌恐之下飞返天庭,吕洞宾也大出意外,以为触怒了她,匆忙间留下手杖,随即腾云追赶向她道歉。二仙离去,林中遗留绿丝带和手杖,后来手杖化为榕树,丝带化为青藤,两者缠绕在一起形成了盘龙古藤。这就是盘龙古藤的传奇故事。

第七洞天罗浮山

罗浮山,秦汉以来号称“仙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它位于广东东江之滨,离惠州市博罗县城35公里,与增城、龙门两县接壤。方圆260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山势雄伟壮丽,自然风光旖旎。它又是我国道教名山,道教称它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它与南海县境内的西樵山并称为“南粤二樵”,故它又有“东樵山”之称。

罗浮山群峰灵秀,古木葱郁,石室幽岩,泉流淙淙,素有“南海蓬莱”之称。在罗浮山南麓,有“冲虚古观”,道教谓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东晋咸和初年(326年),葛洪听说交趾产炼丹原料丹砂,就求为句漏令,以便就近采丹砂炼丹。葛洪到了广州,就被刺史邓岳挽留。此后,葛洪一直栖居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立说。葛洪是道教丹鼎派的重要人物,热衷于用铅、汞、丹砂及草药烧炼仙丹,希望从中探索出一条成仙之道。传说葛洪在罗浮山炼成“金丹”而“尸解得仙”。

黄野人是葛洪的弟子,同师父一起在罗浮山炼丹,一次他有事外出,回来时师父已羽化成仙。后来他找到一颗师父留在柱石间的丹药,服后成为地行仙。后因其常在人世,经常奔波于山野之间,为百姓治病,人称“黄大仙”,在东南一带深得百姓爱戴、敬奉,香火十分旺盛。

葛洪居罗浮山时,建有四庵,即南庵都虚观(后改名冲虚观),西庵黄龙观,东庵九天观,北庵酥醪观。葛洪“登仙”后,晋安帝义熙初年(405年)改建“都虚观”为“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更名“冲虚观”。以后历代均有修葺,至今保持完整。时至今日,冲虚观仍有许多葛仙翁当年炼丹修道的遗迹为人津津乐道。三清殿左侧斋堂内有一口“长生井”,井水长年不枯,水位始终保持在二米左右,古诗赞道:“传闻地献宝,灵液出凤草。每日汲三升,何必安期枣?”由此,还留下了一斗米换一斗水的传说。传说此井水就是葛洪炼丹时所用之水。葛仙祠后有葛洪的炼丹灶。丹灶之上有三足鼎,叫“未济炉”,是罐形的炉体,像一个葫芦药瓢,中间有一个可转动的柄,盖子为荷叶形,看起来十分别致。丹灶顶高3.6米,四角形底座边长2.25米,基座是由八角形边长0.8米的花岗石砌成,有八个立位,分别雕有八卦符号及瑞鹤、麒麟等灵禽异兽的各式图案。在四角的石柱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云龙浮雕。灶旁地上有五色土,乡人常撮土为泥,用来治疗疾病,称“丹灶泥”。丹灶旁有八角形水池,为葛洪当年采来仙草后的“洗药池”,池畔有刻诗曰:“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苏东坡被贬惠州后,在罗浮山修建东坡山房,开辟了药圃,还以罗浮山的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等中草药为题,作《小圃五咏》。他很崇拜葛洪,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已交前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