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华中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华中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华中道教胜地典故河南Henan老子故里太清宫1.老子故里,唐帝建宫太清宫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太清”是道教所说的神仙居所,常用以名其宫观。2.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中道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

第四章 华中道教胜地典故

河南

Henan

老子故里太清宫

1.老子故里,唐帝建宫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是道教所说的神仙居所,常用以名其宫观。

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唐朝帝王,自称是老子后裔,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宇,“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太清宫前后两宫相距一里,中间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取老子“清静无为”之意。河上有会仙桥,将前后两宫联为一体。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盛极一时。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谒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并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

2.赶山神鞭,倚柱书史

太极殿的左前方有一铁柱,民间曰“赶山鞭”。传说远古时期,在老子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高峻陡峭,壁立千仞,人站在山脚下仰面不见太阳,因此人们都叫它“隐阳山”。山高路险,阻断了当地人与外界的交通,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造福苍生,回报乡亲父老,老子七天七夜炼石成铁,又炼铁七七四十九天,终于铸成神鞭一条。他举起神鞭向大山连抽三下,瞬时间金光四射,山摇地动,大山拔地而起,随风飞向远方,顷刻间这里的大地变成了一马平川。人们说,由于当时老子赶山用力过猛,将神鞭震断,前段进落在老君台上,后段被老子随手扔在了太清宫。

其实,太清宫铁柱和老君台铁柱一样,是“柱下史”之柱。老子曾做过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记录。古代天子尊贵无比,朝廷议事只有天子一人坐着,百官皆肃立阶下。为了书写方便,周天子允许老子倚在殿内的柱子上记事,为此,后人称老子为“柱下史”。后人在建庙时就在庙中立一铁柱以示纪念。后来道教将老子尊为始祖,道士们便把铁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头上,表示对老子的虔诚和尊敬。

3.太极殿,九龙井

由于历代的战乱和水灾,太清宫建筑群几经毁坏、重修,至今保留有太清宫的太极殿、洞霄宫的圣母殿、明道宫的老君台等部分遗迹

太清宫内的主要建筑是太极殿。太极殿坐落于神道北端的方形平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顶盖黄色琉璃瓦,南龙北凤,中置兽驮葫芦宝瓶,两端饰龙头形大吻,上插剑把。垂脊装点仙人、小兽。檐下斗拱重昂五彩,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覆盆式青石柱础。格扇门窗,梁枋上彩绘依稀可辨。梁柱为彻上明造,无顶棚。整个建筑在古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有鲜明的豫东地方特色和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大殿内塑有老子金躯,神情安详。太极殿前的铜铸八卦炼丹炉,是老子炼丹的器具,它好像永远都是青烟袅袅、燃炼不尽。

在太极殿东的房基下还压着一口有着神奇传说的九龙井。传说李母乃上界玄妙玉女临凡,得上天青睐,受气于天,无夫自孕。怀孕八十一载,剖左腋而生老子。所以后人则曰“肋生老君顶生佛”。老子奉天而生,非同常人,生而即行禹步,“九龙井”即是老子禹步所成之井。

第一洞天王屋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羞”,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

1.愚公移山

王屋山是愚公的故乡,愚公移山的故事因《列子》的记载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是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这条大山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方便,所以愚公要带领他的子子孙孙挖掉它。现在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2.天下第一洞天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唐朝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主地位。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轩辕黄帝统一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晋、清虚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理论家葛洪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隋唐以后,尤其是唐朝尊老子为始祖,以道教为国教,敕令各地营建道观,奠定了道教发展的基础。被称为我国“药王”的医学家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结庐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济世救人,直至仙逝于此。如今孙真人坟尚存。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曾先后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备加赏赐。唐玄宗李隆基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并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自此道风大盛。这样,在唐开元后的数十年间,王屋山相继建成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3.名木不移贵地,贪欲反遭杀身

王屋山紫微宫的千年银杏树,为西汉时所植,树高45米,树围9米,覆盖面积为一亩许,民间有“七搂八拐”之说,为我国五大银杏树之一。在当地流传着“名木不移贵地,贪欲反遭杀身”的故事。

清朝末年,济源有一姓董的县令,无恶不作,老百姓深受其害,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然而都是敢怒不敢言。一天董县令来到紫微宫游玩,他一眼看出银杏树是一种名贵木材,贪心顿起,命随从取下一枝,准备为远方的母亲做寿材。几天后他带着寿材上路了,这一天他来到了黄河岸边,叫了一只渡船。艄公极不情愿摆渡这不吉利的东西,因而遭到县令痛骂,无奈,只好驾舟摆渡。谁知船至河心只打转不前行,县令以为艄公拿他开心,破口大骂:“狗艄公,你竟敢拿我一个堂堂县令开玩笑,休想活命……”说话间,日月顿时无光,那载寿材的船也被狂风卷入河中,幸亏艄公识水性,才免于一死,可恶的县令却葬身鱼腹。

湖北

Hubei

真武修道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东接闻名古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区,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

1.真武修道武当山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以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道教认为“武当山”之得名与真武神有关。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于远古时,降为净乐国太子,后经其师紫元君超度,到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信仰真武——玄武大帝,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禳灾,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的一种道教派别。

武当山山势奇特,既有泰山之雄,又有华山之险,风光奇丽。游武当山,如果机缘巧合,可以观赏到著名的“动静八景”。武当山的“动八景”为:海马吐雾、飞蚁来朝、乌鸦接食、黑虎巡山、猕猴献桃、梅鹿衔花、金猴跳涧、雀不漫顶;“静八景”为天柱晓晴、陆海奔潮、平地惊雷、雷火炼殿、祖师映光、空中悬松、月敲山门、金殿倒影。

关于动静八景,还有许多传说,相传太子(真武)上山修炼时,有黑虎开山,乌鸦引路。太子在山上修炼时,有乌鸦报晓,黑虎护卫。太子得道成神后,封乌鸦为“神兵”,封黑虎为“巡山大元帅”。因此乌鸦接食、黑虎巡山入选了八景。据说往日善男信女朝武当,把“报忧不报喜”的乌鸦当做“灵鸦”,都要为它们带一布袋玉米、米花之类的礼品。走到乌鸦岭,一边把礼品撒向空中,一边喊:“乌鸦接食!”成群结队的乌鸦应声而来,鼓翅张口,从空中接走食物。更为奇妙的是飞蚁来朝又称“飞蚁绕朝”,这种奇观经常出现于每年的立秋前后。在这个季节,常有数不清的飞蚂蚁聚集于金殿四周,来而不去。后来,也都死在这里。迷信者认为这是飞蚁来朝拜真武大帝,因此称之为“飞蚁来朝”。而静八景之一的祖师映光则是指天柱峰真武神像在雨后初晴之时放出稍纵即逝的光华。据有关专家解释:是因为雨后放晴时,阳光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把金殿及周围景物反射显示在云端,形成奇异美景

2.三丰创拳武当山

传说北宋时,武当山林深草密,山中多狼虫虎豹,附近又有草寇强盗出没。武当道士张三丰为使道友们安心修道,整日苦思防身御敌之法。

据说,有一天,张三丰正在草庵之内闭目静坐,忽听庵外有只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张道长便起身走到窗前向外看去,只见庭院中的桂花树上有白、花两道光环闪烁。定睛一看,原来是白蛇和喜鹊在嬉戏搏斗。七尺白蛇盘绕树上,蛇头探出,眼睛放光,口吐长芯,蓄势待发。虽然以静待动,却气势如龙。喜鹊则站在不远处的树枝上,身体前倾,注视白蛇,伺机进攻。喜鹊和白蛇两相游斗,如龙凤相斗,各显奇姿异态,动制静,静防动,刚柔相济,变化无穷……张三丰越看越入迷,心中不由得有所感悟。这时喜鹊和蛇同时叫道:“随我来,随我来!”就见两道银光向远处飞去。张三丰身不由己,起身便追,仿佛腾云驾雾一般来到了一处仙境胜地。张三丰在琼浆玉液河畔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打拳,那打拳的姿势和喜鹊与白蛇相斗的姿态相仿,如行云流水,随曲就伸,真是静如山岳,柔若春水,动如波涛。在这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拳姿中,蕴涵着排山倒海、降龙伏虎的气势。那两道光环一下子飞到老人的怀中,变成了他袍子上的龙凤。

老人见到张三丰就微笑着对他说:“我在此等候你多时了。”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太乙真人。他告诉张三丰自己打的这套拳名叫武当山太乙五行拳,是参照华佗五禽戏创造的。这套拳能够防身自卫健体强身,长期演练,能延年益寿。太乙真人把这套拳传给张三丰,又把拳谱交给他,嘱咐他把这套拳好好地传给武当山的道士,然后就不见踪影了。荒山野岭中又现出喜鹊和白蛇,转眼变成一对龙凤,向张三丰飞来……张三丰一下子惊醒过来,原来是一个梦,可是他的怀中却抱着太乙真人送给他的拳谱。从此张三丰就每天叫道士练习这套太乙五行拳,自己也是拳不离手,直练得自己返老还童,并驯服了虎豹,降伏了周围的草寇强盗。武当山因而天下太平。

武当道士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瑰宝,饮誉海内外,在我国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由于武当武术受道教隐秘单传的传统影响,武当武术长期隐没不彰。

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经》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它以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辨位于寸毫,制敌于擒扑封闭,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智开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和门派,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功家南派等。为弘扬武当武术,1982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杂志。

真武山上小金顶(www.daowen.com)

真武山,原名“龟山”,又名“九宫山”,因山形似龟而得名,雄踞襄阳城外和汉江边。宋元以前,山上有座著名的寺院,名叫“建峰寺”。山下,三国时刘备马跃檀溪,在山脚留下了“的卢马”的蹄印坑,成为此山的遗迹。东晋时代,撰《汉晋春秋》和《襄阳耆旧传》的著名历史学家习凿齿,写信邀请佛教领袖释道安前来弘法,释道安率领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众来到襄阳,就曾驻锡过建峰寺,而后才创建了檀溪寺。释道安和习凿齿见面时的对话“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被誉为“天下名答”。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曾想传位给自己所喜爱而又确实智勇双全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但碍于礼法,未能如愿,只得按群臣的意见立长子为太子。后来太子早逝,朱元璋登天后又顺理成章的由长孙朱允炆当了皇帝,称为惠帝,定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这位辈份很低的小皇帝,常常感到那么多的藩王叔叔手握重兵,时时刻刻威胁他的皇位,就以“削藩”为名,先后杀了五位叔叔。这时,镇守北方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感到自己也危在旦夕,于是先下手为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挥戈南下,发动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

朱棣当然明白,自己再怎么说也是一个藩王,是臣子,应当忠君报国,不可谋朝篡位,起兵的理由再充分也不免有谋反之嫌。这时,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想起了北方还有一位真武大帝可以利用。当全军誓师出发时,忽然满天乌云滚滚,朱棣就问:“这是哪方神圣?”军师姚广孝即答:“这是北方真武大帝前来相助,”于是朱棣披发仗剑,与真武大帝上下呼应,得到真武“允许”之后,才起兵开战。一路上所向披靡,攻克南京,登上了皇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真武大帝所赐。因此,明成祖朱棣极力崇奉真武大帝。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谕修建武当山宫观,“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的小船数以“万计”,停泊真武山下的双江中,“时风涛方作,顷之祥光数见,水天一色,都说是元帝(真武大帝)显应”,于是在山上修建了“真武观”。介绍武当山情况的《太岳太和山纪略》有记述:“真武观……在襄阳府城西南二里……谒太和(武当山太和宫)者先奏表于此。”在传统习惯中,朝湖北武当山,首先要来到襄阳真武山,给真武帝上表章,算在真武大帝处报了到。钱财精力不足或患病者,可就此回转,也算还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

襄樊真武山濒临汉江,处在鄂、豫、川、陕、湘、粤、桂、滇数省来往的通衢大道,水陆码头,交通便利,香客也格外多。尤在腊月三十到阴历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进香的香客最多。直到20世纪中期,真武山的香火仍然十分兴盛。

湖南

Hunan

南界仙都在衡山

衡山又称“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境内,距衡阳市中心约五十公里。尤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形成的人文景观著称。

1.逶迤八百里,悠久五千年

衡山有72峰,南起衡阳市城南的回雁峰,北止长沙市的岳麓山。因其峰峰秀丽,峰峰神奇,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芳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故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主峰祝融峰海拔高度达1290米,高耸云天之外。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南岳衡山的自然景色极其秀美,巍巍群峰欲与天公试比高,潺潺溪泉盼能汇流江湖。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能弹奏出不同乐曲。春风拂过,遍野山花争妍斗丽;夏雨徐来,漫山林荫赛翠竞绿;秋爽阵阵,殷殷红叶让你心醉神迷;冬雪皑皑,玉树玉阁让你如登仙境。云蒸雾绕,山泉叮咚,林涛轻荡,怪石成景,这里到处都有令你流连忘返的景色。

南岳衡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可上溯五千年。据传,黄帝、舜均曾来此祭礼天地,大禹也曾来此杀白马以祭拜,故而还留有许许多多的古迹。东汉年间道教渗入衡山开坛,梁天监元年(502年)佛教进入南岳,经逐渐发展,南岳衡山成了“十大丛林、八大茅庵”之地。因为这里是佛、道二教的圣地,故而历朝历代,这里都云集了众多的高僧仙道,同时亦留下了众多的著名寺庵、道观,且香火旺盛,绵延不绝。

2.朱鸟化衡山

远古时代,人们以采集为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又无医药,黎民百姓患病之后只能乞求上苍怜悯护佑或坐以待毙。神农氏为王,勤政爱民,一心解除百姓的疾疫之苦,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尝尽百草,终于找到草药治病救人。然而民以食为天,疾病之苦虽然减缓,百姓吃饭的问题更为紧迫。野生草木果实,受季节的限制,且又人兽争食,因而百姓的生活毫无保障。神农氏为民父母,整日奔波操劳,苦思冥想。他指天盟誓,不解决黎民百姓吃饭问题,死不瞑目。

眼看着寒冬将至,山野一片荒凉,百姓又将在严寒之中忍饥挨饿。神农想到这些,不禁潸然泪下:“苍天有眼,如果百姓有什么过错都算在我一个人身上,何必以这饥寒之苦来折磨无辜百姓呢?”正在这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红羽朱鸟,口含一根九穗禾草。一时间,百鸟翔集,围着朱鸟,遮天蔽日,神农仔细一看,朱鸟在不停地摇动九穗禾,穗中谷粒如雨洒落,群鸟上下翻飞争食谷粒。神农心想,若九穗禾生在人间,又何愁百姓衣食无着呢?

于是神农盯紧朱鸟,紧迫不舍,希望能拾得一两粒谷粒。可是朱鸟洒落的谷粒无论有多少,都被群鸟从空中就啄食了。朱鸟边洒边飞,跨河越山,不知不觉已经飞跃万水千山。神农跟着朱鸟,翻山越岭,不知不觉间已经从北方跑到了南方。此时的江南已是春暖花开。朱鸟到了南方后,越飞越高,群鸟也渐渐地离开朱鸟飞向树林,飞向花丛,飞向明净如镜的水泽。神农还想继续追下去,可那浩翰无边的洞庭湖挡住了他的去路。神农心中着急,挥起手中神鞭向朱鸟掷去。朱鸟只顾高飞,毫无防备。神鞭正中朱鸟头顶,朱鸟立刻坠了下来,九穗禾的谷粒遍撒大地,不久就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金秋时节,朱鸟撒下的谷粒,结满五谷。满怀丰收喜悦的黎民百姓在神农的带领下,收了谷子,选出一些饱满的作种子待来年春播,剩下的就成了百姓的口粮。从此,百姓的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神农的愿望实现了,他就在山脚下长沙地方建了国都,称为厉国。神农的儿子柱,先在山麓给黎民百姓传授耕种方法,后来他又慢慢地推广给天下的黎民百姓。

被神鞭击中的朱鸟落到洞庭湖南岸的湘水与资水之间,化作大山一座。这山日夜疯长,不到三个月工夫竟长成方圆八百里的大山。如果再这样长下去,洞庭湖和湘、资两水都会被大山填掉,到时候湖水、河水外溢,必然泛滥成灾。神农连忙爬上山顶,把神鞭压在上面,山就不再长了。朱鸟化成的这座山,正在四野之南,又与天上的玉衡星座相对应,人们就把这山叫衡山。朱鸟死得无辜,又被神鞭压身。实际上,它在无意之中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天下苍生。因此,神农就向上天祷告,乞求天帝记住朱鸟的功劳,并经常爬上衡山祭祀、缅怀朱鸟。现在南岳的朱陵洞天就是神农游憩之所。

3.丰功伟绩,山峰作证

轩辕黄帝时,天下之大,四方莫辨。六相辅佐黄帝治理天下,黄帝就命六相辨识四方。

苍龙辨认出东方,祝融辨认出南方,大封辨认出西方,后辨认出北方。六相每到一个地方就记录下当地的水土地理、风土民情、气候天象。黄帝根据这些材料,分天下为九州、五岳、四渎、四镇。黄帝任命祝融为南方司徒,管辖从南方之极,北方之界,至炎风之野的大片土地。南方本为蛮荒之地,无人教化,人们穴居生食,善恶不分,争斗不断。后来,祝融氏治理南方,爱民如子,身先士卒,巧妙教化,淳厚民风,引导百姓修身立德。蛮荒之地开始有了文明的火种。祝融氏去世后,葬在衡山之阳。

祝融受命为南方司徒后,定居衡山。南方之地的文明,如星星之火,尚未燎原。百姓虽稍知人伦,但教化未广,难以深入人心。加之,南方气候潮湿,百姓又不懂用火,常吃生食,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祝融教化南方之民,生火为食,修身立德。他日夜操劳,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天神广寿子被祝融的一片赤子之心感动,便于天汉元年下降到衡山,帮助祝融治理南方。他首先授给祝融《人皇内文》,祝融就依照广寿子传授的办法,教化百姓,引导人民遵天道,守人伦,尚道德。还仿照弁州之鸟的叫声,编成乐歌,教黎民百姓传唱。南方百姓在祝融和广寿子的教化下渐渐懂得遵守天道人伦,知道要敬天祭祖,诚实向善自会得到天神护佑。蛮荒之地遂移风易俗,文明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而后,广寿子又授给祝融《按摩通精经》九十卷,教他按摩导引,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法。祝融将这些方法转授百姓,百姓掌握了养生防病,强身健体的按摩术以后,病痛减少,身体渐渐强壮,劳动起来不费力,精神愉悦,寿命也长了。祝融又根据《人皇内文》的记载,找出七宝所藏的地方,教黎民百姓范土为金,冶石为铁,造刀斧锯凿。蛮荒之地终于呈现一片生机,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祝融去世后,黎民百姓把他安葬在南岳衡山的最高峰,为了纪念祝融的功绩,人们给这座高峰取名为祝融峰。传说,祝融死后上升于太极南宫,被天帝封为“太行真人”。

4.魏夫人升仙黄庭观

南岳衡山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历代道教徒修炼、布道的遗迹和文物遍布山中,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情理晓人的传说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推开中国女子修道之先河,后被道教上清派尊为第一代宗师的魏夫人和她修真、飞升的圣地黄庭观。

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魏废帝嘉平四年(252年)四月初一生于山东任城(今山东微山县)。自幼好道,博览群书,志在成仙。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养生宁静,谢绝一切往来。24岁时,被父母强迫嫁于南阳刘文(字幼彦)为妻。生两子,长名璞,次名遐。刘文后为修武令。华存精诚求道,待两子稍长大,便隔离房舍,另室居住。将满三月,诸真下降,清虚真人王煲作了她的老师,授予她《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虚紫文》、《八道紫道炎光》、《石精玉马》、《补真虎义》和《高仙羽玄》等经书共31卷。景林真人又授《黄庭内景经》,诸真命诸玉女吹奏歌吟。以后诸真日日来降。刘文虽居隔壁,但寂然不闻。后刘文逝世,华存知中原将乱,遂携子女下江南,择居江西城北笪桥。璞官至太守,遐官至从事中郎将。华存继续潜心修道,道业日精。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诸真授华存成药二剂,华存服之,七日后托剑化形而去。传说,魏夫人升天的时候,有一群仙人驾着鹤车来到观前的“礼斗坛”相迎。杜甫在《望岳》诗中说:“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说的就是这件事。魏夫人升天后,被天帝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证位天仙,主管生死图籍,摄御三宫,治理霍山洞台,冲寂元君麻姑佐其治。唐颜真卿曾为作碑铭,详细记述了她的异迹。传说魏夫人在南岳修行十六载,于黄庭观飞升。魏夫人来南岳修道,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天柱峰有魏夫人拜经台,相传每当天帝和三皇(伏羲氏太昊、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寿辰日,魏元君和冲寂元君麻姑乘云至此,朝天礼斗。每礼斗毕,白云放彩,鸟雀腾空,十六年皆是。

5.千手观音与慈航真人

黄庭观慈航殿置有神楼。神楼装设精致,雕刻入微,龙腾凤舞,金光闪耀。神楼正中供慈航真人坐像,泥塑金身,妙像慈祥。慈航真人俗称“观世音”,又称“慈航千手千眼观世音”。观世音本来是佛教里的大菩萨,怎么又成了道教神仙了呢?这里道教有自己的说法和记载。原来,慈航真人是一位慈悲仙人,是道教最早的仙人之一,常常变化万形,救人于急难。传说,慈航真人曾是元始天尊的十二门人之一,武王伐纣时曾协助姜子牙降服金毛狮化现的金光仙。金光仙被慈航真人降服后,就成了真人的坐骑。所以,有的道教庙宇中慈航真人座下是一头金毛狮。

相传,慈航真人曾身怀道德天尊赐的宝镜仙游东海普陀山,不料一不小心竟将宝镜遗落海中,谁知镜光恰巧照到一只在东海修行的鲤鱼精身上,鲤鱼精得此镜光照射居然变成了美丽的凌波仙子。后来,凌波仙子想常保人形,故而需借助童男童女之精气来修炼。因此,很多少年男女命丧凌波仙子之手,引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天帝和王母娘娘感知人间怨气冲天立即派天神查问此事,才知道是慈航真人遗落宝镜所致。天帝即命慈航真人下凡收服鲤鱼精。为此,慈航真人特地变化为少女之身以便引蛇出洞,可惜的是,无法将自己的双足也化作女儿模样。他向道德天尊求教降服鲤鱼精之法,天尊就以千手千眼观世音之法传授慈航真人。一日,凌波仙子化成一条金鱼在东海中荡游,慈航真人便使用千手千眼之法化作竹篮将金鱼捕获。在功成返回天庭时,慈航真人忘记把女儿身变回。天帝见此就让慈航真人速回普陀山修回正身,但不得耽误时辰。那知,慈航真人回普陀山修炼时,时辰已经错过。因此,慈航真人在莲花台上端坐飞升之日,还是无法恢复男儿身,只有男儿足的形象。

黄河岸边龙王庙——嘉应观

嘉应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嘉应观现占地891亩。主体建筑分三进院落。现存各类殿堂共有二百余间。其中第二进院落的中大殿为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缩影。嘉应观古建筑群完全采用宫殿式建筑工艺,建筑布局和殿堂建筑的功能,都服从于祭祀和治理黄河这个主题,构图巧妙,装饰富丽,工艺精湛,是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古建筑明珠。

1.雍正治水建宫观

史载,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黄河曾四次在河南武陟县境内决口,洪水淹新乡、卫辉、彰德,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畿津门,危及整个华北。而且大量泥沙淤塞运粮河道,严重影响国计民生,成为当时清朝的心腹之患。为治黄安民,四皇子胤(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在康熙帝病重期间,临危受命,亲临治黄现场指挥堵口、筑坝工作。胤到达河南武陟后,广调熟悉黄河河务的官员参与治黄,惩治治河不力和贪污受贿的官吏,并采纳左副都御使牛钮、河道总督陈鹏年和齐苏勒的建议,在邙山脚下开挖引河,在武陟詹家店一带修筑大坝,终于在雍正元年(1723年)将黄河决口堵住。从此,黄河未在这里决口,这段堤坝也被即位后的雍正帝命名为“御坝”。

雍正元年,雍正帝派知名匠师,并调豫、秦、晋、鲁、皖五省民工,遵照当时北京皇宫的标准宫式及满族风格,开始营建这座规模宏大的全国治黄指挥中心——清雍正行宫嘉应观。

嘉应观的御碑亭内矗立着一通清代雍正二年铸立并盖有“雍正御笔之玺”方印的大铜碑。碑首为三条青龙环绕;碑身浮雕24条青龙,张口怒目,既象征着24个节气,又代表清朝时期所辖各个疆域中主要水系的龙王。碑乃铁胎铜面,铸造技术极为高超。

2.避尘神珠,黄河河神

中大殿又名“金龙四大王殿”,为嘉应观的主殿。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顶覆盖着蓝色琉璃瓦。神奇的是中大殿几百年来从不打扫,不见蛛网,不粘灰尘,不进鸟虫。传说是因殿内的梁架上藏有神珠——避尘珠,故而使得殿内灰尘极少,而且不生蛛网。殿内供奉着谢、黄、朱、栗四大天王,两边站着八大金刚。其中的谢王是嘉应观大殿祭祀的主要河神,他原名谢绪,南宋末年人,谢太后的侄子。在宋朝君臣与谢太后被元军俘虏后,投入苕溪自杀,据说苕溪水因此而怒涨一丈有余。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读书的金龙山立庙祭祀。到明朝,朱元璋封他为“黄河河神”。清顺治帝又封他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

3.十大龙王,治河功臣

大王殿两侧有东西两大殿,又称“十大龙王殿”,供奉民间传说中的十大龙王,他们分别是十位治河功臣。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明朝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稽曾笛和林则徐。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人们都知道林则徐曾担任两广总督,虎门销烟大长民族气节,他又怎么会当上了河龙王呢?原来在道光年间,他曾任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撤了他两广总督的职务,发配新疆。途中,黄河决口,林则徐又受命堵口。“肝胆披沥通幽明,亿兆命重身家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