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南佛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典故》

西南佛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典故》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西南佛教胜地典故四川Sichuan四川禅林数昭觉昭觉寺位于成都市外北青龙场,是四川著名佛教寺院,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这本书和《佛果克勤心要》一起,被收入日本的《大正藏》,被东瀛佛教界奉为必读经典。至今,日本众多的佛教徒,都视昭觉寺为祖庭。重建后的大雄宝殿规模宏大,清净庄严,为世人所瞩目。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时,唐太宗李世民将这尊稀世之宝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送往雪域西藏。

西南佛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典故》

第五章 西南佛教胜地典故

四川

Sichuan

四川禅林数昭觉

昭觉寺位于成都市外北青龙场,是四川著名佛教寺院,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昭觉寺是汉朝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宅号“建元”。唐朝贞观年间,改建为佛刹,名“建元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唐代高僧、禅宗曹洞宗传人休梦禅师任建元寺住持,他兴工构殿,扩建寺庙,并奉旨改寺名为“昭觉”。

1.西川第一丛林

休梦禅师在昭觉寺住持23年,他机锋敏捷,曾应召为僖宗说法,僖宗赐他紫磨衲衣三件,龙凤毯一件,宝器盛辟支佛牙一函。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休梦法师五世法嗣延美禅师住持昭觉,用了30多年的时间对昭觉寺进行全面修复。宋神宗元丰末年(1085年),禅宗临济宗禅师纯白任昭觉寺住持,开堂说法,从者甚多,被称为“西川第一丛林”。明末昭觉寺毁于战乱之中。清代康熙二年,著名高僧破山和尚发起重建,并开荒种田,植树造林,筑堤引水,修石堰长达7.5公里,终于使寺庙发展成为“西川第一丛林”。康熙皇帝曾题诗赞它“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

2.少年风流事,佳人独自知

宋徽宗崇宁年间及南宋高宗绍兴初年(1131年),圆悟克勤禅师两度住持昭觉寺。

圆悟克勤禅师年轻时曾随五祖法眼禅师参禅学法。有一天,圆悟禅师看到鸡飞上栏杆,拍着翅膀咯咯叫,他当下有所觉悟,就写了一首诗偈呈给师父法眼禅师。这首诗偈这样写道:“金鸭香销锦乡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此偈看似情诗一首,其实写出了圆悟禅师的修证境界,不是我们凭意识推测理解所能真正领会的。法眼禅师看了这首偈后,印可了圆悟禅师的悟境,并以管鲍之交来比喻他们师徒二人之间心心相印。

后来,圆悟禅师依修证所得将雪窦重显禅师所作的《颂古百则》里记述的公案故事一一加以评唱,点出其中的精要,著成《碧岩录》一卷,作为后来的禅行者们修行门径的提示和印证境界的依据。《碧岩录》在宋代即被誉为“宗门第一书”,对于学人的启发作用是相当大的。这本书和《佛果克勤心要》一起,被收入日本的《大正藏》,被东瀛佛教界奉为必读经典。至今,日本众多的佛教徒,都视昭觉寺为祖庭。

圆悟克勤大师住持昭觉寺10年,开创了该寺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农历八月五日,这位佛学大师圆寂于寺内,春秋七十有三。门人于寺后建墓园,谥“真觉禅师”。现墓园尚存,为昭觉寺最著名的古迹,俗称“国师墓”。

3.树包碑,檐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

1986年,清定上师住持昭觉寺,不辞84岁高龄,发深宏大愿,承担重振道风、培植僧才、重辉祖庭的历史重任,普修殿堂,塑刻佛像,重建昭觉寺大雄宝殿。重建后的大雄宝殿规模宏大,清净庄严,为世人所瞩目。清定上师回昭觉,悬空之柱头落地,檐瓢早已不翼而飞,菩提树飞速猛长,将石碑包得丝毫不现,由于印契了该寺古德道魁祖师之预偈:“树包碑,檐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故世人称之道魁祖师再来,法威顿长,贯横海外。

清定上师,俗名郑全山,出身于世代信仰佛教的家庭,素受佛法熏陶。1920年毕业于广州大学哲学系,后投笔从戎。1941年5月3日清定上师萌出尘志,发愿弘扬佛教庄严国土,主动到重庆南岸狮子山慈云寺,依澄一法师座下出家,并于同年冬月,到成都昭觉寺依慧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清定上师得戒后,静住经楼,博闻强识,遍习经律论三藏。后依止能海老上师学修密法。密法修持注重师徒相契,心心相印,学修方可成就,清定上师与自己根本上师便具此种相应关系,对能海老上师之教,上师能心领神会,并如法行持,深得老上师之欢心。

西藏

Xizang

拉萨之心大昭寺(www.daowen.com)

大昭寺位于拉萨的中心,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是西藏第一座寺庙,建成时只用来供佛像、藏经,因为当时西藏还没有人出家为僧。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000多平方米。作为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庙,大昭寺并不从属于哪个教派。格鲁派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召法会。历代的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在拉萨,藏族人将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在大昭寺多停留一段,认真仔细地研究它,你会发现实际上大昭寺是拉萨人生活的中心,周围人生活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藏传佛教历史记载,释迦牟尼在世时,由印度工匠之神毕畦噶麻塑造过八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具有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四尊为8岁真容,四尊为12岁真容。其中一尊12岁坐像,由印度国王送给了北方的邻国中国。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时,唐太宗李世民将这尊稀世之宝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送往雪域西藏。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8岁等身像。但是,那时吐蕃的都城尚在今天西藏的山南地区泽当一带,拉萨尚无宫室,只在拉萨河边的红山上修建有零星的类似行宫的建筑。如何安置佛像便成了问题。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松赞干布下令分别修建大、小昭寺来供奉这两尊等身像。文成公主亲自主持修建了小昭寺,作为供奉这尊12岁坐像的坛城,此寺大门朝东以示公主思念故乡之情。

大昭寺开始动工的时候困难重重,当时根本建不起墙,修了就倒。在尺尊公主没有办法的时候,协助尺尊公主建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拉萨河谷是一个罗刹女(魔女)仰卧的形状。在拉萨红山东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湖,名叫“卧塘湖”,相传这是罗刹女的心脏,池水是罗刹女的血液。文成公主提出只有填平池塘,把庙建在魔女的心脏部位上方能镇住妖魔,避免灾祸,庙才能建起来。文成公主虽然指明了建寺的方位,但是尺尊公主却不太愿意遵循。

在骑虎难下之时,松赞干布察觉到了事情的微妙之处。一天,松赞干布请尺尊公主出来散心,两人并肩骑马,一路说笑。当松赞干布问起建寺情形时,尺尊公主面有难色。松赞干布拉起公主的手,从上面摘下一个戒指,对公主说:“这样吧,我将戒指抛向天空,它在哪里落下,就在哪里建寺,让上天决定吧!”聪明的尺尊公主也明白了藏王的苦心。结果,戒指准确地落在了那片湖水中。

文成公主又推算出如果不用山羊驮土,那土就永远不能把湖填平。“羊驮土”这件事还形成了一座城市的名字:藏语里面“白山羊”发“惹”音,“土”发“萨”音,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白山羊驮土而建的。久而久之,“惹萨”演变为“拉萨”,其意义,也由“白山羊驮土”转为“圣地”了。当年修建大昭寺,白山羊驮土立下功劳,匠师们塑了一只白山羊的像,供奉在寺庙一楼西南角,现在还可以看到呢!

大昭寺建成后,供奉尼泊尔公主从家乡请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坐像,但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松赞干布之孙芒松执政时,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奉。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从此寺庙被称为“拉萨祖拉康”,意为神地释迦殿。拉萨圣地,也是因为这座佛像而得名的,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拉萨城中六寺之首甘丹寺

甘丹寺,一译“噶丹寺”、“噶尔丹庙”或“甘当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早建造、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

甘丹寺全称甘丹朗杰林,因其为宗喀巴预言“你从这里去兜率天宫弥勒佛的身边”而得名。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它是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创立“祈愿大法会”后所建,其兴建和“祈愿大法会”的创立标志着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正式形成。寺院建成后,宗喀巴在此著书立说,弘传格鲁派教法。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他的弟子贾曹杰接任了该寺住持“甘丹池巴”的法位,为第一任甘丹寺座主,克主杰为第二任甘丹寺座主。宗喀巴与弟子贾曹杰、克主杰被称为“师徒三尊”。西藏各地常供宗喀巴师徒像,左为贾曹杰、右为克主杰。

宗喀巴(1357-1419年)出生于现青海省的“宗喀”,故称“宗喀巴”。巴,藏语意为某地之人,宗喀巴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思想家,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派祖师。

宗喀巴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从高僧端智仁钦出家,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扎巴,16岁到西藏各地拜访各家名师,深造研习佛理。1376年师从大学者贡嘎贝学习显密经论,又拜萨迦派大学者仁达瓦·薰奴洛追为师。25岁时,受比丘戒,并开始撰写佛教哲学论著。1393年基本结束显密教研习,开始从事宗教活动,并逐步掀起了一场以倡导严守戒律为核心的宗教革新运动。1395年倡建精其寺;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传召大法会,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黄教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和他的门徒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于旺波尔山兴建甘丹寺。建寺时,宗喀巴亲领弟子扎巴坚赞和达玛仁钦等9人到卓日山对寺院地基作了加持。甘丹寺经历了95代赤巴的经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宗喀巴一生著有18卷巨著,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观学正文之注译》和《了义和不了义精要》等。宗喀巴虽是格鲁派的创始人,但是他的地位和影响超过了其祖师身份。藏传佛教尊奉他为文殊菩萨化身,他的艺术形象中“左经右剑”的特征与文殊菩萨一样。

色拉寺

色拉寺坐落在拉萨北郊8公里处,为西藏佛教格鲁巴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绎青曲吉释迦益西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所建。“色拉”藏语为“酸果林”的音译。据记载,拉萨北山上长满了一种叫“色”的酸果林,因此便称为色拉。500年前,宗喀巴骑马经过这片果林,坐骑竟无故三鸣。宗喀巴断定,该地三年后将有马头金刚降临,宜建寺供奉,马头金刚也就成为该寺主供之像。

释迦益西于公元1383年诞生于拉萨东郊。自小刻苦钻研各种佛法,后来给宗喀巴当了司膳,并拜宗喀巴为师。在宗喀巴的指导下研读了显宗和密宗佛教经典,精通佛法。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钦差4人,特来西藏迎请宗喀巴大师赴京传法,宗喀巴因年迈未去,派弟子释迦益西代其进京朝见皇帝。这次,释迦益西被封为“大慈法王”。色拉寺建成后,他又第二次进京。在京期间,先后给明成祖和明宣宗讲解经典。明宣宗又封他为“国师”。释迦益西返藏时,从北京带回了汉藏对照的大藏经一部和檀香木雕16尊者像一套(现仍珍藏在色拉寺内)。为了使格鲁派流传千古,众生得福,宗喀巴便建议弟子释迦益西修建了这座寺庙。色拉寺尚未建成,宗喀巴就圆寂了。

色拉寺依乌孜山山脚走向因地制宜而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14964平方米,殿宇错落有致重楼叠阁,金碧辉煌,甚为壮观,体现出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式建筑的鲜明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拉章宫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其中措钦大殿、麦巴扎仓、阿巴扎仓、吉巴扎仓为该寺的主体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