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华中佛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之华中佛教

华中佛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之华中佛教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华中佛教胜地典故河南Henan禅宗祖庭少林寺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境内中岳嵩山中段地区,具体说是在少室山北麓,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因此得名。但是达摩祖师依然端坐面壁,不予理睬。华夏寺祖洛阳白马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华中佛教胜地典故:中国旅游文化之华中佛教

第三章 华中佛教胜地典故

河南

Henan

禅宗祖庭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境内中岳嵩山中段地区,具体说是在少室山北麓,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因此得名。它东距登封市区11.5公里,距省会郑州87公里,西距古都洛阳56公里。海拔高度600米。少林寺周围群峰叠翠,溪水环流,红墙碧瓦,殿宇巍峨。这里不但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丰富多彩,而且其神秘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及名扬天下的少林武术,自古以来就名冠天下。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净供法衣,取给公府”。所以,跋陀应该是少林寺的开山祖师。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海路抵广州,最后寓止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也就成了禅宗祖庭。

1.达摩祖师,少林面壁

菩提达摩为南印度王子,少年异禀,认为“心宝”无上,天下至尊。后为护国而出家,入南海之中参学禅法,彻悟心源,通达实相,洞明拈花微笑之旨,实契般若波罗蜜多,传禅宗法脉,并以“衣钵”为传法的信物,为印度佛教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深感东土佛教纠缠文字,不识本心是佛,他观察机缘成熟,渡海至广州,旋被请入南朝梁国之都南京,拜见了梁武帝萧衍。萧衍问:“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答:“并无功德。”梁武帝又问:“那面对着我站着的这位是谁?”达摩祖师说:“大空寂静,并没有一个您认为的圣者与您相对。”萧衍闻言,心中不悦。菩提达摩知道因缘不契,便决意北上。

当菩提达摩来到汹涌的长江边时,竟找不到渡船可乘。他便随手摘了一片苇叶,抛置江中,足踏苇叶,飘然渡江。这就是“一苇渡江”的故事。

他到达北魏国都洛阳后,曾参访过修梵寺及永宁寺。不久,他便隐于嵩山。他住过少林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他在山岩间坐禅,面壁九年,心坚似壁,寂照一如。久而久之,连他的精气神色都透进石壁。今少林寺西北约三公里处的山腰间,有一个“达摩洞”,相传是菩提达摩坐禅处。这是一个天然山洞,宽3.3米,深约4米,高约3.5米,内窄外宽,呈不规则形状。洞前有石牌坊一座,横额刻“默玄处”三字,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所立,宦官胡滨所书。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

慧可是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他年轻时,听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就前往求教禅法心髓。慧可对达摩祖师极为敬信,早晚侍奉,供养不懈。但是达摩祖师依然端坐面壁,不予理睬。慧可想到:“古人求道,不畏艰险,不惜身命,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德尚且如此才能求得无上大法,我算什么,又怎么能有丝毫放松轻慢之心呢?”于是,在这年十二月九日的大雪之夜,慧可立于雪中不动。次日天将亮时,积雪过膝。达摩祖师看到慧可如此诚心,就问他:“你一直站在雪里,想要从我这得到什么呢?”慧可眼含热泪回答说:“只求和尚慈悲,大开甘露门,度化我们这些受苦众生。”祖师回答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慧可听了祖师这番教诲激励,潜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祖师面前。达摩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你现在在我面前断臂,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遂为之取法名“慧可”。他深得禅法精髓,传佛心印,成为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为纪念慧可禅师“立雪断臂”的大无畏精神,少林寺在方丈堂后,建有“立雪亭”,殿内供初祖达摩。神龛上方悬挂“雪印心珠”匾额,是乾隆皇帝游幸少林时的御题,匾额正中有“乾隆御笔之宝”印鉴

华夏寺祖 洛阳白马

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东汉永平七年(64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夜里,汉明帝在南宫梦见一个金人,身高六丈,顶现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他询问群臣所梦为何人,大臣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信以为真,便派大臣蔡?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汉使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并得到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永平十年(67年),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翌年,汉明帝敕令修造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特命名为“白马寺”并专门安排两位印度高僧长期禅居寺内,译经传教。这就是“白马寺”的来历。自此,佛教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湖北

Hubei

白水寺

白水寺,雄踞于湖北枣阳市南17公里处的狮子山之巅。白水依山,殿宇古朴,为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之处,正所谓“龙飞白水”。唐代诗仙李白游览此地,曾吟诗《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曰:

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www.daowen.com)

岛屿佳景色,江天函清虚。

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

长歌尽落日,乘日归田庐。

白水寺,原名山林寺。相传,刘秀与王莽军厮杀,一日为王军所败,领着数百名残兵奔至狮子山后,此时追兵迫近。刘秀跃马过白水,连呼:“天若助我,河水滚沸!”语毕,待王莽兵马近滩,河水便沸腾翻滚,怒吼冲天。王军的人马受了惊吓,不敢上前。后来此河更名为“滚河”。再说刘秀等人已败归山林寺,听说王莽军恼羞成怒而火烧刘家壕,心急如焚,一时口干舌燥,寻井欲饮,却见井水又黑又臭。僧人不解:“平时此水清甜,今日何故?”刘秀仰天叹息:“难道天亡我乎?”语音刚落,井中冒出一道青光,一青龙腾空而起,顿时井水由黑变白,甘甜无比。此井即“青龙井”。同时,寺外电闪雷鸣,暴雨顿作,刘家壕的大火立刻熄灭了。从此,山林寺就改为“白水寺”。明代元朴生题《白水寺》诗云:

晚来颇恨雨昏昏,待旦周游喜见暾。

白水龙飞遗胜迹,紫微山高护真垣。

支分桐柏垂鸡杀,派合襄樊锁鹿门。

却忆陶公捉脉赋,云头穴占不虚言。

四祖寺

在湖北省黄梅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高峻的考田山和袁角山之间,有一座苍翠的山峰,此山因双峰壁立,故叫双峰山。又因山形叫破额山、破头山。还因其位于县城之西,俗称西山。禅宗四祖寺就坐落在西山半腰。

四祖寺又名正觉院。据《黄梅县志》载,四祖道信得法于三祖僧璨,卓锡西山。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建寺,作为道场。自唐至清,香火不断。唐宋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800多间,僧侣千余人,还先后出了一百多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敕赐师号曰:妙智正觉禅师。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祖顶出火,像与寺俱焚,荆王铸像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坍塌,御史王珙复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冬,毁于兵灾。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复修。

四祖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师殿、课诵殿、地藏殿、大悲阁、慈云阁、地藏楼等。附属建筑有毗卢塔、引路洞、传法洞、鲁班亭、灵润桥等20余座大型建筑物。

四祖道信禅师(580-651年),隋末唐初人,俗姓司马,原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其父司马申任永宁县(今武穴市)第一任县令,其母徐太。道信于太建十二年(580年)三月三日生于其父任所。道信14岁向三祖僧璨求法,随侍三祖,服了9年的劳役,方传衣法。传法偈云:“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道信得承衣钵,成为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不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还精通医术。隋末唐初,瘟疫流行,饿殍遍野,道信一瓶一钵奔走四方,为民治病。后每年三月三日,成为当地百姓祭祀四祖道信禅师的隆重节日。至今沿袭,流传不衰。

太虚法师在其著作《中国佛学·僧璨至弘忍》中写道:“从僧璨到弘忍,中间还有四祖道信。道信曾六十年肋不着席,可以想见他的精进了。他住破头山,山里有一种松老人,要从他出家,他说你现在老了,必欲出家,可俟再世。多年后,有一天到黄梅县去,路上遇见一小儿,他问小儿何姓,小儿说:‘性即有,不是常性。’他又问何姓,小儿说:‘是佛性!’又问:‘你没姓吗?’小儿说:‘性空故!’于是他就知道这小孩即是向者(从前)要从他出家的那个老人转世。原来那位老人因受了他的激发,死时在一条河边上,向一位洗衣服的处女‘借宿’。这位女子并不知道他的用意,答云:‘要问父母’。老人说:你答应一声便可。处女便糊里糊涂地答应了,于是老人便投胎于这位处女了,处女既怀了孕,就被他的父母所发觉,认为是辱败门庭,就把她赶出家门。后来这个女子沿途乞化,生了小孩,这就是道信所遇到的这个小孩了。因为他没父亲,所以他也就说不出他姓什么。道信既知道这个小儿来历,于是就问他的母亲让他出家。他的母亲因感于行乞的不便,所以就很慷慨地许他出家了。道信既然得了小儿,于是待长成时,就把衣钵传给他了,传法偈云:‘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性不合,当生生不生’。……四祖的嫡嗣是弘忍,弘忍就是五祖,也就是那个无姓小孩。后来在黄梅东山即五祖山,成立了东山禅风,座下常数百人。”

五祖寺

湖北黄梅县五祖寺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于唐永徽五年(654年)创建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的圣地。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徽宗御书“天下禅林”赐给五祖寺,现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寺院之一,省级旅游开发区,其声名远播日本、印度、东南亚各国,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禅宗,始自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拈花”示众,惟摩诃迦叶识其妙心,破颜微笑,释迦遂以“正法眼藏,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心地法门咐嘱迦叶。传二十八世至菩提达摩。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6年)来中国,达摩后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经建邺(今南京)至洛阳,于嵩山少林寺弘扬佛法,面壁9年。时有慧可慕道前往,“立雪断臂”,虔心求法。达摩遂本“拈花”之旨,授以《楞伽经》。慧可被称为二祖。可又本此传僧璨,僧璨被称为三祖。璨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传法道信,道信被称为四祖。信后至黄梅双峰山别开禅法,稍改“楞伽”宗风,劝僧俗受持《般若经》,但传授给五祖弘忍的禅法仍然依旧。弘忍得信法后,来到双峰、山之东的东山,开辟道场,锐意改革,大启法门,不择根机,接引众品,遍传其道,竭力提倡顿入法界,以心传心。“时四方请益,九众师横,虚往实归,月逾千计”。京洛道俗称叹:黄梅“东山多有得果人!”故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东山法门的思想集中于弘忍所著《最上乘论》一书,其标帜是“即心是佛”、“见性成佛”、顿渐得法、偏重顿悟。弘忍大师在继承道信大师稍变禅风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革,为使印度禅蜕变成中华禅立下巨大功劳。由此可见,五祖寺是中国式禅宗的发源地。

五祖弘忍创立东山法门后,慕名求法的僧众“四方请益,日以千计”。在近千门徒中,神秀是上座,弘忍曾“命之洗足,引之并坐”。按佛教法规,神秀就是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可是弘忍一反常例,命众僧各书一偈,择优录用。神秀奉命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舂米行者慧能也请人代书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定慧能深得“东山无生法门”之真谛,遂密授衣法,叫他速离黄梅,逃回新州原籍(今广东新会县)。弘忍在传衣钵3天之后,才公开宣布法已南传。神秀不服,派人持刀追杀,夺取袈裟。神秀追赶无着,便离开黄梅,在荆南玉泉寺,传播“拂坐看净,慧念自想,极力摄心”的禅宗渐教。慧能逃回新州,在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的支持下,才公开在曹溪宝林寺传播“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以无为宗”的禅宗顿教,“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二宗,自此生焉。北宗数传即衰,南宗却盛传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