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典故:西南祠堂典故

中国旅游文化典故:西南祠堂典故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西南祠堂典故四川Sichuan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朝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宅旧址。至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任成都知府,始重建茅屋,立祠堂。三绝碑三绝碑位于成都市南武侯祠内,是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的右侧。由于文章、书法、镌刻均出自名家之手,因此都精湛至极,故世人称为三绝碑。三苏祠苏祠位于成都市西南方向89公里处的眉山县,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

第六章 西南祠堂典故

四川

Sichuan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朝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宅旧址。原来的宅子已不存在。至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任成都知府,始重建茅屋,立祠堂。元、明、清各朝代均曾修建。内有工部祠、诗史堂、草堂书屋、碑亭等。其他一些建筑,构造都朴实无华。草堂内藏有许多文献资料,宋、元、明、清各朝有关杜甫的各种著作齐全,其中有许多是善本和珍本。杜甫的许多诗作是在这里完成的,著名诗篇《江村》即为居草堂之作。草堂的生活,杜甫在诗里作了最佳的描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712-770)是唐代大诗人,今河南省巩县人。他45岁时,安禄山攻陷了长安,他曾被安禄山幽禁,后来逃了出来,到了皇帝所在的凤翔行宫,皇帝授予了他左拾遗的官职。后来唐朝克复长安,759年碰上了荒年,他弃了官,为了生存过着流浪的日子。当年十二月,他到了四川,最初住在浣花溪寺中,第二年春天,在浣花溪建了草堂作为住宅。杜甫在这里住了四年,并在他做官的幼年伙伴的帮助下,过着平静的日子。

三绝碑

三绝碑位于成都市南武侯祠内,是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的右侧。三绝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立的,碑文是宰相裴所撰,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所书,名匠鲁建刻字。由于文章、书法、镌刻均出自名家之手,因此都精湛至极,故世人称为三绝碑。武侯祠中除此之外还有历代的石碑四十多块,均为历史和书法的宝贵资料。

关于“三绝”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华荣于碑上题跋说:“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宇不朽也。”他赞美诸葛亮的功绩和裴文柳书并称三绝。第二种说法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华阳举人潘时彤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谓此碑文章、书法、刻技均精美。后人将两种说法合为一种,也有称为“四绝”的。

望丛祠

望丛祠位于成都西北方向二十多公里处,它占地五六十亩,内有望帝、丛帝墓冢。西面是望帝陵,东面是丛帝陵,两帝的陵墓都高十多米,有清代道光年间种植的高大茂盛的柏树。在殿宇陵墓之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水池,流水潺潺,水面上倒映着“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道路两帝花香四溢,绿树成荫,真可谓鸟语花香。祠前正壁上有“望丛祠”三个大字,院内既庄严肃穆,又富有诗情画意。

望丛祠是蜀人为了缅怀望帝、丛帝的功德而建立的。

望帝就是古蜀国杜宇,他在位期间,曾亲自带领百姓与青蛇猛兽搏斗,披荆斩棘向大自然开战。他教民务农,使人们过上了安定的好日子。为了除水患,他跋山涉水进行考察,终于找到了大水泛滥的原因。他带领当地百姓挖山劈石,引岷江水绕过平原而去,使成都平原的水患大大减轻。他还命令丞相开明去疏巫峡。开明全力以赴,为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杜宇以后便把王位让给了开明。开明建立了他的开明五朝,丛帝。望帝和丛帝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念他们。

太白

太白祠位于四川江油城南15公里的青莲场外一片翠绿的口畦中。祠宇现存三殿两院,为清乾隆年间重修。正殿原有太白塑像,现已不存。殿的东西各有一座石碑,一是清嘉庆八年(1803年)彰明县令张洪轩题《怀李太白》诗碑;另一为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川道台兼龙安府事赵金笏题《过彰明漫波渡谒李太白七古》,由此表达对李白的敬慕之情。殿前庭院的两侧各植有一株古桂树,虽已年久,至今仍枝叶茂盛,金秋时节,桂花芳香四溢。太白故里碑就放在此庭院中,它是从场南渡口迁来的。清人李调元拜访太白祠后,用诗表达了自己的感慨:(www.daowen.com)

太白祠前草欲芜,米颠碑迹半模糊。

平生亦有清平调,诗到匡山一字无。

绳床寂坐非求佛,仕途奔驰不为贫。

疑是前生多夙契,与君相见又相亲。

李调元为清代四川绵阳人,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四川才子。他经过大的波动,乱事过眼,觉得自己性格、遭遇和李白相同,虽相隔千年,犹如相亲相知。

庞统祠墓

庞统祠墓,又名龙凤祠,位于四川德阳城罗江镇白马关侧。蜀汉庞统祠墓建于白马关,王屏蕃乱蜀,墓和祠均毁于兵乱。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复,现存的祠有大门、正殿、两侧亭、栖凤殿,祠外为庞统墓。祠墓周围松柏千株,绿树葱茏,风景优美。祠内天井中有两株很大的柏树,相传为张飞为纪念庞统亲手所栽。正门和侧门均刻有楹联、匾额。正殿背后的石壁上,刻有晋代陈寿撰的《庞靖侯传》。二马亭分建其两侧,一侧为白马亭,另一侧为胭脂亭。这两个亭象征着刘备和庞统换马之事。殿门西面的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一副为“天传龙凤今何在,长使英雄泪满襟”,另一副为“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革囊裹身”。这两副对联赞扬了庞统投笔从戎、血染沙场的英雄气概,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表示痛惜。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号称“凤雏”。东汉建安十六年(221年),庞统随刘备入川,准备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但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去世。他英年早逝,留下了千古遗憾。

三苏祠

苏祠位于成都市西南方向89公里处的眉山县,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在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三苏故居改为三苏祠。在殿堂的正门上刻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殿内陈设匾额居多,并有巨型的木刻珍品,清代的作品《三苏图》特别耀人眼目。在殿前的东西厢房内,陈列着元、明、清及当代画家的字画。在殿堂的对面,矗立着两个碑亭,东亭内存放着苏祠立祠祭礼碑,西亭内存放着东坡手迹碑,均为难得的珍品。大殿后面有启贤堂、木假山堂和洛美堂。在启贤堂前,种着金桂树和银桂树,每年的桂树飘香季节,令闻者陶醉,引人入胜,相传这些桂树是为了追念三苏父子的作品《天香云外》而种植的。在这里,还长着一株已有300多年树龄的荔枝树,至今仍然绿荫婆娑,据传是苏东坡当年离家时亲手所栽。

苏氏父子三人,苏洵以文论见长,苏辙以策对称雄,苏轼则集各家之长,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一时独擅北宋风流。三杰出自一门,历代传为佳话。清代张鹏翮为三苏祠正门题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上联指的是苏氏父子三人,下联提到四大家则指汉代司马相如扬雄为赋家雕龙手,唐代陈子昂开一代诗风,宋代苏轼文章踔厉风发。这副对联囊括了蜀中古往今来人文盛事,虽然只有14个字,但里面就有四个数字,即一、三、千、四,更显出了作家不凡的手笔。

张桓侯庙

张桓侯庙即张飞庙,位于四川云阳城外濒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相传唐代以前就有此祠,后来在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现存的庙宇多半为后重修。庙内建筑宏伟壮丽,气势巍峨,主要有结义楼、望云轩、大殿、助风阁、杜鹃亭等建筑。庙内有许多碑刻,如有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苏东坡墨迹前后《赤壁赋》等。庙前的江中有一块龙脊石,这是长江中上游一处著名的枯水位历史水文题刻遗迹。它在冬春枯水时节部分露出水面,形状像龙脊。石梁东西长约二百米,宽约为十米。石上还有从北宋元祐三年以来的游人、诗人的石刻题记170多段,其中在平均枯水位以下68段,从这里可以看出长江在历史各时期的水位变化情况。在张飞庙杜鹃亭后的石壁上,有1870年的摩崖石刻“大清同治庚午年洪水至此”字样。

张飞(?-221年)字翼德,今河北涿州人,三国蜀汉大将,当时与关羽同称“万人敌”。张飞死后,刘备追谥他为桓侯。传说张飞的部下张达、范强在阆中趁张飞酒醉酣睡之时暗杀了张飞,把他的头割下来带着向东吴邀功,走到云阳时,听说东吴孙权要派人去蜀国求和,二人惶恐万状,就把张飞的头抛到长江里去了。后来被打渔的人捞起,埋在江边,因而有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的传说。张桓侯庙,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