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华东祠堂典故及李清照纪念堂重建

华东祠堂典故及李清照纪念堂重建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华东祠堂典故山东Shandong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后因李清照生父李格非和公爹赵挺之分属两个敌对的党派,而使两家族对立。正是对其故宅的真实写照。此次重建,清廷特许按照皇宫的设计建造,故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当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征在为颜家第三女。因叔梁纥与她年龄相差四五十岁,且叔梁纥又有妻有妾,婚事不合礼仪,故称“野合”。

第三章 华东祠堂典故

山东

Shandong

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室内陈列李清照画像、生平事迹和其著作。有正厅、耳房、溪亭、叠翠轩等,庭院幽雅。郭沫若题词云:“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另外还有许多名人的诗词、题字、绘画等。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宋代著名女词人。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经史学者,历任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等。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能诗善文。弟弟李远为敕局删定官。李清照自幼才气不凡,18岁时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后因李清照生父李格非和公爹赵挺之分属两个敌对的党派,而使两家族对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为尚书左丞,赵挺之为尚书右丞,李格非却遭到弹劾,全家被迫离开京师,回原籍济南。崇宁五年,大赦天下,李家终于出了头。但次年赵挺之病卒,因受蔡京诬陷,使赵明诚兄弟被捕入狱,赵家一落千丈。出狱后赵明诚携妻返回老家青州,屏居乡里。后赵明诚复出任过莱州、淄州太守等官。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建康。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身边又无子女,终日只能与残月、诗书、木樨花为伴,李清照内心隐藏着巨大痛苦。李清照生平写过很多词作名篇,流芳千古,不愧为一位杰出的词人。

李清照工诗文,善书画,曾协助丈夫赵明诚编著《金石录》一书,所作词六卷、论文集七卷多已散失,今传后人辑录的《漱玉词》。传说她的故宅在漱玉泉、柳絮泉附近,清代诗人田雯的《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云:“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正是对其故宅的真实写照。

孔 庙

孔庙在山东曲阜城内,是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意坚志高,发奋学习,对于当时文人学士们追求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样样精通,终于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大学问家。他一生教育出三千多弟子,其中精通六艺的就有72人,并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和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世人的尊敬与崇拜。孔子先后被历代封建帝王追封为“文圣尼公”、“先圣”、“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在他的家乡兴建了孔庙、孔府、孔林,以示纪念。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殁后,鲁哀公将其生前故居三间立为庙。自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诏令改建始,经唐、宋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孔庙颇具规模。今孔庙南北长约一公里,面积约9.6万平方米。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四周为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整个庙宇气势恢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另为故宫、避暑山庄)之一。

孔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圣迹殿、孔子故宅等。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因尊崇孔子集先贤先圣之大成而得名。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遭雷火,遂又重建,并另题匾额,雍正帝手书。此次重建,清廷特许按照皇宫的设计建造,故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殿高32米,东西长54米,进深34米,殿基为1836平方米。整个建筑花了六年时间,耗费帑金157600余两,匠工3万多。

大成殿极其庄重、华丽、宏伟。殿内置一雕龙贴金神龛,供奉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着十二章之服,手执镇圭,塑像高3.35米。两侧为“四配”:左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仅;右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再两侧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0米,十二哲塑像坐高两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公服,手执躬圭,坐于木制贴金神龛内。

殿内外悬有十块匾额,三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

殿前有一大型露台,设计规整古雅,并有复道四通。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四角为四个大螭首,扬须怒目,向外探出。此处为当年祭祀和奏乐歌舞之处。

圣王殿

孔庙西路是祭祀孔子父母之地,建有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等。

启圣王殿是供奉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地方。殿广五间,前有两根盘龙石柱,旁有四根八棱浅雕龙纹石柱,殿前有露台。

叔梁纥(?-约前548年)名纥,字叔梁,因当时有把字与名合称的习惯,所以人称叔梁纥。他曾做过鲁国的鄹邑大夫,先世为宋国贵族,后避难迁鲁,故为鲁人。曾于鲁襄公十年(前563年)攻襄阳国(今山东枣庄市区)时力举城门口放下的悬门,使先入城的鲁军得以退出。又曾于鲁襄公十三年(前560年)率军击退齐国侵扰,立下战功。先娶施氏为妻,妻生九女而无一子;复纳一妾,妾另生一子而又跛足,不能祀祖;故又在鲁襄公十七年(前554年)向颜家求婚,后与颜征在生下孔子。当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他为“齐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又加封为“启圣王”,建专祠祭祀。

颜征在为颜家第三女。叔梁纥向其父求婚时,其两位姐姐均不做声,惟她表示愿遵从父命。因叔梁纥与她年龄相差四五十岁,且叔梁纥又有妻有妾,婚事不合礼仪,故称“野合”。她二十多岁时叔梁纥卒,便携三岁的孔子移居鲁都阙里。她在孔子17岁时卒,与叔梁纥合葬。

周公

周公庙亦称太庙,是祭祀周公的庙宇,在曲阜城东北0.5公里处。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为元圣,故亦称元圣庙。

周公姓姬名旦,又名叔旦,西周初年政治家,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周公庙始建于周公长子伯禽就封于鲁时,位置居于当时鲁国都城中央。鲁国亡后,太庙渐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复于鲁太庙旧址建周公庙。其总面积75亩,三进院落,大门曰“棂星门”,二门曰“承德门”,三门曰“达孝门”。东西两面立有“经天纬地”、“制礼作乐”石坊,以表示对周公功绩的赞颂。庙内中心建筑是元圣殿。殿内正中是周公像,正襟端坐,手执圭板,头戴挂有玉串的王冠,目光凝视,神态严肃。两旁粗柱上悬挂着乾隆皇帝手书的楹联:

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

图书象演尼山绕绪本先型

周公旦之父周文王病故后,周公旦和太公望姜子牙共同辅佐周武王,为歼灭殷商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武王破殷后,封周公旦于曲阜,国号为鲁,于是揭开了鲁国近八百年历史的第一页。但因周朝国基刚立,百废待兴,周公旦仍留在武王左右帮助料理政事。周武王因病去世,留下太子诵是个13岁的娃娃。面对这种局势,他一面立诵即位,是为成王;一面又恐天下闻听武王驾崩而发生动乱,便决定由自己摄行王政治理天下。面对错综复杂、岌岌可危的局势,周公旦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能,稳定了王室内部的团结,并亲率大军东征,相继建立了卫国、宋国,把周王朝的统治地域伸展到了黄河上游和东部沿海。他还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周公旦为国事日夜操劳,终于体力不支病倒于镐京。临终时,长子伯禽请求将遗体送回鲁国安葬,以便代代祭祀,但周公旦反对,要求葬在镐京附近。周公旦卒后,成王念他对周朝天下的功德,决定将他葬于文王身边,给周公上谥号为“文”,称周文公。并特别允许鲁国建文王庙,让周公配享文王,鲁国可以用天子礼乐祭祀周公。然后用最隆重的仪式将周公旦葬于今陕西西安西北周文王的墓旁。

颜 庙

颜庙是祭祀孔子弟子颜回的庙宇,位于曲阜城北门里路东,有殿堂、亭、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后被迫封为兖国复圣公,此后被尊称为复圣,颜庙也被称为复圣庙。颜回在孔子诸多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居七十二贤之首。复圣殿是颜庙的主体建筑,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建,殿高17.48米,阔36.43米,深21.65米,四周回廊,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前檐下石柱八根,其中四根深雕盘龙戏珠,翻舞升腾。殿周围的露台有雕花石栏围绕,整个建筑宏伟壮丽。复圣殿前有座高基四角凉亭,名曰“乐亭”,亭内有篆书“乐亭”石碑一块。复圣殿后是奉祀颜回父亲颜路的杞国公殿。庙内还有陋巷井,传为颜回当年的吃水井。

颜回(前521-前490年)一名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孔门首徒”之称。颜回家境贫寒,勤奋好学,虽然一生没有做过官,但贤名远扬。元朝文宗时被封为“复圣”。颜回不仅好学,还是个才子,史称他有高妙次圣之才,闻一知十。因他勤奋,同学们十分佩服他。颜回一生追随孔子,视孔子为父亲,敬孝非常。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处讲道,周游列国,颜回自始至终陪伴其侧,奉侍听差。颜回虽抱有宏大的政治抱负,但他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不被君主重用。他自己也曾游说过一些诸侯小国,无奈时运不佳。孔子曾感伤地对他说:颜回啊!你与我志同道合,但你的命运比我更糟,过匡被围,居宋遇险,过蒲被阻。颜回虽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一直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只是终日陪伴孔子。

传说,一日孔子只带了颜回一个人驾车去游泰山。孔子攀上山顶,向东南方向望了一会儿,回过头来问颜回:“你能看到吴国阊门外有什么吗?”颜回看了好大一会儿,才说好像有块白色的云团。孔子给他纠正道:“那分明是匹马,你的眼力不如我。”游玩了一会儿,两人下山回家,不料颜回就此病倒不起,不几日头发全白了,牙齿也脱落了,又过了几天竟然死了。享年仅31岁。孔子听到颜回死讯,悲痛万分,恸哭不止,仰天长叹,连呼:“天杀予!天杀予!”

颜回死后,因为家境贫寒,其父颜路无力葬儿,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资助下,也只买得一口薄棺,丧礼办得十分简朴。鲁哀公听说孔门的第一贤士颜回死了,亲自前来吊丧。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但哀公却用君主对大夫之礼祭吊了他,以示敬意。

孟 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位于山东邹城南关。庙呈长方形,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庄严。孟庙前后分五进院落,共有各类殿宇64间,木坊4座,石坊一座,总面积2325平方米。亚圣殿为孟庙主体建筑,高17米,面积560多平方米,殿内正中供奉孟轲像,并悬有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木质横匾。殿外门额上悬有清乾隆皇帝手书“道阐尼山”匾额,正门两侧金柱上有“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对联一副。庙内的寝殿、启圣殿、孟母殿等建筑,各具特色。庙内350多块碑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两块,另外在孟母殿前还有一石碑,上镌的“母教一人”四个大字更是让人感慨万千。孟庙的357棵古树名木多为宋元时所植,尤以“西柏抱槐”“藤系铮杏”“松寓枸杞”“洞槐望月”四大奇观令人赞叹不已。

孟府亦称亚圣府,是孟子嫡支后裔居住的地方,位于孟庙西侧。其南北长225米,东西宽92.5米,前后七进院落,楼、堂、亭、阁190余间,总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前为官衙,中为内宅、藏书楼,后为花园。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迎接圣旨、处理公务的地方。孟府的后半部为内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

孟林位于邹城东北。孟林的神道长约1500米。孟林内设享殿,享殿后为孟子墓,墓前有巨碑一方,上刻“亚圣孟子墓”。此地绿树掩映,环境宁静幽雅。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称亚圣。

据说,孟子快要出生时,孟母梦见一位神仙从泰山方向飞来,这仙人腾云飘逸,且有龙凤拱卫,缓缓落在峄山之巅。孟母站在家门前久久凝视,忽见一片祥云从峄山飘下,将孟母家舍团团围住。孟母于当天夜里生下孟子。孟子三岁丧父,母亲仉氏一心要把他抚育成人,曾三迁居住地方,以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她还曾当着儿子的面,用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正在织布机上织着的布剪断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苦心。为纪念孟母教子之事,人们在邹城南门里,即古之学宫之旁建起了断机堂,在邹城城西庙户营建起了“三迁祠”,以使人们永远牢记择邻而居、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子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下,在学习中,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继承孔子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志愿。由于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颂扬为“继往圣”“开来学”。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封孟子为邹国公。元丰七年,又将孟子牌位立在孔庙中。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去掉“邹国公”三字,直称“亚圣”。

伏羲庙

伏羲庙位于山东微山城郊凤凰山下,最早建于东汉末年,后不断损毁,不断修缮,至北宋时期已有大规模建筑群。现保存的大殿是宋金时期的建筑规模。

伏羲传说是人类的始祖。他姓风氏,因有日月一样的圣德,故又称太昊。传说,伏羲的母亲是一位叫“华胥氏”的姑娘。一天她在名叫“雷泽”(今山东济宁泗水境内)的大沼泽游玩,忽见泽边有一巨大足印,觉得很奇怪,就用自己的双脚去踩了一踩,谁知竟由此怀了孕,后来生下一子,即伏羲。后来伏羲有个妹妹,名叫女娲,生在承匡山(今济宁任城区南20公里)。二人生得奇特,都是“龙身人首”的容貌。伏羲与女娲长到十几岁时,因其父得罪了雷公,而发生特大洪水,这一带全化为沧海,只有兄妹二人逃生。为了要传留后代,经过一些波折,二人结成夫妻,并生下了许多孩子。女娲曾因生下一怪胎,才省悟到兄妹结婚的坏处,便商议制定了婚姻嫁娶的制度等等,这便是从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伏羲传说为东方的天帝,因东方主宰万物生长,故又名青帝,其活动范围在河南淮阳至山东济宁曲阜一带。伏羲死后一说葬于微山城刘庄村西。

天后宫

蓬莱阁南的天后宫,实际上是海神娘娘的庙宇。传说天后原是一个姓林的渔家的女儿,名叫林默。只要海上一起风浪,这个女孩就在家昏睡,并表现出双拳紧握、咬牙切齿的状态。待她醒后问她,她就说刚才在海上搭救渔船。一天,林默的父兄出海捕鱼,遇上狂风大浪。这时家中的林默正在昏睡,其样子可怕吓人。林默的母亲认为女儿中魔了,便把她摇醒。林默惊醒后痛哭起来,说是刚才正在营救父兄,不料被母亲摇醒,父兄未得营救,而葬身于大海。事后确实如此。从此,林默一病不起,死后灵魂不走,仍在做海上救助的善事。人们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这庙宇。至清代康熙年间,这海神娘娘被加封为天后,她的庙宇才称为“天后宫”。

戚继光祠堂

戚继光祠堂在山东蓬莱城内,明崇祯八年(1635年)为褒扬戚继光而建,故又名“表功祠”。正祠前廊明柱楹联“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为现代作家郁达夫所书。正殿中有戚继光塑像,像后方两侧有对联:“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在祠堂南侧约100米处有戚家牌坊。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其父戚景通曾任登州卫(即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京师禁军神机营副将等职。戚景通于1544年病逝。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做了登州卫的指挥佥事。他除了训练士卒,修缮防所,以及处理日常的公务外,就是读书、练武。然而,他向往古代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期望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他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下了一首题为《韬铃深处》的诗:

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从1548年至1552年,前后一共五年,他驰骋于山东半岛沿海和蓟州过塞之间,保卫着中国的长城要塞和山东海防。正如他在一次行军中,在马背上自豪地吟的一首诗那样。诗曰: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553年戚继光升为主管山东防倭军事的都指挥佥事,后又出任参将。他建立了战斗力极强的“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平定倭患,屡立战功。哪里有倭寇骚乱,哪里就有戚家军。戚家军因屡战屡胜,名气大振。后来他奉命督师蓟辽,官至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少保。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英雄。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建,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

上海

Shanghai

城隍庙

城隍庙在上海豫园旅游商城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代。古时,金山一代常受海潮和盗匪侵扰,人们便在今方浜路上造一神庙,供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请他保佑民安,称金山神庙,又叫霍光行祠。金山神庙后改为城隍庙,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早年的金山神庙,是为祀奉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而建立的。当年,庙里有个方丈叫智明,才华出众。他与当地一书生秦重性情相投,于是常邀秦重来庙读书、畅谈。不久,书生秦重考中举人,又考中头名状元,就任松江知府。秦重不忘旧友,时常来金山神庙跟智明促膝谈心。一天秦重得知老母忽然得病,是因为夜里做梦,金山神托梦让她进京去看看金殿。秦重听后,感到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便去找智明商量。智明建议他仿照金銮殿复制一个庭院,了却老夫人的心愿。秦重未加考虑,便请人造了一座仿制的金銮殿。老夫人看后,心中大喜,身体果然康复了。这消息一下子传开了,不知怎的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一听,大怒,连忙派钦差到江南察访。秦重得到京城老师派人送来的信,便着急了,赶忙找到智明商量,二人想出了对策。(www.daowen.com)

几天后,钦差大人到了松江,来到这伪造的金銮殿庭院。他一进门看见金山神霍光塑像安放在大殿当中。他正纳闷时,智明方丈说:“大人今日光临,小庙不胜荣幸。秦知府老母曾在金山神面前许过愿,说一旦儿子高中状元一定要替金山神再塑金身,重修庙宇。”钦差一听,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便回朝奏明了皇帝。秦重在此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去世后,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上海城隍神,从此,金山神庙就成为城隍庙了。

现今城隍庙大殿檐上匾额“城隍庙”三字由赵朴初题写。两侧有楹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霍光(?-前68年)是西汉大臣,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弟。曾任奉车都尉、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封博陆侯。他前后辅佐昭帝、宣帝,执政二十多年。其间朝廷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江苏

Jiangsu

夫子庙

夫子庙又叫文庙,位于南京市建康路以南,主要指的是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死后,封建帝王追谥他为文宣王,所以孔庙一般称“文宣王庙”,

简称“文庙”。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夫子庙利用秦淮河为泮池,南岸有照壁,筑堤环抱。有聚星亭、思乐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崇圣祠、奎星阁、青云楼、明远楼等建筑。历史上的夫子庙曾是个畸形的繁华闹市,出过不少名妓,如李香君、董小宛等。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曾居住于秦淮河畔,写出了名著《儒林外史》。

相传,朱元璋虽然登基做了皇帝,但还是认不得几个字,那如何治理天下呢?他愁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一天晚上,朱元璋多喝了几杯酒,略带醉意回宫便上床睡觉了。梦里,朱元璋看见了孔夫子,随孔夫子来到一座山上的一座楼宇里,朱元璋一看全是书,这么多书怎么能念完啊!孔夫子看出朱元璋的心事,便说:“你不愁!我帮你用一夜工夫读完这些书。”朱元璋半信半疑。可是当孔夫子拿起书教他时,他真是过目不忘,不到半夜,书就读完了。朱元璋有了学问,为明朝做了不少好事。为了报答孔夫子的恩德,朱元璋将城南秦淮河边的孔圣人庙翻新,这个孔圣人庙,后来人们叫它夫子庙。当年,朱元璋还规定,文武大臣每次上朝回来,都要到夫子庙朝拜一下孔圣人。文官走的桥,取名叫文德桥;武官走的桥,取名叫武定桥。

欧阳修祠

欧阳修祠在瘦西湖畔蜀岗中峰上平山堂公园内。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祠周围饰花墙,祠前筑假山花台。祠东与鉴真纪念堂通连,西边与西园相连。

欧阳修(1007-1072年)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他任扬州太守时,常在平山堂饮酒、赏景、作诗,留下不少描写平山堂这一带景色的诗文。后人在谷林堂后建祠堂,以资崇仰。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曾上疏指陈青苗法之弊。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注意举荐人才。1042年,曾巩考进士不中,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为曾巩落第深感不平。到了1057年,欧阳修任进士主考官时,曾巩就被录取了。与曾巩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苏轼、苏辙兄弟。阅卷时,当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文章,非常欣赏,打算把他定为第一名,但他觉得这篇文章好像是熟人曾巩写的,为避嫌疑,只将其评为第二名。接着再考《春秋》对义时,苏轼就被评为第一了。苏轼考中进土后致书拜见了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的文思才学大为赞赏,他对梅尧臣说:“我一定要帮助苏轼高出别人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来源于此。王安石也多次受到欧阳修的荐引。曾巩、三苏及王安石,在欧阳修之后都相继登上了政坛、文坛。

曾巩(1019-1083年)是北宋文学家,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嘉祐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鉴真纪念堂

鉴真纪念堂在扬州西北古大明寺内。中间为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正中为鉴真雕像。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生于广陵江阳县(今扬州市)。14岁在大云寺出家,曾游学于洛阳、西安。26岁回到扬州,在大明寺讲经。55岁成为大明寺住持,在佛教界声誉很高。日本在中国学习佛学的和尚荣睿等专程到扬州来请鉴真东渡日本弘法,鉴真欣然同意。743年,他55岁时第一次准备出海,被中国官方阻止。接着第二次到第五次东渡,都未成功。直到753年他66岁已双目失明时第六次出海,终于到达日本的鹿儿岛县,在秋妻屋浦上陆。754年到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奈良的唐招提寺建成后,他一直在这座寺里讲授佛经,并将他带去的佛经和医药等方面的大量图书送给日本人民。他虽双目失明,但记忆力甚好,便将脑中贮藏的丰富的各种文化知识都传授给日本人民。763年,他在招提寺圆寂,享年76岁。

史公祠

史公祠——史可法祠堂,在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右,今扬州博物馆内。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史可法(1602-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河南开封人。曾任南明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清兵南下,他督师扬州,曾被困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诱降,遭严词拒绝。扬州城破,自杀未遂,为清兵所执,慷慨就义。史可法殉难前有遗言:“我死,当葬于梅花岭上。”后来,清统一中国,乾隆南巡扬州时,知道百姓想反清复明,且有识之士经常打着史可法的旗号以号召百姓,于是为了顺乎民心,也到史可法墓前吊唁,给史可法加上“忠正”的谥号,并亲书“褒慰忠魂”四字,下旨在梅花岭建祠,以纪念这位英雄。

现今的史可法纪念馆已修复一新。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了“史可法纪念馆”的匾额。馆前的楹联写道:“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此是清代诗人张尔荩撰写,表达了史可法的凛然正风,飒飒风采。

浙江

Zhejiang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在浙江温州江心屿江心寺东。祠为清代重建,有文天祥《北归宿江心寺》诗碑。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自号文山,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学家。20岁中状元,历任刑部郎官、赣州知府。当元军逼近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时,他以右丞相枢密使的身份出使元营,慷慨陈词。不料,南宋政府又暗中派人求和,文天祥被扣留,被迫北上。后在镇江脱险,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劝降,他坚决拒绝。在押往元大都途中,他面对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下了《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次年在元大都被害。

他所写的《过零丁洋》传诵千古。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徽

Anhui

包公祠

包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园香花墩,这是为纪念北宋包拯而建的专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香花墩曾为包拯读书处。明弘治时的庐州知府宋光明见其风景幽雅,将一座古庙改建成包公书院。祠内有包公塑像和石刻像、包公河等。传说,宋仁宗赵祯赐给包公巢湖,包公辞而不受,只要合肥一段护城河。他认为,那不是地亩,子孙不可分,也不可卖,只能养鱼种藕。后来人们就把护城河改名叫包公河,河内出藕,藕内无丝,以示包公的“无私”。祠旁有包公亭,亭内有井叫廉泉。相传为官不廉者不敢饮此泉水。包公祠有一副对联,表达了人民对这位正直无私的清官的崇敬。对联云: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个得立姓名尊

廉 泉

廉泉在合肥包公祠内,原为包府门前的一口井,到了明朝,在此建了包公祠,为保护此井,还建了包公亭。

据说,一天,国丈庞太师和他的门生西台御史胡琏,一道上开封府。庞太师一见包拯就不停地赞扬,包拯一听,便知老奸臣别有用意,也就来了个假戏真唱,说话间,故意透出要把门前井留给后代。庞太师一听,心中暗喜,这次可抓住包拯的把柄了。于是,第二天上朝时,庞太师就奏道:“陛下,包拯为官不清,他要把他家门口的井留给后人。”宋仁宗问包拯,包公奏道:“一点不假,确有此事!”老贼庞太师一看事情证实了,忙说:“陛下,就凭这一点,他就不配做开封府尹。”

仁宗是个头脑清楚的皇帝,能分清好坏。他告诉庞太师:“包爱卿是要留给后人一面镜子,要他们不要坏了包家为官清如水的规矩!”

包拯奏道:“陛下,臣正是这样想的,这井水是廉泉啊!我的子孙若是不正,喝了它会闹肚子,会头痛的!”一席话,说得仁宗笑起来了。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著名的清官。他于28岁时考取进士,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江宁、开封等地知府,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终年63岁,谥孝肃。

包拯生性耿直,生活廉洁。他在朝中为官时经常向宋仁宗赵祯提出一些革除时弊、振兴王朝的建议,包括薄赋税,宽徭役,选用德才兼优的官员,严格执行政令等。他还要求赵祯能够“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这些建议在当时都有其进步意义。在开封府任职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由于他“立朝刚毅”,贵族感到很畏惧,因此京城流行“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说。他对自己亲属犯罪,也不徇私情,秉公而断,依法处置。他在遗嘱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历代人民都崇敬他,称他为包青天。

禹王庙

禹王庙也叫禹王宫、涂山祠,在安徽怀远城东南涂山之顶。庙始建于唐之前。这里古代曾是涂山氏国,大禹在此会过诸侯。后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庙内主要建筑有禹王殿和启母殿。

从禹王庙前循级而下,沿路崖陡谷深,松柏青葱。在不远处有一石危立,宛如老妪端坐崖壁,这就是启母石。相传大禹来到淮河两岸治水时,仍是孑然一身,没有成家,人们把涂山氏国最美貌的涂山女嫁给他。婚后三天,大禹得知江浙一带又发了大水,便辞别妻子向江浙出发。他治水十三年,曾三次往来江淮之间,都没有顾上回家看一看自己阔别多年的妻子,涂山女每天都到涂山坡上眺望着,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但大禹终因积劳成疾,卒于浙江会稽。涂山女朝思暮想,天天来此眺望,盼丈夫归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精诚所至,竟然变成了一块石头。

霸王祠

霸王祠,又名项王祠、项羽庙,在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一公里凤凰山上。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拔剑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原有正殿、青龙宫、行宫等,共99间半。传说正式帝王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然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只能少建半间。祠内有霸王、虞姬、范增等人塑像。现存正殿及清同治、光绪碑各一方。

项羽(前232-前202年)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将项燕之后。少年时就有大志。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进,他杀死宋义,亲自率兵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自杀。

范增(前277-前204年)今安徽桐城南人,最早从项梁起兵反秦。后为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施反间计,项羽中计,削了范增的权力。范增为此而离去,途中病死。

江西

Jiangxi

陶渊明祠

陶渊明祠,又名陶靖节祠,在江西九江市马回岭。其祠坐北朝南,距陶墓百余米。祠内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额两块,各书“隐士佳风”“清风高节”。祠外风景优美。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陶潜,别号五柳先生,今江西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早年曾做过参军、县令一类的小官,41岁时退隐归田,安居今九江马回岭。他流传下来的诗篇共126篇。他提出了“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愿望。陶渊明不仅会作诗,还会讲故事。他时常将他的理想编成故事讲给乡亲们听。乡亲们最爱听的就是“桃花源的故事”,也就是根据这个故事,陶渊明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晋朝的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位渔夫,成年累月以打渔为生。有一天,他驾着小船在河里捕鱼,不知不觉地划到了一片桃花林边。这片桃花林芬芳鲜艳,美丽动人。渔夫见此情景,就停船上岸,观赏景致。他看着看着,来到了一座山脚下,发现山脚下有一个洞口,从洞里透射出光线来,就试着钻进洞去。这洞口很窄,只能钻过一个人,可越往里越宽,走了几十步后,见前边出现了一片平地。这里有良田,有房屋,有树木,有池塘,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田里的人们互相协作地干着农活,路上的人们彼此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一切显得那么平静、和睦、美好而又幸福。

这里的人穿戴有点古怪,不知是哪个朝代的服饰。人们看到渔夫也觉得新鲜,便围上来问长问短。当他们知道渔夫的来历之后,便纷纷邀请渔夫到自己家里做客。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杀鸡宰鹅,盛情款待,并请渔夫讲述外面世界的情况。原来,这里的人的祖先是在秦朝的战乱中逃到这里的,从此世代过着安宁、幸福而又与世隔绝的日子。他们从来没有打过仗,也从来没有闹过饥荒。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里曾有过一个汉朝,更不知什么是魏、晋时代了。他们听了渔夫的话十分惊奇,渔夫听了他们所讲的情景也不胜感慨。

几天后,渔夫带着这一秘密离开了这里。回去后,他向太守大人汇报了自己的经历,太守便派人和渔夫一起再去寻找这个桃花源。可是尽管渔夫在出来的路上有意留下标记,但怎么也找不到那条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