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典故:华北祠堂典故之天津天后宫

中国旅游文化典故:华北祠堂典故之天津天后宫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华北祠堂典故天津Tianjin天后宫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在天津旧城东北角。传说天后的诞辰是旧历三月二十三日,在此之前几天,要接连举行送驾、接驾等仪式,扮演百戏,酬谢神灵。各坛首领及红灯照首领黄莲圣母、三仙姑等,凡商议军机要事、演兵习武均在吕祖堂内外,曹福田被拥为大师兄、总首领。可是新疆伊犁王子却不服,虽造反平息了,但乾隆一直不放心。老人们一听说要在承德修庙,立即把图样献出。

中国旅游文化典故:华北祠堂典故之天津天后宫

第一章 华北祠堂典故

天津

Tianjin

天后宫

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在天津旧城东北角。元朝始建,明、清重修、扩建。现存大殿、配殿、钟鼓楼、山门等。

“天后”是传说中护佑航海安全的女神。最初,元代南粮北调,此地为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中转站,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天妃宫。天妃在清朝时被晋封为天后。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船工、水手对天妃很是信仰,每逢出海或航海归来,都要前往祭祀。传说天后的诞辰是旧历三月二十三日,在此之前几天,要接连举行送驾、接驾等仪式,扮演百戏,酬谢神灵。届时,仪仗招展过市,沿途鼓乐声喧,秧歌、高跷、旱船、狮子等各种玩艺应有尽有。而且,每月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的香客也很多。在天后宫正殿神龛里的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庄,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个彩衣侍女,其中两个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正前方有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写着“垂佑瀛”,两边写着“盛德在水”、“万里波平”,右壁还有新匾,上写“四海同光”,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吕祖堂

吕祖堂位于天津红桥区如意庵大街。最初是座祠堂,前大殿供奉的是吕祖神像,两旁配以药王、药圣。后殿供奉的是北斗菩萨。后殿西侧的殿内供奉五大仙。清朝庚子年间(1900年),义和团在天津的吕祖堂设立了“总坛口”,现今辟为义和团纪念馆。

义和团兴起时,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先进入天津,驻扎在吕祖堂,作为前线指挥部。曹福田带兵攻租界,烧教堂,连打胜仗,十分振奋人心。清直隶总督裕禄慑于义和团强大的威力和慈禧太后的旨意,奏保奖赏曹福田一品顶带花翎、黄马褂,并赐大令一支,可调用兵马,准其在吕祖堂设立总坛口。于是,吕祖堂成了义和团的指挥中心。各坛首领及红灯照首领黄莲圣母、三仙姑等,凡商议军机要事、演兵习武均在吕祖堂内外,曹福田被拥为大师兄、总首领。义和团每次从吕祖堂出发,开赴前线,总是擂铁鼓,吹大红螺。曹福田骑黄鬃马,身着青棉长袍,腰束红带,头扎黄金,足穿缎靴,身后大旗上书斗大“曹”字,侧旗书“扶清灭洋”、“天兵天将义和团”,真是好不威风!抗击洋人打了胜仗回来,百姓夹道欢呼,以示庆贺。

河北

Hebei

安远庙

安远庙俗称伊犁庙,在承德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南平岗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庙宇布局规整,内外三层墙垣,有棂星门及三道山门,中间为三层重檐的普度殿。殿内供奉渡母塑像。上层珍藏乾隆帝甲胄,在殿前有乾隆御笔卧碑一通。

这座庙和新疆伊犁的金顶寺完全相同,据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伊犁娘娘香妃修建的。乾隆登基之后,把中原治理得很好。可是新疆伊犁王子却不服,虽造反平息了,但乾隆一直不放心。听说新疆有个回部头人,他有个妹妹天生秀丽,不用涂脂粉,自身还能散发出一种香味,是草原上有名的香美人。于是乾隆命选香美人进宫,封为西宫娘娘。

香妃进宫后,总是闷闷不乐。乾隆看得出,经一盘问,方知因思念家乡引起的。乾隆为讨香妃欢心,便在宫内为她修了一座望乡楼。

乾隆常带香妃来承德避暑山庄散心。可是香妃看到这儿的草原风光,又勾起思念家乡之情,就更想家了,于是整日哭哭啼啼的。乾隆问明原因,方知香妃的家乡伊犁河边上有座庙,香妃自幼时经常在那里拜庙。香妃思乡之情,也感动了乾隆。乾隆心想,何不在这儿照那庙的样子盖一座呢?于是召见文武大臣,下一道圣旨,派一大臣去新疆伊犁庙,画张庙的图样,限三个月必须回来交旨。这么短的日期,谁都不敢去接。最后皇帝令刘墉去办此事。众人都替刘墉担心,怕三个月完不成任务要杀头的,可刘墉却笑着说:“三个月时间太长,一个月即可取回图纸。”

原来,刘墉有一次看到几个老人对着一幅画叩头,他凑上前去一看,画的是一座庙,这庙便是伊犁的金顶寺。这几位老人正是香妃娘娘的陪嫁人,他们知道来到京城,就很难再回去,便请人画了这座庙的图样带到京城,当想念家乡时,就拿出来拜拜。刘墉心中有数,才顺口说了一个月时间可取回庙的图样。为此,刘墉来到京城向那几个老人说明来意。老人们一听说要在承德修庙,立即把图样献出。刘墉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了图样,回承德交给了皇帝。皇帝大喜,重赏了刘墉,并命人速盖此庙。这座庙是按新疆伊犁的金顶寺的图纸盖的,让香妃看了,赞叹不已,从此香妃笑容满面了。乾隆为庙取名叫伊犁庙。

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正北,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此庙为乾隆帝六十寿辰、皇太后八十寿辰接待国内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而建,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形制营建而成。有巨大碑亭,内有乾隆御笔《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石碑三通,还有五塔门、牌楼、大红台万法归一殿、落伽胜境殿、慈航普度亭等。

土尔扈特是蒙古厄鲁特部落的一部分,约在明末时期,他们便向西迁徙,投奔俄罗斯怀抱。到清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已在外流浪140多年。他们在俄罗斯管辖下生活十分艰苦。乾隆年间,首领渥巴锡等甘冒回国杀头的危险,率领17万亲众回归祖国,历时8个月,行程一万里,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到达新疆伊犁的沙拉伯勒界。他们本来准备领罪受刑,不料,开明的乾隆皇帝不但未予加罪,反而多次降旨,令地方官员妥善安置。这时正值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渥巴锡等受命前往瞻礼。乾隆皇帝乘兴写下这两通碑文,抒发了大清皇帝因土尔扈特归顺而产生的大一统的自豪感。

孟姜女庙

孟姜女庙在秦皇岛市山海关附近的望夫山上,系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兵部主事张栋主持修建的。庙建在岗上,登石阶108级可达。祠有前后两殿,前殿塑有孟姜女像,面带愁容,身着素衣,凝视南海。龛上悬“万古流芳”大字匾额,两旁有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样所写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殿门两侧的一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可理解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后殿之后有一巨石上刻“望夫石”三字。传说,秦始皇时捡派民夫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被迫去筑长城,死后尸骨埋入城墙内。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这里,登山遥望,到处打听丈夫下落。她哭倒了长城八百里,滴血认出了丈夫的尸骨。秦始皇要逼她为妃,她纵身跳入渤海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不屈的女子,在望夫山上修了孟姜女庙。庙后的“望夫石”,即孟姜女当年登石远望夫君的地方。振衣亭为孟姜女梳妆和更衣的地方。在庙东南渤海中有两块礁石,高的似碑,低的似坟,相传是孟姜女的坟墓。(www.daowen.com)

山西

Shanxi

晋 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古为晋王祠,创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也称为唐叔虞祠。又因位于晋水之源,又名晋祠。晋祠屡经修葺变迁,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他的母亲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塑有13尊宋代彩塑,殿前的鱼沼飞梁也是国内仅见的。圣母殿两侧有难老泉和周柏。晋祠之铭并序碑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共1203个字,行书体,为仅次于《兰亭序》的书法杰作。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谢叔虞神恩。铭文歌颂了唐叔虞的建国策略,也宣扬了唐王朝的文治武功。

晋水发源于悬瓮山上,东流与汾水汇合。在历史上,晋水和晋国有着重大关系。晋地本来是唐国所在,后来周武王次子姬虞封于唐,到他的儿子燮父时,因为晋水在境内,因而改国号为晋。晋国的古名城晋阳,就是因在晋水以北而得名。晋水为晋国人民立下了大功,但也曾被统治者引水淹城危害人民。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之后,开始进攻晋阳城。在北宋统治者的眼里晋阳城为“龙城”,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晋阳北向的系舟山为龙角,西向南行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晋阳就是这条龙的中心,因此传说常有“真龙天子”在这里出现。东魏的高欢,唐朝的李渊,五代的李存、石敬瑭、刘知远等都是从晋阳发迹的。因此,为了平掉晋阳城,赵匡胤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亲征晋阳,引晋汾二水灌城,但未能破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来三下河东,引水淹城,终于灭了北汉,把美丽的晋阳古城夷为平地。虽然他们取得了胜利,但当地的百姓对他们仇恨之极,当他们在晋祠中立起“太平兴国碑”时,碑上的文字被百姓们挖去,连一个字也没剩,这就是晋祠中的无字碑

唐叔虞原名姬虞,他是周武王的次子,成王的弟弟。由于是次子,因此叫叔虞,又因封于唐地,因此才叫唐叔虞。有关他受封于唐的事,历史上还有段故事。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那时成王很小,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朝政。相传,成王命周公旦派兵平定了唐地的叛乱后,有一天,高兴地和弟弟做起游戏来。他把一片树叶剪成玉的形状,拿着对弟弟说:“把这玉给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当时,史官站在旁边,听了后,立即请成王择吉日立叔虞为唐侯。成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是和叔虞开玩笑呀!”史官说:“天子嘴里无戏言。”就这样,叔虞就受封为唐侯了。后来,叔虞,在唐地关心群众,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带领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使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人民于是建祠堂纪念他。

圣母殿

圣母殿位于晋祠内,前临沼池,后倚危峰,宏伟壮观。据记载,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1102年),圣母殿虽在元代修葺过,但形制和结构均为宋代式样。殿东向,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的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结构建筑实物。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为圣母,端坐在木制的神龛内,其余的42尊侍从分列在龛外两侧。其中有宦官像5尊,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了龛内两尊小像是后补的外,其他均为宋代原塑。侍像各有所侍,有负责饮食起居的,有负责梳洗打扮的,完全是一副宫廷生活的模样。据说,这些彩塑是晋祠三绝(周柏、难老泉和侍女像)中的一绝。

圣母殿中供奉的圣母名为邑姜,她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王后,成王和叔虞的母亲。邑姜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妇女,是周武王所列十位治国之臣中唯一的女性。周武王曾说她是“贤于内治,明胎教之道”的人。宋朝为她立像建殿则是为了求雨。据记载,宋人求雨,祭品就放在圣母殿东面的献殿里,献殿和圣母殿间由鱼沼飞梁连接。古时候对水塘有这样的命名,圆的水塘就叫做池,如果是方形的水塘则称为沼。这里的鱼沼飞梁即指在鱼池上架了座桥。

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位于山西代县城东20公里鹿蹄涧村。代州(今山西代县)为宋将杨业(小说中的杨继业)的故里。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杨业率数百骑兵击退辽兵,威震中原,乡人为此祭祀他。到了元代,杨家十七世孙奉旨建祠,明清时期又予重修。现在祠内存有的建筑及塑像,大多是明代所建。杨家祠堂分为前后两个院,前院四个方向各建堂屋三楹,供奉着杨业的后裔;后院东西厢舍三间,正殿五楹,殿为悬山式,前檐有插廊,内有杨业和佘老太君的坐像,他们的八位儿子的彩塑分立两侧。祠宇规模宏大、塑像完好。祠内有一通“宗祖图”碑,铭刻着杨业后裔世系。大殿前立有鹿蹄石一块,形状奇特,雕刻秀美。相传杨业的十四世孙杨友,在镇守代州时,有一天外出打猎,射中了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着箭逃跑了,杨友在后面追,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时,梅花鹿忽然钻入地下不见了。后来经过挖掘,结果下面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只带箭的梅花鹿,石上还踏有蹄印,后来便把这块石头移到祠内存放。鹿蹄涧村也因此而得名。

杨业是北宋名将,又名杨继业。善骑射,曾任建雄军节度使,守卫北方,屡建战功,号称无敌。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在雁门关大破辽军。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杨业先收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不久东路军在河北战败,他奉命护送这四州民撤退。杨业认为应避开敌人的主力,取道石碣谷北进,对付辽军,建议设伏固守,但主帅潘美和监军王逼令出战。当时与潘美约好,在陈家谷安排接应部队,但潘美不按约行事,致使杨业陷入辽军重兵包围之中。在陈家谷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年约60岁。其事迹后被演绎为“杨家将”故事。

关王庙

关王庙位于山西定襄城北关,创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清两代又曾补修葺。殿内绘有《三国演义》故事的壁画,是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作。庙内立有金、元、明、清碑刻,碑文对关羽的封号及关王庙的修建情况作了详细的叙述。

关羽(?-220年)是三国蜀汉大将。在宋代封为忠惠公和昭烈武安王,明清始封为“帝”。因此,元代以前所修武庙均为关王庙,有些地方的关王庙为明清以后所建,因此就称“关帝庙”,这里的关王殿乃金代所建,因而叫“关王庙”。相传关羽并不姓关,他姓冯,名贤,字云长。他从小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长大后以打铁为生。当时,解州有个外号“解州虎”的郡豪想强占民女为妾,冯贤出于义愤便杀死了郡豪,离家出走了。到了潼关时,他指关为姓,逃过了官府的追捕,从此改姓为关。关羽离家后到了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传说当时张飞在涿州卖肉,他把肉拴吊在门前的一口井里,用千斤石板盖上,并在井旁竖一块牌子,上写道:“谁能举起此石,割肉白吃。”关羽见了后,轻而易举地举石取肉。张飞不服,到关羽住的地方去寻衅比武,正巧刘备外出赶集卖草鞋经过这里,上前拉架。后来三个人到了张飞家的桃园结为兄弟。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西关。背面为银湖,面朝中条山,景色秀丽。解州东南10公里处的常平村是关羽的原籍,因此,解州关帝庙是武庙之祖。此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代、明代均曾扩建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灾,后经过十多年才得以修复。现关帝庙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由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组成,亭内有线刻结义图案一方。周围桃林茂盛,具有“桃园结义”的氛围。北部为正庙,分前后两院。在春秋楼中,有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塑像。不过这里关羽塑像的脸色不是枣红色,而是变黄了。相传这才是关羽的本色。他从那年离家出走后再也没有回家,因此,乡亲们按原色塑了像。其他地方为什么是红脸呢?据说,那是因为关羽离家出走后,到潼关时,关上有通缉捉拿他的画像。为了过关,他在一位老婆婆的指导下,打破了自己的鼻子把鼻血涂在脸上。过关后,遇到涧水想把脸上的血洗掉,但无论如何也洗不掉了,从此以后,脸就成为红色的了。因此别的地方关帝庙的塑像均为红脸关公。

内蒙古

Neimenggu

美岱召

美岱召,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在内蒙古包头市东郊约五十公里处。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他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它是内蒙古地区仅有的一座兼具城堡、寺庙、邸宅功能的喇嘛庙,呈长方形,四周环以城墙,并在四角建有角楼。内有太后庙,供奉着高约八九尺的檀香木塔及太后三娘子的骨灰。

三娘子(1550-1613年)是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晚年娶的一位美貌夫人,是贵门之女,又名也儿克兔哈屯。阿勒坦汗死后,她作为土默特蒙古部落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一直恪守丈夫生前与明朝通贡互市的盟约,以婚配的方式,挟制三代顺义王与明和好,消除战乱。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被封为“忠顺夫人”。她身着明朝皇帝赐与的大红五彩丝衣,腰佩刀箭,或与明朝官一起处理政务,或参与骑射比赛,或与蒙汉人民交谈。三娘子有力地维护了蒙汉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来往,使这里的人民一直过着安定的生活。三娘子63岁时与世长辞。死后,归葬美岱召,人们为了祭祀她修建了这座“太后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