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北陵寝典故
陕西
Shanxi
魏徵墓
魏徵墓在陕西昭陵西南约三公里处的凤凰山巅,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人,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入瓦岗军,后归唐。初为太子建成谋士,建成败后,李世民器重其才而重用。魏徵有经国之才,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指出唐太宗施政方面的错误,并不断提醒他要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他是唐太宗时有名的“诤臣”。他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很得李世民的赏识。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于是,特将魏徵葬在凤凰山上,并亲自撰书墓碑,以示纪念。
茂 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五陵原西边,形如复斗,高46.5米,基边长240米,是五陵之冠。该陵始建于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历时53年,耗用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1/3,并动用人力几十万。汉武帝在位54年,修陵就用去了53年。他挥霍无度,陵园建筑不仅宏伟,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相传汉武帝身穿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及生前所读的杂经三十余卷,盛入金箱,一并埋入。当年茂陵庙宇林立,房舍众多,仅看守陵园的人员就达五千余人。除了帝王墓之外,还有汉代功臣和嫔妃的陪葬墓。茂陵西边是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墓,东边是汉代将领卫青、霍去病、霍光等的陵墓。
汉武帝(前156-前87年)即刘彻,西汉皇帝,前140-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以儒术为统治思想,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并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解除了匈奴侵扰的威胁,加强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后因挥霍无度,徭役加重,引发农民起义。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今山西人,是汉武帝时杰出的将领。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击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在祁连山屡建战功。他20岁时被封为骠骑将军,为统一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武帝宠爱与信任。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病故,死后特意被安葬在茂陵,墓为一座仿祁连山形状的土冢,墓前陈列着大型圆雕石刻,是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而立的墓饰。
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在陕西兴平市西门外的马嵬坡。墓为一个陵园,门楼上刻有“唐杨氏贵妃之墓”。墓冢占地一亩,高约三米。墓地周围有回廊,廊壁上嵌有大小不等的三十余块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历的题咏。
杨贵妃名玉环,华阴人,后随家迁至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幼能歌善舞,品貌超众。她原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召她入宫做女官,天宝四载封为贵妃。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造反,次年占据长安。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陈玄礼与部下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贵妃死。杨贵妃死时,年仅38岁。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此,关于她的轶闻趣事引起文人墨客的诸多感慨。晚唐诗人罗隐在平乱返长安途经马嵬坡时作诗曰:“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林则徐写下《路经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娥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乾 陵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梁山海拔1048米,气势雄伟。陵园的四面均有阙门和巨型石刻,有六棱柱华表一对,翼鸟和驼鸟各一对,石马5对,戴冠着袍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石碑二座。西边碑分七节,称《述圣记碑》,是武则天亲撰碑文,颂扬高宗“文治武功”,并命儿子李显亲笔书写。东边的碑就是著名的“无字碑”。此碑大小与《述圣记碑》相同,所不同的是碑上无一字。据说,武则天曾有遗言:“自己的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说。”故此碑上未刻一字。现在碑上刻有的文字,是宋金以后所作。自两碑石向北有61尊王宾像,这是武则天特意命人雕刻的,刻画了为纪念高宗驾崩,各国王侯使节前来吊唁并亲往乾陵送葬盛况的情景。
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两个皇帝合葬一起,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例。
唐高宗(628-683年)即李治,唐太宗之子,唐代皇帝。650-683年在位。继位初,由舅父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655年立武则天为后,无忌、遂良等因反对而被贬死。660年唐高宗生病之后,便由武则天参决政事。
武则天(624-705年),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她的父亲是山西文水的一个木材商,后来做过工部尚书等官。武则天14岁时被唐太宗召选入宫。唐太宗去世后,她到长安感业寺当了尼姑。654年,唐高宗继位,又把她接入宫中,非常宠爱,第二年就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精通文史,又多权谋。她当了皇后以后,首先清除不服她的贞观老臣。660年,高宗李治因性格昏懦,缺乏判断力,委托武则天处理朝政。后来政权一步步落入武后之手。武则天毒死已立为太子的长子李弘,驱逐次子李贤,最后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就是唐中宗。683年唐高宗死后,中宗即位,武后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第二年又废中宗,立四子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同年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到690年便改唐国号为周,自己做了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任用酷吏,残酷镇压唐宗室贵戚,杀害了一批唐臣。但她善于使用不同人才,奖罚严明。她大权在握,明察善断,颇能听谏。在她统治的时期,国家兴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武则天在82岁时死去,遗旨去掉自己的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去世前传位给唐中宗,把政权又还给了李家。她墓前立着一块无字巨碑,表示要让后人来评论她的功过。唐中宗即位后,恢复国号为唐。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城东5公里处。它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是一座封闭的土丘,墓高47米,周长1410米,顶部平坦,沿台阶可登陵顶。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即嬴政,秦王朝建立者,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秦始皇为统一全国,指挥秦军先后打败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军队,十年之间,完成统一大业。在战争结束之前,他就命令每消灭一个诸侯国,便按照该诸侯国的宫殿样式,在咸阳宫附近另建一座完全相同的宫殿。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渭河南岸修起了著名的阿房宫。这座雄伟的宫殿可容纳一万人,在它的周围还有许多宫馆,并修了通连骊山温泉的阁道。那阿房宫与咸阳宫隔渭河遥遥相望,浩荡的渭水,犹如天上银河,在河上架起了通连两岸“天宫”的天桥。秦始皇非常喜欢骊山及山下的温泉,因而在骊山脚下修建自己的墓地。墓坑挖到了极深的泉水之下,墓内顶拱上画着日月星辰,下边是江河、山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流动不止的水银河湖,湖上浮着金制的水鸭;墓中摆满了各种珍宝,点燃着据说可以长明不熄的人鱼膏烛;陵墓土堆高五十丈,周长五里多。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令宫中无子的宫女一律埋入墓中,为了不泄露墓的机密,又把参与陵内工程修建的工匠们统统活埋,其残暴狠毒,达到了极点。
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位于临潼东约一千五百米处,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1974年春,当地群众在打井时挖出了一尊大型陶俑,由此而接连发现了3个兵马俑坑,总面积为二万多平方米,共出土陶俑七千余件,另有大量战车、兵器等。一号坑以车、步、兵相间阵式编队,二号坑为车、步、骑兵混合编队,三号坑为指挥机关。整个布局气势宏伟,位于秦始皇陵的前面。二三号坑经试掘,已回填保护,少量出土文物在一号坑展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但他生前封禅求仙,以期长生不老,即位之初就开始修建陵园,幻想到地下也行使王权。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被征来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他50岁去世时,陵园还未全部竣工,二世胡亥又续修二年,前后共费时39年。据《史记》记述,陵内的陈设是百官、奇器、珍怪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之久。还有一套严格的防盗装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葬入陵墓。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火烧秦宫室,秦始皇陵园也被焚毁。
张骞墓
张骞墓坐落在陕西成固城西的黎河村西。
张骞(?-前114年),西汉时期汉中成固人,著名的外交家。他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路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招募有外交才能的人出使西域。张骞应募前往。他带领一百多人,由奴隶出身的堂邑父作向导,从陇西出发,出使西域。当他们路经匈奴控制地区时,被匈奴抓获。匈奴首领单于喜欢张骞的仪表、气质与为人,便扣留住张骞,并为他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妻子。根据当时情况张骞不可硬拼,只好待机而行,这一过就是10年。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张骞趁匈奴监视放松,便抛下妻子乘机逃离此地,继续向西进发,寻找大月氏。但那时的大月氏已不愿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只好返回汉朝。他们从大月氏出发,翻过葱岭,沿昆仑山东行,不料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张骞被留住一年多。后来赶上单于病死,张骞才带着妻子、堂邑父乘机逃出,终于回到长安。
元狩四年(前119年),他又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前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他两次出使西域,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
甘肃
Gansu
周祖陵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庆州·顺化县》:“不礍墓在县东三里。”顺化县即今之庆阳县。明代诗人李梦阳《秋怀八首》之二:“庆阳亦是先王地,面对东山不礍坟。”上述诗文所说的不礍坟,坐落在今庆阳县城东对面山上的一块平地上,当地俗称“周懒王坟”,文史资料中则称其为“不礍坟”、“周祖陵”等。此陵冢丘呈长方覆斗形,底长约30米,宽20米,高8米,比寻常百姓的坟丘高大得多,背山面水,俯瞰庆阳城,显示出墓主非同一般的身份。
不礍,是周人先祖之一,后稷的儿子。《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礍立。不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农官名)不务,不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所奔的戎狄之间,其具体地点就是今甘肃庆阳。不窋率领其氏族来此以后,繁衍生息,继续发展。死后便葬在庆阳。直到其孙公刘,始率其部族迁往豳(今陕西旬邑县)。不礍当后稷氏失势之际,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转移的道路,使后稷开创的事业及文化得以保存,从而为其后嗣公刘等人的崛起,周文王、武王帝业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清乾隆年间,庆阳知府赵本植《周祖庙诗》:“有基开帝业,无国窜戎原。”清人苏履吉《庆阳怀古》:“周家八百重开基,此地民犹稼事宜。”即是指此。
周人入陕取得天下后,曾来庆阳建有“周礏行宫”,以祭祀这位先祖,并修建了陵园。不礍陵曾是名陵,《通典》、《元和郡县志》、《大清统一志》等书均有记载。陵园旧有墙垣、祠庙、碑碣等,但因年代久远,屡建屡毁。据《庆阳府志》,至明代,就已“碑版礎缺,止有片石,大书‘周祖不礍氏陵’。殿宇墓址犹存”。明庆州通判吴士英,曾赋《周祖遗陵》以吊之。诗曰:
帝业开基八百秋,遗陵荒草晚烟稠。
莫言征伐成王室,自是耕耘起绿畴。
泽被豳宁春雨熟,神归环庆暮云收。
行人过此应相问,黄壤千年尚属周。
诗作对于不礍以农立业,为周人帝业奠定了基础,及泽被陇东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肯定,同时对于不礍千载之后所受的冷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立论有据,评说公允,意境苍凉,情思绵长。
明清以降,不礍陵虽几经修复,但毕竟人世沧桑,时不尚古,此陵终被遗忘,新中国建立之际,只剩下荒坟残碑、枯草寒鸦了。近年来,随着周史研究的进展与旅游业的发展,不礍陵终于被学者们和政府重新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礍陵得以重建,修起祠庙、碑碣、亭台。此陵所在之东山,已辟为“周祖森林公园”。它们与山下的不礍古城、“周旧邦”牌坊、“周礏行宫”遗址等,共同组成了先周史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此外,附近尚有周秦调兵的烽火台,秦始皇祈山堙谷的斩山湾,范仲淹威镇西夏的雄关,李梦阳的故居等诸多古迹。
王符墓
王符,号潜夫,故其墓曰潜夫墓。位于镇原县城北一公里的潜夫山上。一米的土坟,掩没于野草之中,毫不起眼,然坟以人闻,颇为著名。
王符(约85-162年)字节信,东汉安宁临泾(今甘肃镇原)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甘肃古代第一大学者,以其著作《潜夫论》名世,后人称他与王充、仲长统为“后汉三贤”。
唐韩愈《后汉三贤赞》:“王符节信,安定临泾。好学有志,乡人所轻。愤世著论,《潜夫》是名。《述赦》之篇,以赦为贼。良民之甚,其旨其明。皇甫度辽,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岂若雁门,问雁呼卿。不仕终家,吁嗟先生!”概括地叙述了王符的一生。
王符年轻时即以勤学好问、志操高尚闻名。但他系庶出,为乡里鄙俗所轻,加之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步入仕途全凭朋比结党,相互荐引,而王符为人耿介,不合时俗,因而不为官场接纳。于是他“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后汉书·王符传》)
王符虽未能跻身仕途,但其学业卓著,名声远播。名士马融、窦章、张衡、崔瑷等人与他交游友善,一些达官贵人也对他非常敬重。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乡居,官俸为二千石的贪馋的前雁门太守在皇甫规那里受到冷落,而穿着缝掖(儒者所穿的一种大袖单衣)的一介书生王符却受到礼遇。好事者为此编了一则谣谚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足见读书人的贵重,一时传为美谈。
王符安贫守志,终身未仕,死后就安葬在其家所居的山上。后人称其山为潜夫山,称他生前经常读书著述的一个土台为潜夫读书台,还为他立了墓碑,修建了潜夫祠、思潜亭。岁时节下,一些士宦文人、过往游客,常常到这里祭祀凭吊,留下不少题咏。清人朱鸣琴有潜夫祠联云:“论留三十六篇,读汉魏全书,始信文章光国史;身殁二千余载,遇清明佳节,同来祭扫是乡亲。”清人高希贤《镇原侨寓杂咏五首》之一:“潜夫台下徒流寓,待似先生避世否?”近人慕寿祺《病中留别亲友十首》之五:“避难诗成唐杜甫,读书台忆汉王府。”皆以王符自况。清人陈昌,任安化(今甘肃庆阳)知县时,前来此处凭吊,写了《思潜亭》一诗:
高高亭子竖城隅,长与桃坡共一区。
同里亦应多庶孽,著书如此即名儒。
陇山西峙色无改,泾水东流声不粗。
寄语雁门馋大守,可知天下有王符?
诗作赞美了王符的学业成就,表达了对王符的敬仰之情。
近代以来,王符墓渐次荒废,亭阁圯毁,碑残字剥,1949年,只剩下一砯土坟。1985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重整潜夫墓,立了墓碑,建了读书台,种植了树木。
傅介子墓
傅介子墓在庆阳县城西原上的石马坳村,距县城3里,原来墓冢极为高大,墓前立有石人、石马、石虎。清朝中叶,墓前尚存明正德年间游击将军张桓所立墓碑一座,上书“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墓”数字。民国时有联云:“万里虏廷劳汉使;一丛衰草老荒丘。”现墓丘已夷平,墓碑亦毁,仅存石马、石虎各一对。
傅介子,西汉北地(今甘肃庆阳)人,在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0-74年)曾两度出使西域,征服了破坏汉朝与西域友好往来的楼兰等国,对于维护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使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得以相互往来,建立了友好关系。但北部的匈奴却与汉朝为敌,它勾结地处汉朝通往西域途中的楼兰(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龟兹(遗址在天山南麓)等国,多次拘留、杀害汉朝使者,阻挠汉朝与西域的往来。到汉昭帝时,出使西域已成畏途。当时,身为骏马监的傅介子挺身而出,要求出使西域,昭帝就命他出使大宛(古国名,在中亚细亚费尔干纳盆地),并前往龟兹、楼兰等国,责问他们杀害汉使的罪行。介子此次出使,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并在龟兹击杀了破坏汉与西域各国关系的匈奴使者。回国后,因功封为中郎,并迁为平乐监。
随后,傅介子又请命再度出使西域,设计袭杀了楼兰王安归,威服西域,从而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回朝后,因功封义阳侯,死后葬在故土庆阳。
傅介子不避艰危,远行万里,立功绝域,胆识过人,英武绝伦,他的功业,常常为后人所称道,所向往,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宋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明姚茂良《精忠记·应诏》:“出匣龙泉血未干,平生志气斩楼兰。”陈毅元帅《卫冈初战》:“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皆用傅介子事典。清人胡庭奎《傅介子》一诗则直赋其事:“西域有楼兰,频年杀汉官。安归王被斩,诸国贡长安。”
介子后致仕乡居,形同农夫,晚景颇为凄凉。清安化(庆阳)知县孙良贵有和友人《庆阳怀古》一诗以吊之:
自破楼兰穿甲还,凉秋八月古萧关。
瑾涂穹室无三世,渠率礐縻似百蛮。
古塞明月销燧火,荒城雨霁对芒山。
不才九载空留滞,惭说心间物自闲。
前四句对傅介子还乡后的简陋生活作了描述,后四句书写了作者在介子故地的所见所思。怀古中见出世态炎凉,写景时透出心中悲伤。
皇甫谧墓
在甘肃东部泾河渭河之间,有座古老的县城,古属密须国。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率师伐密告捷,在此筑灵台以祭天慰民,因此县名灵台。县城中心现存灵台建筑,台体三层,1984年重修,内供周文王塑像。灵台县的山川文化,孕育出晋代文史学家兼医学家皇甫谧以及隋代完成礼乐仪制的牛弘和唐代宰相牛僧孺等。(www.daowen.com)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带)人。曾祖皇甫嵩汉末曾任北地太守,拜太尉,封槐里侯。皇甫谧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一生隐居不仕。晋武帝几次征招,上表固辞。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并对针灸经络深入钻研。著有《晋征士皇甫谧集》二卷、《高士传》六卷、《隐士传》一卷、《列女传》六卷、《玄晏春秋》三卷、《帝王世纪》十卷、《年历》六卷、《针灸甲乙经》十二卷。其诗文大多佚失。《晋书》赞他为“晋之高人”。
皇甫谧墓位于县城北独店乡张鳌坡村西,占地400平方米。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1983年,省、县拨款整修。墓冢用混凝土砌成上下两层,四周用仿汉白玉栏柱点缀,正面墓碑上书“皇甫谧之墓”。墓地砖砌围墙一周,内植松柏,花木簇拥,庄重肃穆。
灵台县城东1.5公里处有一道连绵山岭,中段一峰巅顶平坦如麦礶,俗称麦礶山,旧县志记“皇甫谧曾结庐读书于此”,故又称书台山。“书台月朗”为灵台八景之一。
赵充国墓
赵充国墓在甘肃清水县城西北一公里,渭水支流牛头河北岸的台地上,南距天水火车站四十余公里,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郡上礷(辖今甘肃清水)人,善骑射,通兵法。武帝、昭帝时抗击匈奴和氐人有功,拜中郎将,擢后将军。宣帝时,因定册立帝有功,封营平侯。西羌起事,赵充国年逾七十,犹驰征金城,招降罕、开,击破先零,罢兵屯田。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促进了河湟地区的稳定与开发,使丝路畅通,边疆巩固。年86逝世,谥壮侯。成帝命扬雄就未央宫麒麟阁赵充国画像作颂,其辞有云:“先零猖狂,侵汉西疆。汉命虎臣,惟后将军,整我六师,是讨是震。”颂辞将充国比作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大臣六叔、召虎,末云:“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赵充国屯田安边,影响深远。1500年后,明正德年间,副都御史杨一清来河州(今甘肃临夏),巡察羌人与官府茶马交易情况,见当地和平生活,“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不禁缅怀赵充国,激起了自己为边地工作献策的愿望。其《过河州》诗中云:“汉将屯田闲虎帐,羌儿交市献龙媒(骏马)。便宜有疏凭谁上,圣代边功久不开。”万历年间,甘肃道龙膺写了长篇古诗,专门歌颂赵充国的功绩,其中一段云:“弛兵留屯田,浚渠治津梁。乘塞饬斗具,列队遥相望。便宜十二事,剀切陈未央。天子下群议,佥谓谋谟臧(善)。用是克西戎,振旅承宠光。”明清多有咏河湟地区和平生活的诗,如“凤林琼树绕清华,红杏开时酒满家”;“秦筝唱彻胡礸绝,别是阳和一样天”“平川禾黍潇湘绿,入市芹芽汉沔香”。
《汉书》谓赵充国“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毛泽东读《汉书·赵充国传》后,批语19处,赞扬赵充国。今赵充国墓有程凯所撰楹联云:
读史见别裁,赵充国汉宣良将
屯田阐真理,毛泽东当代知音
赵充国陵墓最早建于汉代,是一个规模宏伟的建筑群,有红门、拜殿、寝殿等。宋代置祭田,广栽松柏。清嘉庆、道光年间,诏谕大规模修葺,立有“汉后将军赵充国墓”碑,宫墙内壁镶嵌着历代名人碑刻。
李广墓
西汉名将李广(公元前?-前119年),陇西成纪人。成纪辖今天水、秦安一带。今天水市西关飞将巷传为李广故里。李广一生转战朔漠四十余年,历经七十余战,屡建奇功,威震边疆,匈奴人称“飞将军”。但是不被信任,由于大将军卫青刁难,军队迷路,李广耻对刀笔之吏,忧愤自杀,天下识与不识,皆为尽哀。李广死后葬于何处,史无记载,今天水李广墓为其衣冠冢。
天水李广墓坐落在离市中心二公里的南山文峰石马坪,占地约四十亩,建于何时,史无可考。墓冢以石砌成,上覆封土,高出地面丈余。墓前有高达6米的碑塔一座,刻有“汉将军李广之墓”,系1934年蒋介石所题。墓门尚有石碑,文曰:“汉将军李广墓”,下署“大清乾隆已未仲秋谷旦重建。”墓外有垣墙,门额题曰“飞将佳城”。两旁原镌有楹联一副,今佚,联文曰:
虎卧沙场,射石昔曾传没羽
鹤归华表,沾襟今再赋招魂
墓道两旁,立有石马两匹,造型古朴粗犷,据考证为汉代遗物,石马坪之名即由此而来。
历代赞颂李广之诗甚多。首先,李白就为其先人鸣不平,热烈歌颂其勋绩:“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整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又云:“烽火动朔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王昌龄《出塞》诗中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尽人皆知。杜甫流寓秦州时,也有“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的诗句。宋代诗人王十朋赞道:“李广才名一代奇,孝文犹自未深知。辍餐长叹无良将,翻惜将军未遇时。”
清代秦安拔贡胡礑有《李广墓》诗云:
大名犹表墓,识是李将军。
狐首秦亭上,雄心汉塞云。
封侯多骨相,飞将自功勋。
石马斑苔藓,摩挲野日曛。
吴玠墓
南宋抗金名将,除尽人皆知的岳飞、韩世忠以外,还有吴玠、吴礒等人。岳、韩在中原江淮战场,吴氏兄弟在西北陕甘一线,共同构筑起一道使金兵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
吴玠(1093-1139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后迁居水洛(今甘肃庄浪),通兵法,善骑射,屡立战功。与弟礒先后据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以少敌众,大破金军。历任镇西军节度使、川陕宣抚副使、四川宣抚使诸职。病逝于仙人关军营,年仅47岁。孝宗时追封涪王。
吴玠墓在今徽县城东北的钟楼山,山因此更名为吴山。山上松柏森森,绿荫覆盖。林中有三檐四簇的碑亭,碑石正面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端庄遒劲。正文21行,字迹大部剥落莫辨。《徽县志》载,“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先祖茔”,因金人背盟犯境,实际未能归葬故里而葬于此。清嘉庆年间知县张伯魁对此墓加以保护,在碑阴刻其五言律诗二首:
独立高原上,岿然见一碑。
阴风号鬼卒,墓雨隐神旗。
迟戎西来日,怜公北伐时。
累朝领爵赏,枉自数功奇。
六百年前墓,艰难百战身。
弟兄溥旧泽,南北倚孤臣。
哀角秋声乱,奇兵地势屯。
宣扬惭德薄,五言欲通神。
诗由墓及人,追怀吴玠当年对金艰苦惨烈的战斗,称颂其弟兄是国家倚重的少数忠臣,但未能实现其恢复素志,也未得到与臣大功勋相应的爵赏,自己不能很好宣扬其品德业绩,实觉惭愧。全诗不胜感慨,沉郁苍凉。
碑亭正东9米处即吴玠墓,为半圆形封土冢,高1.4米,周长27米,以甃石为垣,保存较好。墓前广植花卉,溢彩流香,古柏挺拔,四季苍翠。
汪家坟元墓群
在漳县城南3.5公里的盐川镇汪古山麓,有国内罕见的元墓群,埋葬着元朝开国功臣汪世显家族二百余人。墓葬规模大、历史长,墓主身份高,墓室结构风格独特,人称“海内之最”。
汪家祖先唐时居江南,汪达因征西有功袭封越国公,留镇巩昌(今甘肃陇西),移家盐川,逐渐繁衍成陇右一大豪门世族。据《元史·汪世显传》:“汪世显,原仕金,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金亡,从元军征蜀,屡建奇功,拜便宜总帅,秦巩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病逝,追封陇右公,谥义武,加封陇右王。其子孙多为武将,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在元代前后百余年间,军事重镇巩昌府的高级职位始终由汪氏族人担任,在朝廷内外文武官居三品以上者多达16人,汉人在元代受如此重用者亦属罕见。他们不论殁于战阵,或死于任所,均归葬于故乡汪古山麓。
汪家坟墓区为缓坡地,约二万平方米,东临硝井沟,沟水流入漳河。《武阳志》称:“墓地竖碑一百有八,皆王侯将相。”原建有祠堂、官所、守墓人居室等,“地方官时保护之,年终造册,祭祀无少间。”祠堂内有汪氏祖先、历代名臣和“三王十国公”等画像,楹联其一云:
绩著吴山,百代云礕光祖德
派衍天水,千秋俎豆振家声
然而究以年代久远,墓地显得冷落,晚清邑人成大猷《汪陵丰碑》云:
丰碑郊外认微茫,义武空留衣锦乡。
日炙雨淋多没字,单词片语讵成章?
陇山可比磨崖寺,渭水何如坠泪长!
欲问有元兴废事,无言翁仲卧斜阳。
民国以后,战乱不息,政府任墓地荒废,致字迹模糊不成篇章的碑石,和孤寂的石人、石兽、华表、建筑等,多不复存在。1938年历史学家顾颉刚、王树民来县考察教育时,但见“村舍寥落,绿杨垂荫,徒足供后人凭吊而已”。墓地或垦作农田,或被山洪冲毁,或被盗掘,损失巨大。1973年以后,县人民政府对墓区采取保护措施,逐步恢复。省文物工作队对有毁坏危险的墓葬相继发掘,近年才将古墓真貌显露于世。
已发掘的28座坟墓,各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结构基本相同,显示了“蒙汉并存”的特点:方形墓室,圆形穹顶。四壁多数砖上浮雕有二十四孝、松竹梅菊等花卉和鸟兽图案,有的还有壁画。M20号墓主是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汪惟永,此墓结构更为奇巧,祭器、供品甚多。
墓群中的陪葬品,虽遵蒙俗,尽管简约,却不失汉人传统特色。迄今共出土陶、瓷、铜、竹、木、金、银、玉、丝织物品及墓志等文物728件,其中225件由省博物馆收藏。有元代衣帽、木屋模型和花鸟纹瓷礖,极为珍贵。从中可以窥见距今六七百年前的历史风云和生活图景。
高台烈士陵园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抵祁连山,北枕合黎山,黑河纵贯其中,历来是粮食之乡,同时又是塞上征戍之地。1937年1月,转河西的红军西路军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部攻下临泽后,又一举攻占高台县城。敌集中十倍兵力猛烈反攻,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援绝,董、杨和28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30年后,人民政府为纪念先烈,在县城修建了高台烈士陵园,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坐东向西,东西长276米,南北宽161米。中门上方为朱德元帅亲书“烈士陵园”匾额,门背面上方有郭沫若所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园中央为花岗岩大型英雄群雕“血战高台”。万年青围绕的喷泉池后为烈士纪念堂。
纪念堂正中悬挂董振堂烈士遗像。下为叶剑英元帅1956年所作《西游杂咏·高台》:
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
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
堂内两侧坐着董、杨的半身汉白玉雕像,陈列着董、杨和刘培基三烈士被敌人残杀后的照片,人们敬献的挽幛、花篮。
纪念堂左右侧各有董、杨二烈士纪念亭。亭柱楹联分别为:“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正如甘州前人诗说:“当年存殁标新史,此地兵农勒旧勋。”两纪念亭内,各有纪念碑,铭刻着烈士生平和功勋。董振堂,河北新河人,领导了著名的宁都起义。杨克明,四川涪陵人,曾在川东南领导农民武装游击队。
纪念堂后为烈士公墓。四周松柏森森,流水叮咚。墓碑上镌“永垂不朽”,正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
陵园北侧有陈列馆,馆内有堂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以及烈士遗物等。并有二展室,以翔实的图文展示了红军西征、高台血战的悲壮历史。毛泽东主席题词是:“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朱德元帅题词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的事迹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李先念主席题词是:“继承和发扬西路军浴血奋战的精神,为祁连山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
宁夏
Ningxia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约三十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长4公里,约占地四十平方公里,坐落着西夏帝王的陵园9座,陪葬墓七十余座。每座陵园占地约十万平方米以上,王陵规模同明代北京十三陵相当,而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表现在陵台、墓室、碑亭、角台等四个方面。正因为它那独特古朴而又神秘的塔式陵台,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西夏王朝从李元昊称帝到李,先后传位10个皇帝,即元昊、谅祚、秉常、乾顺、仁孝、纯祐、安全、遵顼、德旺、。西夏王陵有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崇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柘庄陵、襄宗李安全康陵。李遵顼、李德旺、李三代皇帝因死于成吉思汗灭西夏的1223-1227年间,故未来得及造陵。西夏陵区中除了9座帝陵外,还有七十多座大小不一的陪葬墓,墓主都是西夏王朝各级重要官员,因墓主生前的地位不同而墓的建筑形式和规模也不相同,这充分反映了西夏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及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