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北陵寝典故
北京
Beijing
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区域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十三陵。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十三陵中,从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的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的思陵,时间跨度长达二百余年。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此间共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
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石牌坊、大宫门、碑楼、神道等附属建筑。
长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整个陵园由三道大院和两组建筑组成,主要建筑有陵门、神厨、神库、棱恩门、棱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地宫等。棱恩殿最为壮观,占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金丝楠木巨柱支承,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明楼匾额上写有“长陵”二字,碑上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建于公元1426年。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足九个月。献陵分为前后两组建筑,前部分建陵门,棱恩殿自成一院落,后一院落则由三座门起始,由二柱门、石供案、明楼、宝城等组成。
昭陵,明昭陵建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嘉靖帝为其父选的陵址,因朝中大臣维护封建机制,极力反对,即中断工程弃而不用。嘉靖三子穆宗皇帝因突然崩逝未来得及营造陵墓,遣官选址天寿山陵区,经反复审视,决定依旧址建陵。
明昭陵建筑规制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依山势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清乾隆年间封地面积有过拆大改小的修缮,距今已有200余年,原有建筑业已残破不整。198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依明代遗存基地,按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全面复原性修建。于1990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陵殿内陈列有祭陵的祭品及一帝三后的生平介绍,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为五门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石筑成,宽28.86米,高14米,6根石柱是整块石料制成,坐落在雕有云龙花纹的石基上,石柱顶端各雕一小卧兽,顶部额枋上有11座带檐的小石楼。整个牌坊匀称大方,雕工精细,是明代石坊中的佳作,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古石坊。
大宫门是十三陵的正门,左右各有龙、虎二山把门。门右侧立有“下马碑”,从前不论帝后、大臣等,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陵区,以体现皇祖们的崇高与尊严。
碑楼,进大宫门不远处,即可见一双重檐、四面开门的碑亭,内有一块“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高3丈,碑名为明仁宗赞美其父成祖朱棣一生功迹的颂文。背面刻有清乾隆帝的巡陵诗。
神道位于长陵前,长达7公里,原是通向长陵的一条大道,后为各陵所共有,也称陵道。石牌坊是神道的起点,往北依次是大宫门、碑楼、龙凤门,这组建筑的两侧是以巨石雕琢的24座石兽和12座石人(即石像生),为神道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氛。
河北
Hebei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为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占地78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长眠着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们。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六千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www.daowen.com)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个皇帝陵、三个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园寝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园建筑达五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寺福、行宫)。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6位阿哥,共计78人。
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竞相峥嵘。还有五色祥云萦绕的永宁山,绵绵屏立于陵寝之后。八功遥溯灵源的易水河缓缓流淌于大红门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规模宏大,颇具气势。
其中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从南往北分布着四十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庆的陵称昌陵。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石板上还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是满堂宝石。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工艺精巧的道光陵称慕陵。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生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崇陵是光绪的陵墓,在泰陵东5公里,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整个陵区树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过的行宫古建筑可接待游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区周围山川河流也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清朝末年泰宁镇总兵陈增荣在笔书余暇,雅爱山川秀丽,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荆关紫气”、“拒马奔涛”、“云蒙叠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钟”、“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正是由于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衬托出了“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离开父祖,独辟蹊径,在易州境内首辟西陵,以图大清江山万代、岁远天长。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于泰陵地宫。后来,为使东陵和西陵香火永续,乾隆皇帝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以后的皇帝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东陵界内的胜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与祖父康熙为伴,其子嘉庆在泰陵旁边建了昌陵与祖父雍正相守。遵照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寝原建于东陵宝华峪,在历经七年建陵大工完竣并葬入孝穆皇后以后,发现地宫内渗水不断,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内选择了一块高平之地,将宝华峪陵寝建筑拆除,到西陵营建陵墓。在隔咸丰、同治两代皇帝后,光绪也将坟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均为天造地设自然成趣,那么,从建泰陵到崇陵竣工历时185年之后,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观在陵寝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正如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所说的那样:“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
内蒙古
Neimenggu
昭君墓
昭君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墓高33米,墓前、墓顶各建有亭,墓前有碑刻。每逢秋末,塞外草衰,但惟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故这“青冢拥黛”就成为呼和浩特的美景之一。
昭君墓占地1.3公顷,周围景色宜人。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即是一种脚高、头散开的菌类植物)”,更增添了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她是一位美丽的民家姑娘,年幼被选入宫为宫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以改善两国关系。王昭君虽入宫多年,但从未见过皇帝,因而心中郁积了多年的怨恨。她听说皇帝下令挑选宫女,并以嫁公主的礼节嫁给呼韩邪单于,便主动提出自愿远嫁匈奴。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成婚后,过上了游牧生活,日子过得很幸福,并生了一个儿子。三年之后,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识大体,尊重匈奴的习俗,忍辱负重地改嫁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儿子伊屠知牙师后为右日逐王。长女须卜居次云在王莽当朝时还曾来汉宫入侍太后。自从昭君入塞后,匈汉两族再无战争,两族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政府阿勒腾席热镇西南20多公里的甘德尔山,距包头市185公里。凌空俯瞰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成吉思汗陵是庄严宏伟的蒙古包式的陵园。进陵园广场,可看到挂着五色小旗的两根三叉铁矛的旗杆。蒙古人称为“黑慕热”,即“希望的象征”。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上挂着两面布旗,其上印着九匹凌空腾飞的骏马图案,或印着马、虎、狮、凤、龙等五雄图。两根旗杆中间拉着细羊毛绳,上面挂着蓝、白、红、黄、绿五色小旗。蓝色象征苍天,白色象征乳汁,红色象征生命,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草木。五色旗喻示着游牧民族与天地自然的依存关系。绕过黑慕热,拾级而上,便是成吉思汗骑马的铜像,像后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白色牌坊,上写着“成吉思汗陵”五个金色大字。穿过白色牌坊,在苍松翠柏之间,展现出一条通往成吉思汗陵宫的凿石步道。每段以九级台阶组成,共九十九级台阶。蒙古族认为“九”是吉祥数字,所以这是吉祥如意的步道。走到步道尽头,便见三座相互连接的蒙古包式陵殿。陵殿东西总长100米,正殿高24米,东西两殿均高达18米。陵殿由正殿、后殿、东殿、西殿、东廊、西廊组成。在正殿内供有一尊以汉白玉精工雕刻而成的成吉思汗坐像,高达5米,身披盔甲,手执书卷,目光灼灼,银须飘飘,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成吉思汗一生征战南北,他为何单选鄂尔多斯草原建造陵园呢?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率兵出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将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感慨之余,他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为此在这里建造了成吉思汗陵园。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即元太祖铁木真,出身于蒙古孛儿只斤氏的贵族家庭。12世纪末,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落首领,开始了统一战争。他善于利用各种矛盾,纵横捭阖,不断壮大自己。经过十多年战争,铁木真终于把蒙古高原各部统一起来。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召开部落首领大聚会,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他于1277年7月病逝在进攻西夏的行军途中,终年65岁。后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
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是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因为这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人们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