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80后女孩!谈吐亮眼,惊艳赞誉!

80后女孩!谈吐亮眼,惊艳赞誉!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章谈吐不俗,才会让人称赞有加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歉意得到上司、同事、客户的关照后,一定要当面说一声“谢谢”。获赠礼品与受到款待时,也不要忘了郑重其事地道谢。表示感谢,最重要的莫过于要真心实意。表示感谢时,通常应当加上被感谢者的称呼。对西方妇女而言,令其转怒为喜、既往不咎的最佳道歉方式,无过于送上一束鲜花,婉“言”示错。等,这些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80后女孩!谈吐亮眼,惊艳赞誉!

第4章 谈吐不俗,才会让人称赞有加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歉意

得到上司、同事、客户的关照后,一定要当面说一声“谢谢”。受到他人夸奖的时候,应当说“谢谢”。这既是礼貌,也是一种自信。旁人称道自己的衣服很漂亮、英语讲得很流利时,说声“谢谢”最是得体。获赠礼品与受到款待时,也不要忘了郑重其事地道谢。“谢谢”是肯定,也是鼓舞,是对对方最高的评价。

表示感谢,最重要的莫过于要真心实意。为使被感谢者体验到这一点,务必要做得认真、诚恳、大方。话要说清楚,要直截了当,不要连一个“谢”字都讲得含混不清。表情要加以配合:要正视对方双目,面带微笑。必要时,还须专门与对方握手致意。表示感谢时,通常应当加上被感谢者的称呼。如“马小姐,我专门来跟您说一声谢谢”、“许总,多谢了”。

越是这样,显得越是正式。表示感谢,可以顺便提一下致谢的理由。如“王老师,谢谢您的帮助”,免得对方感到空洞或“茫茫然不知所谓”。

除了“谢谢”两个字,表达谢意还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道谢有口头道谢、书面道谢、托人道谢、打电话道谢之分。一般地讲,当面口头道谢效果最佳。道歉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厌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住知己,赢得朋友。

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道歉也可以借助于“物语”。有些道歉的话当面难以启齿,写在信上寄去也成。对西方妇女而言,令其转怒为喜、既往不咎的最佳道歉方式,无过于送上一束鲜花,婉“言”示错。这类借物表意的道歉“物语”会有极好的反馈。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拖得越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避免因小失大。在态度上,应当自然、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不要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也会因此得理不饶人,得寸进尺。

让寒暄成为一种习惯

寒暄和客套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一种招呼。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其主要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结交的意思。所以说,在与别人见面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和客套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客套几句的时候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在被介绍给别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只是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做的报告”,等等。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您气色真好!”“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等。

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您那德行”、“喂,您又长膘了”等,自然均应禁用。

牵涉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女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等,这些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与人交谈时用好你的眼神

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面部表情中占据主导地位。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人们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接触中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

然而在日常办公室生活中,有些人却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便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交谈。

当然也不能老盯着对方。英国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说:“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被人直视。”长时间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界限,可认为对对方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界限,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对方都不怎么感兴趣。后二者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行为。

直接的目光接触是坦诚的表示,但并不是目光凝视,过长时间盯视别人的眼睛会给人带来压力,给人一种侵犯感。我们所要做的其实不是随时直视别人的眼睛,正确的做法是注视对方的面部,可以是嘴巴附近,并不需要盯视对方的眼睛,并且不需要随时如此。只要我们保持适度的注视,不时地和对方进行短暂的目光接触就好。

时刻要体现出个人品德和修养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难做到,其实也没必要做到“有求必应”,有时应该学会拒绝。但否定别人的言论和行为,本身就是一件容易伤害感情、导致尴尬局面的事情,只要注意话语的含蓄和否定的技巧,就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生硬的拒绝也有一副可爱的面孔,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否定”的任务。这就是委婉拒绝的艺术。在职场人际交往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推己及人,博得同情。三国时期,华歆在孙权手下时,名声被曹操听到了,他便请皇帝下疏招华歆进京。华歆起程的时候,亲朋好友千余人前来相送,赠送了他几百两黄金作为礼物。华歆不好当面谢绝,使朋友们扫兴,便暂时来者不拒,统统收下来,并在所收礼物上偷偷记下了送礼人的名字。酒散临别之时,华歆起来对朋友们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好意,却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的礼物。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我单车远行,有这么多贵重之物在身,诸位想想我是否有点太危险了呢?”朋友们一听,立刻知道了华歆的心意,便各自取回了自己的东西。

中国人生性敦厚,古道热肠,一般不愿意也不习惯拒绝别人。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为了避免多余的困扰,对一些不合理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都想拒绝,但怎样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基础上达到这一目的呢?当对方提出请求后,不必当场拒绝,你可以说:“让我再考虑一下,过几天答复你。”这样,既使你赢得了考虑如何答复的时间,也会使对方认为你是很认真对待这个请求的。

让幽默营造拒绝的气氛。幽默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趣味性,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现代社会中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他人所接受。所以,在与他人交往中,完全可以多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增强说理的吸引力、感染力。

谈话时要注意与对方的距离

俗话说,人就像冬天刺猬,太近了会刺伤人,远了又觉得孤独和寒冷。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总结起来,人在交往中无非就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距离范围近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远约15厘米~44厘米之间,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此时,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半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人们熟悉的“办公室性骚扰”就发生在这一人际空间。

个人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是50厘米~100厘米之间,人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厘米以外为宜。平时无论到饭馆还是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中1米~2米之间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例如银行储蓄口、机场检票口,都设立了“一米线”,就是用距离把人群间隔开来,以保障人们的隐私和安全。2米~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个景制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在两米左右距离是最好的视觉效果。如果你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厘米~213厘米。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办事不真心实意。

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约3.7米~7.6米,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这是为了在讲演时彼此互不相扰。在这个距离内,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理睬,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要想树立良好的仪表,就不能不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靠太近了,彼此没有秘密,既容易相互厌倦,也容易相互摩擦,产生矛盾。如果相互离得太远了,又容易相互淡忘,变得生疏。有距离才能产生美。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个性化的发展,人对“距离”的要求,人对空间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人们都喜欢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受他人侵犯。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赢得文明有礼的好形象。

怎样得体地恭维他人

人在职场,不要等着别人来赞美你,相反,你要主动出击,学着去恭维别人。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把握恭维的要诀,就需要掌握恭维的度,绝不可夸大其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个擅长恭维的外交谈判高手,他说:“你必须十分敏锐,因为大部分国家领导人都是非常敏锐的,他们不容易被人操纵,却能操纵别人。你得运用你的智慧,去对付一个高智慧的人,还要使他马上感到你的诚意和认真,最后,必须增加他的信心。”因此,在基辛格眼里,所谓恭维是使别人相信他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当我们想邀女性约会时,可以适当地恭维她:“小姐,你的身段很美,公司有很多女职员,但我认为你的工作能力比她们都强,如果我能跟你这样漂亮能干的小姐做朋友,真是我无上的荣幸!”也许当时并没有征得她的同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小姐的内心里肯定洋溢着喜悦之情,并且会拥有一整天的好心情,如果再适当地努力几次,肯定会成功。

恭维也可用间接的方式进行,比如某职工到公司对他的一位同事说:“我听×××说,你这个人人缘好,爱交际,别人都喜欢你,我们做个朋友吧?”这种方式往往效果很好。

俗话说: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恭维也要“因人而异”,对于商业人员,如果说他学问好,品德高,博闻强识,清廉高洁,他不一定高兴,而如果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现在满面红光、印堂发亮,发财在即,他一定会很高兴。对于政府官员,恭维他生财有道,定发大财,他可能会恨你一辈子,这时应该说他为国为民,淡泊名利,清廉公正。对于教授、教师,说他为人师表,学问渊博,思想深远,妙笔生花,他听了肯定高兴。

做什么职业,说什么恭维话,有道是“上山打柴,过河脱鞋”。不要弄得“牛头不对马嘴”,免得好意恭维人家一番,人家还觉得这是“乱弹琴”。

批评的话说好了就等于鼓励

批评往往会使对方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得当的话,就很容易给双方的关系和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当你要对别人发表看法,对他人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掌握好批评的礼仪。

批评他人,可以从自身做起。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的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从这例证中认识到犯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的批评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有时候,碍于所处的场合或评价对象的面子,批评者虽然胸怀块垒,不吐不快,但却不便以过于直露的方式进行表白。这时候,批评者可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把自己的表白作为个人感受的抒发,而将批评之意蕴藏在貌似中性的表白之中,既不破坏特定场合的气氛,又能够使批评对象领会其批评的意图,并引起所有在场者的思考。

有时候批评也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在冷冰冰的气氛里很难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如果在批评之前先表示对对方某一长处的赞赏,肯定对方的价值,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那么就能够营造出较好的气氛。这样既可以削弱批评本身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又使被批评者不致产生逆反心理。幽默并非只是与讽刺结缘,在批评中引入幽默是调节气氛最好的方式,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会使批评掺杂上讽刺的意味,就会招人反感。

另外,在批评他人时,要善于运用词汇,例如,“意见”和“建议”两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否定性的,而后者是建设性的。相比之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而不是意见。建议性的批评可以削弱批评中的否定因素,营造出良好的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被批评者既没有从批评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地放弃了原先不正确的做法。

对于那些天真幼稚、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在发现对方的某种错误之后,巧妙借助这种错误行为的含义与某种物体的联系,用一个动作和拟人手法的有机结合带出批评的含义,寓批评于某种动作或意味深长的话语之中,会促使人深思、自责。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犯了错误,最忌讳别人津津乐道他的短处。批评者过多地纠缠于错误本身及其后果只会让他厌烦痛苦,丧失信心,甚至于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进行顶撞;既然错误已经发生,倒不如既往不咎,引导犯错者着眼未来,为做好明天的事情而吸取教训,细心准备。许多人之所以有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这行为本身的违法、违规和不道德性,而是因为一时被种种不良的念头所驱使,导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状态下不太可能做出的错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批评者往往没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只需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对方正在忽略最为基本的道德尺度和法律法规,使之从贪婪的念头中惊醒过来,从而自觉地放弃错误的行为。

幽默让人魅力无穷

幽默是人们互相沟通、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善用幽默可以减少人们交往中发生的摩擦。

美国幽默作家霍尔摩斯有次出席一个会议,他是与会者中身体最为矮小的人。“霍尔摩斯先生,”一位朋友脱口而出,“你站在我们中间,是否有鹤立鸡群的感觉?”霍尔摩斯反驳了他一句:“我觉得我像一堆便士里的铸币。铸币面值10便士,但比便士体积小。”霍尔摩斯以幽默的回答化解了自己的尴尬,也回击了对方。

有的人在与人的交往、沟通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只要别人的言辞稍有不恭,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其实这样做是十分愚蠢的。这不仅使你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你不易相处。而采取虚心、随和的态度,以自我解嘲的方式缓和一下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将使你与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曾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年轻时体力比不上别人。有一次,他与人到白特兰去伐树,晚上休息时,他们的领队询问白天各人伐树的成绩,同伴中有人答道:“塔尔砍倒53株,我砍倒49株,罗斯福使劲咬断了17株。”这话对罗斯福来说可不怎么顺耳,但他想到自己砍树时确实和老鼠造巢时咬断树根一样,自己不禁也笑起来。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涵养、胸怀、毅力。历史和现实中气度恢弘、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断然、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忧伤来了又去了,唯我内心的平静常在。”

有一位歌唱演员,初次演出就被观众赶下了舞台。别人关心地问他演出效果如何,他说:“我很高兴,因为我初登舞台,观众就送给了我一幢房子。”听者耸耸肩说:“我可不信。”“真的,是给了。当然,每人只给了一块砖头。”依靠幽默,这位歌唱演员成功地战胜了自卑,恢复了自尊,日后终于一举成名。

在一次愚人节中,马克·吐温被人愚弄,纽约一家报纸报道说他死了。马克·吐温的亲友们信以为真,从各地赶来吊丧。当他们见到这位“死”去的作家正在写作时,异口同声地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纸。马克·吐温却毫无怒色,他幽默地说:“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只不过把日期提前了些。”

林语堂说过:“智慧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拿自己的错误开开玩笑,使人开怀大笑,你便已铺下了友谊之路。具有幽默色彩的欢笑是你与别人进行内心沟通的最短的道路。

幽默是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最好办法。人生之路对于人来说不仅是漫长的,而且很多时候是枯燥无味的。因此,适当的幽默就像路边的美丽风景,不但能使人赏心悦目,兴致勃勃地继续以后的人生路程,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快乐,使你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而且,在适当时刻巧妙地运用幽默的沟通方法,常常会事半功倍。

约翰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警官,无论什么案件或难题,在他手中总能迎刃而解。所以,在警署里他总是受到同事们的青睐。

有一天,一位男子试图制造一件轰动全国的新闻,便爬上纽约国际贸易中心,站在楼顶上,并做出要自杀的样子。他的行为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一会儿楼下就围满了人,包括各个新闻单位的记者。局长和警长轮番喊话,并试图救险,那男人却不听劝阻,一直要挟救助他的警察:“别过来!谁要是敢过来,我就立刻跳下去!”僵持片刻后,约翰带来了一名医生,他只说了一句话,那男子便默默地走下楼去。约翰说:“我不是来抓你的,是这位医生要我来问问你,你跳楼自杀以后,愿不愿意把遗体捐献给医院?”

星期日,在闹市区的一个路口,有个持不同政见者正在发表演讲:“如今的政治腐败透顶了,我们应把政议院和参议院统统烧了!”由于他的演讲,行人越聚越多,堵塞了交通,警察赶到时,秩序大乱。正在无从下手之时,约翰急中生智大叫一声:“同意烧参议院的站到左边,同意烧政议院的站到右边。”只听“唰”的一声,人群顿时分开,道路豁然开朗。

约翰就是这样在工作中给了同事们很多的笑料,他的幽默也化解了工作中的许多难题,他的乐观心态使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因为他的存在,枯燥的工作和生活似乎一下子变得美好起来。透过约翰的幽默,我们可以感觉到,幽默不仅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

有一次,萧伯纳不幸在伦敦街头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虽然没有受伤,但也让他摔得够戗。骑自行车的人立即扶起作家,喃喃地向他道歉。然而萧伯纳却出人意料地打断了他,对他说:“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撞得重一点,就可以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名垂史册啦!”幽默给了萧伯纳惊人的自制力,萧伯纳的幽默也使双方摆脱了尴尬。

一位作家写道:“幽默是一种动人的智慧,是一种穿透力,一两句话就把那畸形的、讳莫如深的东西端出来。它包含着无可奈何,更包含着健康的希冀。”

幽默往往通过大家同笑的方式弥补人际间的思想鸿沟,架起感情沟通的桥梁,增加人际间的信任。

在一次贸易洽谈中,由于谈判双方都坚持自己的利益而不做任何让步,洽谈陷入僵局,主人只好宣布休会。用餐时,主人为客人斟酒,手一抖,酒杯碰在客人额角上,竟将酒浇了客人一头。当时的情形十分尴尬。一位公关小姐见状,从容而机智地举起酒杯,对客人说:“让我们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友好合作,从头来干一杯!”主客一愣,随即会意地大笑。

幽默的语言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在互谅互让的友好气氛中,双方又开始了贸易洽谈。

一句得体的幽默,它所带来的感情冲击有足够的能量来消除人际间的误会和纷争,能够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因此,幽默也是一种富有感染力和人情味的沟通艺术。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让大家打成一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温暖而亲密的关系。幽默也是神奇的灵丹,它甚至可以医治肉体上的创痛。

人们常凭借幽默的力量,打碎自己封闭的外壳,主动与人交往。通过幽默,人们能感受到你的坦白、诚恳与善意。严肃的交谈与例行公事般的来往,往往给人一种冰冷无情的感觉,只能让人了解你的外表,却无法探知你的内心,这样的交流是极难深入下去的。而失去人与人心灵沟通的社交只能是失败的社交。幽默能够让人们摘下你的假面具,看到你的另一面,一个真实的、淳朴的你。

众所周知,丘吉尔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有一次,时任英国首相、陆军总司令的丘吉尔去一个部队视察。天刚下过雨,他在临时搭起的台上演讲,讲完后下台阶的时候,由于路滑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由于士兵们从未见过自己的总司令摔过跟头,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陪同的军官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丘吉尔却微微一笑说:“这比刚才的一番演说更能鼓舞士兵的斗志。”此话的效果的确如丘吉尔所戏言的,总司令不怪罪部下失礼所表现出的亲切感使士兵们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因此而更坚定地听从总司令的命令,去英勇地战斗。

真正的幽默可引来会心的一笑,从而消除令人十分尴尬的场面。

一次,当一位朋友来拜访林肯总统时,正有一队士兵在门外等候林肯训话。

林肯请这位朋友随他外出,并继续和他谈话。当他们行至回廊时,军队齐声欢呼起来。那位朋友这时本应该识趣地退开,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一位副官走到那人面前,嘱咐他退后几步。他这时才发现自己的失态,窘得满脸通红。但是,林肯却立即幽默地说:“白兰德先生,你得知道他们也许分辨不出谁是总统呢!”在那难堪的一瞬间,林肯用他的机智十分巧妙地化解了这一窘迫的局面。

其实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得幽默一些,它并不是天才、高智商、喜剧演员的专利品。只要你学习让嘴角往上翘,换个新鲜的角度欣赏事物,即可找回和学会幽默,走出尴尬处境。

一位官员应邀参观一个美术展。惊叹于艺术的美丽,他站在一幅仅以几片树叶遮盖的女性裸体画面前,目瞪口呆,半天没有离开。女服务员这时轻轻地走过去,笑眯眯地说:“先生,秋天还很远,树叶落下的日子还早着呢!”一句善意而幽默的提醒,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局面。

格调高雅的幽默不仅能消除双方沟通中的僵局,还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恰到好处的幽默更是智慧的体现。当你掌握了幽默这门社会交往的艺术时,你会发现与人沟通是一种十分快乐的事。

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倒在台下的地毯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有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台下立刻为里根的机智和幽默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一次,一位默默奋斗多年的女演员终于获奖。当主持人宣布她获奖时,因为非常激动,她在走上领奖台的路上跌倒了。然而她马上站起来,笑着说:“成功的道路就是这么走出来的,不断跌倒,再不断爬起!”

这两件事都是令当事人十分尴尬的事,如果一味地抱怨或不能进行较好的处理,常常影响现场的气氛。而里根和那位女演员用幽默消除了尴尬,出奇制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显露出他们的机智、豁达,也拉近了他们和观众的距离。这都是利用幽默沟通的范例。

现实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将我们带入冲突的边缘。如果我们能以幽默的态度处理所发生的事端,就能及时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化险为夷。

一位女士在饭馆吃完饭后对经理说:“对不起,钱夹放在家里了。”经理不慌不忙地说:“那好吧!我相信你。为了使我记住此事,必须把你的名字写在门口的黑板上,同时记上你欠款的数目。”女士对此做法表示不满:“那不是人人都看到我的名字了吗?”经理微笑着说:“不用担心,我们会用你的皮大衣把你的名字盖住的。”想赖账的女士这时只好拿出钱夹,如数付清了欠款。

幽默可以使人在生活中化险为夷。因此在你遇到沟通困难的处境时,不妨试试幽默的力量。

萧伯纳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师,他挖苦萧伯纳:“外国人看到你这样干瘦,一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萧伯纳却不动声色地说:“外国人看到你这位英国人,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

又比如,伏尔泰总是赞赏某人的作品,某人却总是刻薄地批评伏尔泰。当别人向伏尔泰说这件事时,他只是淡淡地一笑:“我们双方都弄错了!”短短几个字,巧妙地反击了那个经常批评自己的人。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初任新泽西州州长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他的一位议员朋友去世了。威尔逊深感悲痛。不一会儿,电话铃又响了,原来是另一位政治家打来的。那人无耻地说:“我希望代替那个议员的位置。”威尔逊没有任何犹豫,对着电话说:“好吧,如果殡仪馆同意,我本人没有任何意见。”威尔逊以不失原则的幽默,巧妙地拒绝了那个迫不及待想做议员的家伙。

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就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境遇烟消云散。

英国前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时,演说刚讲到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显然,他的意思是叫威尔森“别再胡说八道”。

威尔森却不理会其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抚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捣蛋者一下子哑口无言。

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

要善于使用幽默的技巧,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一个才疏学浅、举止轻浮、孤陋寡闻的人是很难生出幽默感来的。要学会幽默的艺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社会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高尚优雅的风度和镇定自信、乐观轻松的情绪;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学会恰当地运用幽默,会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幽默是我们生活的调味料,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但是,再好的调味料都不可滥用,就好比用盐,用一点可以使菜味鲜美,但用得太多便会让人难以下咽。在沟通时,幽默要运用得当,方可发挥它的魅力。

幽默的谈吐源自于豁达的心灵

幽默不是简单地逗笑、取乐,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幽默的人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会用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生活。可见,幽默的谈吐正是源自于豁达的心灵。

一个哲人曾这样写道:“心灵若是堆满垃圾,心胸容易狭隘;心灵若是一尘不染,心胸则无限宽广。幽默的语言就来自纯洁、真诚和宽容的心灵,是生命之歌中最曼妙迷人的旋律,是人生智慧之原上绽放得最美丽的花朵,是人们能够从你那里享受到的心灵里的一片艳阳天。”

有人说:“苦难是灵魂的体操,经受得愈多,愈能让人感受到其灵魂的健美;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积累得愈多,愈是能让人感到生命的充实;苦难是岁月给心灵开的一扇窗子,苦难愈大愈多,人们愈是能感受到心灵的敞亮和明畅。”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是一位心胸豁达的“幽默大师”。在几十年的政治和牢狱生涯中,曼德拉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对朋友和敌人都以幽默对之。

在20多年的牢狱生涯中,曼德拉在狱卒们那里赢得了“幽默老人”的赞誉,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即使面对那些对他严刑逼供的人,他也从来没忘了在审讯的间隙调侃他们几句。1975年,曼德拉首次获准与他的女儿津姬见面。在曼德拉入狱的时候,津姬只有3岁,一转眼已经是15岁的大姑娘了。曼德拉特意穿上一件干净的衬衣。当女儿走进探视室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是:“女儿,你看见我的卫兵了吗?他们像伺候总统一样在伺候我呢!”说完,他指了指自己身后两个寸步不离的看守。女儿笑了,探视室里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起来。

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首脑会议上,曼德拉被授予了卡马勋章。当他上台领奖并准备发言的时候,有人为他搬来了一把椅子,请他坐着讲话。曼德拉拿起话筒说:“我今年82岁,站着讲话眼不花腿不抖,感觉还很年轻,等我100岁上台讲话时,你再给我搬把椅子吧。”会场上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曼德拉被囚禁了28年,但当他获得自由并最终当上南非总统之后,他并没有对当年伤害过他的那些狱卒酷吏进行报复。他说:“正像被压迫者需要解放一样,压迫者也需要解放。拿走别人自由的人,他自己也成了囚犯,他把自己锁在偏见和心胸狭窄的牢笼里。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同样被剥夺了人性,现在,是该还给他们人性的时候了。”

幽默感的内在构成,是悲感和乐感。悲感,是幽默者的现实感,就是对不协调的现实的正视;乐感,是幽默者对现实的超越感和乐天感。悲感可以让幽默者用于面对现实,乐感可以给在困境中的幽默者以信心和勇气。从痛苦到快乐,一定要具备某种超脱的精神。只有超越了现实,才能俯视现实,对困难采取乐观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某种不公正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往往不懂得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委屈。其实,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满情趣,许多看起来令人痛苦烦恼之事,他们却能轻松自如地应付。只要我们学会幽默,就能在所谓的委屈之外发现令人快乐的东西,把我们自己从困扰当中解救出来。幽默,其实就是参透了生命之后的豁达。

幽默让女人更睿智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而且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要在社交场合中经常运用它。幽默可以让你在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

人人都喜欢与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愿同动辄与人争吵或者郁郁寡欢、言语乏味的人来往。幽默,可以说是一块磁铁,以此吸引着大家;也可以说是一种润滑剂,使烦恼变为欢畅,使痛苦变成愉快,将尴尬转为融洽。

其实,在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男性一般都能够将幽默和欢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而女人在这点上就较之男人们逊色了,所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也是交际中值得女人注意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行为来处理各种关系,化解矛盾,消除敌对情绪。他们把幽默作为一种无形的保护阀,使自己在面对尴尬的场面时,能免受紧张、不安、恐惧、烦恼的侵害。幽默的语言可以解除困窘,营造出融洽的气氛。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善于理解幽默的人,容易喜欢别人;善于表达幽默的人,容易被他人喜欢。幽默的人易与人保持和睦的关系。

幽默具有神奇的力量,能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幽默不仅能使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使别人乐意与你接触,愿意与你共事,它还是你工作的润滑剂,促使你更好、更快乐地完成工作。这往往是采用别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

如果你能够恰如其分地把你的聪明机智运用到智慧的幽默中来,使别人和自己都享受快乐,那么,你就会得到更多喜欢你、钦佩你的人,会获得更多支持和关心你的朋友。幽默要想能够打动人,那就要轻松应对。你首先要做的是放松。如果你付诸了行动,没有人会对你表示不满,况且你要面对的也不是改变命运的考验。你只不过是想给自己的生活和言谈增姿添彩,使自己显得更为随和,因此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同时我们也不要较真,减轻生活和自我的压力,要习惯于对事情持保留态度。遇事要看到幽默的一面。但幽默不仅仅是开玩笑,它取决于你谈话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态度,如何表现自己以及说话时的腔调和姿态。言谈要生动活泼,这样你就能使所有的故事变得趣味盎然。

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自信地发表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想倾听你的故事。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幽默较为隐晦,具有讽刺性,那就扮演一下那一角色,并用一种平淡的语调来说话。你的表达技巧需与你的幽默保持一致,如果时机不当,那么你会弄砸了整个玩笑的。

具有幽默感不仅仅是翻来覆去地炒“旧饭”。如果你将一些流传多年的笑话改头换面,旧调重弹,人们会觉得你是傻子,而不是一个富于幽默感的人。幽默最好是在谈话或讨论时融入一些独到和发自内心的见解。

做一个懂得幽默的女人,同时也是个有情调的女人。幽默不仅仅在社交中,在生活中也同样可以提高你的人气。

做一个巧舌如花的女人

社会是一个很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如何才能挥洒自如,灵活应对呢?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也是最主要的条件,那就是说话。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开启你那如花的嘴巴必能处处讨人喜欢,做一个深得人心的女人。

在北方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年过六旬、左眼失明的黄阿姨。黄阿姨孤独一人,由于后继无人,她又收养了一位十来岁的小女孩,取名“黄凤”。黄阿姨常为自己的遭遇悲叹不已,总是思忖着原因何在。一天,她冥思苦想之后,觉得找到了自己不幸的“根源”:原来,她的左邻右舍都姓“陈”,而“陈”与“沉”同音,她觉得他们“沉沉”地压着自己,使自己不能飞黄腾达,因此,闹着要搬家,乡、村干部多次做工作,她就是不听,闹得不可开交。

正在这时,她的一个同村人刘阿姨好言将她扶到自己家,倒上一杯茶说:“老黄姐,您不能动气,要注意身子骨啊!好生活还在后头咧!”黄阿姨的气顿时消了许多。刘阿姨又接着说:“您别怪别人多嘴,您咋傻了呢?搬啥家?若是我呀,杀头也不离开那个富窝儿呀!”一句话说得黄阿姨愣愣地望着她。刘阿姨接着说:“您说,东邻姓陈,西邻也姓陈,您可知道他们是什么吗?那是文臣武将的‘臣’!您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着您这个女皇,您还不知足。”黄阿姨开始乐了:“妹妹,这话当真?”“这还有假,这不明摆着吗?我看正因为这样,您家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您的女儿又聪明又伶俐,黄凤,黄凤,不就是凤凰吗?用不了两年,双翅一展,就奔好前程去了。我说老黄姐,这是福地,说实在话,别人就是想住,怕也住不上呢!”刘阿姨一席话,使黄阿姨眉开眼笑。之后,黄阿姨再也不提搬家的事了。(www.daowen.com)

同乡人刘阿姨凭借如花的巧言说服了黄阿姨,她的话句句动人心弦,通俗明白,浅显易懂,说服老人理所当然。

说巧言之前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情况和生活状况。在应酬当中,不同的人思维方式各有迥异,他有他的想法,你有你的观点,交谈能否融洽则在于你话题的选择。假如你不了解他的情况,自己只顾一味地夸大其词,滔滔不绝,他肯定没有兴趣同你交谈;假如你知道他现在想要知道的、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同他促膝长谈,他肯定会津津有味地倾听你的述说。

“小气”常使一个人吃亏:要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按照以往的经验,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往往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对事物要有衡量的价值尺度,不要顽固坚持某个看法。假如有必要对事情保守秘密,一定要保密。一个人不能保守秘密,会在任何事情上都出现过失。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如要对人亲切、关心,应竭力去了解别人的背景和动机。

假若在交谈当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统统说出来,那么,大多情况下你是得不到认同的。因为一相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人厌恶。

不该说话时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时却没说,从而失掉了说话的时机;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叫作闭着眼睛瞎说话。

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应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与听者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并行,这样才能让交谈意图达到明朗化,从而引起共鸣。

应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性。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对他则应注意委言婉语循循善诱。

掌握了以上的谈话方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在社交场合,你便可以在社会交际中游刃有余。

社交场合的交谈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灵活巧妙的语言既能够在社会中运筹帷幄,也能顺利打开人际交往的新局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就必须拥有语言交流的能力,不善言谈的人是很难让人了解其价值的。

切勿使用尖刻的语言

一个女人处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完全可以从她的谈话中体现出来。如果你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最好是少开口为妙,说了他人不爱听的话等于白费口舌,自讨没趣,再一不小心伤了他人的自尊,更是不划算。

古人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所以,在公众场合,女人说话宜少不宜多,宜小心不宜大意,要出口以前,先得想想,替听你话的人想,他愿意听的话,才出之于口,他不愿听的话,还是不说话为妙。所谓不愿意听的话,也有种种。老生常谈,他是不愿意听的;一说再说,耳熟能详,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的心境相反,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主张相反,他是不愿听的;与他毫无关系,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利害冲突,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的程度不同,他是不愿意听的;有关他的创痕,他也是不愿意听的;有关他的隐私,他更是不愿意听;然而最不愿意听的,该算是尖锐锋利、伤及他自尊的话了。

说话的妙境,可有几种:第一种是有隽永之味,第二种是有甜蜜之味,第三种是有辛辣之味,第四种是有爽脆之味,第五种是有新奇之味,第六种是有苦涩之味,第七种是有寒酸之味,而最坏的反应,则是创痛之味。谈言微中,令人回味,对方自发生隽永的反应;热情洋溢,句句打入心坎,对方自发生甜蜜的反应;激昂慷慨,言人所不敢言,对方自发生辛辣的反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方自发生爽脆的反应;“好为无端涯之言”,对方自发生新奇的反应;陈义晦涩,言辞拙讷,对方自发生苦涩的反应;一味诉苦,到处乞怜,对方自发生寒酸的反应;好放利箭,伤人为快,伤人越甚,越以为快,对方自发生创痛的反应。能得隽永反应者为上,能得甜蜜反应者为次,能得爽脆反应者又次,能得辛辣反应者再次,得到新奇的反应、苦涩的反应、寒酸的反应的话都是下等,而得到创痛反应的话,就更是大反人情了。

但是说尖刻话的人,未尝不自知其伤人,而乃以伤人为快,这是什么道理?这完全是心理的病态,而心理之所以有此病态,也自有其根源,是后天性的,不是先天性的。换句话说,这是环境逼他走入歧途。

如果你的身上有这样的毛病,你一定明白这种病的危险,如不医好,结果必是众叛亲离,不要说在社会上,只有失败不会成功,即使在家庭,亲如父兄妻子,也无法水乳交融。不过父兄妻子,关系太密切,即使无法容忍,仍会宽容以待。社会上的人,就绝不会对你这么宽厚,必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大众的箭靶子。所以说话尖刻,足以伤人情,伤人情的最后结果,却是伤了自己。

人都有不平之气,对方的说话,你觉得不入耳,不妨充耳不闻;对方的行为,你觉得不顺眼,不妨视而不见。何必过分认真,定要报以尖刻的话,伤及他人自尊呢?

话要说到人的心坎上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是人,都是可以被感动的,只要你能把话说到他的心坎上。

在交际中,人们难免会遇到难办的事,这时候,中国人一般都喜欢去讲情。那么,怎样讲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呢?那就是把话说到对方心里,触发对方的恻隐之心。

要触发对方的同情之心,一般情况下女人是有性别优势的。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衫褴褛,一脸的悲哀、愤怒,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5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意识到了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您祝福吗?”

他转过身,慢慢地走向门口。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位姑娘成功地要回男青年拾去的第六枚戒指,关键是她在尊重谅解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凄苦的言语博得对方的真切同情。“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这句真诚朴实的表白,却饱含着惧怕失去工作的痛苦之情,也饱含着恳请对方怜悯的求助之意,终于感动了对方,对方也巧妙地交还了戒指。试想,如果呵责怒骂,甚至叫来警察,也可能会找回戒指,但姑娘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因此,女人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分寸,要让每句话产生巨大的力量,在对方的心里激起波澜,彻底打动对方,以助自己成功办事。

切莫把话说得太绝

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千万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家问你“乌鸦是什么颜色的啊?”

你千万别望文生义,或者凭借见过几只黑鸟的有限经验而武断地回答:“乌鸦嘛,绝对是黑色的!”而聪明的女人则会这样回答:“天下乌鸦一般黑!”

假如人家大白天里看到灰色的、棕色的甚至白色的乌鸦了,跑来反驳你:“瞧,你看,你看,这乌鸦不是黑色的!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仍然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笑嘻嘻地说:“千万别断章取义,我说的是天下的乌鸦一般是黑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您这是找到特例了呀。”

如此,保管你立于不败之地。这不是抵赖,这是含糊说话的技巧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话说绝了,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才能进退自如。

某地一家国有企业曾经有一批“请调大军”,对此,新来的女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她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憷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女厂长没有坚定地表示决心,而是“我也憷头”;她没有把话说绝,而是“我想试一试”;她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女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她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结果,这个工厂那些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强了信心,失去了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模糊的语言一语双关,含不尽之意在语言外,在这种场合,成了沟通思想而又不致引起矛盾的特殊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交际中,常常用“如果时间允许”来回答朋友们热情的邀请,“如果时间允许”,就是模糊语言,它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试想若用“不能去”或“马上就去”等非常确定的语言来回答,其效果都不会理想。直接拒绝说“不能去”有点不尽情谊,说“马上就去”可是事后没时间去失约又会影响感情。这就是外交上经常会用到的技巧“弹性外交”策略,用到平时的交际中也是非常好的交际方式。

在谈话时,女人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一位伟人曾针对这种“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提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位伟人的意思也是要我们学会含糊说话,不要轻易说出绝对的话,因为话说出口之后是很难收回的。

所以说言谈不可把话说绝,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高明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这里面有个技巧,就是妙用含糊措辞。

含糊措辞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至少在办事说话时不要只相信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关于含糊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以下两个含糊措辞法,大家不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运用一下,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宽泛式含糊法。它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他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钟书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钟书。钱钟书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这位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的打算。

钱钟书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钟书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回避式含糊法。它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不管怎样,含糊的措辞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绝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委婉、含糊措辞,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另一方面,这也是避祸、解围屡试不爽的绝招。聪明的女人,这一招一定要学会。

关键场合避免争论

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争而善胜”,通俗地讲,就是避免争论是在争论中获胜的重要秘诀。当然,这并不是主张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在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确信的真理和主张去和反对者争论,辨别是非。这种争论,有时还会发展到很激烈的程度。

但是,在一般交谈的场合,却要极力避免和别人争论,因为交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是一种社交性的活动,一争论起来就很容易伤感情,和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尤其是作为女人,为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小问题,就与人争得面红耳赤,毕竟是一件有失大雅的事。

如果要做到既不必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又避免和别人争论,究竟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尽量了解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场合,争论的发生多半由于大家只看重自己这方面的理由,而对别人的看法没有好好地去研究,去了解。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出发点去看事情,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认识到为什么他会这样说,这样想。这样,一方面使我们自己看事情的时候会比较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看法也有他的理由。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于完全抹杀他的理由,那么自己的态度就可以比较客观一点,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公允一点,发生争论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了。

同时,如果你能把握住对方的观点,并用它来说明你的意见,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而你对其观点的批评也会中肯得多。而且,他一旦知道你肯细心地体会他的真意,他对你的印象就会比较好,他也会尝试着去了解你的看法。

对方的言论,你所同意的部分,尽量先加以肯定,并且向对方明确地表示出来。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分强调双方观点的差异,而忽视了可以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双方为了一个枝节上的小差别争论得非常激烈,好像彼此的主张没有丝毫相同之处似的,这实在是一件不智之举,不但浪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与时间,而且使双方的观点更难沟通,更难得到一致的或相近的结论。

解决的办法是,先强调双方观点相同或近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求同存异。我们的目的是在交谈中使双方的观点更接近,双方的了解更深刻。

即使你所同意的仅是对方言论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只要你肯坦诚地指出,也会因此营造比较融洽的气氛交谈,而这种气氛,是能够帮助交谈发展,增进双方的了解的。

双方发生意见分歧时,你要尽量保持冷静。通常,争论多半是双方共同引起的,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结果就火气越来越大,情绪激动,头脑也不清醒了。如果有一方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那么,就不至于争吵起来。

但也有的时候,你会遇见一些非常喜欢跟别人争论的人,尤其是他们横蛮的态度和无理的言辞常常使一个脾气很好的人都会失去忍耐。在这种时候,你仍然能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气不恼的,将会使你可以能够跟那些最不容易合作的人好好地进行有益的交谈。

永远准备承认自己的错误。坚持错误是容易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一。只要有一方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立即加以承认,那么,任何争论都容易解决,而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也将是一桩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但却不妨以身作则,发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立刻爽快地加以承认。这种行为,这种风度,不但给予别人很好的印象,而且还会把谈话与讨论带着向前跨进一大步,使双方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之中交换意见与研究问题。

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老一辈的人常常规劝我们不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说这样做会得罪人,是非常不理智的。然而,如果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去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岂不是使交谈变成一种虚伪做作的行为了吗?那么,意见的讨论,思想的交流,岂不是都成为根本没有必要的行为了吗?

然而,指出别人的错误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但会打击他的自尊和自信,而且还会妨碍交谈的进行,影响双方的友情。

你不必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但却要设法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交谈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有许多人都有一种感情用事的毛病。即使是那些自己很愿意跟别人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人,有时也不免受自己情绪的支配,在自己的思考与推论中,掺进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如果你把这些成分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往往使对方的思想一时转不过来,或是情绪上受了影响,感到懊恼异常。或者引起他的恶意的反攻,或者使他尽力维护他的弱点,这都是对交谈的进行十分不利的。

但如果在发现对方推论错误的时候,你把你交谈的速度放慢,用一种商讨的温和的语调陈述你自己的看法,使他能够自己发现你的推论更有道理。在这种情形下,他也就比较容易改变他的看法。

很多人都有这种认识:一个人免不了会看错事情,想错事情,假使他们能够自己发觉错误所在,他们就会自动地加以纠正。但是如果被人不客气地当众指出来,他们就要尽力去掩饰,尽力去否认,尽力去争执,因此为了避免使他们情绪激动,我们就不去直接批评他的错误,不必逼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错了,”或者“我全错了”。有的人一看到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就要把它死盯住不放,还加以宣扬,自鸣得意地让对方为难,这是一种幼稚的举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是一种对人友好、与人为善的做法。

最后,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不但不要心急地去使别人接受我们意见,反而更要争取长期和别人互相交谈的机会,让我们从心平气和的讨论中,逐渐把正确的真理传播到朋友们的心中。

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话办事也是如此,要开动脑筋,注意观察,迅速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作为一种契机,与受托对象进行和谐投机的谈话。

有一位女记者去采访一位科学家,到了科学家那儿,女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风景照,于是就谈起了构图呀,色调呀,原来这位科学家爱好摄影,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他的相册,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正是由于这种气氛,使后面的正题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还有一位女记者,她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女教师很倔,说不好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了。这位女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女教师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女记者一听她说话的口音是浙江人,心里暗暗高兴,因为她也是浙江人。后来,她们的交谈就从家乡谈起,越谈越热乎,这一段题外话也为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经验的记者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谈话对象,迅速地找到一个可以引起双方话题的共同点,打破那种不知从何谈起的冷落场面。

其实,与人交谈的过程同样也是这样。在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呢?我们教你几招这方面的谈话策略。

中心开花。当你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众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必须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至于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借兴引入。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会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投石问路。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循趣入题。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引发话题的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缩短距离。托陌生人办事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多有“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交谈是双边活动,只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总之,在办事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僵局,要想顺利解决事情,就应该善于打破一切僵局。

说话要因人而异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同样一句话,你对甲说,甲肯全神贯注地听;你对乙说,乙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候对甲说,甲乐于接受,那个时候对甲说,甲觉得不耐烦。这除了表示甲乙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也表示甲前后的心情不一样。

所以,你要向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工作紧张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去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去说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而且还会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顶多与你作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同情形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叙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之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使你觉得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因人而异的说话技巧呢?

首先,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情况和生活状况。知其思维方式不相同的同时,也要特别了解他的生活愿望,生活观点。

其次,必须注意对方的心境特征。如果在交谈当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的认同的。一相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

然后,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在中国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讳饰,类似有不下几十个同义讳饰词语。再如,生活中对跛脚老人,改说“您老腿脚不利索”;对耳聋的人,改说“耳背”;对妇女怀孕说“有喜”。总之,在语言交流中讲究讳饰,也就是“矮子面前莫说矮”,应做到“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其他如,长途汽车停车路边,让旅客如厕以“让各位方便一下”来避讳;用餐时需上厕所,一般以去“洗手间”来避讳。在社交场合用这些讳饰式的委婉语,不至于大杀风景。

女人说话时,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你是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多说话,别人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也未必当你是呆子。

再有,掌握因人而异的说话技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措辞。

这也是语言的技巧问题。

有关措辞的使用,对于上级或不太亲近的人,要用敬语,对小孩就用对待小孩的语言。

也就是说,如果对任何一种人都用同样的措辞,同样的口气说话,人家岂不会认为你这个人有毛病?也可能你在使用敬语时,对方会说“竟然提到那样的事,这还算是朋友吗?”或是“千万别说那种见外的话,我们交往了多年,应该说是好朋友了”。这就是你的措辞不当造成的。

因此,正确的措辞和表达方式,是依靠彼此心理的亲疏而定的。不管何时,如果对任何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交谈,总有地方会发生矛盾,重要的是在交谈前就要分清楚。轻浮而善于逢迎的人多失败在这上头。

是否能正确地衡量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这是个人的教养,这也是为什么有教养的人说起话来总让人感到如沐春风的关键所在。

女人说话不妨委婉一点

男人如果直来直去,人们会说他豪爽,但如果一个女人也像男人一样直来直去,那人们多半不会认同和接受。女人以温柔见长,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含蓄、委婉一些,才能留给别人一个好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涉及语言的委婉性、得体性问题。以此为基点,一个女人如果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手段,不仅能在社交中树立起谦逊成熟的形象和良好的修养,还有利于彼此的交流和交往目的的达成。

有一家新开的理发店,门前贴着一副对联:“磨刀以待,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这看似气势恢弘的对联,内容上却是磨刀霍霍、令人胆寒,结果吓跑了不少顾客,这家理发店自然也是门可罗雀。而另一家理发店的对联就以含蓄见长:“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上联取“弹冠相庆”之典故,含有准备做官之意,符合理发人进门脱帽弹冠之情形;下联意即人人中意、心情舒畅。此联语意婉转,结果这家理发店生意兴隆。不难看出,书面语言的委婉含蓄有其长处,口头语言也是这样。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在言谈中,有驾驭语言功力的人,总会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断探索各种语言风格。虽然有些话非直言不讳不可,但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非得含蓄、委婉些,使其表达效果更佳。“球王”贝利在绿茵场上的超凡技艺不仅令万千观众心醉,而且常使场上对手叫绝。尽管他不知踢过多少好球,但当他创造进球数满一千的纪录后,有人问他:“您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笑笑回答:“下一个。”无独有偶,巴黎的大铁塔可谓举世闻名,可是它的设计者——艾菲尔,却一度鲜为人知,他曾用微妙的俏皮话表达他难以形容的心情:“我真嫉妒铁塔。”一句婉言,包容了万语千言。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委婉还是说服别人或促使听者反省自查的“温柔”武器。有一次,居里夫人过生日,丈夫彼埃尔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一件名贵的大衣,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爱妻。当她看到丈夫手中的大衣时爱怨交集,她既想要感激丈夫对自己的爱,也想要说明不该买这样贵重的礼物,因为那时试验正缺钱。于是,她婉言道:“亲爱的,谢谢你,谢谢你,这件大衣确实谁见了都是喜欢的,但是我要说,幸福是内涵的,比如说,你送我一束鲜花祝贺生日,对我们来说就好得多。只要我们永远一起生活、战斗,比你送我任何贵重物品都要珍贵。”这一席话使丈夫认识到自己花那么多钱买礼物确实欠妥当。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委婉的言谈技巧就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的言谈技巧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的言谈技巧有以下几种形式:

讳饰式委婉法。它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对售票员表示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委婉是一种极为高明的修辞手法,即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对于这样的语言越是揣摩,似乎含义也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时,人们用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既不违背语言规范,又会给人以风趣之感。比如:有人在谈及某人相貌丑陋时说“长得困难点”,在谈到对一件事、一个人有不满情绪时,说他对此人此事有点“感冒”等,都能曲折地表达事情的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