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做新教育的行者:穿越海门大地

做新教育的行者:穿越海门大地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拯救儿童阅读,被海门教育决策人提上了议事日程;推广阅读成了海门新教育人共同的使命。海门全市范围内的“书香童年计划”于2006年年初正式启动,让好书陪伴孩子的童年,成为海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9月,海门又启动了第二轮图书“漂流行动”。

做新教育的行者:穿越海门大地

——来自海门新教育实验区的报告

吴 勇 钱 珏 王领琴

靠江靠海靠上海,新人新事新教育。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海门与新教育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早在2003年3月,江苏教育报刊社组织的“弘謇杯”全省第三届新世纪园丁征文颁奖活动在海门举行,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就是“新教育实验”,这是朱老师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释新教育理念。“让师生沐浴新教育的阳光雨露”,令听者怦然心动,热血沸腾。受清末状元张謇“父实业,母教育”思想熏陶的海门教师们迫不及待地牵手新教育,痴情地投入到新教育实验中。2005年9月,海门以区域的形式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从此,新教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海门大地上穿行,改变着海门师生的生活方式,也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海门新教育的成功与传奇。

一、让每个孩子拥有相似的阅读背景

2005年底,海门市组织了一次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孩子们的阅读现状令人尴尬,农村小学的情况尤其让人不安:12%的农村小学学生家里没有一本图书,78.8%的家长没有给孩子买过书,68. 9%的农村小学学生家里仅有的一两本课外读物也只是作文选。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无法提供足够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农村的孩子很难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读物,阅读量的普遍不足严重影响着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追随教育梦想的海门新教育人为此寝食不安。

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朱永新教授首倡“营造书香校园”等新教育“六大行动”,就是要为孩子的精神打底,为孩子的人生奠基。拯救儿童阅读,被海门教育决策人提上了议事日程;推广阅读成了海门新教育人共同的使命。

海门当时有60多所农村小学,怎样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也有好书读,也能读好书,让每个孩子拥有相似的阅读背景,成了海门教育决策层心心挂念的大事。

海门全市范围内的“书香童年计划”于2006年年初正式启动,让好书陪伴孩子的童年,成为海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书香童年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开始实施的,是面向全市所有农村小学的“图书漂流”行动。

由教育局统一承担经费,教研室组织人员精心选定书目,统一购买了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75种1875册、适合教师阅读的书籍20种420册,分成5个流动书架,从2006年2月开始,以“片”为单位,在农村小学之间有序“漂流”。图书在每所农村小学停留的时间是4个星期,随“图书漂流”的还有统一设计的资料夹,内有“图书漂流”行动简介、给教师的信、给家长的信、读书倡议书、班级读书会介绍、6个不同年段的阅读指导方案、漂流图书目录、书友记录单等,既供漂流学校相互学习、分享,也让教育局了解各校的学习情况。

每一所农村小学的孩子都热切地期盼着图书“漂”来。流动图书室运到的那一天,各个农村小学都要举行简短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好书伴我成长!好书伴我飞翔”、“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成长”的行动口号响彻校园。孩子们的阅读视野打开了,《西游记》、《安徒生童话》、《草房子》、《时代广场下的蟋蟀》、《窗边的小豆豆》等最新版本的书籍,对孩子们充满着强烈的吸引力,生生共读、师生共读的情景随处可见。4周之后,书架“漂”走了,但阅读的热情、读书的习惯留下了,阅读活动还在持续开展。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全市图书漂流经过了30所农村小学,惠及9799名学生、180位教师;学生人均读书4.3本,教师人均读书3本。150余名村小学生被评为“三星级小书迷”。

2006年9月,海门又启动了第二轮图书“漂流行动”。这一次主要采用班级共读同一本书的方式,即在一个“漂流”期(两周)内,市教育局向全市各农村小学提供2种图书,图书数量大致按照相应班级的学生数确定。这一轮的“图书漂流”行动,要求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同精读同一本书。停留期满,该图书即向下一所学校“漂”去,又有新的图书“漂”来。如此循环,在整个图书“漂流”期间,全市所有农村小学每天均有2个班级在共读同一本书。

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爱阅读的同时会阅读,读出效果和味道来?这是海门市“书香童年计划”深入实施过程中各个学校都在研究的课题。东洲小学精心筛选了适合各个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逐步构建起了综合精读、泛读、品读、诵读的阅读课程体系。每周一次的整本书阅读课,学生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精读一本书,一个学期下来,每个班级一般可以精读4本学校统一推荐的好书。“小学阶段完整地精读48本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啊!”东洲小学校长祝禧感慨万千。

不仅仅是一般地读,他们还设计了“阅读手册”,进行系列化的阅读指导和训练。比如四年级阅读《夏洛的网》,“阅读手册”设计了分享感人片段、仿写摇篮曲、写给主人公威尔伯的一封信、与好朋友分角色朗读等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阅读活动变得更加丰富、生动。用主体化阅读把精读、泛读串联起来,阅读的内容从儿童文学作品扩大到更多的科学人文书籍,阅读的对象从汉语书籍扩大到简单的英语作品,从传统的平面印刷物扩大到网络和影视作品,东洲小学孩子们的阅读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强调的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阅读。他们挂牌成立了“儿童阅读研究中心”,要求各班级每学期选定一本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班级共读书,进行深入研读。为此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重点钻研一部优秀作品,通过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带动对儿童文学整体的理解,然后从孩子的视角对这一作品编写阅读建议菜单。以师生共读为基础,老师再组织孩子们编写属于自己的书,为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

倡导深度阅读,让阅读真正渗透到孩子的情感和智慧深处,这是海门市“书香童年计划”深入实施中的一个导向。正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提出要让“阅读课程化”,要“读整本的书”,要进行鉴赏性的“师生共读”,要围绕阅读书目展开系列化活动。晨诵、午读、暮省紧密结合,让阅读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今年4月举行的全市书本剧展演就是深度阅读向纵深发展的一个证明,学生们把自己的阅读所得用形象的舞台表演呈现出来。今年全市四至六年级学生现场“阅读与作文”大赛也刚刚降下帷幕,命题围绕新教育黄书包的必读书目,四年级试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为《时代广场下的蟋蟀》续写结尾,五年级试题要求写下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人公海伦·凯勒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六年级试题要求评说《西游记》的两个人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这样的“大动作”是谁也不敢轻易搞的!

让学校办在图书馆里,是海门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迄今为止,“图书漂流行动”共实施了三轮,全市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拥有了丰富的图书资源,确保了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拥有相似的阅读背景。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自由阅读”,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师生共读”,再到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的“深度阅读”渐次推进。“文学阅读”、“经典阅读”’“快乐阅读”、“科学阅读”和“主题阅读”成为一些学校精心打造的特色品牌。

由“图书漂流”引起的“蝴蝶效应”远不止此,读书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2007年已经延伸至初中。全市范围的“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班级”评比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年海门市新教育读书节启动仪式上共表彰了395位“书香学生”、 115位“书香教师”、 94个“书香班级”。读书活动还辐射到了家庭、社区,家长被孩子读书的热情感染了,“亲子阅读”成了海门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社区阅读成了居民业余生活的首选。从2007年开始,海门将每年元月的第一个周末,确定为海门的“家庭教育日”,这在全国属首创。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在全市积极营造和谐的亲子共读氛围;开展“亲子共读”专题讲座,指导亲子科学阅读……由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海门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息,空气中散发着清新的油墨芳香。

教育局还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学校从地方课程中每周拿出一节作为校本阅读课,并确保每天1小时让学生自由读书,这样广泛阅读就有了固定的时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海门市教育局组织一批教学骨干梳理了中国的古典诗词、现当代诗词和中外名著,编辑出版了《小学生诗词诵读》、《初中生古诗赏读》和《初中生名著导读》,创造性地开展诗词、名著诵读活动。为期一月的学校阅读节每学期如约而至,教室、图书角、阅览室随处可见如痴如醉的阅读身影,阅读挑战行动壮大了“小书虫”队伍。“世界读书日”与“孔子诞辰日”推出的全市性的阅读节以及诗词诵读展演——《春天诗会》、《我爱诵读》、《我与经典同行》等将诵读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书香校园建设与行政推动紧密结合,让海门的校园劲飘书香;书香,赠与孩子一身的灵气。

“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让书香伴随童年成长”,“读书吧,让好书伴随我们快乐地成长”在海门各中小学,读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校还开展“聆听窗外声音”活动,邀请著名作家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有机会零距离接触他们,聆听他们的报告,面对面地对话交流,持续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近5年来,曹文轩、郑渊洁、梅子涵、秦文君、黄蓓佳、冰波、杨红樱、祁智、沈石溪、周锐等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应邀前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点燃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激情。见面会的结束,又意味着新一轮阅读、写作热潮的开始:描述跟作家亲密接触的情景,给拍摄的相片写段文字纪念,阅读作家推荐的好书……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而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博士则坚定地说:“我们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倾情用一身书卷味唤醒儿童的阅读需要,正用一路书香温润儿童精神成长。”新教育让孩子们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营造书香童年”夯实了海门孩子的人生底子,铸就了他们伟岸的精神“骨架”。

二、让每个教师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很难有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教师和学生共成长,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让教师直接享受教育带给他(她)的快乐和幸福,让全市教师拥有相同的精神家园,这是海门新教育实验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2005年9月,“海门新教育共同体”成立。成立之初,决策者们就将其定位为一个研习共同体、一个研修共同体、一个研发共同体。研习共同体为全市教师提供了专业阅读书目与地图,让老师们在反思自己阅读史的基础上绘制适合自己发展的阅读地图;研修共同体,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们围绕课堂教学提供了展示、磨砺、修炼、合作、互动的专业成长平台;研发共同体为全市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做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地方和校本课程的研发者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的项目平台。从研习到研修再到研发,形成了海门教师专业发展独特路径,在这一路行走的过程中,新教育共同体成了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成长舞台。

新教育共同体不仅是教育科研的一个桌面,更是一种教育文化的内存。2006年,海门申报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与研究”被正式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开题报告中如此表述: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就是在海门区域范围内,以新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打破各自为政、 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整合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合作、互动、分享的教育协作组织、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发展组织,从而实现海门教育的均衡、持续、高效发展。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它构建起新型校际合作横向与纵向双轨制教育发展平台。即在市区学校高位发展层面上,打破学校界限,以学科建设为任务,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成“高位发展平台”。另外,在城乡学校联动层面上,由教研员牵头,建立一所城区学校带动多所乡镇学校的联合体,通过整体联动,依托“高位发展平台”,全面提升乡镇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教育共同体不只是一个“输血”平台,不只是简单的城市支援农村,强势支援弱势,而是着眼于完善各校的“造血”功能,是双向的互动与联合,是城乡间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基础上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享。

新教育共同体活动首先在小学展开。海门城区的7所小学,全部是省级实验小学,各有特色,旗鼓相当。在教育局的组织协调之下,一所城区小学带一个“片”,校长带校长,学科带学科,教师带教师,城乡学校结成了共同体,制度化的校际合作搞得轰轰烈烈。2007年9月,共同体建设又延伸到了全市的初中学校。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有一个重要平台,就是“海门新教育在线”。通过新教育在线构建了“特色活动”、“书香校园”、“师生随笔”、“理想课堂”、“幼教特教”、“习惯养成”、“名师在线”和“教育博客”等版块栏目,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海门“新教育在线”在校本研修、网络教研、学科共同体联动等方面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作用。一方面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各种共享资料,丰富了教师的资料源;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即时交流的平台,可以围绕教材教法、学案设置、学程安排、作业批改、文本解读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对话,或请教,或商榷,或质疑,或争辩,甚或“炮轰”,可以不留情面地畅所欲言,真正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比较中知优劣,在论争中明是非,在碰撞中长智慧,在坚持中共成长,在合作中求共赢。

汤家中心小学在校本研修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网络教研”:分学科、分年级,以教研组为单位组成学习型团队,在分单元充分研读教材、教参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建立备课家园,上传教学设计,进行互动反思,而且借助网络,他们还吸引了不同区域的教育同仁的热情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型团队的教研能力。2008年11月,教育局在汤家中心小学召开网络教研现场推进会,“共享基于网络教研的幸福”主题沙龙讲述了他们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的故事,这一“网络教研”经验引爆了全市教师的教研革新。现在网络信息平台,成了共同体学校教师之间快捷的“空中通道”,既缩短了共同体学校之间的空间距离,更缩小了他们教研能力间的距离,共同体学校的教师可以就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教研活动、教学随笔、专业阅读、作业设计、试卷编制、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海门新教育网站还建立了教师博客群。许多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他们利用博客叙写教育故事,反思教学细节,进行教育科研。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学校博客群,如海南小学整体加入南通教育博客群,学校采用制度引领、考评激励等机制,要求每位教师在博客上每周至少完成一篇教育随笔和一篇学习跟帖,让写博成为教师彰显教学个性、反思教学成效、促进专业成长的阶梯。“子夜星空”、“笑颜如花”分别是临江中心小学和平山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师,她们都是“读写绘”项目组的成员,虽然两人在不同的学校,带着不同的孩子在做项目,但网络让她们走到了一起,她们经常在“毛虫与蝴蝶”上交流、切磋,她们拥有了共同的生活,共同解读学生的“密码”,海门镇中心小学的“紫藤物语”,原本是一个人搞“读写绘”的,后来利用“新教育在线”联系了她们, 自觉地加了进来,这3人在海门的三个学校,各自带着几十个学生,但是,她们彼此间对各自的研究了如指掌。(www.daowen.com)

海门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善于抓住一些核心项目,如“每月一事”、“理想课堂”、“阶梯阅读”等,采取项目联动的方式,在分享与合作中全面提高共同体学校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协调水平。

在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的理念指导下,海门重点推进“每月一事”项目,即每月重点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习惯。为此,全市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全市性的新公民教育行动“每月一事”项目现场推进会,形成了“每月一事”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即“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为全市小学、初中提供可供借鉴的范式。今年3月,海门教育局又在三星中心小学举办全市“习惯养成教育”现场研讨会,进一步引领全市各小学科学运作“每月一事”,形成有效规训机制,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星中心小学围绕“环保—公益”主题开设了四节观摩课,把环保、节约的理念融入主题教育中。

共同体学校在“每月一事”项目的主题引领下,结合各校实际,不断丰富完善“每月一事”项目。一是构建主题性校本诵读课程。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孩子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先行的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扎实的知识背景。通过共同体学校的努力,已开发了多部校本诵读教材。二是创设多元的实践情景。共同体学校结合日常的学科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文化、班级文化、社区文化等内容,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围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常乐中心小学开展了“心祭常乐烈士”调查活动,能仁中学开展了“走近王陈烈士”社会调查活动,瑞祥、国强、王浩、刘浩等中心小学利用烈士命名学校的有利条件,开展“寻访烈士踪迹”活动。三是注重反思性评价。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共同体学校在合作中不断优化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起有效的反思研讨,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育局以征集习惯养成教育故事的形式,借助海门新教育网站,展示交流各共同体学校在“每月一事”项目推进中的具体做法、实践体会和成功经验等。

各学科共同体的工作核心是围绕课堂效率的提高,探索理想课堂实施的路径。大家抓住教学的基本环节,注重联校研修,全面推进“学程导航”的教学范式。新教育共同体成立了跨校校本研修小组,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教育能手到对口学校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倡导的“学程导航”教学范式开展集体备课、现场课堂研修、同课异构、专题讲座与点评活动等,积极有序地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理想课堂模型,在教学的有效性上实现了突破。具体策略有:一是加强对共同体学校重点学科研究与实践的反思、总结,结合专题研究活动和探索思考的成果,构建各学科的基本教学范式,确立推进思路,集中学科团队核心组成员深度研讨,认真研究范式的实施路径与着力点,确保推进的有序性和实效性。二是明确逐层、分段推进的路径,谨慎有序地实施推进策略。既以大型现场会的方式分学科全面推进,教研员、共同体学校教学骨干示范引领,细述解读各科范式,明晰方向,有效指导;又以区域学科共同体的研修方式深度推进,加强区域化、校本化的落实。今年上半年小学各共同体学校就集中开展了5次联校校本研修。实验小学倪潜梅副校长每学期至少4次带领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赴悦来片共同体学校参加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学程导航范式探究,与共同体学校的6名青年教师结成了师徒关系,使他们的语文教育质量整体攀升。三是强化分段过关程序,深化“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一方面改变备课的基本流程,从三维目标、教学资源、学程预设、导航策略、作业设计、调整反思等环节来构建“学程导航”的基本备课范式,为课堂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改变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明确课堂组织流程,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和教学范式确保课堂效率的全面提高。总之,“学习为魂,反思为智,研究为脉,实践为体”成了海门新教育共同体的鲜明特征。

把“人才强教”作为核心战略,精心打造卓越校长群体,充分发挥校长作为一校之魂的堡垒作用。这是海门新教育共同体的又一个亮丽风景。

2006年海门成立了“校长俱乐部”。校长俱乐部以自由、开放、分享、合作为共同价值取向,每月活动一次为基本制度,努力将其办成思想者的俱乐部,旨在让俱乐部里的每一位校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与风格,从经验型、管理型走向智慧型、文化型。至今小学校长俱乐部已活动24次,初中校长俱乐部活动21次。校长俱乐部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沙龙、论坛是校长俱乐部的主要方式,每次活动都有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主题,思想碰撞是每次俱乐部活动的重要环节。俱乐部先后举办了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习惯养成与公民道德、理想课堂构建与“学程导航”范式研讨、课题申报与课题研究等专题沙龙、讲坛。比如针对“十一五”发展这一热门话题,校长们交流了各校“十一五”发展的基本思路,有百年老校实验小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新办学校的文化立校,也有农村中心小学期望成为当地人民有口皆碑的学习型学校的务实定位。他们基于学校的发展现状,立足海门教育的发展要求,放眼整个教育的发展态势,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分别编制了各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俱乐部组织了由专家、教育行政、校长代表组成的论证组,以区域共同体学校为单位,分别进行了现场论证。这为校长明晰学校发展愿景,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确定学校发展特色,优化学校发展策略等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帮助。

校长俱乐部的研究很实在。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往往是某个时段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分享、碰撞中集聚众人智慧,共同破解教育教学工作难题。第20次小学校长俱乐部就是一次破解学程导航范式推进过程中共同面临疑惑的成功活动。

校长俱乐部的探讨很深入。往往是一个思想引发另一个思想,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比如,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校长们通过沙龙,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自觉做到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动态与静态相统一。

校长俱乐部的观念也很前卫。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历来被视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海门的校长们就敢于动真碰硬。今年6月10日的第24次小学校长俱乐部活动上,校长们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由此掀开了海门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序幕。

校长俱乐部还善借“他山之石”。海门积极争取承办省级以上的教育研讨活动,千方百计借助省内外优秀校长的丰富经验和独到的管理智慧为“我”所用。2006年5月,《学校管理》编辑部举办的“江苏省示范初中校长论坛”在海南中学举行,海门的初中校长们如饥似渴,虚心听取专家报告,观摩校长论坛,主动取经。2008年12月,全省初中教育论坛暨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在东洲中学举行,江苏百所初中校长和上海、浙江等5省市教育专家云集海门,校长围绕“加强校本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海门初中校长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借鉴学习机会。

校长俱乐部活动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了项目合作研究的状态。俱乐部安排了一些校长们最迫切需要的合作项目,比如,如何使学校实现理想的校本发展,分成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专题,进行合作性研究。校长们共同组建开发小组,开发了系列的地方课程资源,供全市的所有学校分享。特别是在校长们的积极参与下,构建了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体系,在俱乐部活动中,大家形成了共识。如在小学阶段要充分发挥评价正向激励、确立信心、体验成功等功能,而不只是甄别、选拔功能。校长们在一起探讨了即时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竞技性评价、累积性评价、 目标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奖励性评价等各种评价类型,充分认识到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关键在学校和校长,特别是关于建立成长文件夹(档案袋)的研究,这对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学会自我反思,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具有鲜明的引领价值。

校长俱乐部不同于以往的校长会议。每次活动都到一所不同的学校,每次活动都有自由论坛的机会,每次活动都有共同的话题,每次活动都有与专家的对话,每次活动都有合作研究的项目交流,每次活动都有集体的反思。通过这样的平台,海门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而这正是海门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教育,让海门的每一个教师都拥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正是沐浴着新教育的和风畅雨,海门的教师笑脸灿烂,心态阳光,专业成长,教书育人的师德师能得到了升华。这里,有必要在“海门市名师发展中心”上再花些笔墨。

2006年暑假开始,海门市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联手、联袂、联合打造“海门市名师发展中心”。旨在通过专家的引领,共同培育一批海门的名、特、优教师。南师大的杨启亮、吴永军、叶浩生、李如密等教授多次来海门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导辅导,并对“名师发展中心”成员作个性化设计。如今,东洲小学祝禧校长的“文化语文”、实验学校小学部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东洲中学陈铁梅老师的“审美人生教育”等都已实现了从经验到理念再到概念的飞跃,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南通市教育局还专门为他们安排了规模宏大的教学展示活动。在首批结业的50位“名师发展中心”成员中,就有6位去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而新教育实验更使一大批教师成长为南通市名师发展第一梯队成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行走,不要忘了一路的风景》,这是朱永新教授最近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在成长的路上”丛书所写的丛书总序。这套丛书由海门的10位一线新教育实践者撰写,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不仅是海门教师专业成长的里程碑,也展示了海门新教育实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丰硕成果。

三、让每所学校拥有不同的特色品牌

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为了一切的人”的教育理念, 目标是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每一所学校都应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提供理想的可能的教育生活。

至2005年底,海门市已有11所小学、9所初中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06年起,海门以“达标创特”作为有效抓手,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彰显特色个性,提升学校发展品位,让每所学校拥有不同的特色品牌。

“达标创特”,即所有乡镇中小学必须达到“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办学标准,并创建成海门市特色学校。旨在以此为载体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通过三年实践,海门的“达标创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小学均已达省实验小学标准,并都成为了海门市特色学校;已有22所农村初中完成了“达标创特”。

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资源发展教育是新教育的根本理念之一。海门的特色学校创建充分立足于身边资源,走个性化之路。

海门新教育实验区的各实验学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吻合学校的传统,坚持做到把创特过程变成一个把原先特长项目做大做强的过程。在“创特”中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形成学校品牌。如六匡中心小学的“乒乓文化”、悦来中心小学的“排球文化”、瑞祥中心小学的“围棋文化”、国强中心小学的“书法教育”、天补初中的“戏剧教育”、海师附小的“童话教育”等,都是源于学校的传统项目。他们的特色项目原先在县内外、市内外乃至省内外已小有名气,在创特过程中更加注重内涵提炼,努力使之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方向、彰显师生气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海师附小十多年来,虽然校长换了五六任,但致力于童话教育特色建设的步伐没有停止。最近《江苏教育报》以《童话教育:焕发蓬勃的活力》为题全面报道了该校童话教育特色办学的历程和经验。

一些学校“创特”还能尽力挖掘和利用独特的社区资源。比如三和中心小学的“社区教育”源于三和发达的经济、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形成了“社区·人文”“社区·产业”“社区·责任”为三条主线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三星中心小学的“绣品文化”依托闻名于国内外的叠石桥绣品城的优势资源;常乐初中和常乐中心小学的“弘謇文化”,充分利用状元故地的品牌效应,从学謇、知謇、弘謇中把张謇精神植入学校内核;四甲中心小学的“军校教育”,借助于南京军区驻海某部坐落在四甲镇的有利条件,开展军事教育;余东中小学的“风城文化”,就是因为位于历史古镇风城而起步的;东灶港中小学的“海洋文化”、“海港文化”凭借了濒临黄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社区人文、历史、地理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校本研究资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些学校的特色品牌则是通过借助于一个或几个与学校有关的要素,从这些要素中提炼出某种教育思想或是精神特质,并把它辐射到学校的整体层面和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综合提炼而生成的。比如:三阳中心小学的“感恩教育”源于台商薛氏兄弟为母校捐款造楼的感恩之举;万年中心小学的“励志文化”源于社区名人、中国著名创业成功人士戴志康先生的奋斗经历;麒麟中心小学的“责任教育”源于知名校友、残奥冠军得主李春花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海门镇中心小学的“展示教育”,则源于该校南通市级“十五”课题《小学“展示教育”的研究》……这些特色文化正在内化成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而实验小学的“品质教育”、东洲小学的“新生活教育“、通源小学的“新生命教育”、育才小学的“绿色教育”、平山中心小学和王浩中心小学的“儿童诗教育”、正余中心小学的“新父母教育”……则是他们在学校传统文化继承中的创新与变革。

通过“达标创特”,海门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了,办学特色彰显了,呈现出了“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局面,每所学校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跑道”,每所学校都有了师生引以为荣的特色品牌。走在大街上,你甚至能从某个学生或教师的谈吐中判断他(她)来自哪所学校。你不能武断地说哪所学校好,因为各校正在致力于把他们的特色品牌浸透到学校管理、学校教育、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散发着独特魅力芳香、沁人心脾的文化品牌。

“达标创特”工程为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提供了机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校生均占地、生均建筑面积、绿化面积都达到了省示范初中或实验小学的标准。许多学校还利用“达标创特”的契机改善、完备了各项教学设施,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达标创特”的过程中,各个学校的师资队伍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经过创建的磨练,不仅学校中层干部创新超越、独当一面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全校教师的奉献意识、科研意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示范课、随堂课、比赛课一波接着一波,浓郁了学校的研讨氛围,大家把打造理想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看作是在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教师们深切感受到了在创建过程中专业成长的快乐,教师的愿景追求和精神状态不断提升,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和张力。

新教育是一个培育生命的精彩过程。每所学校都拥有不同的特色品牌,既动静相宜,其乐融融,让孩子们拥有了成长的乐园;又内练硬功,外塑形象,让每一位教师拥有了互动体验、追求卓越的展示平台;更使每一所学校找到了个性化、特色化办学的科学路径。对照江苏省区域教育现代化16项评价指标,海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新不无自豪地对笔者说,通过新教育实验,海门已全部达到或超额实现了各项指标,有望成为苏中苏北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市。

千百年前,扬子江与南黄海牵手拥抱,共同搭起了海上金门。海门,滨江临海的特定地域优势,使海门人既拥有“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又有了“强毅力行”的壮美行动。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新教育赐予了海门彼此的缘分,赋予了海门教育生命的绿色。新教育,将在海门大地继续穿行,并继续演绎更美的华章和更新的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