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做新教育的行动者-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做新教育的行动者-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达标创特”工作,是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通过“达标创特”的创建过程,管理水平、教科研水平、教师专业、学生素质等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也为海门高标准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市的验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许多学校还利用“达标创特”的东风改善、完备了各项教学设施,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做新教育的行动者-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至2005年底,海门市已有11所小学、9所初中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起,海门市教育局即启动了农村中小学“达标创特”工程,提出三年内所有乡镇中小学必须达到“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的办学标准,并创建有特色学校的目标,旨在以此为载体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达标创特”工作,是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通过“达标创特”的创建过程,管理水平、教科研水平、教师专业、学生素质等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也为海门高标准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市的验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达标创特”工程首先为学校的硬件建设提供了契机,在当地政府和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各校的学生均占地、学生均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都达到了省示范初中或实验小学的标准。许多学校还利用“达标创特”的东风改善、完备了各项教学设施,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达标创特”的过程中,各个学校的师资队伍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一是经过一年创建的磨练,学校中层干部创新超越、独当一面的能力大大增强。二是教师的奉献意识、科研意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示范课、随堂课、比赛课一波接着一波,使学校的研讨氛围日渐浓郁,老师们学会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深入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大家把打造理想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看作是在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教师纷纷深切体会到了在创建过程中专业成长的快乐。

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为了一切的人”的教育理念, 目标是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每一所学校都应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提供理想的可能的教育生活。那么如何构建学校的特色教育呢?特色教育评估的几个重要标准:一是明确特色教育的本质内涵。二是正确把握特色教育的关键要素,即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要有特色的教师群体;要开发体现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要形成突出的相对稳定的统领全局的特色项目;要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笔者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一个县(市)区域范围内,推动特色教育的形成发展,三年多的实践,探索了出一条以项目或学科为特色基点,以打造学校文化和核心理念为最终目标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一)培育高水平的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本校教师优势和潜能基础上形成的若干单项性特色,它在同类学校中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一个理想的特色项目既是特色教育的表征,也是特色教育形成的基础。因此,创建特色教育,“特色”项目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学校最后能否形成“特色”。

笔者在农村学校推动特色教育时,总是帮助学校仔细分析学校原有的传统文化、现有的教师资源和社区资源等,从而寻找到一个好的优势项目,并把它作为发展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在选择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学校特色项目的选定必须考虑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特色项目,层次再高,也只能培养部分有特长的学生,不可能对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比如乒乓文化、排球文化、篮球文化、足球文化、书法教育、戏剧教育等,在定位的时候,我们首先把它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项目,不但有人人参与的特色课时,还研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特色项目所要培养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素质。二是个性化原则。特色项目的确定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充分考虑本校教师的专长和愿望,深刻挖掘和利用独特的社区资源。比如社区教育、绣品文化、学謇弘謇(张謇)、少年军校、海港文化、村校联办等,我们研发了大量的课程项目,形成“课程超市”,可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三是综合性原则。其实,选择一个能统领学校全局的特色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项目要能体现多门学科、多种能力等的融合,要具备上升为学校整体特色的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特色项目”中能提炼出某种教育思想或是精神特质,并把它辐射到学校的整体层面和各个领域。比如:我们培育了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童话教育、童诗教育等特色教育项目,效果特别显著。

(二)建设强势的特色学科。

学科教育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工程。很多学校在考虑特色教育建设时,不太在意把特色教育与学科建设融为一体来考虑。笔者在区域推进特色教育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作了大胆地探索,得到基层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积极响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结合语文学科建设,帮助几所学校培育了生活语文、经典阅读、文学阅读、主题阅读、科学阅读、童化作文等特色,结合英语学科建设帮助学校培育了快乐英语特色,结合科学学科建设培育了科技教育、创造教育、绿色教育特色等等。(www.daowen.com)

特色学科建设主要是因为学校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科群体,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可以不断放大这一学科群体的优势和影响力,开拓性地丰富学科学习内容,从而在全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长及综合素质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学科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与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特色教育的形成过程,它有以下好处:一是能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有用的课程资源;二是能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既然是课程,就必须做到精心策划、要素齐全。要有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或活动设计方案),要有课时安排和评价办法;三是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课程资源的多元形态,克服把教材作为课程唯一资源和呈现形式的狭隘观念,努力把蕴涵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与学校特色方向相一致的课程资源;四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从学科层面上推进教育生活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这是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价值取向。

(三)打造独特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学校师生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教育最本质的标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因此,要创建特色教育,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前面论述的特色项目和特色学科的建设,最终是为了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教育生活。我们在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市区学校,帮助他们从学校愿景、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制度、校园节日、师生礼仪、文化标识、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使整个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学校个性和吸引力的教科书,成为一门隐性课程,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如新生活教育、新生命教育、新公民教育、品质教育、魅力教育等等,这些文化特质会不断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一种持续的、恒久的、无所不在的精神文化。特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各有特长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因此,一个理想的特色教育,应该在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之下,由多样化的特色项目、多模块的特色学科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校本课程组合而成,它能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多的选择空间,能帮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潜在长处,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潜能,使特色教育成为一种“扬长教育”,一种开发潜能的教育,一种高品质的教育。

我们在区域的范围内通过诊断、指导、推进、评估等手段,从学校的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培育到特色文化的建构,使特色教育从外显走向内涵,从局部发展到整体,让城乡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水平。

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重构富有特色的教育生活的过程。生活是儿童的生存方式,生活过程就是儿童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儿童在生活中生存,在生活中被“文化”和被“人化”,所以,生活也是儿童生存的一种背景。特色教育是一种真正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融入儿童生活领域的文化背景,为儿童天性的激发创造了一种理想的可能生活。儿童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于个体潜能的充分引爆和个性的全面成长,完整并不是什么都要,什么都有,只有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特色教育为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