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围绕着两大主题,一是富民强国,二是现代化。达成这两大主题的先导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就是让我们感到十分沉重却又无比兴奋的教育。
没有哪个事业如教育这般耐得住咀嚼,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在不厌其烦地谈论、批评、探讨,于是,“危机”、“弊端”、“陷阱”、“悲哀”、“无奈”、“忧思”、“批判”、“解放”……关之愈切,责之愈深,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批判倾向的词汇和话语与教育连在了一起。这些声音严厉而尖锐,但并不一定是深刻的。就像孩子发烧,任何人一摸其脑袋就知道孩子病了,也能说出一些分析和责怪的话来,但是对其病因和治疗一般人却又不甚了了。(www.daowen.com)
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大领域均致力于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对于全社会提供有序性和协调性保障的教育客观上进入了必然到来的转型期。教育改革并非为了实现某种天真的理想,并非为了实践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为了实现现实的需要、应对现实的难题。 自然,衡量教育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不是看它符不符合某种经典理论,而是看它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是否改善了教育现状。当前无论是教育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还是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均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内外挑战,我们要从教育的社会基础和面临的主要压力入手,抓住科学发展的内涵和演进、科学发展与当代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区域平衡、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以人为本的呼唤,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突破过去封闭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限制,在我们的活动对象和工作平台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教育的整体发展取向和策略如何相应调整等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辩证分析和积极回应。同时,还要对诸如智力与非智力、适应与创新、个性与共性、预设与生成、过程与结果等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破解的办法。使宏观与微观交替、对照,理论与实践的相得益彰,找到一种途径和依托,拂开浑沌和迷惑,重新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中所扮演“实然”角色和“应然”角色,从而有利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及教育内部各子系统的“磨合”,调整其在联系程序和适应程序上的偏差,进而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上适应社会的要求并与时代同步协调发展。事实上,对于科学发展的问题,教育比其他领域更为迫切。社会的科学发展,必定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这一切,最终又必将落脚于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历程,一直在探索与纠正中往复,在“相持而长”中进步,我们为之饱尝苦果,也偶获丰收。但客观地讲,在科学的教育决策观、科学的教育改革观、科学的教育政策观、科学的人才评价观等方面,离真正的科学发展尚有差距。“直面教育”,我们需要用“思想”和“创新”的力量,“真实”和“自省”的勇气,推动教育改革的科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