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背景资料:2008年3月11日下午,做客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思想者俱乐部”,为教师们作《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讲座。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曾经有个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讨论,总体是围绕“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三专”模型展开的。有人做过研究,低水平的操作重复了20次以上,人的思维就会形成惰性,这种习惯养成以后,会大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状态。

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背景资料:2008年3月11日下午,做客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思想者俱乐部”,为教师们作《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讲座。

许新海:实验学校自创建以来有近六年了,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实验学校教师的发展也非常有特色。我要问问大家:“你理想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什么?”

钱慧珍:如果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想首先要进行磨课,在磨课中成长。另外就是有选择地读一些书,看它,研究它, 自己可能就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徐海鹰:最关键的是毅力,其实每个人都想要成才,但是,最关键的是有时我们没有毅力坚持下去。

施伟东:把他们两人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要有自信,要有恒心,平时要多看,多听,多学习。

许新海:说得非常好。今天的讲座我想从几个方面展开,以我这么多年来做校长、后来做副局长的经历,谈谈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基本路径。站在学校的层面上,往往有两种路径:一个是群体的路径,一种是个体的路径。凭我对实验学校小学部的了解,整体来讲实验学校教师个体素质在海门所有学校中是非常优秀的。卞校长常跟我说教师群体建设问题,我在想:我们实验学校有多少教师, 目前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我们办学五年多,现在该以怎样的形态,怎样的一种前行状态,呈现于社会,呈现于家庭,呈现于教育系统。我感觉到我们这所学校非常特殊,小学部的老师,有很多是从百年老校——实验小学来的,我们传承着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我们又在开创着一片新的领地。我们用创业的思想在办一所新学校。我们这个群体到底该怎样?需要我们共同地去思考。说实话,周益民是评上特级教师才到我们实验学校来的。我要问,我们自己能培养出多少?我们自己能成为什么?我要问,陆星毅能成为什么?施伟东能成为什么?我们还有一批一批新跨进我们实验学校大门的老师,你们能成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尽快找到,否则,实验学校会因此平庸,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今天我要说的更多是个体的目标问题,阐释我们这所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到底走怎样的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专业学习。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曾经有个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讨论,总体是围绕“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三专”模型展开的。这么多年来,我带领教师走向专业成长的一个基本路径不是“三专”,应该说是“四专”,即专业阅读,专业实践,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在“专业阅读、专业实践、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始终有一根轴线贯穿着,那就是专业反思。我一直觉得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你不是一个反思型教师,就不可能继续往前。反思的路径是怎样的呢?反思的背景又是什么?是知识背景,还是专业实践?专业写作是专业阅读、专业实践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在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反思。那么,专业发展共同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仅靠个人的专业阅读,仅靠个人的专业实践,仅靠个人的专业写作和反思,他的反思是得不到智慧的碰撞,这样的反思是不够深度的。这就需要一个平台,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思想者俱乐”就是一个专业平台,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www.daowen.com)

我想问问在座的老师,一个礼拜写一篇反思性随笔,能够做到的请举举手。能做到的不多!坚持一周写一篇,一年也就能写50多篇的,如果能做到一个月写一篇的,一年至少写了10篇以上。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说到底,就像刚才徐海鹰老师说到的,关键是坚持的问题。今天,我打开自己的日记给大家看看,可以想想我为什么这样。大家看,这是我一月份,从元旦起一直到一月底,你打开任何一天的日记,至少会有一千字以上的内容。我写的内容有时要有两三千字,我每天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反思着自己做的工作。这是二月份的,二十八篇。这是三月份的,比如说今天上午一直到下午刚才之前,我去乡镇看教师的备课,先去了三厂,后来又去了悦来。路上,汽车行驶着,我把看到的和别人聊到的记录下来。我在反思,我们的集体备课,和去年相比,改革了哪些,成功了哪些?今天又有什么好的效果?有什么问题还需作进一步的调整,下一次我准备怎么做?我就是这样记录着我每天思考的东西。一天也不会拉下,一年365天,就写365篇。有人说,我们忙,是的,实验学校的老师最忙。我办过这样的学校,我知道,全托班的老师是最苦的,早晨,最早到校,晚上,孩子们睡觉了,我们才放心地离开。每天的工作时间,大概在十四个小时左右。

我建议学校要给老师们安排时间进行写作。如每周半天不排课,老师利用这半天集中读、写、思、研。我称之为研修一体,每个人都做到把研修的内容认认真真写下来,最好是一千字以上,一周一篇,保证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当这样的过程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发现,老师们慢慢地会形成一种自觉,一种收集信息的自觉。比如在教室里、办公室里都有杂志、有电脑,只要看到有价值的内容马上把搜集到的信息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教研活动的时候,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是第一种自觉,搜集信息的自觉,阅读的自觉。第二种自觉,就是一种反思的自觉。教师们要善于用阅读来反思自己的实践。我们的校本研修水平不高,乡镇学校情况更糟,所以我鼓励乡镇老师,没有经过阅读、实践、思考不要搞教研活动。如果听了一节课就评课,大多数人说的是好话,偶尔有人提提建议,一年四季教研活动就这样重复着,并在低水平线上重复着。这是很可怕的,一旦形成一种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是一种坏习惯,就非常麻烦。有人做过研究,低水平的操作重复了20次以上,人的思维就会形成惰性,这种习惯养成以后,会大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状态。我觉得,我们备一节课,要围绕这堂课,到网上,到杂志里,到教育专著中,去找与它相关的信息,研讨时,结合各自的阅读背景,再说这堂课。这样的专业反思过程是在专业阅读、专业实践背景下进行的反思……为什么最近几年我们的校本教研名称在改,后来用校本研究,搞理论研究的说校本研究不规矩,再后来就叫校本研修。从校本教研到校本研究再到校本研修是有道理的。你研了,你修了,研就是研究,但修的感觉就不一样。什么是修啊?专业阅读就是修,把专业阅读跟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很好的研修。这不仅仅在个体的层面上,还在共同体的层面上,在一个团队的层面上,在互动的层面上,在我们思想者俱乐部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研修。比如我们思想者俱乐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沙龙,如果我们没有阅读的背景,直接凭着自己的直观感受,仅凭自己实践经验,长此以往,形成习惯,我们的文章写来写去还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在重复。

关于阅读,我们可以以学科团队一起来商量读什么?为什么要共读?因为一旦我们共读了,就有共同的话语,我们就有可能展开对话,在一个底板上对话,在同一个话语的场景下对话。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我的观点,你认同了,做不做是一回事,做到什么程度又是一回事。我不喜欢强迫大家做,我喜欢引领大家做。我们不需要强迫什么,我们需要自觉,需要自己为自己多做点事。我一直鼓励校长们每年跟老师一起商量他一年中个人的专业成长的目标,这个专业成长目标应该包括:今年到底要读多少书,写几篇专业反思的随笔, 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多大长进,培养的学生达到进步多大等等。在目标引领下,不断引爆教师的潜能。

第二条路径,主要围绕课堂进行磨练。围绕一堂课做到十个一。第一,独立进行备课,个人的备课。要求可以高一点,教材和参考书都不看,就凭你的自我经验进行备课。第二,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刚才是个人备课,而集体备课一定是在拥有丰富的资料基础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第三,是一次试教,这个试教是一个靶子,围绕这个靶子进行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研究,这次研究把别人的和自己的相结合起来,把专业阅读和专业实践通过现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一个修正的教案,这是第四个一。形成修正的教案以后,上一次完整的公开课,这是第五个一。每一堂公开课,一定是一堂录像课。每次公开课都现场录像,这是第六个一。录像以后把它整理成一个完整的课堂实录,这是第七个一。有一次我参加华师大的国际研讨会,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介绍的方法跟我做的一样。他们也呈现录像,然后是专家评点。当我们自己看自己上课录像时,会发现自己有时候很美,有时候也很丑。有时候发现自己提的问题恰到好处,有时候发现自己废话连篇。经常这样做磨练,进步就会很快。课堂实录以后就进行一次专题的反思,这一次专题的反思是要详细写下来,并对这堂课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专业的解读,这是第八个一。然后组织一次团队反思,听取同伴或专家的意见,这是第九个一。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完整的反思性报告,这是第十个一了,最后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资料,这个资料作为个人专业成长的原始资料。这是我曾经用整整五年时间取得成功的经验。我们如果围绕一堂课,能够形成这样十个一,那么教师专业素养就能在课堂中慢慢磨练起来。一名普通的老师,要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就一定要经历反复的磨课过程,同时,要成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一名特级教师,就不止这“十个一”啦。大家熟悉的祝禧老师,她在我身边这么多年,一般来说,她上一堂成功的课,教案最起码要修改10次以上,试教也要有五六次。她的备课、上课,是一个不断反思、前行过程。许多一线老师都希望原生态的课,但是,教师的个体专业素养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日常的课堂到达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历典型的课例,反复磨练的过程。否则,只是在日常中,形成一个很高的境界,是很难的。一个教师一个学期至少磨练一次,一年就磨练两次,两三年下来,那你的日常水平就自然变高了。不过围绕个体成长,围绕一堂课,团队支撑很重要,这就一种学科共同体。科恩认为共同体,就是在一个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心灵感应、共同的话语下,形成的共同体,否则不能叫共同体。我们的团队研究可以围绕一堂课形成常态的教研方式,并且不断丰富它,打造它,我们团队就会不断地成长。我已经感觉到实验学校小学部这几年的变化,也相信,未来几年里会发展得更快。就像卞校长跟我说的:到了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了。我们要让更多老师有走出去的机会,我也会努力地为大家创造机会,创造更多的平台。

第三条路径,教师深度卷入课程研发。这么多年来,让教师深度卷入课程研发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路径。这是我最喜欢的,我最成功的法宝,也是别人有时候达不到那种境界的。这条路径我曾经把它夸张到我带教师成长最成功的法宝。课程研发有两类,一类是校本课程研发,一类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研发。课程研发一定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实验学校有个非常好的课题,是关于阅读文化生态的。我想,它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载体。阅读课程它有很多种类型,如诗词诵读、绘本阅读、主题性文化阅读等等。主题性文化阅读我们有基础,比如,节日、季节、农历、月亮、山水文化等等,让老师们一起卷入这些课程的研发过程。要进行课程研发,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老师们要阅读很多内容,这就是专业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看看哪些阅读的篇目,适合孩子阅读,找出来,再进行设计怎么读好它!我们不只一个学科,我们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围绕这门学科思考怎么样去丰富它、去拓展它,这就是校本化、生本化的过程。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阅读文化生态。可以把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科技,每门学科的文化阅读都做出来,这样,学科的文化生态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比如数学阅读,低年级的孩子读什么?高年级的孩子读什么?每一个孩子读什么?阅读能打通所有的学科;阅读能打通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要素,我们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中用反思的品质融会贯通。反思在阅读中、在实践中、在写作中。我曾经记得有一年,我带领老师们开展生活实践课程研发,寒假里我把六十多位老师集中在一起,进行设计课程框架。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怎么办?马上去找资料。找了资料再交流、分析、取舍。当教师深度卷入课程研发当中,教育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改变。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靠一两次专家作报告就能改变的,专家报告的观念是好的,但是做不到就不做了。当教师自己卷入课程研发的过程,必须思考,课程内容与方法适合不适合孩子,应该怎样的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它。搞课程研发,不研究学生不行,你不研究文本资源不行。研究了文本,研究了学生,研究了教育的过程和基本规律,这时候,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水到渠成了。

这三条基本途径我们可能都做了,我们已经有收获了,但是,我一直喜欢说: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还喜欢说: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成功多少关键在坚持了多少?坚持的程度就直接决定了回报效益的高低。我们实验学校正在创业,正在创造奇迹,我相信实验学校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创造更多的奇迹。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