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展引领型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展引领型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8年学校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我们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引领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师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让教师深度卷入课程设计,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法宝。我们的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对这一内容的增添,缘自于对教师生活丰富性和教育实用性的认识。

开展引领型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海门市东洲小学创办于1992年,1996年成为首批新申报的江苏省实验小学,199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以教师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充分尊重、关心、信任每一位教师,构筑了引领式教师发展模式,即用目标引领、专家引领、机制引领等方式,搭建了多元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涌现出了2位特级教师,56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此同时,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每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作文达到250篇以上,发表的书画作品达1000篇以上,学校在海门市素质教育百分考核中,已连续8年获得了全市第一名,正式出版了13部教育专著、论著。回溯这十多年的实践与思考,特与大家分享与交流。

1. 目标引领:明确方向,引爆潜能,着力发展。

许多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有目标。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最重要的是要为这个组织的全体成员树立起一个共同的愿景目标,以此来引领全体成员朝着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不断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996年成为省实验小学以后,学校适时提出了“师生苦练五年内功,再谱东小教育新篇章”的二次创业的口号,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四会”,即会当班主任、会操作常用电教器材、会使用电脑、会英语;“四好”,即“说好、写好、上好课、辅导好”;“四心”,即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用心钻研大纲教材、专心学习教育理论、尽心培养全体学生;“四转化”,即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书匠型向学者型转化。我们把它归纳为一个简单的目标引领模式,如下图:

以上三者均重合为“一类”,二者重合为“二类”,三者重合为“三类”。我们要求青年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点。学校组成专家组,对每个教师进行“会诊”,然后校长与教师签订目标责任状,每半年对学习情况进行小结,从而在学校形成了大练内功的高潮。

1998年学校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我们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引领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师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把学校的发展需求与师生的发展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坚持用每一个周末的半天时间,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的固定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练功、学习、研究活动,以使这些目标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现以两个小案例加以具体说明:

(1)课程设计行动研究。

学科综合化是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主题性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科综合化搭建了一个新的实践平台。2004年许新海校长在澳洲留学时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课程设计案例,就是“稻米研究”,那一年正好是国际稻米年,澳洲的大多数学校把自己的课程与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事件及时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一课程理念正是中国老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由此揭开了学校主题性单元综合实战活动研究的序幕。在这一案例中,设计了稻米的历史、种植分布、生长加工过程、用途,以及关于稻米的艺术画廊、民间故事等等,涉及到了语文、数学、科学与技术、社会与环境音乐美术等学科。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这一典型而新颖的案例,对综合课程的认识一下子由模糊状态走向了豁然开朗。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教师发展中心活动的时间, 自行设计了以“奥运”、“江海文化”等为主题的大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

为了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许新海校长回国后,利用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相继给教师们作了“学科课程与课程设计”、“综合课程与课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讲座,使老师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活跃,主题性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入了全面开花结果的阶段。在年级主任的主持下,同一年级的各学科的老师都集中在一起,讨论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一年级确定了“妈妈,我爱你”;二年级确定了“绿色行动”;三年级确定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四年级确定了“走进啬园”;五年级确定了“绣城之旅”;六年级确定了“状元故里”等主题。

确定主题仅仅是本次课程设计行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设计活动过程。以五年级的“绣城之旅”为例,老师们分工合作,拟写了《给全体五年级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家长的活动时间、志愿者报名方法等。拟写了《给全体五年级学生的一封信》,告知学生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分组情况,带队老师及联系电话等,非常周到细致。确定了《绣城一日活动规则》,绘制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请学生在图中标出三星绣品的销售点。设计了绣城档案,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占地面积、人均收入、每年为国家创收数等,请学生边走边用彩色笔标出途经的站点,设计采访提纲,设想向顾客介绍绣城的发展语言,听创业史,写自己的感想,用文字和图表表示出绣品从线到成品所经过的流程,为绣品城的某一品牌设计一个商标,选择一个产品设计一则宣传画和宣传语,粘贴典型性的照片,调查床单或被子的尺寸,并计算面积,调查一个包装箱的尺寸,计算一共用了多少硬纸板。调查一个公司近三年来的销售情况,制作条形统计图。会分辨棉、丝、毛料、涤纶、化纤尼龙等布料,鉴别各种被套的布料等,最后再写一篇以“爱我三星,爱我家乡”为主题的作文。

这些设计涵盖了小学里所学习的各门课程,有着鲜明的实践色彩,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这种建立在教师课改需求基础上的,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样的校本研究正是最需要的,也是目前普遍缺少的。让教师深度卷入课程设计,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法宝。

(2)专题学习研究。

我们的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对这一内容的增添,缘自于对教师生活丰富性和教育实用性的认识。近两年,我们学校全面启动了新生活教育行动研究,提出了“实践新教育,创造新生活,享受新生命”,要使每一位教师都享受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的生命质量要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样也要提升,两者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当教师学会了美化生活的本领,就会把这种本领有意识地运用到美化学生的生活中去。智慧型的教师不但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智慧上,还要体现在生活智慧上,两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于是,装饰、工艺、烹饪、花卉等专题学习研究就引进到了校本研究中。

我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全体教师学习剪纸艺术的一幕。在教师发展中心活动中,我们请擅长剪纸的美术老师作了专题讲座。他从剪纸溯源,讲到剪纸的概念,从剪纸的特征,讲到剪纸的种类,从剪纸的鉴赏,讲到剪纸的工具,边讲边演示。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让老师们如痴如醉,娴熟的剪纸技能让老师们发出一声声惊叹。在学习剪纸阶段,老师们更是兴趣盎然,仔细揣摩,相互研究,整个身心处于愉悦当中。

我们还相继组织过音乐、文学、英语等沙龙活动。这样的校本研究,使教师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培训中走了出来,但又对教育教学起着内蕴、长远的影响,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教师们凭的是自己的兴趣,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越学劲头越足,越学热情越高,内在的需求完全被激发了起来。要使学生获得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全面而具个性的教师。教师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教师都有个体差异。将教师良好的个性放大,凸现个性的魅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这是我们校本研究所孜孜以求的。

2.专业引领:开放研究,主体实践,共同发展。

教师发展在目标引领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具体的高水平的专业引领。我们首先采取的是专家引领的方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聘请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的导师,甚至是研究合作伙伴。我们确定了与教师发展目标模式相配套的教师培养模式。如下图:

十几年来,我校一直聘请李吉林、张育新、亓浦香等特级教师以及6位市内很有威望的教育专家担任学校的教学顾问。顾问周周到校,对所带徒弟在教学业务上悉心指导。我们还利用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这一资源,为青年教师举行师徒结对活动,让所有的年轻老师都能在师傅的指导下获得成长。学校还有少年宫这块得天独厚的天地,我们为各类兴趣小组外聘了特长专家。这样,青年教师边学习,边教学,一个能带好兴趣小组的创新性学习范型的教师队伍群体就很快形成了。除了聘请实践型的专家外,我们还从中央教科所、华师大、南师大、江苏教育学院请来了一大批理论专家,与我们的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使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有了理论团队的引领和支持。(www.daowen.com)

能否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热情,确定好的主题是内在的因素,确定好的形式是外在的因素,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打动教师的心,都能让教师具有新颖感,促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校本研究中,我们采取的主要研究形式有集中性研究和分散性研究,而在集中性研究中我们最为常用的是“在线研究”、“团队研究”、“案例研究”。

(1) “在线研究”。学校早在1998年就建立了全数字化校园网,连接到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办公室。校园网站上开辟了“两院两中心”,即“教学设计院”、“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课程资源开发中心”,这是“在线研究”的重要平台。教师上网备课、写随笔、建博客已经成了他们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在网上的互动与对话显得更加开放、 自由,思考问题也更加缜密和深刻。

在线研究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许新海校长在澳洲留学期间,他每天在澳洲“教育在线”上放一个澳洲课程,每周在网上给全校的学生们写一封信,每个月与全体行政干部开一次工作会议,实现了跨半球的专业引领。全体老师在不同地点参加对话,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快捷的互联网,连接着你我他,同学科的、不同学科的,都在这块新开垦的园地里播撒着智慧的种子。这一年成了东洲小学校本研究开拓国际视野的崭新阶段。

(2) “团队研究”。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创造了辉煌的办学业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尝到了团队研究的甜头。在实践中,很多老师总感觉到个体从事研究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显得势单力薄,他们需要团队赐给他力量。学校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团队,如学科课改研究团队、网络教学研究团队、个性化课程研究团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团队、品德与心理教育研究团队、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团队等等。这几年我校相继出版的综合实践指导用书《今日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走进语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心理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让孩子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等十多本论著,都是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结出的硕果。在这个团队中,大家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使团队研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效果越来越明显。

(3) “案例研究”。教师不是专家,他们的主要工作在于实践,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我们案例研究的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教师成长故事和教育教学随笔的撰写。我们曾专门组织教师围绕着“教育的无奈”作过个案研究。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级都有个别的教育比较困难的学生,老师们就每天认真细致地观察他们,研究这些同学的行为的思想来源,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状况、学习状况,从这些学生的成长轨迹中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教育、改变他们。这些内容,老师们都把它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袋》里。通过研究,老师们发现了教育并不“无奈”,只是我们还没找到适合这些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还组织数学老师开展过一个“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的活动,因为教师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而学生又很难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因素,觉得比语文日记还要难写。教师就走出校园,来到超市里,来到市场上,来到农村里,睁大眼睛找数学问题,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然后把一篇篇当场写成的数学日记发到网上,给学生以很大的启示。

分散研究,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研究方式。说分散,其实并不分散,只是学校并不统一组织,没有固定地点,没有预先策划的话题,但研究人员本身就在无形中组成了一个个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有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年级主任、中层,甚至还有校长等,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有意识地引导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研究往往能迸发出更多的灵感,能萌生出更多的智慧。研究的内容一般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教育中的一个难题,试卷中的一个分歧等等,每一个话题都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每一次研究的成果都会自觉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为了使研究更加方便,我们建立了一个“喝茶聊天室”,准备了水果点心,为每个办公室里都配备了一张讨论桌,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们的研究是广泛的、是投入的、是自由的,更是有成效的。

3.机制引领: 自我设计,实绩导向,多样发展。

一所学校在教师中建立了怎样的导向机制,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找到这把能开启潜能的金钥匙。我们建立了以激发学生潜能的实绩导向机制,形成了全校上下人人讲实绩、事事凭实绩的浓厚氛围。

(1)教师自我发展设计。

大多数人不能成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求。研究结果显示,约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从未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百分之五已写下人生目标的人当中,则有百分之九十五达成他们的目标。所以,我们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求教师完成“教师发展自我设计”,这一设计以三年为一阶段,每年为一分阶段,三年的目标都分阶段实现。每个人制订的发展目标都是切合自身实际的,每一项目标都要经过年级主任及分管校长审阅,这样保证了目标的层次性,也确保了目标与教师本身的符合度。每学年结束之后,学校专门组成由学校行政、年级主任及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将教师一学年来的表现与制订的目标对照起来,考核他们的目标达成度,并给予相应的评分。这一评分和学校的各种奖励、职称的评定等是密切联系的。

(2)教师“实绩”讲评会。

当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是需要一个系统的整理与反思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以调整目标,更好地确立自信。我们学校每年均要举办“实绩”讲评会,届时要把每一位教师在一年中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试卷及评析、文摘笔记、 自制电教软件、撰写及发表的论文,还有其他相关的教育科研成果资料全部展示在展览厅里。每次讲评会同时又是一次学习会,最后评出全年的“智慧”奖。这个“智慧”奖的设定,就是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改革、努力创新。我们在实绩讲评中,讲的就是创新,评的就是创新。当然衡量的标准最终要看的是能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是不是能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同时引进激励机制,进行目标激励、成果激励,把每一次外出参加进修、听课、研讨等学习活动均与激励直接挂钩,谁在哪个领域、哪个层面上有所创造,相关的学习研讨活动就由谁参加,让他到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交流学习,以此找到新的灵感,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找到新的奋斗目标,找到产生潜能的新动力。

(3)学分制度促实效。

我们的校本研究建立了学分制的考评新机制,学分制的建立有利于对教师参与“发展中心”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同时,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度、选择权。双休日半天的活动,一般都要参与。一学期累计学分不少于10个学分,达10分合格。一学期总学分超过10分,将给予一定的奖励,还与教师的晋级、职评等挂钩。每次活动由各团队负责人具体组织,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活动实效。每次活动内容及参加人员等情况由各组负责人做详细记录,需要考核的还要进行现场考评。教师出勤是根据具体内容来确定的。课程设计行动研究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参加的,以兴趣为主的团队研究如果与自己所教的学科有关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是要求参加的,其他的参加与否自由确定,而专题性的学习研究全凭自己的爱好。喜欢花卉的就来学花卉,喜欢烹饪的便来学烹饪,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总之,我们学校的校本研究既扎实又有效,充满人文色彩。这种效果并不是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能显现的,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的行动哲学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许多教师经过参与一段时间的校本研究后,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与其他学校的老师相比,已远远地走在了前面。我们学校在管理上追求的是智慧管理境界,而智慧管理需要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就要通过这样的以人文性为核心思想的引领型校本研究培养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