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实践与研究的成果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实践与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教育共同体既是一种实践共同体,也是一种科研共同体。海门新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它构建起的是一种新型校际合作的横向与纵向双轨制教育发展平台。海门新教育共同体着重开展了联校研修、双项挂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工作。校长俱乐部活动围绕办学思路、“学程导航”课堂管理、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等主题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探讨与分享。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实践与研究的成果

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倡导“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行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把全国属于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单位的“新教育人”凝聚在一起,围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利用“教育在线”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研究范式。2005年9月,海门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区域的方式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我们的目标是:为全市教师打造专业成长的平台,为全市学校打造研究理想课堂模型的平台,为各学科研究共同体打造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平台,为海门义务教育打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从而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打造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海门教育品牌。通过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组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研究活动、校际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建立“教育在线论坛——海门新教育共同体”网络平台,改善教师的行走方式,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建设,全面推动区域间学校的均衡、整体、和谐、高位的互动式发展。共同体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强化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研究,从而建构起了区域教育的新平衡。

区域教育共同体既是一种实践共同体,也是一种科研共同体。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就是在海门市的区域范围内,以新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让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价值追求,打破各自为政、 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整合校际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合作、互动、分享的教育协作组织、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发展组织。

1.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的探索与研究。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它构建起的是一种新型校际合作的横向与纵向双轨制教育发展平台。即在市区直属初中、小学高位发展层面上,打破学校界限,以学科建设为任务,以特级教师或大市级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由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高位发展共同体。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也是一个多元主体,由各个人的禀赋、知识和个性形成了一种多元个性结构。他们围绕一个或多个合作项目,探索多种可行的实践方式,获得最佳的实践路径。另外,更重要的是在城乡学校之间联动的层面上,由教研员牵头,建立一所城区初中或小学带动多所乡镇初中和小学的学校城乡联动共同体。通过整体联动,开展互助型项目,全面提升乡镇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这两种共同体的运作,主要是靠项目推进的方式来展开,在共同体的集体活动中,大家信守规则、分工协作、沟通信息,逐步形成了共同体的基本运行范式。

(1)创新机制,保障共同体活动的实效性。

为保障共同体活动的实效性,学科教学高位发展共同体和城乡学校联动共同体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要求学年初,各区域学科共同体要紧紧围绕教研室制订的学科建设规划,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订好学年区域学科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运作方案;学期中要交流、检查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落实情况,明确存在问题,优化推进策略;在期末总结交流成功经验和做法,为下学期建设工作酝酿新的思路。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着重开展了联校研修、双项挂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工作。

①“联校研修”,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新教育共同体成立了跨校校本研修小组,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教育能手到对口学校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倡导的“学程导航”教学范式开展集体备课、现场课堂研修、专题讲座与点评活动等。

②“双项挂职”,牵手教师专业成长。各共同体学校尽可能多地派出教学业务骨干与区域内的教师建立师徒关系,积极开展备课、上课、教学反思及教研协作活动,努力构建起专业阅读、专业实践、专业写作等形式的专业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还开展共同体学校下乡支教和进城跟班学习的双项挂职活动。市区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定期到农村兼职授课,乡镇学校选配教师跟班学习。共同体各学校对双项挂职的教学骨干进行捆绑式考评奖励。

③“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推动共同体的教师就计划、备课、上课、教研活动、专业阅读书籍、教学随笔、作业设计、试卷编制、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进行广泛交流。海门新教育网站建立了教师博客群,许多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校长俱乐部活动围绕办学思路、“学程导航”课堂管理、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等主题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探讨与分享。

④“捆绑考核”,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市区学校在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以教育局的《“区域学科共同体建设”考评方案》为指导,切实发挥对乡镇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共同体学校的整体发展。

(2)项目驱动,提高共同体活动的质效性。

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抓住一些核心项目,采取项目联动的方式,可以在分享与合作中全面提高共同体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①深入推进“每月一事”项目,提高习惯养成的长效性。

在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理念指导下,我们重点推进了“每月一事”项目,即每月重点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习惯。为此,全市举行了新公民教育行动“每月一事”项目现场推进会,提出了“每月一事”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即“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为全市小学、初中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从面上发动到具体行动,以及评价反思,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共同体学校在“每月一事”项目的主题引领下,结合各校实际,不断丰富完善“每月一事”的项目推进。一是构建主题性校本诵读课程。共同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孩子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先行的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扎实的知识背景。二是创设多元的实践情景。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共同体学校结合日常的学科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文化、班级文化、社区文化等内容,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学校特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板块,使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主题活动等融为一体。三是注重反思性评价。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共同体学校在合作中不断优化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起有效的反思研讨,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育局以征集习惯养成教育故事的形式,借助海门新教育网站,展示交流各共同体学校在“每月一事”项目推进中的具体做法、实践体会和成功经验等。

②全面推进“学程导航”范式,追寻理想课堂的高效性。

各学科共同体的工作核心是围绕课堂效率的提高,探索理想课堂实施的路径。大家抓住教学的基本环节,注重专题研修,全面推进“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积极有序地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理想课堂模型,在教学的有效性上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具体策略有:一是加强对共同体学校重点学科研究与实践的反思、总结,结合专题研究活动和探索思考的成果,构建各学科的基本教学范式,确立推进思路,集中学科团队核心组成员深度研讨,认真研究范式的实施路径与着力点,确保推进的有序性和实效性。二是明确逐层、分段推进的路径,谨慎有序地实施推进策略。既以大型现场会的方式分学科全面推进,教研员、共同体学校教学骨干示范引领,细述解读各科范式,明晰方向,有效指导;又以区域学科共同体的研修方式深度推进,加强区域化、校本化的落实。三是强化分段过关程序,深化“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一方面改变备课的基本流程,从三维目标、教学资源、学程预设、导航策略、作业设计、调整反思等环节来构建“学程导航”的基本备课范式,为课堂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改变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明确课堂组织流程,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和教学范式确保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③深度研究“阶梯阅读”项目,突出书香校园的针对性。

海门的书香校园建设以“阶梯阅读”的构建为主抓手,全面指向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学校营建起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并在阅读的高效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学习生活的改变上,放大阅读的功能,让师生行进在幸福而完整的阅读引桥中。主要推进策略有:一是不断完善阅读机制,特别是“晨诵午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和“阅读挑战”机制,提高“阶梯阅读”的针对性,形成阅读引领成长的完善体系。二是抬高主题阅读研究的标杆,各区域共同体组织核心团队,深度开展阅读与教学、阅读与习惯养成、阅读与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路径研究,还把阅读与学科课程、社团活动、特色发展等有机结合,不断整合阅读资源,丰富阅读的内涵。三是加强阅读活动的常态化建设,新教育“阅读节”正成为各学校的基本节日制度,以区域共同体为单位组织了“我的阅读故事”系列征文、经典诗文诵读电视大赛、书本剧展示等活动,以提供更多阅读活动的展示与交流平台。热爱阅读,以阅读撬动教学质量的变革正成为海门共同体学校的共同价值取向。

(3) “达标创特”,提升学校发展的品质性。

至2005年底,海门市已有11所小学、9所初中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起,海门市教育局即启动了农村中小学“达标创特”工程,即所有乡镇中小学达“省实验小学”“省示范初中”办学标准,并创建成海门市特色学校,旨在以此为载体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深感“达标创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抓手。学校通过“达标创特”的创建过程,管理水平、教科研水平、教师专业、学生素质等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也为海门高标准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市的验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目前,正以新教育共同体为单位,突出两项重点工作:

①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各共同体学校根据实际状况,确立学校自主发展的方向,找准“达标创特”的突破口,重点抓好校园管理、有效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管理、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等,以不断丰富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从学校的学科特色、项目特色、文化特色等多个方面来推进学校特色的多样化发展。用学校的办学特色引爆学生的潜能,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平台。各共同体学校建立起常态机制下的社团活动模式,组建起艺术、科学、文学、运动等各类社团活动组织,每周确保1~2课时的活动时间,分年段或分年级作统一安排,以活动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校生活,从而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质。

②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各共同体学校紧紧围绕《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中的八大管理项目(20条)和十项管理制度,将依法管理、创新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管理环节,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落实管理职责,强化管理责任,努力把管理作为一种学校文化加以提炼和营造。同时,不断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切合学校实际,形成富有人文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以引领每个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让每位教职员工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 自觉地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实现自我,铸就教育的成功。(www.daowen.com)

各共同体学校都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地位和功能,正从学校愿景、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制度、校园节日、师生礼仪、文化标识、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并不断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4)依托俱乐部,培养卓越校长群体。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把“人才强教”作为核心战略,精心打造卓越校长群体,充分发挥校长作为一校之魂的堡垒作用。成立校长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校长俱乐部以自由、开放、分享、合作为共同价值取向,每月一次活动为基本制度,努力将其办成思想者的俱乐部,旨在让俱乐部里的每一位校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与风格,从经验型、管理型走向智慧型、文化型。校长俱乐部已经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沙龙、论坛是校长俱乐部的主要方式,思想碰撞是每次俱乐部活动的重要环节。比如针对“十一五”发展这一热门话题,校长们交流了各校“十一五”发展的基本思路,他们基于学校的发展现状,立足海门教育的发展要求,放眼整个教育的发展态势,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自主创新,分别编制了各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俱乐部组织了由专家、教育行政、校长代表组成的论证组,以区域共同体学校为单位,分别进行了现场论证。这对校长明晰学校的发展愿景,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学校的发展特色,优化学校的发展策略等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帮助。

校长俱乐部活动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了项目合作研究的状态。俱乐部安排了一些校长们最迫切需要的合作项目,比如,如何使学校实现理想的校本发展,分成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专题,进行合作性研究。校长们共同组建开发小组,开发了系列的地方课程资源,供全市的所有学校分享。特别是在校长们的积极参与下,构建了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体系,在俱乐部活动中,大家形成了共识。如在小学阶段要充分发挥评价正向激励、确立信心、体验成功等功能,而不是甄别、选拔功能。校长们在一起探讨了即时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竞技性评价、累积性评价、 目标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奖励性评价等各种评价类型。充分认识到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关键在学校和校长,特别是关于建立成长文件夹(档案袋)的研究,这对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学会自我反思,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具有鲜明的引领价值。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俱乐部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促进每一位校长成为有个性、有思想的校长。为此,我们努力把俱乐部办成思想者的精神家园,构建了开放、灵活、 自由的俱乐部活动运作机制。每次活动都到一所不同的学校;每次活动都有自由论坛的机会;每次活动都有共同的话题;每次活动都有与专家的对话;每次活动都有合作研究的项目交流;每次活动都有集体的反思;等等。

(二)作为一种“科研共同体”的反思与展望。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关于科学共同体,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共同体之所以成为一个共同体是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共同的学术观点,共同的概念、术语和行话,共同的交流方式,共同的文献资料和教材,共同的心理素质等。二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之所以具有以上特征,是由于他们在共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接受了共同的教育,受教材的范本影响。三是由于上述共同体,使共同体内外产生极大的差别。其内部在心理、趋向、实验选题、话语等各方面日益趋同,使知识呈常规增长;而在外部,在共同体之间,由于没有客体底板,交流就难以进行,甚至不可通约。 约束共同体的范式是库恩的一个基本范畴,他曾经赋予它若干的理性含义,如指认识的模式,理论的结构,整理现象的方式、范例、示范性题解或支配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使用的成规等等。有时,他将之等同于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共同信念

我们正是借用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使新教育共同体在成为实践共同体的同时,还能成为一种科研共同体。我们主要致力于进行新教育共同体的结构体系和文化内涵建设研究;进行新教育共同体的系统实践路径和运行模式研究;进行新教育共同体建设对区域内学校、教师、学生影响的评估研究等等。

反思海门新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与研究,我们有以下一些基本体会:

1.构建新教育共同体,旨在为素质教育开路。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起点在于教师教育行为方式的转变,终点却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因为它所倡导的理念、精神与一系列的行动策略,都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换句话说,海门新教育共同体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具体化、行动化和现实化,它符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整体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的特征。

2.新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旨在区域教育的开放和共融。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体现出鲜明的“破壁”功能:它打通了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校际之间的优秀管理理念;它突破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着眼于教育理想的构筑,从单纯的“学科主义中心”走向复合的“课程中心”;它放大了教师的角色效应,从学校本位走向区域本位,从“学校教师”角色走向“区域教师”角色。

3.新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旨在促进共同体生活世界的改造。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共同体生活世界的改造,包括共同体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乃至人类生活。希望共同体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从“生活世界改造”的视角重新理解和认识教育的实践形态,进而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行走方式,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新教育共同体的研究,旨在区域教育的品质提升。

构建海门新教育共同体,不是某些地区实施的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贫富”,以削弱城镇学校的优质资源来“均衡”薄弱的农村学校,而是希冀“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的每一个人发展个性,展示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这种“为了人的发展”的精神追求,引导新教育共同体中的每所学校改进发展模式,每个教师改变行走方式,每个学生改善生存状态,都能生活在理想的教育境界中,都能生长在超越自我的行动体验中。

5.新教育共同体的研究,旨在追求教育的普世价值。

海门新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和研究,其价值不在于追寻特定背景下特定区域内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而在于探索常态情境下,通过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组织和实践,形成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的基本范式和普遍规律,以此为辐射,达到更大区域范围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新教育共同体建设根植于海门教育的现实土壤,引领着海门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对该课题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和研究热情。市教育局和各学校都能在资金方面对该课题的运作给予充分的保证,特别是直属学校,能积极主动为各项目组的研讨交流活动提供教学现场和后勤服务。不过,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完善组织建构,强化团队功能,增强团队凝聚力、形成团队精神;进一步落实各类合作项目,探讨共同研究的合作机制,强化研发功能;丰富活动形式,强化计划功能,实现与新教育实验的全面接轨;继续提升科研含量,强化辐射功能,及时反思,形成“产品”,以对基层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发挥丰富的影响力。

新教育共同体建设,除了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等共享的目标以外,还有更高位的目标追求,那就是用“新教育”的理念构建新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模式,强调合作基础上学校之间的互动,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而且是寻求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高位的富有内涵和特色的发展。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导致教育新范式的形成,从而通过这种新范式来实质性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