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门教育与新教育联合,实施书香童年计划

海门教育与新教育联合,实施书香童年计划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门教育与新教育的联合、联手、联诀,旨在使高位走强的海门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十五万海门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让阅读为区域新教育开道。海门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前两年启动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实施“书香童年计划”。按照教育片的划分,分别配置了5组漂流书架,每组漂流书架包括学生书籍75种、375本,教师书籍20种、40本,用于指导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资料夹1个。

海门教育与新教育联合,实施书香童年计划

海门,江海之门,万里长江入海口北岸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一颗闪耀的明珠。海门教育,就是在这块沃土上秉承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教育思想,锐意进取,领先全省,闻名遐迩。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是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海门教育与新教育的联合、联手、联诀,旨在使高位走强的海门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十五万海门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让阅读为区域新教育开道。

海门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前两年启动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实施“书香童年计划”。围绕这一项目展开了“九大行动”。

行动一 实施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读书活动:在教育局书香校园项目组的组织、指导下,各教育基地和各乡镇中心小学积极配合,由市青少年阅读中心将一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有计划地、无偿地逐校提供给全市村小学生阅读。

迄今为止,在全市村小共实施了三轮“图书漂流”活动。首轮漂流,为期1年,倡导的是自由阅读,意在激发阅读兴趣、形成读书氛围。按照教育片的划分,分别配置了5组漂流书架,每组漂流书架包括学生书籍75种、375本,教师书籍20种、40本,用于指导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资料夹1个。每个漂流周期为4个星期,期满,指派专人负责按照预设路径将图书运送至后一所学校。

第二轮漂流,为期1年,倡导的是师生共读,意在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将全市村小组合成3个漂流圈,为每个漂流圈配备了不同年段的30种图书,每种40~50本,确保每校每天都有2个班的共读图书。这一轮每个漂流周期为2个星期,期满,依然由专人负责按照预设路径将图书运送至后一所学校。

第三轮漂流,从2007年9月开始,倡导的是深度阅读,把第一轮与第二轮两种漂流形式组合起来进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面向村小的首轮图书漂流开始,就要求直属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参照上述形式,同步在校内年级间进行图书漂流。

截止到2007年6月,前两轮漂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首轮漂流生均读书30.4本,第二轮漂流所经班级的学生至少共读了12本。尤其让人欣喜的是,在这一活动的带领下,各校掀起了读书热潮,都建立了长期的阅读机制,课外阅读已经全面进入了全市小学教育领域。特别是影响了许多边远学校或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学生。

行动二 建设书香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书香校园的标志理当是一个个飘满书香的班级。为了高位起步、高效推进,2006年8月,教育局出台了建设书香班级的指导意见——《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学生》。其中,提出了书香班级建设的理想目标是:让人类的崇高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过程目标是:1.所有任课教师、家长进一步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具体行动支持并投身于书香班级的建设;2.班级中有浓厚的阅读氛围,有共同的读书信条,有立足实际的明确思路,有持续推进的具体计划,有富有成效的管理机制,有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促进措施;3.班级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直属初中、小学生均图书至少3本,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生均至少2本,村小生均至少1本。所有图书每学期至少更换50%; 4.全体学生均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读物,产生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学期生均读书至少8本。同时,确立了明确的建设思想,提出了6条建设原则、4项建设内容、10条保障措施。一年多来,全市所有中小学根据上述“意见”扎实地展开了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100%的班级建立了图书角,生均拥有图书约3.5本,生均读书约35本。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构建了校本阅读课程,编辑出版了主题性文化阅读读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实验学校的儿童文化阅读——《我在文学散步》,汤家中心小学的科技文化阅读——《科技改变世界》,三星中心小学的绣品文化阅读——《绣品改变人生》,海师附小的童话阅读——《走进童话王国》,常乐中心小学的学謇、弘謇阅读——《张謇故事》,东灶港中心小学的大海文化阅读——《砺呀山的故事》,四甲中心小学的军事文化阅读——《我是一个兵》等。

行动三 邀请作家进校园

作家,学生对他们总是怀着一种天然的敬佩心理。邀请作家,尤其是那些通过书籍认识的作家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报告,面对面地和他们对话交流,对于持续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邀请了几乎所有国内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来海门和孩子们见面,比如曹文轩、郑渊洁、梅子涵、秦文君,还有黄蓓佳、汤素兰、王一梅、冰波、杨红樱、祁智、沈石溪、管家祺……每次作家见面会就是一次童年的狂欢,就是一次书香的节日。为了放大这一课程资源,各校动足了脑筋,充分把握住“期待——活动——延伸”的链效应,整体策划,努力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譬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曹文轩见面会——“在草房子中寻找飞翔的力量”,先前他们通过“寻人启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阅读作家作品,撰写心得体会,又组织观看影片《草房子》,“影”“文”比照。见面会上,通过“寻人启事”锁定的幸运儿自然是夺目的亮点,而小小的游戏也颇具情趣:如果让你给曹文轩叔叔的这些书排队,你觉得哪一部该排在第一位?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你准备把哪部书推荐给爸爸妈妈看,哪部书推荐给男孩看?哪部书推荐给女孩看?这样的话题别说孩子,就是作家本人也被吸引住了。对书籍的思考、对内涵的把握,也就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了。见面会的结束,又意味着新一轮阅读热潮的开始:描述跟作家亲密接触的情景,给拍摄的相片写段文字纪念,阅读作家推荐的好书……

行动四 倡导书香家庭建设

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提高,既要发挥学校、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资源,这样才能形成行动合力

在书香家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针对城镇、乡村的实际,采取分层、分类推进的策略,重点以亲子共读为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共读的形式看,亲子共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自己读给自己听;除了“读”的形式,还可以有表演、图画、手工、实验等等多种形式,重要的是,大人与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亲子共读可以理解为大人与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为推广亲子共读,采取了多种有效方式: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校与在家的阅读活动,获得家长对班级读书会的支持,吸纳家长直接参与班级读书会的活动;不定期地组织家长参加专门的讲座和演讲,讲解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和方法,交流经验;创办专门性的亲子阅读论坛,由老师和热心的家长共同主持,交流亲子共读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孩子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家庭建立家庭读书会,共享图书资源,不定期地举办亲子读书活动,交流经验和方法;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专门的亲子共读活动,邀请家庭参加,在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员中招募有经验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读书,同时也作为共读方法的示范;定期或不定期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目,介绍基本内容、适合阅读的年龄范围,以及推荐适合的阅读方法。

行动五 举行读书节

“好书伴我成长,好书伴我飞翔”,“读有用的书,做有根的人”,“与经典为伍,与大师同行”,“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各校都设立了读书节,每学期一次。整个读书节,各校设定的时间或长或短,但都精心策划、主题鲜明,比如有以阅读内容为题的——“打开感动这本书”,有以倡导愉快阅读为题的——“做快乐的读书人”等等。“我的阅读故事”征文、美文诵读会、书本剧表演、“书香班级、学生、家庭”评比、读写大奖赛、跳蚤书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读书节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

行动六 开展诗词诵读活动

让学生从小诵读诗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奠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教育局首先做的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建议,借助朱永新教授、杨海明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力量,系统梳理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和现当代诗词,从中精选了520首编辑出版了《小学生诗词诵读》系列丛书。其次,大力提倡、践行诗词诵读活动。2007年4月27日,组织7所直属小学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春天诗会”,700多名师生参加了诵读表演,全市450余名校长、教师以及40余名外省市代表观摩了活动。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李庆明盛赞诵读水平“国内一流”。2007年10月中下旬,组织了面向全市乡镇小学的“我爱诵读”电视大赛,2000余名师生直接参加了比赛,掀起了又一轮的诗词诵读热潮。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诗词诵读活动。其中,实验小学的晨间诵读备受大家的关注,他们的做法概括起来为“五个一”,即一天一首小诗,一周一曲古韵,双周一次联诵,一月一次比赛,一学期一次综合评价。

在中华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小学《英语美文诵读》和初中《英语美文赏读》本,在广泛推进英语诵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英语美文诵读电视大赛。

行动七 研发校本阅读课程

广泛阅读倘若不能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任由其自主发展的话,也许少数学校依然会做得很好,但在多数学校内难免会遭遇到被慢慢淡化,直至淡忘的结果。因此,全市各初中、小学每周均从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作为校本阅读课,并明确这节课的用途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情况、共读经典名著等。当然,仅仅有一节阅读课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读书需求的,所以我们还要求各校每天至少安排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共同的时间内自由读书或同读一本书。这样两者结合才能确保广泛阅读有了固定的时空。(www.daowen.com)

为了引导广大学生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教育局组织阶梯阅读项目组成员开发了两本导读课程:一到六年级的《好书伴我成长》,七到九年级的《名著导读和古诗赏读》。前者分3个学段编写,体例一致,主要版块有:推荐书目、阅读指导方案、文学类记录单、百科类记录单、诗词背诵记录单,其中阅读指导方案的内容每学期更换。初中分3个年级编写,体例一致,主要版块有:背景助读、阅读赏析、阅读体悟。实践证明,以此为抓手对于激发广大学生的读书热情、指导读书方法、引导深度阅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行动八 改革评价机制

首先,市教育局将各校开展的读书活动纳入了对学校评估的素质教育百分考核方案。在此方案中,鼓励学校以展示性的方式汇报师生读书成果,评价内容重现场、重过程、重参与度。其次,将广泛阅读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分值占比为8%,主要采用读书笔记展示、 口语交际、纸笔测试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广泛阅读情况。第三,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的评比细则,各年级要依据《海门市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评价方案》探索适合班级实际的课外阅读评价机制。适时跟进的评价改革保证了“书香童年计划”的持续与深入。

行动九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006年11月,邀请了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项目组来海门作了阶梯性阅读的指导培训,活动中,干国祥、马玲等老师通过童书介绍、上课、专题报告、现场对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了对童书的认识,并给了广大教师诸多技术支持。同月,邀请了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六位教授对全市教师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古典诗词培训,增加大家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通过专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教育共同体活动,围绕班级读书会、书香班级建设,绘本阅读,整本书的读前推荐、读中指导、章节阅读、读后交流、主题阅读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20余次的研究活动,累积了诸如《青铜葵花》、《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大林和小林》、《逆风的蝶》、《猜猜我有多爱你》等30余本书的阅读指导案例。

(二)让新教育共同体构筑理想的共同生活。

1.以“校长俱乐部”为载体,全力打造卓越校长群体。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为了让校长都“能带头、懂管理、会经营”,教育局成立了校长俱乐部,以自由、开放、分享、合作为共同价值取向,每月活动一次为基本制度,旨在让俱乐部里的每一位校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与风格,从经验型、管理型校长走向智慧型、文化型校长。

校长俱乐部活动在分享经验的基础上,正逐步走向项目研究合作的状态。俱乐部安排了一些校长们最迫切需要的合作项目,比如,如何使学校实现理想的校本发展,分成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专题,进行合作性研究。校长们共同组建开发小组,开发了系列的地方课程资源,供全市的所有学校分享。特别是在校长们的积极参与下,构建了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体系,在俱乐部活动中,大家形成了共识:在小学阶段要充分发挥评价正向激励、确立信心、体验成功等功能,而不是甄别、选拔功能。校长们在一起探讨了即时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竞技性评价、累积性评价、 目标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奖励性评价等各种评价类型。充分认识到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关键在学校和校长,特别是成长文件夹(档案袋)的建立,虽然老师们辛苦了些,学校付出了一些必要的代价,但是,这对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学习自我反思、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样,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整体联动的良好氛围。

正是利用校长俱乐部这一特殊的平台,努力探索着成功校长的成长机制,研究铸就有思想的校长的重要路径。校长俱乐部只是一个平台,在分享交流中激发灵感,在合作研究中迸发智慧,更重要的是促进所有的校长能走向自主创新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让校长们与自己所带领的学校同成长,让思想与行动同行,为海门的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化、均衡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以“打造理想课堂”为任务,深入推进基础学科建设

海门市区的12所中小学都是省级示范初中或实验小学,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海门区域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构建起的是一种新型校际合作的横向与纵向双轨制教育发展平台。即在市区直属学校高位发展层面上,打破学校界限,以学科建设为任务,以特级教师或大市级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由相关学科老师组成的教学共同体。另外,还在城乡学校之间联动的层面上,由教研员牵头,建立一所城区学校带动多所初中、中心小学和村小的联合体。通过整体联动,开展互助型项目,全面提升乡镇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这两种共同体的运作,主要是靠项目推进的方式来展开的,在共同体的集体活动中,大家信守规则、分工协作、沟通信息,逐步形成了共同体的基本运行范式

打造理想课堂、开展学科建设是区域教育共同体活动的重点任务,各学科共同体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都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活动。

比如,从2006年9月到2007年5月间,共组织了7次由97名市级骨干教师分片对全市所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完成了3门学科所有教学内容的解读与设计。

为了保证备课质量,从教材解读、片断设计、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制定了备课标准,从主讲教师和参与教师两个层面规定了细致的活动流程,并打通了集体备课与校本教研的联系,要求所有学校在集体备课后必须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研究内容及时上传至“新教育”相关学科的交流区。实践证明,这种基于同一标准、统一内容的全市性研究活动浓厚了合作交流氛围,对于整体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广大参与教师的反馈意见来看,对集体备课的满意度达100%。 97位主讲教师也表示:这种集体备课挑战性很强,很辛苦,但真正经历过以后又觉得所有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因为在影响一个片教师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

2007年3月,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分别在海南小学、三厂镇中心小学、货隆镇中心小学、东洲中学、海南中学、能仁中学、实验学校举行了课堂教学范式展示活动,全市所有教师都参加了观摩活动。事后,将详细的教案和构建的一般教学范式和操作要领发至各校。从事后的反馈来看,此次活动的影响巨大,许多教师竞相仿效,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同时推动全市中小学的校本教研。

3.以送艺下村小为切入口,推动乡村艺术教育发展。

位于偏远农村的村小,普遍缺乏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也少有能胜任音乐、美术教学的教师,音乐、美术课不是被敷衍而过就是形同虚设,以致村小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为了提升农村艺术教育的质量,培养村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围绕区域新教育共同体的工作目标与要求,构建了新型城乡联动艺术教育共同体,即由七所直属小学的艺术教师,双周至少送艺下村小一次,一年时间,为每一所村小排演一个大合唱、一支集体舞,举行一次专题美术作品展览。这样的活动将坚持三年,试图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让村小学生共享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二是使送艺过程成为培养乡村教师的鲜活案例与生动现场,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也提高直属小学艺术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推动城乡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局将以累计送艺下乡的时间,作为下乡支教的方式,以不断激发直属小学艺术教师送艺下乡的工作热情,确保活动的有效性。许多艺术教师克服自身教学任务重的困难,积极参与“送艺下村小”活动。他们从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器材的准备,都作了精心安排,做到切合村小实际,有的放矢,在辅导中因材施教。经统计,一个学期,各直属小学送艺下村小共活动39次,已送村小57所,占全市村小的85%,完成或在排演的文艺节目近百个,美术辅导课100多节。每当送艺教师来到村小,师生们仿佛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共同体的核心组成员还开发了“海教艺苑”网站,成为师生发表艺术作品的新天地。

除此以外,各学科共同体根据自己的学科特征,各自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探索性活动。体育共同体组织的球类俱乐部活动,使全市所有的小学都建起了球类俱乐部,市区学校之间还建立了球类俱乐部联赛制度,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全市推进了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共同体组织开发了“江海文化”、“绣城之旅”、“状元故里”、“海港文化”等地方资源包,组织了以金点子小发明、科技小实验、电子小报、拼贴、泥塑、造型、工艺、烹饪等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杯“小巧手”比赛,搭建了多样化的展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舞台。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不断加强实践反思,增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不断改造师生的教育生活,使学生有着丰富的阅读生活、道德生活、艺术生活、体育生活、劳动生活,让新教育的理想教育生活转变成了现实。

(三)让“每月一事”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每月一事”,即每月重点养成一个好习惯。在每月“好习惯”主题的确定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依据《新公民教育指导纲要》、《海门市小学生习惯养成20条》,立足各个学校实际面临的习惯养成问题。 (2)主题的内容要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实施过程中,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不断丰富完善。 (3)主题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知)、主题实践(行)、主题研究(展示)、主题随笔(反思),甚至聆听、 口才、网络等路径,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从今年9月份开始,确定下半年“每月一事”的主题分别是:9月,阅读——求知;10月,家书——感恩;11月,演说——自信;12月, 日记——反思;1月,吃饭——节约;2月,走路——规则,并附有具体的样例。

为了在全市层面上落实“每月一事”,通过协商,确定了有关学校为“每月一事”的实验学校。要求实验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样例,月底及时总结出富有特色的习惯养成案例,通过网络平台供更多的学校借鉴。其他学校也可选择其他主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依托骨干教师及典型案例的过程性引领,及时总结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打造本校习惯养成的特色。

与此同时,把习惯养成变成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把抓教师习惯养成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校出台《教师一日工作规范》,从教师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入手,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发挥教师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及时通过海门电视台、《海门教育周刊》等阵地,进行正面引领,树立教师中好习惯的典型。我们还要求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作用,有选择地围绕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题,以沙龙、访谈等形式,交流家庭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生活习惯、作业习惯的经验。最近又确定:2008年初的海门市“家庭教育日”即以“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主题,由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教育活动。

(四)让新教育网站成为海门新教育人的精神家园。

与新教育实验同步建设的“海门新教育网站”经过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特色活动”、“书香校园”、“师生随笔”、“理想课堂”、“幼教特教”、“习惯养成”、“名师在线”等7大版块。由于网站聘请的版主均为海门市教育行政或业务骨干,由他们编辑、上传、管理的各种信息往往具有权威、前沿的特点,更由于一种教育理想的追求,“海门新教育网”吸引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访问浏览。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新教育网站成为海门新教育人的精神家园,通过网站进行交流分享,已经日渐成为每个海门新教育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新教育网站外,我们还与海门日报社合作创办了“海门教育周刊”,每周有四个版面发表中小学生的习作,与电视台合作举办了每周一期的“成长在线”,及时播出师生成长的历程和故事。

区域新教育实践让海门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海门新教育人正努力让新教育为素质教育开道,让师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坚信新教育作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必将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